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紐約時報是不是又叫泰晤士報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 J 雷蒙德和喬治 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許多年後該報也在周日發行。今天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遊、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答文章。
紐約時報》簡介
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
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2002年9月11日的《紐約時報》頭版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道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道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短短四五年,《紐約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采訪范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紐約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今天的掌門人——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對《紐約時報》的評價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許多保守派人物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著書。與《紐約時報》相比,在紐約出版的另兩份重要報紙《紐約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至少在其社論方面比較保守。
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The Times)是英國的一張綜合性全國發行的日報,是一張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揮著巨大影響的報紙。
《泰晤士報》隸屬於魯珀特•梅鐸的新聞集團。長期以來,《泰晤士報》一直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泰晤士報》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購之後,有指《泰晤士報》的風格逐漸趨向保守。
《泰晤士報》的英文名稱The Times,中文直譯過來應該是《時報》。然而它的譯名卻變成與讀音相近、但毫無關聯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樣。由於約定俗成的關系,錯譯保留至今。現今世界各地有許多名為Times的報章,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了區分出來,《泰晤士報》有時被英語使用者稱為《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報》是世界上第一張以「Times」命名的報紙。
❷ 從紐約時報看我國的廣電業的改革
入世以來,國內外市場的動力和壓力促使我國廣電業開放的步伐走得更快,政策變革的力度更大。廣電總局和商務部於11月28日聯合公布了《中外合資、合作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企業管理暫行規定》(44號令),首次允許外資可以通過合資、合作成立廣播影視節目製作公司,這對廣電內容製作領域的撼動是巨大的。 外資進入廣電內容領域 我國廣電業的資本准入門檻一直很高,直到2001年的17號文件才開始允許廣電集團可以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系統內部通過融資、銀行貸款、買方借貸、股份等形式募集資金,廣播電視傳輸網路公司的股份制改造、電視劇的製作、圖書發行機構等在確保國有控股的情況下,可以吸納國外和國內非國有資金,同時允許經營性資產可以上市。2004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開始全面放開對經營性資源的資本運作,允許各類所有制機構作為經營主體進入非新聞宣傳類的廣電節目製作業,允許境外有實力有影響的影視製作機構與境內國有電視節目製作單位合資組建由中方控股的節目製作公司。但沒有明確規定境外資本進入的規則,而且合資的對象僅限於國有製作機構。而44號令的核心就是明確了境外資本進入廣電節目製作業(內容製作)的方式,同時進一步降低准入門檻。 外資進入帶來的影響
首先,境外資本進入內容製作會促使廣電業的產權結構發生變革,意味著我國廣電業的改革開始上升到產權改革的層面。現行的產權結構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實行的是單一的國有制。也就是說國家擁有廣電資源的所有權、分配權與產品的供給權和監督權,從產品與服務的產供組合方式上講,政府或政府主導下的國有廣電機構是產品與服務生產的唯一合法機構和單一的提供者。 44號令正是打破了我國現存廣電產品與服務的產供組合方式,即在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生產和提供上趨於多元化,國有、民營、合資企業都可以成為產供的主體,使得產權結構趨於多元化。進一步講,除頻道頻率等渠道之外,廣電產業供應鏈的上游(內容)和下游(發行或流通)的所有權都已突破計劃事業型的單一結構。而產權所有制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問題,決定著企業的命脈。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對媒介企業所有權都是倍加關注的,比如歐美發達國家規制媒介企業行為的首要問題就是調控企業的所有權上限以防止壟斷、鼓勵競爭。因此,44號令對於產權結構的影響將是最為深遠的,也是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其次,與境外資本相伴而來的是先進而成熟的經營管理理念與市場化運作手段、先進的影視製作技術和經驗,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 1.通過與國外傳媒合資、合作,學習其最為成功的內容製作與經營管理的理念與方式,從而變革業已根深蒂固的計劃事業式的觀念,改進我們的經營管理方式。 2.在境外資本的推動下,變革我國廣電業行政化的內容生產、發行及市場運營模式。長期以來我們的內容生產囿於「自產自銷」的小作坊模式,而發達國家的媒介公司,特別是跨國媒介集團成熟的大工業化生產模式使得企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與效益,傳媒業的生產與發行追求的是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3.合營公司的組建與發展會促使我國傳媒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單就資金上而言,這些境外傳媒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何況44號令規定在合營公司中外方以現匯方式出資,而中方可以以現金及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場地使用權等作價出資,近100萬美元的外資注冊資金無疑會促進廣電業的效益提升。此外,境外傳媒的到來會促進我國廣電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推動先進傳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背景與資料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外資推動下的資本化進程是把雙刃劍,因此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從政府規制的角度上講,我們亟需完善結構性規制,同時強化對內容的行為性規制及技術規制,以鼓勵有效競爭、防止壟斷、保護公共利益。 其次,資本的本質屬性是其超強的流動性與攫取高額利潤,為此資本化就會帶來媒介所有權的過度集中,從而威脅內容的多樣化和侵害公共利益。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現象,成為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第三,與境外資本,特別是跨國媒介集團相比,國內媒體無論是在經濟實力、市場運作經驗和專業化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我國國有廣電資本總量不足,2003年全國廣電總收入不過705.31億元人民幣,而2004年時代華納預計的年銷售收入為410億美元。這樣一來會出現兩種趨勢:一是擁有豐厚政治資源的國有強勢廣電媒介會與境外傳媒強強聯合,從而形成政府保護下的強勢國有媒介與擁有雄厚實力的境外傳媒雙頭寡居的局面。二是民間資本、邊緣媒介會日益失去生存空間。
最後,44號令明確規定合營公司廣播電視節目視為本土內容,這不僅降低了境外資本的准入門檻,而且為其進一步在我國廣電等內容產業領域的大規模資本運作打開了一個重要的切入口。隨著資本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已經擁有了發行網路等市場資源的境外媒介會藉此機會逐漸將其勢力延伸到整個內容製作領域,進而以資本化的手段擴展到整個廣電等媒介業的供應鏈。即通過並購、重組等資本運作進行縱向、橫向和交叉整合,將從內容製作到渠道流通整個產業鏈貫通。 背景與資料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令》(第44號)部分條款 第二章 機構設立 第六條 申請設立合營企業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❸ 世界十大知名報紙是
一、每日郵報(Daily Mail)
每日郵報(Daily Mail)是由每日郵報和普通信託所擁有的英國日報,它是英國第一份每天銷售100萬份的報紙。印刷版每日發行量約為154.8340萬份。
九、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於1855年由Arthur B. Sleigh首次出版。報紙在2002年到2004年連續獲得「年度專欄作家」稱號。每日電訊報因其報道的「年度最佳新聞」而被評為2010年度「年度報紙」。每日電訊報,星期日電訊報及其網站總發行量約為100萬份。
❹ 原《紐約時報》駐華記者被逐出中國倍感痛苦,這是為什麼
在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宣布不再為即將到期60名中國駐美記者續簽簽證,隨後我國採取了對等方式,部分美國媒體機構駐華人員的證件因此不再有效,不得已限期離境。記者蘭·約翰遜(Lan Johnson)就是被驅逐的記者之一。他中文名字叫張彥,供職於美國《紐約時報》。近日他在《紐約時報》新聞網的專欄里撰文講述自己離開中國後的心路歷程。
中美之間本有著緊密的經貿聯系,而我國在國際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很多問題已經不是美國所單獨就能應對的。很顯然特朗普政府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基於冷戰思維以及意識形態的偏見,其不僅驅逐我國駐美記者。後來又將我國的駐美國營媒體機構定義為駐美外國使團。這很顯然是很搞笑的一件事,這其實也就是為進一步驅逐尋找借口而已。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❺ 幫忙翻譯哈根達斯的文章-中譯英
這里!
Häagen Dazs from Europe starting in 1989 to expensive than regular ice cream 5-10 times the price, we should On prices, Häagen Dazs There is no advantage at all. However, it adopted a unique marketing strategy, and quickly occupied the market, a top ice cream brand. Häagen Dazs Jingui implement its strategy. First, Häagen Dazs set up shop not in the ordinary flow Xining supermarkets and grocery stores, show their faces in public, and a bunch of cheap ice cream mix. Häagen Dazs leisure fashion shops are located in bustling section of the shop by shop layout designers carefully, strongly create elegant atmosphere, and sometimes, a flagship store layout will cost several million dollars.
Compared to other ice cream food, Häagen Dazs consumer groups to be much smaller.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Häagen Dazs almost do television advertising," the majority of ads are highly visual impact of the print ads, in particular some of the media release, lock those pyramid tip consumers. Moreover, as long as the cumulative consumer spending 500 yuan to fill in a small form can become their members, these members will be regularly sent to direct mail advertisements. Of course, customers were numerous verbal propaganda Häagen Dazs is a powerful weapon.
Häagen Dazs advertising words, there are always many creative ingenuity, so it is familiar with relish by the people.
☆ initial advertisements such as: "delicious Häagen Dazs, like gold in the 24-K 24K, Japan Kobe beef, in particular the original palm oil, and the ordinary mushroom truffles, and China's ceramics, Tiffany Africa …… 'ice cream areas' in the Need for. "
☆ "New York Times" to the domineering full advertising words: "a Rolls-Royce automobile, a Häagen Dazs ice cream."
☆ warmth of advertisements, such as: "Always in inadvertently, to bring you a most meticulous and considerate care."
☆ "love her, let her eat Häagen Dazs" This classic sensational advertisements to attract more numerous Häagen Dazs lovers become regulars. Love the proct label affixed to Häagen Dazs has become an intelligence people's feelings and love Token witnesses.
Today, Häagen Dazs has 55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approximately 700 stores with annual sales of more than 1 billion US dollars (about 8.28 billion yuan). Häagen Dazs deservedly become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top ice cream br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Häagen Dazs market share of 6.1%, 1% in France, 4.6% in Japan, 4% in Singapore, in Hong Kong for 5 per cent.
Determined to take the "Qugaohegua" line Häagen Dazs or won the majority of the customers follow, accurate positioning in the marketplace dedicated brand goals and dreams right to the use of markets, it is the real secret of success
❻ 美國的紐約時報有哪些板塊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後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許多年後該報也在周日發行。今天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遊、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麼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答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道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短短四五年,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1935年奧克斯去世後,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采訪范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今天的掌門人一一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 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許多保守派人物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著書。與紐約時報相比在紐約出版的另兩份重要報紙紐約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至少在其社論方面比較保守。
不過紐約時報也出現過一些丑聞,比如2003年紐約時報承認它的一個記者傑森·布萊爾多年在其新聞報道中做假。紐約時報的名譽為此大降。布萊爾被立刻解僱。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社論欄的頭也被迫辭職。
2004年5月26日紐約時報再次承認在它的新聞報道中發生了錯誤。它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爆發前錯誤地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任。公眾事務編輯達尼爾·奧克倫特在一篇自我批評的文章中寫到:「這個錯誤不是個人錯誤,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錯誤。我們在報道戰爭時要特別提高我們的標准,小心謹慎地報道,而不應該降低我們的標准。但在時報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中,我們的讀者遇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其來源並不十分扎實,其中一些是懷個人用心的匿名人士的斷言。在戰前和戰後時報的記者多次中斷了對一些故事的報道,後來證明這些故事的確不可靠。在許多情況下時報的讀者根本沒有察覺這些更正。……我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新聞報道,這也是我們的讀者應該得到的,也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心所要求的,不僅應該揭露那些推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故事的人的戰術,而且應該揭露時報自己是怎樣被這些人利用的。」
2005年7月6日,紐約時報記者茱蒂絲·米勒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遭法院判刑入獄。
❼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有什麼不同
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較量網路新聞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據《華盛頓城市報》消息,左翼的《紐約時報》和相對較溫和的《華盛頓郵報》是美國兩家最知名的報紙。目前這兩家報紙准備在國內及國際新聞報道上一較高下,此次戰爭的地點比較特殊--互聯網。
據悉《華盛頓郵報》將全力以赴挖掘自己新聞網站的潛力,還將大幅增加人手搶占突發新聞市場。內部消息稱,《華盛頓郵報》計劃僱傭兩名經驗豐富的改寫高手處理前方記者發回的稿件,經過必要的修改後以最快速度發布在網站上。如果順利,《華盛頓郵報》會有相當勝算擊敗《紐約時報》甚至其他大型新聞通訊社。
《華盛頓郵報》負責指揮這場報道戰的「司令官」是鮑勃·麥卡特尼,他在接受《華盛頓城市報》采訪時表示:「這就是新聞業運轉的方式。如果一家報紙沒有一個強大而高效的網站,那麼人們就不能說它是一個質量高的報紙。」
《華盛頓城市報》報道說,《華盛頓郵報》員工對加強互聯網新聞發布所帶來的超時工作有些不滿。
不過《紐約時報》一方可能更是樂不起來。在經歷了一連串丑聞之後,《紐約郵報》顯然不願看到《華盛頓郵報》這類實力雄厚的新聞機構對它發出挑戰,因為這會使它受到更大的壓力。
❽ 紐約時報廣場的世界影響
由於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高知名度,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的都有商場或建築物取名為「時代廣場」,例如日本百貨業者高島屋在新宿車站旁的分店、也是當地地標之一的高島屋時代廣場(Takashimaya Times Square)。在香港有兩個同名的商場,分別是銅鑼灣的時代廣場與屯門時代廣場。中國大陸更有多達27個城市有時代廣場,台灣亦有多個建築物以時代廣場為名。至於倫敦、新加坡、吉隆坡均有當地的Times Square。 無論白天和黑夜,你都可以被那些巨幅的電子廣告牌招引,隨著平均每天約七萬人次的高密度人流,插足摩肩進入這塊三角地,感受那瘋狂膨脹到無限的繽紛世界。躋身廣場,涌動的是世界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流;展示的是一個沒有舞台的舞台,沒有導演但比導演出的還要絢麗的世界時裝模特秀。這里又同是百老匯劇院集聚的中心地。無數演員都以能在百老匯劇場一展演技為榮。間或,一種專供遊人遊玩的三向輪的腳踏車,載著瘋狂吆喝著的時尚紅男綠女從街頭呼嘯而過。抬望眼,夾街的高樓,無數巨幅電子廣告牌24小時不停息地、以數秒鍾的速度變換著藝術精緻的廣告短片。似乎是華爾街老闆們著意借這塊三角地在瘋狂而又極富藝術地張揚他們的豪富。那半園柱型的NASDAQ巨幅廣告,不停地變幻著黑藍紅的冷熱面孔。又似乎在告示著這世界金融中心的股市莫測風雲。廣告的商業金融氣息與高科技藝術手段在這里得到完美的統一。它的功能已經超出了誘人掏出腰包的本意。
時代廣場位於西42街與百老匯大道交會處,而這里是紐約劇院最密集的區域,以時代廣場大廈為中心,附近聚集了近40家商場和劇院,是繁盛的娛樂及購物中心。
納斯達克大屏
眾多宣傳版中,其中一個著名的是位於時代廣場四座納斯達克交易所外的納斯達克標志與股市行情表熒幕。製作熒幕使用了3700萬美元,於2000年1月揭幕啟用。熒幕高達36.6米。光是租用這個位置,就花費納斯達克每年至少200萬美元。在廣告市場內這其實已經算是一個優惠的價格,因為廣告「出現」的次數遠超於其他類型的廣告所能達到的。
百老匯
「百老匯」三個字,幾乎是美國歌舞劇的代名詞,也就是說,「百老匯」對於歌舞劇,如同「好萊塢」對於美國電影。幾十家歌舞劇院、電影院、音樂劇場,徹夜的「鶯歌燕舞」。古典與現代並存,音樂與歌舞同台。像《美女與野獸》、《西貢小姐》、《蝴蝶夫人》、《孤星票v》等世界名劇輪番上演,經久不衰。音樂廳里,爵士樂、搖滾樂、流行音樂絢麗多姿,這里是美國文化藝術的匯聚之地。據說,如果在這附近的走走,就很可能與世界級的演藝明星不期而遇,或擦肩而過。當然,在這樣的場所消費,是我們所不能承受的。花上100美元的票價,專程來這里欣賞流行於世界的歌舞劇,感受豪華的劇場氣氛,觀看壯麗排場的歌舞表演。
第五大道
第五大道,也是曼哈頓的中央大道,既有看不完的幾十座博物館,也有出售珠寶、裘皮、服裝和化妝品的商店,高檔次、高品位的商品,吸引了世界上的巨賈富商常來光顧。道邊的高大櫥窗內燈光閃爍,據說有的櫥窗內的模特是真人。時裝模特們瞼X各種引人注目的姿勢,向人們展示最時髦的、最高貴的服裝。僅僅是走馬觀花的看一看也是飽嘗眼福了。風靡一時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一書所描寫的第五大道、第七大道就在眼前。對於這本書的作者及其所描述的經歷,雖然有一些人提出質疑和批評,但是這本書,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的確轟動一時,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產生了也要來這里一試身手的夢想。十幾年來,中國人的身影也開始出現在這里,有中國的服裝、服飾企業來到這里安營紮寨。海爾電器的巨幅廣告,也躋身於此,與索尼、三星同列,閃亮登場於曼哈頓的廣告海洋中,但只是剛剛開始,還是鳳毛麟角,想進一步發展尚待時日。
時代大廈
在紐約時代廣場,有一棟特殊的大廈One Times Square,大廈內常年空無一人,卻能夠帶來每年2300萬美元的收入。它的秘訣就是戶外廣告牌,沒錯在這個寸土寸金的時代廣告,有人就願意為了一個戶外廣告牌,而建造一個25層大廈。
時代大廈——世界上最大的超大規模的顯示屏上FOX(福克斯)電視新聞正在播出,顯示屏120×90(英尺)的超大規模,高超的清晰度,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正前方右邊的那熟悉的納斯達克與道瓊斯股票信息廣告也占據了好幾層樓,左右兩側的樓面上是巨幅廣告的海洋——SONY(索尼)、Canon(佳能)、 HITACHI(日立)、SHARP(夏普)、Panasonic(松下)、Samsung(三星)……
大廈One Times Square 的CEO 名叫Michael Phillips ,他於1997年花1.17億美元買下這種大廈,不用出租給別人辦公,光是廣告費就夠他樂呵的了。時代廣告管理聯盟介紹到:這個東方每年遊客大概有1億人,比16年前(1997年)多了90%,當然廣告費也跟著翻番。Michael Phillips 認為這大樓的廣告價格確實非常高,但也非常值得。
每年為時代廣告捐款的廣告大戶都有:Dunkin 品牌集團,每年會在時代廣告投放360萬美元,Anheuser-Busch InBev 340萬美元,Sony 和News America 每年有4百萬等等。
❾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媒介產品
網站內容特為中文讀者量身打造,既包括《紐約時報》英文報道的中譯版本,也包括本土中文作者及專欄作家專為中文網所撰寫的原創稿件。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5億,雄踞世界首位。而且根據普華永道的年度媒體市場調查,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媒體市場,到明年就可能超越第二位的日本。所以無論從爭取中文讀者,擴大報紙的影響力,還是為可能增加的廣告收入,紐約時報開辦中文版都是在意料之中。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發刊詞說,「新網站面向中國境內日益龐大的高等教育、高收入、國際化人群,目標是為他們提供有關全球時事、商業及文化的高水準報道。網站為中國讀者量身打造,以中譯形式呈現《紐約時報》獲獎報道之精華部分,同時提供中文作者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原創作品」。
但是,在中國大陸無法正常訪問紐約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