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劉德寰市場調查

劉德寰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04-25 19:28:34

① 結合市場營銷的知識,談談對made in china 的看法(市場營銷論述題)

給你推薦本書 就叫市場調查 作者是劉德寰 記得我啊我來自網題

② 如何做市場調查

..
我可能和你是一個職業的人.只是我們做的不一樣..

我在網上看到的.

努力的尋找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這是真理。留意一下工業區的布局,哪裡是生活附屬設施,哪裡是公共場所,哪裡是工廠區,先對整個區域進行劃分,再分析區域的特點,區域中人的需求,是否有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行業收益如何,行業投資回報率達職位多少(如果不會算可以估算多長時間回本),前景如何。可能的話最好做一下實地調查,調查可以分為問卷、電話、試驗等方法。還有就是有沒有相關優惠政策、法規之類,如狠毒哦地方對於新型區域可以給與稅收優惠或者補貼之類的,再有就是店鋪的裝修和選址比較重要了,其他就是看準機會,搶占市場了

實地調查結束後,即進入調查資料的整理和分析階段,收集好已填寫的調查表後,由調查人員對調查表進行逐份檢查,剔除不合格的調查表,然後將合格調查表統一編號,以便於調查數據的統計。調查數據的統計可利用Excel電子表格軟體完成;將調查數據輸入計算機後,經Excel軟體運行後,即可獲得已列成表格的大量的統計數據,利用上述統計結果,就可以按照調查目的的要求,針對調查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工作。

撰寫調查報告是市場調查的最後一項工作內容,市場調查工作的成果將體現在最後的調查報告中,調查報告將提交企業決策者,做為企業制定市場營銷策略的依據。市場調查報告要按規范的格式撰寫,一個完整的市場調查報告格式由題目.目錄、概要、正文、結論和建議、附件等組成。 .

很亂.就是要你自己去整理..

③ 大家推薦幾本市場調查的好書吧

1 市場調查與預測 陳一君主編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 走向營銷第一步:市場調查與研究實務 湯偉偉編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市場調查與預測 蔣志華主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
4 市場調查 王公達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5 市場調查方法與技術 簡明,金勇進,蔣妍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市場調查與分析預測 張燦鵬, 郭硯常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6 市場調查精要:開啟市場之門的金鑰 劉勇等著 石油工業出版社
7 市場調查和預測 劉利蘭編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
8 市場調查 劉德寰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9 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 李少華,雷培莉編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10 市場調查原理與方法 姚小遠,杭愛明編著 立信會計出版社
13 市場調查與預測 韓偉東主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4 市場調查寶典.公司抉擇 馬丁·科林翰姆(Martin Callingham)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5 市場調查寶典.問卷設計 伊恩·布雷(Ian Brace)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
16 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 徐陽,張毅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市場調查與預測 林根祥,吳曄,吳現立主編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18 市場調查方法與應用:學習指導與習題 朱勝主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 市場調查與市場分析 李國強,苗傑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 市場調查與預測 蘇衛國[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1 市場調查分析 黃孝俊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2 市場調查的理論與實務 李小勤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23 市場調查與預測 馮亮能,蔣志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市場調查實務 鄭丹,孫更傑編著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5 市場調查與預測 魏炳麒主編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6 市場調查與預測 鄭聰建主編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7 市場調查實戰手冊 謝邦昌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
28 市場調查學 徐飈主編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9 市場調查·商情預測·經營決策 彭代武,肖憲標主編 經濟管理出版社
30 市場調查教程 范偉達編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31 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 徐陽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32 市場調查與預測 唐立軍主編 中國商業出版社
33 市場調查與預測110方法和實例 張華等編著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34 市場調查與預測 車禮,胡玉立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35 市場調查 劉德寰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36 市場調查精要:開啟市場之門的金鑰 劉勇等著 石油工業出版社
37 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 徐陽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38 市場調查與預測 唐立軍主編 中國商業出版社
39 市場調查與預測110方法和實例 張華等編著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40 市場調查與預測 車禮,胡玉立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④ 社交軟體行業的共性難題

社交軟體行業發展前景分析------以微信為例

一、微信產生的背景及歷程 QQ是一種基於熟人圈子的社交工具。

由於移動QQ繼承了完整版QQ幾乎所有的特點,因此可以將其看做是QQ在移動通訊工具上的變體形式。

初期的QQ嘗試基於陌生人社交進行業務的開拓與壯大:陌生人的條件查詢、視頻用戶查詢、QQ群查詢等方式無往不利,搶佔大量的市場的同時,也為單對單的IM交流工具加入社交元素。

但是隨著互聯網業務的不斷發展,QQ也越來越多元化與生活化,其導致結果就是現在的QQ更多是的作為一種基本的溝通與交流工具,使得其更加趨向於熟人之間的社交方式,而弱化了陌生人社交。

從六度空間理論分析QQ——隨著社會節奏加快以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虛擬社交超過現實社交成為主流的社交方式,其結果就是:

現實社交的弱化導致六度空間外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層級增加

QQ等常用即時通訊軟體都是基於熟人的圈內社交方式無法起到突破空間維度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需求愈發凸顯

因此,雖然QQ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使用需求,但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社交需求。騰訊需要一種新的基於陌生人的社交體系,以此來滿足人們突破溝通層級,進行更多社交活動的慾望。

這便是微信產生的背景。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過網路快速發送語音簡訊、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動客戶端的聊天軟體。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元的方式聯系。作為一款騰訊出品的免費軟體,截至2012年3月29日,微信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億。

圖1展示了微信的發展歷程:

圖片一

二、市場概況及優勢機會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戶破1億,耗時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縮短至不到6個月。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戶達3億,時間進一步縮短至5個月以內,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據2013年Q3統計數據,中國移動IM累計賬戶數中微信佔到30.3%的份額,( 數據來自艾瑞咨詢 )僅次於其大哥手機QQ。2013年第3季度中國移動IM市場活躍賬戶數市場份額中,微信佔到了35.90%的份額。據騰訊2013年Q3財報顯示,微信和WeChat」的合並月活躍帳戶數達到2.719億,比上一季度增長15.3%,比去年同期增長124.3%2。

1. 優勢

a.價格優勢

微信吸引客戶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免費的。微信完全免費,使

用任何功能微信都不會收取費用,在使用微信時產生的上網流量費是由網路運營商收取的。而且微信對講不存在距離的限制,即使是在國外的好友,也可以一起使用微信對講。

微信採用雲技術,如果只瀏覽文字、圖像、視頻、語音信息,而不下

載,對流量的消耗遠小於手機版飛信,5元包月20M流量可以發送幾千條「微信」,而「微信」好友是通過郵箱和QQ號碼來登錄界面的,不受運營商的限制。圖片、語音和視頻優化,1M可發約1000條文字信息,1000秒語音信息,約1分鍾視頻信息。後台運行只消耗約2.4K/小時。

b.功能優勢

微信的發展主要歷經了以下幾個過程,首先是實現平台化,即打通QQ、郵箱、手機通訊錄、微博等產品,幫助用戶整合和管理關系鏈。然後是社交的多維化,打造並管理多維度的熟人與陌生人並存的社交關系圈。另外的一個過程就是創新生活方式,主要發揮的功能包括語音對講、LBS交友、動感表情等。

微信無論在細節還是功能方面,都具備可圈可點的亮點,正是這些產

品功能

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初期用戶,這是基礎。在後續的產品改進中,

每個版本的微信在品質方面,都有著傑出的創新。

c.戰略優勢

QQ 毫無疑問擁有一張全世界互聯網公司都羨慕不已的關系網路,藉助

已存

在通訊錄網路,可以免去自己在培養用戶的同時,再去發展一張用戶之

間的關系網的成本——而直接藉助這張網去輻射用戶。同時,接受QQ消息、QQ郵箱WEB端的直接推薦等方式,直接推動了微信的成長速度。

微信誕生時間雖然晚於米聊一個月,但這個時間也早於其他移動通訊軟

件,首先在時間方面占據了一定優勢;而且微信在後來的版本中一直保持專注姿態,無論平台版本還是功能擴充,每個大版本都有質的變化。而其他產品,如米聊,米聊所屬公司小米,此時正將精力投放於小米手機身上,從而

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殺傷力。

無論是騰訊內部的工作人員,還是外包服務的產品推廣公司,對微信

的市場

推廣工作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工作。從此前微信傳播過程中的載體、內

容、方式、創意等方面來看,騰訊公司在市場營銷這一塊的宣傳推廣,也直接促進了微信的成長速度。

微信產品開發者張小龍每個禮拜都會特意搜索用戶對微信的反饋信息,對於有價值的新聞和博文,都會仔細閱讀;同時其在微博上針對用戶提出的疑問和批評,大多情況下也會親自解決回復,所以微信在對用戶了解和服務提供方面,也為日後微信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微信產品開發者張小龍每個禮拜都會特意搜索用戶對微信的反饋信息,對於有價值的新聞和博文,都會仔細閱讀;同時其在微博上針對用戶提出的疑問和批評,大多情況下也會親自解決回復,所以微信在對用戶了解和服務提供方面,也為日後微信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機會

手機已經成了一個無可置疑的大機會。和PC相比,手機更像是用戶身

體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工具,這意味著手機能夠對用戶形成更高的粘性。問題在於,傳統的互聯網公司極少能夠有成功的移動產品。新浪微博的手機客戶端用戶也許同樣不少,但其主要依託於PC端,而微信所有的流量都來自手機,是個純粹的手機應用。微信對於騰訊來說是個驚喜和稻草,讓這家傳統的互聯網公司找到了切入手機的方式。

微信的用戶主要集中在安卓系統和蘋果系統,都屬於智能系統,而中

國智能手機用戶數將超過9.3億,智能手機普及率超過35%,2011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年增長率為8%。智能手機呈現猛烈增長趨勢,中國城市居民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已達35%,從操作系統來看,2011年10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Android系統智能手機市場據有率超過30%以上,較9月再度增長1.1%,也就是說安卓用戶是9億乘以30%=2.7億用戶。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加起來的用戶接近4億用戶,

而微信目前只有1億用戶,將來會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市場前景廣闊。

三、產品定位 1.微信的產品定位

作為一款定位於移動端的移動通訊軟體,微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低內存、低流量

界面簡潔、功能多元、平台化明顯

具有國際化特點

強半熟社交,弱圈內社交

趨同性溝通趨勢,同步與非同步相結合

對於其特點的前兩點就不做具體分析,現在簡單地介紹微信特點的後兩點:

a.強半熟社交,弱圈內社交

半熟社交:現實中完全陌生的群體,由於同種興趣愛好、相同價值觀,通過網路頻繁互動交流的社交方式叫做半熟社交。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德寰提出的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概念:半熟社會。他認為「移動互聯網社交應用正在構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你們彷彿很熟悉,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所有這一切,都形成了你們交往的『社交貨幣』。你們彷彿又不太熟悉,也許到老的那一天都沒有見過面,也許並沒有太大的見面的慾望。但他彷彿你周圍的空氣,通過他你印證了自己的存在。」

微信提供的社交平台,正迎合了現代社會人群的社交心理,朦朧之間,微信已經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熟人與陌生人並存與轉化的社交關系圈。

圈內社交:根據現實所處的社交人脈,建立不同類型的社交圈,並且與之互動的社交方式叫做圈內社交。

QQ起初是一款基於陌生人的社交工具,但是由於整體發展趨勢的必然性,漸漸地轉變成為了一款基於特定圈子的社交工具,這是QQ平台化的運營模式所確定的。

當圈內社交的市場進入飽和,半熟社交必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騰訊本身也在一直在思索如何的重新打造一個基於陌生人的社交平台,從沒有成功的人海網到如日中天的微信,無不是針對半熟社交,定位都是為陌生人之間提供交流的工具。

因此,由於微信本身定位於此,必然會存在側重半熟社交,弱化或僅僅維持圈內社交的特性。

b.趨同性溝通趨勢,同步與非同步相結合

所謂趨同性溝通指的就是基於同種溝通媒介在未知的情況下選擇溝通對象的的溝通方式。

因為用戶在在溝通之前都是以自願加入某種相同屬性溝通媒介為前提——比如說同時搖動手機、同處某地同時開啟LBS等——所以此種行為可以有效地減少陌生人在交流溝通當中的抵觸心理。

同步非同步相結合指的是微信平台中兩種溝通手段,同步指的是同時做出的動作,比如同時要手機;非同步指的的非同時做出的動作,比如拾取別人已經寫好的漂流瓶。

微信社交的運作模式就是通過包括趨同性在內的多種預設機制(詳情請見

5.2)弱化陌生人之間的抵觸心理,同步與非同步的多元結合豐富了社交方式與手段。

四、消費者特徵及偏好

由於微信現在暫時僅存在於智能手機平台,相較於騰訊旗下的其他產品,其用戶定位暫時較為高端。但在這能夠代表微信將不會涉足低端手機市場嗎?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其原因有三:

現階段還未有類似微信具有LBS功能的移動客戶端通訊軟體涉足到低端手機市場

一二線城市用戶市場飽和,三四線城市中低端用戶增長將會成為左右市場份額的關鍵

由於資料來源有限,QQ平台對於微信的戰略布局不甚明了

當然,如果微信打算布局低端手機用戶市場,也會存在著低端平台技術應用、舊有平台用戶流失等技術與運營層面的挑戰與風險,這都是需要全盤考慮與規劃的。

a.微信的用戶導入版塊

按照最新的微信4.0版本劃分,其用戶群體主要分為四大板塊,如圖2所示:

圖片二

根據圖2中所顯示的數據,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QQ好友通訊錄以及手機通訊錄的用戶導入方式屬於圈內社交

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的用戶導入方式屬於半熟社交

二維碼導入由於其公開的平台包括QQ平台、微博平台,因此裡面既有圈內社交也有半熟社交

微信是一款強半熟社交弱圈內社交的移動通訊軟體,這就表明對於QQ好友以及手機通訊錄,微信只是起到簡單的維系、便捷的溝通互聯的作用,其著力點應當是其他陌生用戶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陌生人—熟人之間的轉化。 那麼分析這些陌生用戶群體,可以發現他們有以下典型需求與特徵: 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他們依賴互聯網的生活方式

他們具有強烈的社交慾望

他們想要通過微信滿足自己的以下幾個方面:

維系已經存在的好友關系

嘗試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子

滿足對陌生的好奇,獲得新奇的生活樂趣

⑤ 傳播學推薦書目

傳播學推薦書目:

《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波特著,新華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大眾傳播社會學》,張詠華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組織傳播》,[美]凱瑟琳.米勒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非語言傳播學概論》,宋昭勛著,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傳播學簡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室編,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年版。

《傳播學原理與應用》,戴元光、邵培仁、龔煒著,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象之謎》,沙蓮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傳播學引論》,李彬著,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

《現代大眾傳播學》,張國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未來之路》,[美]蓋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數字化生存》,[美]尼葛洛龐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信息崇拜》,[美]羅斯扎克著,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網路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得樂園失樂園》,李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傳播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美]羅傑.菲德勒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拓展資料:

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是通過匯集各種觀點和方法論來研究各種傳播活動的學科。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

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它具有交叉性、邊緣性、綜合性等特點。

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專業都有哪些教材,作者是誰,求給個清單,謝謝!另外這些教材在書店能買到嗎

參考書:一、基礎書目1、《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這本書是最經典的基礎讀本。甚至有的同學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華傳媒網的精編都可以作為傳播學的框架。我覺得精編做框架更好一點兒。先看郭的書,然後看別的書,每看一點知識就想:可以補充到哪個章節,慢慢地傳播學的大網就越織越密了。2.《傳播學引論》增補版李彬(著)新華出版社通俗易懂,可以作為入門的讀物。李老師的文采大贊!今年的考題中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functionalism)本書涉及到了。3、《傳播學概論》許靜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本書是考北大的必讀書目。2010年有兩道原題。但是2011年沒怎麼涉及到。事實上這本書有幾處錯誤,特別是傳播方法那一塊。(我自己認為的)不管怎麼樣,把這本書細小的知識點都扣到位是正確的選擇。臨上考場前,我還看到研友抱著這本書在啃。許老師的書有很多新的東西,可以補充到郭書里。小群體傳播值得注意一下。4、《傳播學概論》吳文虎著可能是給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節和別的書一樣。5、《傳播學概論》周慶山著和其他的概論書差不多。沒時間的話不讀。註:因為我對自己的基礎很不自信。所以,概論書目看了一共六七本。其實我覺得,一般的同學看前三本就可以。後面的不用看了。二、基礎中的提高書目1、《新聞傳播學考研復習專題精編·傳播學》這個我想大家都比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這本書。2、《新聞傳播學考研復習重點熱點難點50題透析》可能每個人的知識補充來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學的熱點分析來自這本書。我沒有把這本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時事熱點我主要是通過網上評論和學術論文補充的。我同學的反映也是,覺得不像想像中那麼實用(可能之前對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來了沒。看看還是不錯的。3、《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劉海龍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論深度。絕對值得扎實地看好幾遍。考北大,廣度與深度並行。不過別放在最前面讀。三、必讀書目1、《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沃納·賽佛林(著)郭鎮之、孟穎(譯)華夏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這本書也很好。不過有人說這本書翻譯地很差勁。其實,考研的我們還到不了做學問的深度。翻譯地再不好,這本書對我們知識的補充還是有用的。我們畢竟沒有到達對它的翻譯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論新發展的介紹還是不錯的。2、《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第三版)(美)巴蘭(RaranS.J.)(美)戴維斯(DavisD.K.)著曹書樂(譯)清華大學出版社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有時間的話多讀幾遍吧。傳播學的理論會有個清晰的輪廓。3、《人類傳播理論》李特約翰非常好的一本書。建議好好讀一下,我當時時間不夠了,所以我從第三章開始看的。對於一些概念的理解還是有幫助的。但是,在必讀書目中,如果時間實在不夠了,放棄也行。4、《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美]羅傑斯(著)殷曉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北大對於史學來講涉及得不是很多。這本書看的話是當作閑暇時間消遣看的。可以對傳播學的過程有個梳理。不要奢望在裡面找一些答題的論據之類的。不要放在前面讀。等到你了解了很多傳播學理論之後再回過頭看這本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5、《傳播學簡史》阿芒·馬特拉如果不想看《傳播學史》的話可以用這本代替。但是最好別代替。上一本好。6、《大眾傳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劉海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如果實在沒時間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後會對每個假設的來源有個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會涉及得這么清楚。7、《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麥奎爾(著)崔保國、李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本書我看得不深,因為我放在後期看的,我覺得對我知識的補充作用不是很大。四、研究方法1、《社會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經典的教材。其實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過今年考的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超出了這個范圍。讓人很郁悶。控制實驗和滾雪球抽樣都可以找到。2、《社會學研究方法》風笑天著這本書比袁方的書更通俗一些。但是兩者分的章節不一樣。袁方的書是根據資料收集方法分的類,風的書是根據四種研究法分的類。我只看前十章。關於那個超出這個范圍的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我也不知道這是趨勢還是偶然。3、《現代市場研究》劉德寰著這本書是碩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話如果時間不夠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題中訪問法和問卷法的比較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4、《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陳陽著《傳播學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這兩本書補充定性研究。註: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點。一定要重視。我個人認為方法的書,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實實看幾遍應該就沒問題了。不放心的話,用風笑天的再鞏固一遍,反正兩者幾乎是一個體系。其實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書我都看過,比較了一下,還是覺得只有袁和風的實用一些。如果想補充定性研究的話,用李琨老師和陳陽老師的就可以。看方法的書,最好記住例子。不要單純看文字理論,很枯燥。總覺得量表、指標那一章會考。五、批判學派與文化研究1、《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利薩.泰勒(著);吳靖、黃佩(譯)北京大學出版社這本書一定要看。感覺「互文」「喚詢」等名詞應該會考名詞解釋,但一直都沒考,所以大家要注意。這本書歷年出來很多題,例如再現,類型片,公共服務廣播等。其實這本書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分析電影的。2、《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許靜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因為李彬的《符號透視》我各大網站、書店都找不到,所以用這本書補充。對迷思,神話的論述很到位。3、《文化研究導論》陸揚、王毅著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後對一些文化研究的現象豁然開朗。但是,有很多冗餘的東西,需要過濾掉。所以,別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領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了以後再看。4、《單向度超真實內爆》作/譯者:石義彬著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對批判學派有很詳細的論述。今年的真題hegemony這本書就有。其實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學派的書都有,郭慶光的書也有。5、《傳媒批判理論》潘知常林瑋著雖然有網上有很多言論批判這本書。但我認為這本書對批判學派的論述還可以。它將傳播分為文化的世界、權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戲的世界。這本書和《文化研究導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題hegemony在這本書論述得比較好。6、《傳媒文化研究》陳龍著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書,如果熱愛文化研究或覺得自己在這一塊很弱的話,可以看看。註:今年考的法蘭克福學派和文化領導權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學派的書中都可以找的到。因為這兩個太經典了。另外,還有韋伯的「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制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產意義」,德賽圖的「租房子」理論(房東主宰不了你對房間風格的駕馭)等來解釋。六、網路傳播與新媒體:網路傳播這一塊自己到書店找一兩本最新的書,補充一下就可以。因為我對網傳很感興趣才搜了這么多出來。事實上網路媒體的知識點,我都是在網上直接用論文補充的,書的意義不大。當然有幾本很重要。新媒體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網站,還有大眾傳媒麻醉負功能在新媒體的表現,以及偷菜游戲等。我覺得新媒體的書作用主要是給學生理出新媒體的框架,關於具體知識點大部分都需要在論文中補充。1、《眾聲喧嘩》胡泳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這本書如果能找到的話,一定要看。對網路公共領域和共有媒體有很詳盡的論述。同時這本書和其他講網路文化的新媒體書視角不太一樣。本書提供的只是分析視角,不要想今年真題「微博」等新詞會在這里找到答案。2、《手機媒體概論》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兒舊了。到書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關於手機的書補充這塊知識點吧。3、《網路傳播理論與實踐》謝新洲因為是北大老師的書,所以需要看。特別是一些理論在網路環境下的新發展主要是本書論述的。我復試的第二題就是「談談沉默的螺旋在網路環境下是否適用」,這個題已經考了n年了。我准備復試的時候還覺得這么老的題應該不會考了,可是卻真真實實被我抽到了。Orz……4、《網路傳播概論》彭蘭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七、老師其他的書:1、《全球化:起源、方法與影響》這本書我很喜歡。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國,這本書就涉及到很多知識點,但最後考題沒涉及。但是專一最後一道論述題「舉例分析媒介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就可以從本書中找到一個角度,就是電話等等媒體出現之後,社區逐漸解體。後來廣播電視出現,消費社會逐漸形成。專二論述第一題「文化全球化」本書也涉及了一點。2、《輿論學》許靜老師的書,能弄到的話看看。如果沒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讀書。3、《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1-4輯)一定要看。涵蓋了北大老師的重要論文。大傳方向的也不用全看。好像有第5輯了,第5輯是和新聞有關的。考傳播的不用關注。八、學術專著學術專著在初試的時候不用太關注。復試的時候可能會抽一道英文題是關於學術專著的。提醒大家,選學術專著盡量避開《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這兩本。因為這兩本准備的人太多了。自己還是找一本獨特的比較好。例如《身份與暴力》《烏合之眾》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拋棄《童年的消逝》和《娛樂至死》這兩本。

⑦ 北京大學研究生新媒體和網路傳播專業的指定書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專業課官方是不指定參考書目的。。
招生專業:傳播學 (050302) 人數:25
01.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
02.大眾傳播(含廣播影視)
03.新媒體與網路傳播
04.廣告學
05.媒體經營管理
06.編輯出版學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615傳播學綜合知識
(傳播學理論與方法)
847大眾傳播 、848廣告學與媒體經營管理

其實,每個考上北大傳播學的同學,參考書目都不一樣,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幾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幾本,供你參考吧(PS:借鑒成功人士的):
一、基礎書目
1、《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是最經典的基礎讀本。甚至有的同學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華傳媒網的精編都可以作為傳播學的框架。我覺得精編做框架更好一點兒。先看郭的書,然後看別的書,每看一點知識就想:可以補充到哪個章節,慢慢地傳播學的大網就越織越密了。
2.《傳播學引論》增補版 李彬(著)新華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為入門的讀物。李老師的文采大贊!今年的考題中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書涉及到了。
3、《傳播學概論》許靜 北京交通大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是考北大的必讀書目。2010年有兩道原題。但是2011年沒怎麼涉及到。事實上這本書有幾處錯誤,特別是傳播方法那一塊。(我自己認為的)
不管怎麼樣,把這本書細小的知識點都扣到位是正確的選擇。臨上考場前,我還看到研友抱著這本書在啃。許老師的書有很多新的東西,可以補充到郭書里。
4、《傳播學概論》吳文虎 著
可能是給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節和別的書一樣。
5、《傳播學概論》周慶山 著
和其他的概論書差不多。沒時間的話不讀。
二、基礎中的提高書目
1、《新聞傳播學考研復習專題精編·傳播學》
這個我想大家都比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這本書。
2、《新聞傳播學考研復習重點熱點難點50題透析》
可能每個人的知識補充來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學的熱點分析來自這本書。我沒有把這本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時事熱點我主要是通過網上評論和學術論文補充的。我同學的反映也是,覺得不像想像中那麼實用(可能之前對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來了沒。看看還是不錯的。
3、《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 劉海龍
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論深度。絕對值得扎實地看好幾遍。考北大,廣度與深度並行。不過別放在最前面讀。
三、必讀書目
1、《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沃納·賽佛林(著) 郭鎮之、孟穎(譯)華夏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也很好。不過有人說這本書翻譯地很差勁。其實,考研的我們還到不了做學問的深度。翻譯地再不好,這本書對我們知識的補充還是有用的。我們畢竟沒有到達對它的翻譯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論新發展的介紹還是不錯的。
2、《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第三版)(美)巴蘭(Raran S.J.)(美)戴維斯(Davis D.K.)著曹書樂 (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有時間的話多讀幾遍吧。傳播學的理論會有個清晰的輪廓。
3、《人類傳播理論》 李特約翰
非常好的一本書。建議好好讀一下,我當時時間不夠了,所以我從第三章開始看的。對於一些概念的理解還是有幫助的。但是,在必讀書目中,如果時間實在不夠了,放棄也行。
4、《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美]羅傑斯(著) 殷曉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北大對於史學來講涉及得不是很多。這本書看的話是當作閑暇時間消遣看的。可以對傳播學的過程有個梳理。不要奢望在裡面找一些答題的論據之類的。不要放在前面讀。等到你了解了很多傳播學理論之後再回過頭看這本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5、《傳播學簡史》 阿芒·馬特拉
如果不想看《傳播學史》的話可以用這本代替。但是最好別代替。上一本好。
6、《大眾傳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劉海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如果實在沒時間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後會對每個假設的來源有個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會涉及得這么清楚。
7、《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麥奎爾(著) 崔保國、李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我看得不深,因為我放在後期看的,我覺得對我知識的補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會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經典的教材。其實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過今年考的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超出了這個范圍。讓人很郁悶。控制實驗和滾雪球抽樣都可以找到。
2、《社會學研究方法》風笑天 著
這本書比袁方的書更通俗一些。但是兩者分的章節不一樣。袁方的書是根據資料收集方法分的類,風的書是根據四種研究法分的類。我只看前十章。關於那個超出這個范圍的調節變數和中介變數,我也不知道這是趨勢還是偶然。
3、《現代市場研究》劉德寰 著
這本書是碩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話如果時間不夠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題中訪問法和問卷法的比較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陳陽著
《傳播學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著
這兩本書補充定性研究。
註: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點。一定要重視。我個人認為方法的書,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實實看幾遍應該就沒問題了。不放心的話,用風笑天的再鞏固一遍,反正兩者幾乎是一個體系。其實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書我都看過,比較了一下,還是覺得只有袁和風的實用一些。如果想補充定性研究的話,用李琨老師和陳陽老師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書,最好記住例子。不要單純看文字理論,很枯燥。總覺得量表、指標那一章會考。
五、批判學派與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利薩.泰勒(著);吳靖、黃佩(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一定要看。感覺「互文」「喚詢」等名詞應該會考名詞解釋,但一直都沒考,所以大家要注意。這本書歷年出來很多題,例如再現,類型片,公共服務廣播等。其實這本書很多觀點都可以用來分析電影的。
2、《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許靜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因為李彬的《符號透視》我各大網站、書店都找不到,所以用這本書補充。對迷思,神話的論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導論》陸揚、王毅著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後對一些文化研究的現象豁然開朗。但是,有很多冗餘的東西,需要過濾掉。所以,別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領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了以後再看。
4、《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 作/譯者:石義彬著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對批判學派有很詳細的論述。今年的真題hegemony這本書就有。其實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學派的書都有,郭慶光的書也有。
5、《傳媒批判理論》潘知常 林瑋著
雖然有網上有很多言論批判這本書。但我認為這本書對批判學派的論述還可以。它將傳播分為文化的世界、權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戲的世界。這本書和《文化研究導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題hegemony在這本書論述得比較好。
6、《傳媒文化研究》 陳龍著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書,如果熱愛文化研究或覺得自己在這一塊很弱的話,可以看看。
註:今年考的法蘭克福學派和文化領導權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學派的書中都可以找的到。因為這兩個太經典了。另外,還有韋伯的「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制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產意義」,德賽圖的「租房子」理論(房東主宰不了你對房間風格的駕馭)等來解釋。
六、網路傳播與新媒體:
網路傳播這一塊自己到書店找一兩本最新的書,補充一下就可以。因為我對網傳很感興趣才搜了這么多出來。事實上網路媒體的知識點,我都是在網上直接用論文補充的,書的意義不大。當然有幾本很重要。新媒體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網站,還有大眾傳媒麻醉負功能在新媒體的表現,以及偷菜游戲等。我覺得新媒體的書作用主要是給學生理出新媒體的框架,關於具體知識點大部分都需要在論文中補充。
1、《眾聲喧嘩》胡泳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如果能找到的話,一定要看。對網路公共領域和共有媒體有很詳盡的論述。同時這本書和其他講網路文化的新媒體書視角不太一樣。本書提供的只是分析視角,不要想今年真題「微博」等新詞會在這里找到答案。
2、《手機媒體概論》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兒舊了。到書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關於手機的書補充這塊知識點吧。
3、《網路傳播理論與實踐》 謝新洲
因為是北大老師的書,所以需要看。特別是一些理論在網路環境下的新發展主要是本書論述的。我復試的第二題就是「談談沉默的螺旋在網路環境下是否適用」,這個題已經考了n年了。我准備復試的時候還覺得這么老的題應該不會考了,可是卻真真實實被我抽到了。Orz……
4、《網路傳播概論》 彭蘭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師其他的書:
1、《全球化:起源、方法與影響》
這本書我很喜歡。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國,這本書就涉及到很多知識點,但最後考題沒涉及。但是專一最後一道論述題「舉例分析媒介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就可以從本書中找到一個角度,就是電話等等媒體出現之後,社區逐漸解體。後來廣播電視出現,消費社會逐漸形成。專二論述第一題「文化全球化」本書也涉及了一點。
2、《輿論學》許靜老師的書,能弄到的話看看。如果沒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讀書。
3、《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1-4輯)
一定要看。涵蓋了北大老師的重要論文。大傳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輯了,第5輯是和新聞有關的。考傳播的不用關注。
八、學術專著
學術專著在初試的時候不用太關注。復試的時候可能會抽一道英文題是關於學術專著的。提醒大家,選學術專著盡量避開《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這兩本。因為這兩本准備的人太多了。自己還是找一本獨特的比較好。例如《身份與暴力》《烏合之眾》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拋棄《童年的消逝》和《娛樂至死》這兩本。
期刊:
不要擔心,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實一本期刊能挑出幾篇文章對我們有用的就夠多了。挑出論文的核心觀點,剩下的可以略看。
1、《國際新聞界》月刊,只看傳播部分的,新聞的不用關注。
2、《現代傳播》雙月刊,一些影像之類的實務不用關注。今年的真題有個名詞解釋是三網融合,其中現代傳播有一期專題。
3、《新聞大學》復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過濾掉一些沒用的。
4、《新聞與傳播研究》社科院的, 雙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長。
我當時不想跑圖書館去看,而且圖書館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論文我全是在cnki(中國知網)上下載的。不過這得分人,我有個同學說,在網上看電子論文效果沒有看紙質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實體期刊。我覺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網上下載。大家按照自己的情況來吧。
時間充裕的話,拿著老師的名單到cnki上逐一搜論文。但一般的人沒這個時間。

⑧ 劉德寰的論文

共30餘篇,主要有:
1、關於問卷的題型設計1995年,《社會學研究》;
2、中國企業組織的傳統特徵1995年,《社會學研究》;
3、改革開放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1990年《青年研究》(合著);
4、傳統中國社會結構1991年,《社會學與社會調查》;
5、農村組織與社區發展1993年,《社會學與社會調查》;
6、'一家兩制':現狀、對策及原因收入《轉型中的中國家庭》1998年,廣角鏡出版社;
7、高收入階層消費結構研究1998年,《經濟參考》;
8、高檔小區消費行為研究1998年,《中國經營報》;
9、中國企業家:來源、激勵與流動收入《中國當代企業制度與企業家》1999年,中國社會 出版社(合作);
10、'飄一代'調查綜述2000年,《新周刊》(合著);
11、中國民航研究2000年,《新周刊》(合著);
12、兩難的選擇:女大學生分配研究1988年,《社會學與社會調查》;
13、學潮原因探析1988年,《社會學與社會調查》;
14、86年學潮探析1988年,《青年研究》;
15、思潮結構研究1986年,《北京大學校刊》;
16、北京報業零購市場研究2001年《國際廣告》。
17、「年齡變數在數據分析中的應用」2001《市場研究》

⑨ 求論文―――員工滿意度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肖明超.零點&前進新主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36-249。
[2] 劉德寰.市場研究與應用[J].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3]張鶴 .精神薪酬:提升員工滿意度的管理策略[J].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02-01

[4] 冉斌.員工滿意度測量手冊[J].海天出版社,2002-02-01。
[5] 龍文元編著。以人為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6]〔美〕馬克斯·邁斯瑪著劉國平齊艷華卓維維卓小芬杜芳金慧莉吳小
婷譯。激勵員工。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7

閱讀全文

與劉德寰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志願市場營銷 瀏覽:141
元旦文藝趣味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56
工行對公旺季營銷方案 瀏覽:603
中華文化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41
網路營銷及案例分析課程教案 瀏覽:131
企業微信營銷執行方案 瀏覽:905
新聞骨幹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339
校園團購策劃方案 瀏覽:663
廣西君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600
春節主題報道策劃方案 瀏覽:800
高端媒體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86
市場營銷學第03在線測試 瀏覽:537
貴州電子商務的發展路徑與阿里 瀏覽:327
市場營銷製作app 瀏覽:6
市場營銷存在哪些風險 瀏覽:938
重慶電子商務政策 瀏覽:358
旅遊電子商務外文文獻 瀏覽:536
網路營銷推廣英語作文 瀏覽:827
微信在移動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瀏覽:573
電子商務試卷及答案pki協議稱為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