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甲藍印花布的四:現狀
通州名人 文化名人
沉醉於藍白之美——記鄉村特色文化名人王振興
發稿時間:2008-10-20 15:34:38 來源: 通州市文化局網站 作者: 邢 楠
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里的「藍」,其實就是指藍草。藍草,具有防霉、防蛀的功能,用它染成的布料具有色澤純正、牢固度穩定、久洗不易褪色之特點。
二甲鎮王振興製作的藍印花布之所以藍得清純,就是因為採用了這種天然植物染料。
民間利用藍草染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明代,通州地區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已十分普及,農民植棉紡織,自種藍草取靛,不少人家還備有「小青缸」,可以隨時染色。近些年來,靛藍染色才逐漸被現代化學染料所代替。
為了繼承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振興從中草葯中覓得原材料。據了解,在中國,目前採用靛藍染色的,僅王振興一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集藍天般的深湛、遠山般的凝重、湖水般的清澈和野花般的馨香於一身的藍印花布,早已漂洋過海,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中國風采。現年85歲的日本藍印花布商人久保麻紗對王振興設計製作的藍印花布情有獨鍾,定點生產,包銷日本。
美麗的花,人們只羨慕它的明艷,可是當萌芽的時候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1959年,年僅20歲的王振興來到二甲印染廠,從此與藍印花布結下情緣。王振興回憶說:「那時,我常常從凌晨3點干到晚上9點,藍印花布的所有製作流程我都經歷過。當初同時進廠的100多人,最後留下的只有我一個。」由於聰明勤快,吃苦耐勞,年輕的王振興深得師傅們的「寵愛」,都樂意將自己的「絕活」無償傳授給他。最初的機遇抓住了,以後的成功水到渠成。沒幾年,王振興就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幹。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王振興的帶領下,二甲藍印花布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並成為出口免檢產品。1982年,王振興起草了《江蘇省南通市藍印花布企業技術標准》,南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沿用至今。
有人說,藍印花布最經典、讓人回味久遠的,就是那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似天然似神跡,彷彿時間之水漫過,帶來一種寧靜致遠的享受。王振興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進取,緊扣「藍」字做文章。經過潛心研究,在國內首創深藍、中藍、淺藍三種顏色,改變了單一的藍色格局。在藍印花布的花型上,也從原來的10多種花型發展到200餘種。既有明末清初的傳統圖案,也有客戶來樣、自主設計的現代花樣。同時,王振興的藍印花布不僅局限於「衾幔」之用,還逐漸向美化家居的方向發展。自主設計的壁飾花樣「心心相印」、「天女散花」、「春滿人間」,門簾花樣「福到」和「12生肖杯墊」等深受客戶的喜愛。
「有沒有想到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的人了解二甲的藍印花布?」每當聽到這種提問,王振興總是說:「我願意像當年教我的師傅那樣,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傳授他人,可是又有多少人願意跟我學啊?」這個話題,總讓王振興的臉上露出一副無奈的表情,「年輕人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苦,怕臟嫌累,又覺得收入低,還不如泥瓦匠。」
這些年,由於受機械化生產的影響和市場價格的沖擊,「原汁原味」正宗傳統的藍印花布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日漸萎縮。退休後,王振興1995年開始自行生產藍印花布,至今還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長子負責設計圖案、製版,次子以刮漿為主,小兒子掌握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養護染缸,老伴兒和三個兒媳負責其他相關的工作。全家齊上陣,一年忙到頭,也只有1萬米左右的產量,全家的收入也就10萬元的樣子。
「我和孩子們不太看重錢。每天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圍坐在桌子旁,邊吃飯邊談藍印花布,很開心。可是,我們幾口人勢單力薄,要想把這門古老的手藝發揚光大實在太難了。孫子們還太小,雖然現在對藍印花布感興趣,可將來的事兒誰說得准啊……」
陽光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展示基地」的金字招牌,在王振興家的院子里發出耀眼奪目的光,也在深深刺激著他的心,王振興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語…… (責任編輯: 黃曉林 )
Ⅱ 藍印花布
中國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後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由藍靛染料發展成為藍染的工藝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紺青等色也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要顏色。
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浙江、福建、雲南、貴州適宜種植山藍;山東、湖北宜種蓼藍、菘藍; 台灣地區以種植木藍、山藍為主。當時人們應用藍草加工藍靛,主要用於染青布(純藍布),還用於絞纈、夾纈的染色。
古代漏漿防染印花歷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現了用鏤空花版和防染劑的藍底白花布(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北朝遺址曾出土藍底白花毛布殘片),其花紋用大小點構成,但花點互不連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現象,原稱蠟纈。到了唐代盛行後又統稱染纈。
其中還包括絞纈和夾纈,夾纈工藝是用特定木板縷刻而成,然後把布匹對折夾在兩片刻有同樣花紋的木板中間,捆紮後注入需要的顏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夾板後,便顯出藍底白花圖紋。因夾纈工藝較為復雜,所刻花版費工費時且容易變形。南宋時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進,用於印染藍花布,又名為「葯斑布」。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葯而染色、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葯斑布中「葯」即染色原料——藍草,「斑」是防染漿劑印後構成的紋樣大小斑點。這些斑點可以防止染上藍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稱「葯斑布」,俗名澆花布。
元代女紡織技術專家黃道婆,系江蘇松江烏泥鎮人(1958年劃歸上海市),幼為童養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後返回故鄉,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製成捍、彈、紡、織等一整套生產工具,傳授錯紗、配色、棕線、挈花等紡織技術,促進了松江一帶棉紡業的發展。元、明以後,棉花廣為種植,並「紡之為紗,織之為布」,松江及南通地區紡紗織布,已是「家戶習為恆業」。明代中葉,已發展為棉紡織品的集散地,該地區瀕江臨海,土質氣候適宜棉花種植,所產棉花不僅量多而且質地好,為手工紡織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地的農民家家以此為副業,所產的布匹不僅滿足了生活,還銷往全國各地及日本、歐洲。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成為農家主要日用品。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的「葯斑布」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綉、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葯斑布的紋樣。
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的發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後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於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應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據老師傅講,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這種上門印花便利的服務,深得農家的歡迎。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據南通市任港鄉城港村陳玉田老人回憶,他家祖祖輩輩以種藍草、蔬菜為生,每年農歷二月開始種植小藍(品種為蓼藍草)。
五月份收割頭藍,大暑季節收割二藍,每逢收割季節都要請親戚朋友幫忙,割藍當日大家清晨3點起床,所收割的藍草必須在日出前完成,這樣的藍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來後,把藍草捆成小捆,頭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裡,打滿水,等出藍後把莖葉撈出,並加適量石灰水使藍靛下沉,最後把通向藍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藍靛上多餘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狀土靛後裝於陶制的壇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給附近染坊。制藍方法同歷史上記載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山東、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東北各省先後都開設了藍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間藝人又結合本地民風民情,創作符合當地審美情趣的藍印花布紋樣,從而產生了不同風格的各種圖案。東北稱藍印花布為「麻花布」;由於原料中用了黃豆,湖北稱為「豆染布」;藍印花布工藝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稱之為「型染」;而在山東等地區至今仍稱藍印花布為「蘇印」(因江蘇是藍印花布的發源地而得名)。
Ⅲ 南通藍印花布欣賞評價
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氣候溫宜,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綉、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這些榮譽稱號 與吳元新30多年來默默的在藍印花布領域不斷研究,堅持將傳統傳承了下來是分不開的.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
Ⅳ 關於藍印花布的詳細資料
關於藍印花布的詳細資料
有製作畫布的過程和悠久歷史!
關於藍印花布的詳細資料
查看全部2個回答
我來答有獎勵
寫回答 有獎勵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匿名用戶
2013-11-04
一、工藝簡介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葯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二、工藝操作具體操作: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鍾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鍾,一般經過6至8次反復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颳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因為是全手工印染,干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三、工藝分類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編輯本段]四、歷史演變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葯斑布——以布抹灰葯而染青,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葯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編輯本段]五、題材內容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朴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淀。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佔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准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里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編輯本段]六、來歷傳說藍印花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印染製品。傳說有一個姓梅的小夥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變成了黃顏色,怎麼洗也洗不掉,但人們看到後卻很喜歡,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他一個姓葛的好朋友。後來他倆就專門從事把布染成黃色,又有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們把布晾在樹枝上曬干時不小心被風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藍草,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板藍根草,它裡面有一種成分叫靛藍,可以把布染成藍色,等他們發現這塊布的時候,黃布已變成了一塊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們想這奧秘肯定在這個草上,此後,兩人又經過多次研究,終於把布染成了藍布,梅葛兩位先生也就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編輯本段]七、南通藍印花布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氣候溫宜,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綉、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這些榮譽稱號 與吳元新30多年來默默的在藍印花布領域不斷研究,堅持將傳統傳承了下來是分不開的.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
八、余西鎮染坊園乃藍印花布發祥地。
元末明初,余西場先民為避兵火,攜家譜、典籍舉族自江南群體遷來,夾雄厚財力,同時,也帶來籃印花布傳統工藝。城南染坊園藍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後,余西鎮區,主要藍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標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衙門口染坊。公私合營時,季長春染坊合營至南通城;馮家染坊合紅營至余西區二甲鎮,該企業體制幾度變遷延續至今,藍印花布工藝也從余西古鎮傳至余西區二甲鎮,再在南通市名揚海內外。
余西古鎮正在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1
下一條回答
寧波數碼印花_印花面料_專業生產廠家
為提供高品質面料,數碼印花產品,願與各界朋友真誠合作,共同創造輝煌!歡迎您的來電..
sx-zsfz.com廣告
瑞盛紡織印花布一站式服務平台全網底價
根據文中提到的藍印花布為您推薦
qianhu.wejianzhan.com廣告
面料數碼印花 9年生產加工廠家 牢度4級以上
數碼印花 日曬牢度4級Under Disney授權印花廠 列印速度130米/小時數碼印花 免費設計 ..
smyhc.cn廣告
為您推薦
寧波數碼印花_外貿印花廣告
為提供高品質面料,數碼印花產品,願與各界朋友真誠合作,共同創造輝煌!歡迎您的來電咨詢!
57 2020-07-28
誰有南通藍印花布的詳細資料的?
中國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後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
24 瀏覽2798
藍印花布 起源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現代所
1 瀏覽4216
藍印花布代表的品質
藍印花布是我國民間傳統工藝品之一,格調樸素,高雅,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調. 宋代
14 瀏覽1372
蘭衣花布的資料。
正在打
瀏覽12
藍印花布用的是什麼藍
你好~藍印花布分為兩種 一種是廣義上的 包括扎染、蠟
正在載入
Ⅳ 藍印花布的外部特徵.價值和用途
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藍印花布採用全棉紡織,以保健植物為染料,不含有任何化學成分,手工刻板、刮漿印染工藝,精製而成。藍印花布「以布抹灰葯而青,候干,去灰葯,則藍白相間」。其工藝大致為:
割藍草入缸或灰坑,按比例在藍草中加石灰泡浸,藍草腐爛後,去梗,以木把打菁,沉澱後去清水,即成藍靛。
以紙版刻所需圖案,刻好後以桐油噴透,再以豆粉加石灰和成灰漿,將油紙版平鋪在白布上,以粉漿漏印其上,風干後,將布放入藍靛缸泡浸數遍。
布曬干後,颳去灰漿,放入溪流中漂洗,曬干後就成了藍印花布。
安溪藍印布的特點是綠色、健康、環保,藍印花布的染料、防染劑等,都是天然的、能消毒的植物。
民間以藍靛治療腮腺、治毒瘡、清熱解毒、驅蚊,因此,人們穿上藍印花布衣服、製成藍印花布的帳簾、棉被、帶上藍布頭巾、包袱皮、手帕,小孩子玩藍印花布製成的玩具,都能起到消毒作用。
千百年歷史的藍印花布,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衣被天下,除了其葯用功能外,還在於內容上所表現的藝術美和濃郁鄉土氣息,藍印花布向來以質樸素凈為美,在題材和內容上有以形寓意、以音寓意和借用民間傳說故事來表達思想情感、以傳統的幾何圖案來象徵吉祥等,還有「百子圖」、「百壽圖」、「百福圖」這些人們喜愛的吉祥圖案,在藍印花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嚮往。
進入20世紀,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許多民間工藝隨時都將從我們身邊悄然逝去。科技越發達,人們越懷舊。藍印花布這種古老傳統工藝,將成為人們懷舊的依託,帶給人們美好的回憶,開發藍印花布有較好的市場。
Ⅵ 藍印花布 起源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
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之一。南通地區是中國主要的棉花產地之一,這里又盛產一種可以製作顏料的藍草,制靛業發達,因此南通地區基本上家家紡紗、戶戶織布,每戶人家都能染藍布。
南通藍印花布的歷史可追述至南宋時期(1127年-1279年),當時油紙傘在民間廣為流傳,民間印染藝人用聰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紙和刻花版結合在一起,由黃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漿料發明新的印染製作技藝,推動了油紙版漏漿防染印花業的發展。
隨著元末明初棉紡織業的發展,南通藍印花布染紗、染布的技術逐步形成的。當時所用的染料以藍色為主,其次為黑色及紅色,都是天然染料。染藍色的為靛藍,據記載,明代的南通地區已有藍靛出產,由於土布需要染色,而染料的銷售對象不只是染坊,織戶、農民都是染料的消費者。
相傳在明朝末年,南通已有專門運銷染料的商店,稱為「靛行」,並在當地物產中作為主要的貢品上繳朝廷。清《光緒通州志》中,還專門記載了南通地區藍印花布制靛的過程。
(6)中國藍印花布服裝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擴展閱讀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形式。藍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底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為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
另一種印製白底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Ⅶ 日本的藍印花布和中國的藍印花布哪個好
藍印
花布
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
防染印花
,又稱靛
藍花
布,俗稱「葯
斑布
」、「
澆花
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
藍草
為染料印染而成。藍
印花布
用石灰、
豆粉
合成
灰漿
烤藍
,採用
全棉
、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二、工藝操作
[編輯本段]
具體操作:從
蓼藍草
中提取藍作染料(
靛藍
),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
漏印
在布面上,干後放入
染缸
,布下缸20分鍾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鍾,一般經過6至8次反復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颳去防染
漿粉
,即顯現
出藍
白花紋。因為是全
手工印染
,干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
藍印花布
特有的魅力----
冰裂紋
,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
藍白
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
傳統技藝
的保護迫在眉睫!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
平民百姓
所喜聞樂見。
三、工藝分類
[編輯本段]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
白地
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
套印
,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
每處
連接,刻好後用膠和
漆將
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
襯底
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
拷貝桌
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
於江南
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Ⅷ 關於藍印花布
一、工藝簡介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葯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
二、工藝操作
具體操作:從蓼藍草中提取藍作染料(靛藍),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後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鍾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鍾,一般經過6至8次反復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乾後颳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因為是全手工印染,干後的漿不免會有裂紋,形成了手工藍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紋,而現在的機印花布或沒有採用傳統的技藝的藍印花布則藍白分明,毫無手工的痕跡,因此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迫在眉睫!藍印花布的圖案吉祥喜慶、為近世三百年來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
三、工藝分類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四、歷史演變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葯斑布——以布抹灰葯而染青,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葯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五、題材內容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朴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淀。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佔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准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里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六、來歷傳說
藍印花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印染製品。傳說有一個姓梅的小夥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變成了黃顏色,怎麼洗也洗不掉,但人們看到後卻很喜歡,然後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他一個姓葛的好朋友。後來他倆就專門從事把布染成黃色,又有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們把布晾在樹枝上曬干時不小心被風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藍草,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板藍根草,它裡面有一種成分叫靛藍,可以把布染成藍色,等他們發現這塊布的時候,黃布已變成了一塊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們想這奧秘肯定在這個草上,此後,兩人又經過多次研究,終於把布染成了藍布,梅葛兩位先生也就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七、南通藍印花布
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氣候溫宜,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綉、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這些榮譽稱號 與吳元新30多年來默默的在藍印花布領域不斷研究,堅持將傳統傳承了下來是分不開的.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
Ⅸ 南通藍印花布為什麼要選擇藍白兩色而不是其他顏色他又有什麼寓意呢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朴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淀。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佔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准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里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藍白的世界,很美!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葯斑布——以布抹灰葯而 典雅樸素。染青,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葯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印花。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Ⅹ 怎樣辨別蠟染布和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稱「葯斑布」,「拷花布」,「藍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藍印花布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全天然植物染料(藍草),刻板、刮漿印染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不僅藍白分明,而且質地純朴,品格高雅,花布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蠟染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激進紡織染制手工藝。古稱蠟,答: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 」 尤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