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喜歡科教類節目原因是什麼
科教節目涉及到很多很多重要的安全知識,對我們有一些幫助啊
㈡ 節目定位類型有哪些
電視節目分類
電視節目的分類標准有很多,有的以節目的內容劃分,有的以節目的形式劃分,也有的以節目的對象類型劃分。但最普遍和簡單的分類還是一下幾大類:
1、新聞類節目,比如口播新聞、錄像新聞、專題新聞,以及訪談新聞、調查類新聞等節目類型。
2、教育類節目,比如文化教育、社會教育類等節目類型。
3、文藝類節目,比如專題文藝、綜合文藝、晚會節目以及各種文藝專業等節目類型。
4、體育類節目,比如體育比賽、體育新聞、體育知識、體育欣賞、健身健美等節目類型。
5、服務類節目,比如衣食住行、衛生保健、就業、徵婚氣象、交通旅遊、購物烹飪、家庭工藝、房間布置等節目類型。
6、財經類節目,比如股市經濟、投資理財等節目類型。
7、文化娛樂類節目,比如影視節目、綜藝節目、娛樂資訊等。
電視節目分析方法
1內容
主要分析節目的內容定位是否貼近節目的受眾,是否具有自身的特點。節目的內容定位表現為節目的主旨、性質、內容、功能、受眾范圍、文化品味、民族與地方特色等。
2結構
主要分析節目怎樣開始、怎樣發展、怎樣結束的邏輯過程。節目的起承轉合是否嚴密,線索是否清晰。
3製作
主要看節目製作是否大氣、精緻。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攝像。分析攝影師是否善於運用鏡頭取景,並掌握鏡頭的運用規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節目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師是否善於掌握電視與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並按照導演的意圖布光,能否使攝影機准確的拍攝到多情調場景。
(3)錄音。分析錄音師是否能針對每一種不同性質的節目,恰當地運用錄音設施,使錄制的節目能反映其精華。
(4)剪輯。分析剪輯師畫面鏡頭組接是否合理,各種特技畫面是否到位。
(5)合成。分析圖像、語言、美術、音響、音樂等多種電視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㈢ 到底有沒有科普類綜藝推薦
哈嘍大家好。近幾年綜藝節目可謂熱火朝天,各大電視頻道都被娛樂綜藝節目霸屏。其實除了娛樂綜藝,還有很多值得大家去欣賞的節目。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科普類綜藝節目。
《走近科學》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台首個大型科普欄目。央視科教頻道開播,《走近科學》作為主打欄目進入十套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近十年來《走近科學》生產了大量優質的電視科技節目,在各類節目評獎中屢次獲獎,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揚,已成為中國電視科普的一面旗幟。
好啦,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里,謝謝。
㈣ 新聞類電視欄目的策劃怎樣進行定位
1、堅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盡量策動時效優勢。
此類節目不管採取何種節目表現形式,純報道式的,述評、評論式的,或者綜合式的,都必須堅持以新近變動的客觀事實為基礎。這是此類節目的新聞性的必然要求。新聞電視專題性節目策劃不是向壁虛構,也不是以策劃的主觀性來隨意取代或扭曲新聞事實的客觀性,而是圍繞著新進發生的客觀事實,研究如何通過創造性思維,在節目中運用什麼有效、合理又富有表現力的方法,傳播與該新聞事實相關的主客觀信息。因此,在此類節目策劃中,既要強調策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又要防止策劃的主觀性和新聞事實的客觀性發生矛盾。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歸根結底還是在客觀的新聞事實為基礎發揮策劃的主觀創造性,不能為了製造所謂「節目賣點」而本末倒置。
同時,新聞必須姓「新」。當然,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真實客觀的基礎上追求既有深度,又不乏可視性,這就使得此類節目一般都著眼於新聞的「第二落點」,時效性一般而言要落後於消息類電視新聞。但是,不能以此為借口,以為可以憑策劃之功來炒冷飯。須知新聞是易碎品,長江後浪推前浪,「逝者如斯夫」,多大的新聞熱點過了幾個月也很難讓受眾再保持當初的好奇心和熱情。雖然通過巧妙的策劃,此類節目有可能以「專」、「深」、「全」,甚至「美」的優點來彌補作為新聞「第二落點」的缺陷,但再美侖美奐的乾花終究沒有鮮花的芳香。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策劃就是要趕在新聞的「第二落點」還沒有退出受眾的大腦興奮灶之前,趁鮮花還有餘香之時,利用尚存的時效優勢,將其加以各種包裝,獻給電視機前的受眾。
2、利用節目時間容量,策動信息優勢。
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一般而言具有專門的內容取向,在具體的節目中往往是主題比較單一(組合式專題節目一般也是圍繞一定的主題組合若干內容)。與消息總匯式的電視新聞節目相比,其節目時間容量較大。這就要求在專門的內容範疇里,拓寬題材選擇面,優化題材選擇點,在單一的主題內多角度、多層次地提取、開掘信息資源。
所謂策動信息優勢,其一就是指信息量要大。時間容量大,意味著對信息量的要求也大。
但信息優勢不僅表現在量的方面,更表現為對質的要求。在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中,對信息的質的要求尤為重要。在信息時代,人們已經不擔心信息量不夠,人們開始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無所適從。筆者認為,所謂「信息時代」,其實更應該叫「信息分析時代」。沒有經過分析,不能為我所用的信息其實是無用的信息垃圾。因此,在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中,大量的信息有必要加以分析解釋,使之成為有價值的信息。電視從業人員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受眾不是「沙發上的土豆」,更有必要警醒不要製造信息垃圾把受眾慢慢喂成「沙發上的土豆」。
3、利用電視視聽符號,策動表現優勢。
關於電視傳播是以畫面為主還是以語言為主,曾經在電視界引起了長期的爭論。筆者則認為這種論爭過於籠統,而且往往把具體節目中的問題強行上綱上線到電視本體論的層次。其實,電視作為視聽兼備的大眾傳播媒介,是以模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為基礎,更加綜合全面、也更加人性化地傳播信息。至於電視語言,筆者認為主要特點有兩個:一、利用視聽符號形成畫面,聲音,文字等多種元素,它們彼此相輔相成既有效地完成了傳播信息的基本任務,又提供了加強藝術表現力,滿足受眾審美需求的可能性;二、電視傳播是動態的音像流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畫面是連續性的,不能中斷;聲音(包括同期聲,解說詞,音樂)根據傳播要求,可以時斷時續;文字出現在屏幕上,具有獨立的表達功能,並且根據節目需要彌補畫面和聲音的不足。應該說,互聯網的出現確實給電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但其語言元素跟電視相比並沒有增加。
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一般說來播出時間較長,而其內容又相對而言有一定深度,因此在節目策劃時就應該注意盡量利用好視聽符號,並合理控制、調整節目節奏,在保證新聞性的基礎上,努力增強節目的藝術觀賞性,不僅滿足受眾求真、求深的認知需求,而且滿足其求美的審美需求。
當然這三點只是對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策劃的宏觀要求,在具體節目策劃中如何落實才是真正的問題。而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策劃理論內涵豐富,策劃任務千變萬化,而其核心就在於創造性思維。沒有創造性思維,就談不上什麼策劃。筆者上文曾強調策劃應成為每個電視從業人員的一種必備意識,除了考慮到電視節目製作是一個集體性的、分階段的工作,任何一環都需要策劃之外,主要就是因為創造性思維首先是個體性思維。如果每個電視從業人員都努力去培養、激活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那麼,在電視節目製作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中,時時可以策劃,處處可以策劃,人人可以策劃,電視節目才有可能常變常新。這種策劃意識,這種創造性思維對於新聞性電視專題節目尤為重要。
㈤ 什麼是科教紀錄片
這些東西肯定對你有所幫助!!請你仔細看看!!
紀錄片的教案
1、關於紀錄片定義的調查
日本東京放送(NHK)科教欄目的創始人、紀錄片資深導演 YASUMA (安間總介先生)在1996年曾經搞過一個關於電視紀錄片定義的調查,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a、歐洲、北美、以及日本這些不同區域9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他們所在的國家沒有關於"電視紀錄片"的統一定義。
b、問及這些紀錄片人自己有沒有關於電視紀錄片的定義的時候,結果100%的人都認為自己心中有一個紀錄片的定義。
2002年,我又與安間總介先生對中國 的50位有5年以上紀錄片創作經歷、並有作品在國際或國內獲得大獎的紀錄片人做了一個聯合調查,其結果較大不同:
a、中國的紀錄片人認為國內沒有紀錄片統一定義的比例與別的國家大致相同,達90%以上;
b、中國紀錄片人自己心中有紀錄片定義的比例卻遠不如別的國家那麼高,還不到30%。 這些調查說明了很重要的兩點:世界各地對於紀錄片都沒有一個統一而明 確的定義;中國的紀錄片人不太張揚自己的個性、創造的意識總體上也不如國外的紀錄片人。
其實紀錄片是非常需要創造性的,近些年來不斷出現的形式,加上紀錄片所關注內容的無限豐富性,都在證明紀錄片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雖然很難給紀錄片下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定義,並不等於說紀錄片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恰恰相反,紀錄片擁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品性。事實上紀錄片比任何其他的影視樣式都努力地尋找自己的定義。下面就來列舉分析一些不同的關於紀錄片的定義。
2、關於紀錄片的不同表述
在西方的影視論著中,很少對紀錄片作明確的正面定義,往往用"非虛構" non-fiction
這樣籠統的界定進行觀照。在法國更有人把所有非虛構的影視作品通稱作紀錄片。
a、1991年法國《電影詞典》稱: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製作的影片,稱為記錄電影。
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文獻"的品質,無論是起來源還是其目的都指向了"文獻",可見其對於紀錄片歷史感和真實性的追求。
b、《朗文英語詞典》:紀錄片--通過藝術提供事實;
相比較而言,這個定義簡單的多,不過同樣涉及製作手段和目的兩個方面。有所不同的事,提出了創作的藝術性。這樣的明確而直接在別的定一種並不多見。
c、美國《電影術語匯編》:紀錄片是一種非虛構的影片,她具有一個有說服力的主題或觀點,但它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運用編輯和音響來增進其觀念的發展;
這個定義頗具美國實用主義的特點,它明確提出了許多人總是迴避的紀錄片主題問題、創作者的主體性問題,還有創作過程的藝術手段,甚至突顯了影視語言的技巧:編輯技巧以及音響功能的運用。
d、《牛津詞典》:(紀錄片是)人性記錄(說明人性的事實或事件),強調了詞根document 的記錄性和實證性;
雖然從字面的表達來看,這個定義與國內的定義差別很大,實質上它與國內的定義最近。
"人性"與"記錄",正是國內的紀錄片定義努力要表達的,也是孜孜以求之的。關於這個特點後面讀了國內的定義後悔感覺更深。
e、美國電影史家埃里克•巴爾諾認為紀錄片作者"和故事片藝術家不同,他不專心於創作,他通過對自己所發現的東西進行選擇和並列而表現他自己。"
這個定義雖然特別強調了"自己",自己發現、表現自己,其實它最為本質的部分還是"發現"。正是這一點,限定了紀錄片創作的根源應該事現實存在的東西,作者只能發現,而不是創造。
f、卡雷爾•賴茲、蓋文•米勒《電影剪接技巧》:"故事片和紀錄片的根本區別在於故事片主要表現情節的發展,而紀錄片則主要是闡述主題。"
g、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
伊文思關於紀錄片的描述意義也很深遠,簡單的幾個字強調了來源、手段與目的:"記錄""現在"稱為"歷史",可以挖掘的含義很多,我非常欣賞的是其中暗示的紀錄片應該具有的歷史責任與歷史態度。我以為這正是紀錄片最為緊要的品性。
在國內紀錄片的表述也有許多,下面列舉以下幾種:
a、《現代電視紀實》(朱羽君,1998):電視紀錄片的核心含義應該是要求以真實地記錄人類的生活,以現實的原始內容為基本素材結構,它雖也可以有藝術手法,但語言本體必須保證素材的真實性和編輯的生活自身的邏輯性。
b、《紀錄片創作論綱》(鍾大年,1997):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像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創作者對這一事物的認識與評價的紀實性電視片。
c、《中國應用電視學》:紀錄片--影視藝術中對某一事實或事件作紀實報道的非虛構節目,直接從生活中取材,以生活的自身形態來表現生活,真實環境時間中的真人真事。
d、《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呂新雨,1997)紀錄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紀實方式,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的坐標中尋求立足點,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環境進行觀察和描述,以實現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的文體形式。
E、《電視紀錄片製作》(吳保和,1999):通過電視攝像機(或電影攝影機)的磁帶(或膠片)紀錄下來的一切內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現象、人類社會中的人物和事件,這些內容不是人為的虛構出來的,而是現實中已經存在的或正在發生的。
國內對紀錄片進行界定的時候,經常會加一些補充性的說明:紀錄片應該直接關注人,不著重事,著重人的本質力量,人的生存狀態,人的性格和命運,人與自然 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關注深層永恆的東西;注重感受和體驗的共時性,要有較大的時空跨度,較完整的動態過程和情感積累;強調真實與真誠;等等, 足見國內對於紀錄片這種作品類型的期待與厚愛。
相比較國內與國外的關於紀錄片的定義有些不同的地方,第一,國外的紀錄片定義注 重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而國內的更注重人文的關懷;第二,國外的紀錄片定義更強調作品的觀念和主題,而國內的更強調客觀反映和對現實生活的還原;第三,國 外的紀錄片定義強調創作語言的豐富性和風格的多樣性,而國內紀錄片定義更強調"紀實"一種風格。
看得出來,國外對於紀錄片的定 義的表述並沒有像國內的那樣嚴謹,突出的是關鍵性的品質;也沒有像國內的那樣附加過多的限定,強調的是紀錄片最為本質的力量。相比較而言,國外關於紀錄片 的定義更為多樣化,自由度也更大一些。然而,它們對於紀錄片本質的判斷和追求是非常明確和固執的。同時,國外的關於紀錄片的定義也更為直接可感一些,更便 於指導拍攝。
3、紀錄片是把過去或現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進行人性的還原和記錄,並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盡可能描述(敘述)一種真實的歷史 並盡可能接近一種真實的描述。盡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 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第二講 紀錄片人的特殊素質要求
《世界紀錄電影史》中的一段話,對於紀錄片功能和特性的描述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真實性與權威感是紀錄片的命運所系,無論動機如何,對於利用它的人們來說,這兩點是誘惑力,也是對事實進行啟發或欺騙的力量源泉。"
的確,紀錄片給人以"真實性"和"權威感"的期待,而紀錄片導演則會以事件第一見證人、記錄者的姿態出現。對於這種特性,當我們現在回望過去的紀錄片 時,會有更為明顯的感受。因為我們現在要了解過去的歷史的時候,紀錄片變成了最值得信賴的原始資料。然而,從紀錄片創作的歷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的紀錄片讓人驚醒:紀錄片具備真實感和權威性的同時,也存在著欺騙的可能性;具備宣揚正義的力量,也可能為宣揚邪惡效力,對此,紀錄片作者的人性和良心往 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提出紀錄片人的特殊素質要求,是紀錄片人的使命所必需的,也是做好一部紀錄片所必需的。
1、責任與良心
紀錄片最主要的是記錄社會,記錄社會的現狀、記錄社會的發展、記錄社會的變遷。因此,我們的紀錄片工作者應該把鏡頭對准社會的不同階層、社會的不同角 落,有責任去關注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紀錄片工作者不僅是時代的記錄者,有時還應該是推動社會發展 的一種力量,這是紀錄片人的責任。
紀錄片工作者在很多時候是某個歷史事件的唯一見證人,對於這段歷史的描述是否真實、客觀,主要並不是取決於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良心。紀錄片人應該是無私的、坦盪的、具有正義感的。
觀摩:《我們為何而戰》。
《我們為何而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作的最好的一套系列宣傳片,也是分析戰爭的原因以及描寫激烈戰況的最佳紀錄片,美國法蘭克•凱普拉創作的這套系 列片"使得所有美國人都在它的節奏、比喻的詞藻以及態度之中去面對敵人,呼籲美國人民集中力量與意志去戰勝敵人……這些有力的影片被在美國的軍隊區奮戰、去堅持並贏得勝利,它們還相信它的人物尤其道德的必要性,而經由整套系列的製作來對美國的原則保有信心,也即享有自由、正義以及幸福的權力是不容否認的, 它們是奮斗的代價,而且勝利在望。"(參見Richard M .Barsam《記錄與真實》)這套系列片及時地介入了當時最值得關注的戰爭的現實,並有力地影響了事態的發展。這種責任感和良心所創造的正義的力量,應 該是紀錄片最為本質的使命。
2、真誠與人性
紀錄片著力於記錄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類的命運,創作的出發點、創作的 過程、以及最終作品的影響,都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真誠是紀錄片創作成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素質。只有真誠才能感受生活的真實狀態;只有真誠才能獲得 被拍攝人的真情流露;只有真誠才能告訴人們現象背後的本質。
而人性化的觀念,是發現紀錄片題材和發掘紀錄片題材的一把重要的鑰匙,也是紀錄片創作的一個很好的視角,使得觀察、理解和反映生活都有了得體的方法,不至於偏離或偏激。
3、耐心和吃苦
相對於別的影視工作者,紀錄片創作者這絕不是一個風光的角色。相反,他們的風險很大:由於有多方面的不可知性,成功的幾率不高;在中國,紀錄片的市場幾乎沒有建立,社會的回報不大;創作題材的選擇往往是那些非常事件、非常地方,有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由於紀錄片創作多採用紀實跟蹤拍攝的方法,去記錄現實中人的生存狀態,或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因此會有許多不可預知的情況。可能原來跟蹤的線索,到後來 發現與主題沒有什麼關系;或者由於拍攝的人物或事件,並沒有想像中那樣有戲劇性;或者原來的線索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中斷了;等等。因此,紀錄片的拍攝片比 經常是幾十比一,甚至幾百比一,而且創作周期都比較長,有時為了等候一個瞬間、捕捉一個細節、展示一個場景,需要做很遠的路、等待很長時間。還有也可能是 經費方面、時間方面、設備方面、創作環境方面等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紀錄片創作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耐心,吃更多的苦。
4、歷史觀念和科學精神
紀錄片大師伊文思說:"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這句話很值得回味。紀錄片拍攝雖然是一種創作,不過它是一種特殊的創作。盡管是 拍攝當前的事,卻是在書寫歷史;雖然是一種創作,強調的卻是一種記錄;雖然是創作,並不是個人的事,而更像一個旁觀者、代言人。從這些特性上來說,紀錄片 的創作需要一種歷史的觀念:要以歷史的責任感去選擇題材、發現題材;要以書寫歷史的態度去反映生活、記錄時代;要以歷史的觀念去思考和判斷。
有的紀錄片是對於過去事件和人物的回憶,也需要修治歷史的態度對其進行描述,對資料的選擇、扮演再現方法的運用,以及某些以難處的實證上,均需要一種歷史的觀念和科學的態度。
與其說紀錄片是一種藝術,還不如說它是一種歷史。因此,紀錄片創作需要科學的精神也就必然的了。這里的科學精神,體現在拍攝記錄的方法要得當、觀察思考的態度要嚴謹、對於事物的評價要客觀公正。
紀錄片創作過程中那些技巧和方法方面的素質要求,我們將在後面再敘述。
第三講 紀錄片的題材選擇
紀錄片的題材應該是很寬泛的、無所限制的,如果能很完整的從各個角度去記錄我們時代社會的變遷,那是理想的狀態。事實上,我們只能夠選擇其中極其少的部分進 行記錄,這樣就有了選擇。這種選擇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相關部門整體宏觀規劃的角度、從一個電視台欄目設置的角度,以及從個人創作的角度,對題材選擇 都會有各自的要求,在這里要談的是紀錄片創作中題材選擇的一般性問題。
中國近20年的紀錄片在題材的選擇上存在著一些偏離傾向,幾乎絕大 部分的作品都把鏡頭對准了偏遠的山區、沒落的文化、弱勢的群體。有一年當紀錄片學術獎評委,送選的近200部片子中差不多70%是關於殘疾人等弱勢人群 的,但是評委們甚至不得不達成一個口頭的協議:來年再選送此類片子,原則上不予入圍。這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對紀錄片的選題不應該採取這樣的方法來 限制的,而且也不是說不可以關注殘疾人的題材,關鍵是太多的人去做相同層面的關注,只停留於同情的眼淚,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對那些主流的人群和社會幾乎沒 有涉及,這樣,並不符合紀錄片的精神,也沒有很好地發揮紀錄片的功能。紀錄片題材的選擇上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時代內容
中國當今的社會可謂風起雲涌,各行各業、各個方面都在經歷著不同層次的變革。這種時候,社會的結構形態、價值體系,人們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都處於一 種動態之中。紀錄片責無旁貸的要去關注、見證這種時代的變遷,記錄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的生活境況、情感經歷以及精神追求;記錄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 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處境和走向。
因為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當中,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工作單位、社會地位等都經常會改變、遷移和流動,在原先的價值觀念、道德體系都在進行重塑,可供人們選擇機會更多了,同時危機感也增加了。紀錄片工作者應該著力去展示這種特定背景下的社會現實和人的生活狀態及內心世界。
2、關注主流群體
近些年來中國紀錄片的製作數量不少,每年都有上千部(集)。然而,在2001四川國際紀錄片電視節上,有一位美國的紀錄片專家,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感想:很難從中國的紀錄片中了解中國當今真實的狀況。這對於我們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紀錄片有責任全面真實的反映和記錄社會生活。然而,我國近些年來拍攝的紀錄片中,遠遠不能全面展示社會生活的全景。因為,絕大多數的片子所關注的都是非 主流的,幾乎很難看見關於主流文化主流人群的片子。這種不平等的觀照,大大影響了紀錄片功能的發揮,也無法充分展示紀錄片的力量。因為,但它脫離了主流以後,就變成個人色彩的為主的東西了,而這並不是紀錄片的定位。
分析起來近些年來人們傾向於個人色彩的題材,原因是多方面 的。首先是,相比較來說,這樣的題材容易把握,如對那些弱勢人群、邊緣文化的題材,從情感層面容易得到認同和共鳴;而主流的題材則不容易把握。其次是對紀 錄片的本性認識不夠,被許多人當作個人味道很濃的東西,而淡化了本來應該具有記錄時代社會的品性。第三,個人化的東西容易操作,拍攝的時候相對比較容易協 調;而社會化的主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力,製作的難度也相對較大。
雖然,我們也要鼓勵民間的紀錄片人創作富於個性色彩的作 品,關注個人興趣范圍內的題材,但這終究不應成為紀錄片創作的主體,不然,就會有愧於時代,也有愧於紀錄片。因此,我們在題材的選擇方面,應該多倡導一些 對社會主流群體、主流文化的關注,以便把握時代潮流,反映時代潮流。
3、關注民生
紀錄片應該關注民生問題。民生不 僅應該是許多紀錄片直接關注的問題,也是紀錄片思考的一個重要的邏輯起點和終點。特別是在社會的轉型時期,民生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譬如移民問題、土地問 題、下崗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都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應該是紀錄片關注的不可忽視的一類題材。因為,在和平時期,人民生活的品質應成為每個文明社會 追求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成為紀錄片工作者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紀錄片才會有影響力,才會有力量,才會有魅力。
㈥ 一檔節目的受眾定位
就是什麼群體,可以是老人小孩也可以是白領教授什麼的
㈦ 山西科教頻道的定位
2008年,在科教頻道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都市特點,明確定位為:民生·情感·服務。原有自辦欄目《都市110》已成山西本土民生新聞第一品牌;《公民與法》已成功轉型為民生服務訪談類節目,收視率躍居全台同類節目之首;新辦欄目《小郭跑腿》作為全台第一檔情感類服務性節目,自開播以來一直雄居全台自辦欄目之冠。同時,晚間黃金劇場更名為「情感劇場」,主打家庭、倫理、情感,收視不斷攀升。
現將頻道定位呈報視聽網,望盡快修改更新,明確科教頻道定位及目標收視人群。
★ 頻道定位:法治·道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