❶ 玉溪花燈之鄉作文500字
玉溪花燈是在明代江南軍民移居玉溪後逐漸形成的一種主要的地方劇種,如今玉溪的中老年人中還有不少花燈迷,花燈之所以在玉溪經久不衰,就是因為有著豐厚的群眾基礎。
到玉溪旅遊可以選個清晨或傍晚,漫步在街頭的公園、綠地或小區觀看自發排練的人群,表演者如痴如迷,觀眾們如醉如痴,在這里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玉溪淳樸的民風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花腰傣
居住在新平、元江等縣河谷熱壩地區的傣族花腰支系被叫做花腰傣,花腰傣女孩子喜染黑牙齒,還以此為美,喜歡佩戴銀制大耳環、平鐲和戒指,她們外出,頭上都佩戴一頂邊緣上翹的特製篾帽,半遮著面部,腰間系著一隻精巧的花篾簍(稱「秧羅」)。
「花街節」(也稱「趕花節」、「東方情人節」)是花腰傣族青年男女相互認識,談情說愛,挑選伴侶的盛大節日。花腰傣的「花街節」一年兩次,有「小花街」和「大花街」。「小花街」在農歷正月十三日,「大花街」在農歷五月初六日
❷ 玉溪花燈團的地址
玉溪花燈團的地址:鳳凰路30號
成立於1952年的雲南省玉溪市花燈劇團,是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它承載著玉溪花燈傳承與發展的重任。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以創作整理的花燈歌舞劇《玉約瓶》參加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70年代以改編的花燈說唱《春催杜鵑》參加全國曲藝調演,80年代赴西南三省作交流演出。改革開放以來,在「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指引下,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作演出了一批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優秀劇目:《軍營小院》、《情與愛》、《金銀花·竹籬笆》、《卓梅與阿羅》、《莫愁女》、《半把剪刀》等,先後獲第三屆、第六屆「文華」新劇目獎、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優秀劇目獎、第十三屆戲曲電視劇「飛天獎」、全國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199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著名藝術表演團體」。
❸ 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是2011-12-2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寶山南路31號。
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00005872752805,企業法人邵志慶,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當許可(審批)的,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憑許可(審批)文件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無需許可(審批)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經營。(演出經紀;承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各項演出任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民族交響樂創作演出;公益性、經營性演出;大型文化活動、大型文藝演出、重大文藝賽事以及重大節慶文化活動的策劃與製作;文化旅遊發展投資;文化發展融資;演出場所經營;舞台、舞美工程及技術咨詢服務,舞台藝術衍生產品的開發、銷售。)。
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貴州省花燈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❹ 雲南玉溪花燈的研究有何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
這個你可以去問一下金正明老師,他教花燈的,這以些很了解。
❺ 玉溪花燈的介紹
玉溪花燈是一種漢族民間藝術。是明代漢族軍民屯田,江南軍民移居玉溪後形成的,當時以演唱江南小曲為主。明《景泰雲南圖經》中記載:新興州(今玉溪市紅塔區)「其俗好謳,州中夷漢雜處,其少年美聲氣,喜謳歌,清朝良夜,放意自適,處處相聞。或以娛飲,或以勸耕,婦人女子為之,而面無愧色,蓋俗之流也」。這種民歌演唱與當地土主神祭祀結合成為當地「社火」活動的主要內容。
❻ 西湖借傘結良緣
杭州是愛情之都,自古就有梁祝、白娘子傳奇等愛情故事,你若西湖借傘而結良緣,恭喜你。歡迎來杭州,杭州歡迎您!
❼ 元宵節玉溪鬧花燈嗎
有鬧花燈。
1、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在隋代以前已經見於文字記載。據《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五卷中記載: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游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2、元宵節是我國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而「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
3、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們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花燈的規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僕,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同花燈了。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約在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它的興起與佛教的流傳有關。
❽ 雲南花燈戲的藝術風格哪些特色之處
雲南花燈戲作為花燈戲的一個分支,有著許多自己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它的表演形式、花燈的歌舞、花燈的音樂都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和魅力。
雲南花燈戲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演出方式遍地撒,也就是演出不擇地方。早期的花燈演出曾被稱為過街燈、院壩燈、壩壩燈,非常自由隨便,演出的班子也容易湊,所以花燈戲班在開始時,被稱之為逗湊班。
二是貼近生活。花燈觀察與表現生活的角度比起許多大型劇種與生活的距離也要近得多,因此它的內容男女老幼都懂,演唱的技藝也容易學會。在民間有俗語和順口溜說:
頭上梳鬏的會聽,腳上糊牛屎的會唱。說我們的事,打我們的卦,唱我們的歌,用我們的帕。
雲南花燈戲這種採取近距離對待生活的表現手法,使花燈的生活氣息比較濃厚,它所反映的農村生活和市民生活古樸天真,關注農村及市民生活,體現了花燈觀察生活別具慧眼的特點。這一特點適應了人們直率真情的表達。
三是花燈的音樂兼收並蓄了許多民歌小調,形成了許多支派。花燈有史以來就在雲南廣大漢族及少數民族雜居區廣為流行,由於受到各地方言土語、風俗民情、音樂曲調的影響,形成了昆明花燈、玉溪花燈、楚雄花燈、建水花燈等許多支派。
昆明花燈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燈的本子戲比較多,楚雄花燈吸收了許多民歌小調,建水花燈的音樂和唱詞、道白,他們都與當地彝族的民間語言及藝術有關系。另外,花燈的音樂多半是小調,音節規整、輕快、跳躍,有很強的動感,這與花燈劇載歌載舞的特點是一致的。
四是花燈音樂曲調的來源相當廣泛。從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調中可以看到,花燈的音樂曲調一部分源於明清小曲,大量的是源於民歌小調,還有的是從雲南揚琴、宗教音樂及民族音樂中吸收的。
此外,還有一些是從兄弟省市的劇種中移植的。由於花燈吸收了多種來源的曲調,加上自己特有的演唱習慣、潤腔方法,再結合花燈舞蹈、戲劇節奏及雲南的方言土語,使花燈音樂具有了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特徵。
五是雲南花燈歌舞表演多。首先是載歌載舞,無論大戲小戲,花燈舞在劇中都佔有較大比重,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演方式。同時,為了很好地表現情節、人物,舞蹈中還有許多從生活中提煉的舞蹈動作。比如《夫妻打魚》劇中的玉花扇劃步、鯉魚穿江,《鄉城親家》劇中人物何大發的跺蹲烏龍伸腿等。
在雲南花燈表演中,歌舞佔了很大比重。花燈的「歌」包括唱和打岔兩部分,很少說白。「打岔」就是有韻的說白。老燈中很少有不押韻的道白,因此歌和舞就很容易在節奏上統一起來。
除了上述這些特點外,雲南花燈的音樂是它區別於其他劇種的主要標志之一。
雲南花燈音樂的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或四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音樂的節奏鮮明,流動性較強,樂句之間很少有較大的停頓,多從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速度一般為中速或小快板,情緒明快、活潑、瀟灑,旋律優美。雲南花燈音樂的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以五聲的樂曲為主。
雲南花燈的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後來又增加了琵琶、揚琴等民族樂器,有的地方還使用了某些少數民族樂器。
雲南花燈的劇目也有自己的特點。其劇目大約有200多個,分為花燈歌舞、花燈小戲與花燈大戲3類。較有影響的劇目有《探乾妹》、《游春》、《劉成看菜》、《鬧渡》等。雲南花燈戲演出的許多劇目,都具有樸素單純、健康明朗的民間藝術特色,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
花燈戲的傳統劇目不多,除去燈夾戲時期移植過來的滇劇劇目,共有兩百出左右。其中,花燈歌舞劇目有《十大姐》、《大頭寶寶戲柳翠》、《踩連廂》等,花燈小戲劇目如《三星賀壽》、《紅回門》等。新中國建立以後,在大力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還新編了大型花燈戲《依萊汗》等近百個劇目。
雲南花燈戲比較有名的代表劇目有《蘆花記》、《小二黑結婚》、《金碧坊》、《依萊汗》、《梭欏寨》等,很具有代表性。
《蘆花記》又名《鞭打蘆花》,是雲南花燈戲較早演唱的一個傳統劇種,講述的是孝子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8歲喪母,後父親續娶後妻姚氏,並又生下了閔革、閔蒙兩個孩子。繼母疼愛自己親生的兒子,對幼小的閔子騫橫加虐待,但閔子騫誠實敦厚,毫無怨言。
有一年臨近年底,父親驅牛車外出訪友,讓3個孩子跟著。閔子騫趕著車,當走到一村莊時,天氣驟變,寒風刺骨,子騫戰栗不已,手指凍僵,將牛韁繩和牛鞭滑落於地,牛車翻倒在路邊的溝地里。
閔子騫的父親特別生氣,以為閔子騫真的像繼母所說的那樣懶惰,非常生氣,拾起牛鞭怒抽閔子騫。不料鞭落處綻露出蘆花,蘆英紛飛。其父見狀,驚奇不已。
這時,飢寒交迫的閔子騫已經暈倒在雪地里,其父撕開子騫的棉衣,見盡是絲絮,這才恍然大悟,知道是後妻虐待閔子騫,忙脫下自己的衣服裹住子騫。返回家中後,其父舉鞭抽打後妻,並當場寫下休書。
蘇醒過來的小子騫卻苦苦哀求父親不要趕走後母,他誠懇地對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意思是休了後母,自己和兩個弟弟有可能落入另一個後母的手裡,兩個弟弟將來也會像自己一樣受苦。父親聽了子騫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放棄了休妻之事。繼母深受感動,她痛改前非,從此對三個孩子一樣看待。
《小二黑結婚》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昆明人民花燈劇團成立後排演的反映新生活的劇目。在當時排演時,在花燈的唱腔、表演方式的革新方面,花燈劇團都做了不少嘗試。《小二黑結婚》講述了發生在解放區的故事。
二諸葛和三仙姑是劉家峽的兩個有名的人物。二諸葛叫劉修德,抬腳動手都要論個陰陽八卦、黃道黑道。有一年春旱,好不容易下了點兒雨,二諸葛掐指一算說:「今日不宜栽種。」
結果,錯過了播種的好時機。不宜栽種就成了二諸葛的忌諱。三仙姑是於福的老婆,整日裝神弄鬼,曾經在下神給金旺爹問病時,趁著空子偷偷告訴女兒:「灶上煮的米爛了。」
不巧恰被金旺爹聽見。於是,米爛了便成了三仙姑的忌諱。三仙姑當巫婆足有三十年了。她年輕時風流俊俏,公爹看不慣,趕走那群常來耍貧嘴的小青年,媳婦卻一病不起,請了神婆才見好。三仙姑從此便設香案下起神來。小青年照舊往來不斷。
30年後,三仙姑已人老珠黃,官粉塗不平臉上的皺紋,綉花鞋、鑲邊褲攏不住青年的心。雖說家中依舊熱鬧,但大家的心思卻只在她兒女小芹身上,三仙姑不免心生嫉妒。
小芹18歲,乖巧伶俐,比她娘當年還漂亮,而人卻十分正經,金旺兄弟都曾討過沒趣。
金旺一家是這兒的一窩虎,橫行霸道,抗戰時就做了不少壞事。打垮潰兵土匪後,村裡沒人願意當幹部,胡亂選了金旺做村政委員,興旺做武委會主任,金旺老婆做婦救會主席。興旺見小二黑有趣好玩,就提名他為青抗先隊長。二諸葛不樂意又無可奈何。從此,金旺兄弟更是無法無天。
小二黑是二諸葛的兒子,在反掃盪時打死過兩個敵人,人又長得精神,人見人愛。雖沒上過學,跟著爹也讀了不少《陰陽宅》之類的書。他聰明伶俐,18歲了,大家還把他當小孩兒逗,常說「不宜栽種」的話。小二黑臉上掛不住,見人就躲,再也不信八卦陰陽了。
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經兩三年了,可二諸葛忌諱多,不同意,硬是為兒子收了個八九歲的童養媳。小二黑卻不認賬。
金旺兄弟對小芹懷恨在心,故意找茬兒,說小芹勾引小二黑,為此召開斗爭會,武委會這邊斗小二黑,婦救會那邊斗小芹。幸得村長是個明白人,說小二黑是出於真情,談戀愛不犯法,童養媳不算數,這一場爭斗才了結。
斗爭會後,小二黑和小芹的事便公開了。三仙姑嫉妒小芹,要真是二人結了婚,她跟小二黑就連句笑話也說不得了。於是急急忙忙為小芹找婆家,終於收了一個退伍軍官的禮帖,認為了卻了一樁心病。小芹哪裡肯依,她說:「誰收了人家的東西誰跟人家去!」
說完就去找小二黑商量對策。哪知興旺等人早有預謀,他們從暗地裡跳出來,大喊捉姦「拿雙」,並把二人捆了起來。小二黑理直氣壯,毫不膽怯。
兒子被捕,二諸葛心神不定,又是占卜又是掐算,悔不該小二黑當什麼隊長,招此大禍。第二天一早,他便趕往區里,路上得知兒子被放,金旺兄弟被捕在押。來到區里,聽說上邊允許兒子和小芹結婚,便滿心不痛快,說鄉間七八歲訂婚多著哩,請區長恩典恩典,說他倆命相不對,是一輩子的事。可是,這里是民主政府,新社會主張婚姻自主,他二諸葛不同意有啥用?
三仙姑對女兒並不掛心,直到交通員傳她,她才打扮得花枝招展來到區上。她滿頭首飾、濃妝艷抹,惹得一群婦女指指點點,哈哈大笑。而區長竟把她認作前幾天跟婆婆生氣的年輕媳婦。偏偏又有人講出了那「米爛了」的故事,三仙姑羞愧難當,恨不得一頭碰死。
小芹當眾表示不同意她娘操持的那門親事。區長吩咐三仙姑把所收的彩禮統統退還。三仙姑只得答應。金旺兄弟被押,人人稱快。在群眾大會上,村民們紛紛檢舉二人的罪狀。區里根據事實,判處二人15年徒刑。大會後,村幹部改選,大家再也不敢投壞人的票了。
三仙姑回來後,對著鏡子研究一番,也覺得有點不像話,便改換裝束,30年來裝神弄鬼的那張香案也悄悄拆去了。二諸葛也在老婆孩子的勸說下,放棄舊業。小芹和小二黑終於結了婚,小兩口十分和美,鄰居們都說是村裡的第一對好夫妻。
卧房裡,小二黑學唱三仙姑的「前世姻緣由天定」,小芹則學說二諸葛的「恩典恩典,命相不對」。淘氣的孩子們去聽房,學會了這兩句話,就給兩位神仙起了新外號,三仙姑叫「前世姻緣」,二諸葛叫「命相不對」。
《金碧坊》是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創作的新編清裝歷史劇,演繹了神馬、碧雞的傳說。在雲南古老的傳說中,神馬、碧雞是吉祥、美好的象徵。花燈劇《金碧坊》再現了當年老昆明的市井生活,以全新的方式,將金碧坊古老的傳說重現在舞台上,且以懸念牢牢抓住觀眾。
《金碧坊》的故事發生在清康熙年間的1687年。木匠曾石楠立志重建金碧坊,實現民眾的心願,不料橫禍飛來,突然成了罪犯。他的表弟潘福來,乘人之危騙取了曾家祖傳的圖樣。知縣張廷樹心有疑惑,要追查真相,冒著風險為曾石楠做擔保使其走出牢獄。知府高志遠浮躁輕信,急功近利,委任潘福來當上了重建二坊的主管。還有3個女人攪和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劇中真與假糾纏在一起,正與邪的明裡暗裡較量,使劇情波瀾起伏,懸念叢生,直至最後才一切水落石出。
《梭欏寨》是由雲南省花燈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花燈劇,取材於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原型。
改革開放之初,雲南文山石洞村的彝族婦女任應珍,經過進城賣菜、開辦碾米加工企業和興建採石場而富裕起來。為了報答鄉親,她宣布在村裡實行點電燈、碾米、磨面「三不要錢」。但由於種種原因,時隔不到一年,任應珍破產了,又回到文山農貿市場賣菜了。
2008年初,雲南省花燈劇團決定採用這個劇本以後,邀請另一位雲南本土劇作家馬良華加盟對劇本修改加工。馬良華與省花燈劇團團長、編導孫晉昆對這個題材作了深入開掘,把該劇的地點從文山移到彌勒阿細人居住的梭欏寨,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展開劇情。
在劇中,創作人員融入阿細人遠祖「有獵物,共分割」的遺訓,以及阿吉姆從小是孤兒,靠鄉親們哺育成長的身世,阿吉姆致富不忘眾鄉親,在村裡實行「三不要錢」以後,從縣長到村長層層對她加封的情節,賦予該劇較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劇情的合理性和阿吉姆這個人物的可信性。
劇中主人公阿吉姆以一己之力,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終於難以為繼。經過反思,阿吉姆最後跪碑謝罪,她用上級獎勵的人民幣10萬元買來桃核苗,建農村生態園,帶領鄉親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總之,雲南花燈劇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和唱、念、做、舞中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它質朴而不矯揉造作,健美而又粗獷,具有十分濃郁的雲南地方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