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想調查一個古建築怎樣調查最深入
(1) 美麗家鄉古建築 , 精彩文化揚四方。 (2) 實地考察、采訪古建築研究專家、查看家鄉地方誌、閱讀介紹家鄉古建築的文章等。 (3 我將通過攝影展、撰寫文章、編寫小冊子等方式展示這次活動的成果。
⑵ 古建築調查報告怎麼寫
1、古建築地理位置圖
2、古建築保護范圍圖
3、前言
4、概況
5、歷史沿革
6、建築形式與結構
7、價值評估
8、殘損勘察及現狀殘損原因分析
9、附表及照片、圖紙
⑶ 調研對古建築的保護的調研內容有哪些呢
建築的地理位置,年代,來歷,規模,用途,建築形式,現狀,意義與價值,規劃保護的方案等等。如果要是能調查出來圖紙和照片那是最好。
⑷ 為什麼調查古建築,為什麼調查古建築知識
調查古建築可以了解歷史文化。
歷史建築的調研可以從以下幾個大的方面著手:
建築的建造年代(包括初建和歷次改建、拆建的情況),贊助者和使用者的相關背景,建築與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關系。
建築在規模、布局和使用功能上的延續與改變、建築當前的保存狀況。
建築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以及能夠體現其設計與建造水準的各個方面(如風格、設計水平、細部、結構材料)。
⑸ 求2011-2015年中國古建築行業市場調查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已發Q來領積分
⑹ 求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全文
梁思成
我國近代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
著名的建築學家
建築史學家
建築教育家
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中國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
勝利後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
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
梁思成
我國近代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
著名的建築學家
建築史學家
建築教育家
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中國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
勝利後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
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
解放後一些建築組織的倡導者
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1901.4.20 出生於日本東京,原籍為廣東省新會縣
1915-1923 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24-1927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
1927-1928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肆業
1928-1931 沈陽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及兼任研究員
1944-1945 任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
1946-1947 美國耶魯大學兼任教授,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贈授文學博士
1948 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
1972.1.9 逝世於北京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於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 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l94l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ll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於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主要論著:
1 《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 營造學社匯刊3卷1期,1932.3
2 《薊縣獨樂寺山門考》 營造學社匯刊3卷2期,1932.6
3 《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寺殿》 營造學社匯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3.4
5 《雲崗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與劉敦楨合寫)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3.12
7 《趙縣大石橋》 營造學社匯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宮景山萬壽亭計劃》(與劉敦楨合寫)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4
9 《漢代建築式樣與裝飾》(與劉敦楨、鮑鼎合寫)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4
10 《清式營造則例》(單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復原狀計劃》 營造學社匯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宮文淵閣實測圖說》(與劉敦楨合寫)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5
13 《故宮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與蔡文蔭、劉敦楨合寫) 營造學社匯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廟之建築及修葺計劃》 營造學社匯刊6卷1期,1935.9
15 《建築設計參考圖敘述》 營造學社匯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築設計參考圖集簡說及(一)台基,(二)台欄桿,(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營造學社特刊,1935.12
17 《中國建築史》(單行本) 1945
18 《中國建築和藝術》(英文稿) 為美國網路全書作, 1946
19 《城市計劃大綱序》(單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 文物,1953.(10)
22 《中國建築的特徵》 建築學報,1954.(1)
23 《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林徽因、莫宗江合寫) 建築學報,1954.(2)
24 《東亞城市建設與改造》 在國際建築協會會議上的報告,1958
25 《建築創造的幾個重要問題》 建築學報,1961.(7)
26 《中國的佛教建築》 清華大學學報,1961
27 《廣西容縣武真閣的杠桿結構》 建築學報,1962.(7)
28 《閑話文物建築的重修與維護》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與中國唐代建築》 鑒真紀念集,1963
30 《營造法式注釋(上)》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圖像中國建築史(漢英雙語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1
33 《圖說中國建築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灣),1991
⑺ 尋:梁思成 《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
在正定古文化研究會編的2003年卷《古圃》中。此書為正定歷史文化研究叢書。
⑻ 中國古建築工程技術 就業前景怎樣
古建築工程,一般做的是古建築維護修繕工作(也有做現代設計的),也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做的事,現在急需這個方面的人才,但是工資待遇沒有一般工程師好。但是工作比較有趣而且環境比較舒服,沒有一般工程隊里的壓力。就業主要面向遺址公園、園林修復等。
⑼ 中國古建築主要研究哪幾方面
中國古建築
1、主要形式:殿、堂、亭、台、樓、榭、軒、閣、枋、廊。
2、主要樣式: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卷棚、盔頂、錄頂等。
3、主要特點: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築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