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骨質疏鬆主要有哪些中葯
中醫把骨質疏鬆症歸屬「骨痿、骨枯、骨痹」范疇,認為其發病機理為腎虛及脾虛,故針對病機而採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的治療法則。
一、補腎壯骨法
根據"腎主骨"的中醫學理論,腎虛是骨質疏鬆的發病關鍵,故治療宜補腎壯骨,若腎精充足,則筋骨堅硬有力。有楊氏等選擇退化期骨質疏鬆症患者11例,按臨床表現分成腎陰虛和腎陽虛型,分別用左歸丸及右歸丸加減治療,連服2個月,結果9例腰背痛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用X線顯示骨密度明顯增高者6例。王氏等用補腎益骨膏(熟地、淫羊藿、紫河車、澤瀉、龍骨等)治療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症,服葯3個月後,患者撓、尺骨骨礦含量均較治療前增加。梁氏等以續斷、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補、熟地等治療58例,腎虛症狀明顯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橈骨骨礦物質含量較治療前明顯增加,而對照組呈進行性減少。由以上臨床案例表明從腎論治骨質疏鬆症不但使腎虛症狀明顯改善,且骨礦含量、骨密度等指針的檢測亦可得到改善,證實了補腎中葯對治療骨質疏鬆症效果優良。
二、益氣健脾,活血調肝
脾虛則腎精虧虛,骨骼失養,骨骼脆弱無力,以致發生骨質疏鬆症。故治療宜補氣活血、健脾調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歸脾湯治療骨質疏鬆症,顯示對骨鹽量增加明顯,可使貧血及更年期指數改善。張氏等發現丹參能使骨折過程中膠原纖維絲形成增多,鈣鹽沉積豐富,證明了丹參可以從鄰近骨折骨組織中調動鈣,以滿足新骨形成對鈣的需要,這說明丹參具有直接調節鈣代謝的作用。
以上資料表明,中醫葯在防治骨質疏鬆症方面具有潛力和優勢。
『貳』 骨質疏鬆吃什麼中葯好
骨質疏鬆應用狗脊,骨碎補,補骨脂,續斷,雞血藤,淫羊藿,乳香,
沒葯,可以各少量泡芙,每味2-3可即可。(劑量加大也可製成粉劑)。
成葯抗骨質增生片,壯骨關節丸,抗骨質增生丸等葯物。
『叄』 中葯 骨質疏鬆
一、補腎壯骨法
根據"腎主骨"的中醫學理論,腎虛是骨質疏鬆的發病關鍵,故治療宜補腎壯骨,若腎精充足,則筋骨堅硬有力。有楊氏等選擇退化期骨質疏鬆症患者11例,按臨床表現分成腎陰虛和腎陽虛型,分別用左歸丸及右歸丸加減治療,連服2個月,結果9例腰背痛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用X線顯示骨密度明顯增高者6例。王氏等用補腎益骨膏(熟地、淫羊藿、紫河車、澤瀉、龍骨等)治療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症,服葯3個月後,患者撓、尺骨骨礦含量均較治療前增加。梁氏等以續斷、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補、熟地等治療58例,腎虛症狀明顯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橈骨骨礦物質含量較治療前明顯增加,而對照組呈進行性減少。由以上臨床案例表明從腎論治骨質疏鬆症不但使腎虛症狀明顯改善,且骨礦含量、骨密度等指針的檢測亦可得到改善,證實了補腎中葯對治療骨質疏鬆症效果優良。
二、益氣健脾,活血調肝
脾虛則腎精虧虛,骨骼失養,骨骼脆弱無力,以致發生骨質疏鬆症。故治療宜補氣活血、健脾調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歸脾湯治療骨質疏鬆症,顯示對骨鹽量增加明顯,可使貧血及更年期指數改善。張氏等發現丹參能使骨折過程中膠原纖維絲形成增多,鈣鹽沉積豐富,證明了丹參可以從鄰近骨折骨組織中調動鈣,以滿足新骨形成對鈣的需要,這說明丹參具有直接調節鈣代謝的作用。
以上資料表明,中醫葯在防治骨質疏鬆症方面具有潛力和優勢
『肆』 骨質疏鬆吃什麼中成葯
骨質疏鬆症由多種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機理是骨代謝過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聯出現缺陷,導致人體內的鈣磷代謝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漸減少而引起的臨床症狀。老人的骨質疏鬆是很普遍,和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有一定的關系。建議食療補鈣,多喝點骨頭湯,牛奶,多吃肉.補維生素D,就是魚肝油必要時建議用葯物控制
『伍』 骨質疏鬆可以吃什麼中成葯
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幾種。
1.運動
在成年,多種類型的運動有助於骨量的維持。絕經期婦女每周堅持3小時的運動,總體鈣增加。但是運動過度致閉經者,骨量丟失反而加快。運動還能提高靈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勵骨質疏鬆症患者盡可能的多活動。
2.營養
良好的營養對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具有重要意義,包括足量的鈣、維生素D、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從兒童時期起,日常飲食應有足夠的鈣攝入,鈣影響骨峰值的獲得。歐美學者們主張鈣攝入量成人為800~1,000mg,絕經後婦女每天 1,000~1,500mg,65歲以後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素的患者,推薦鈣的攝入量為1500mg/天。維生素D的攝入量為400~800U/天。
3.預防摔跤
應盡量減少骨質疏鬆症患者摔倒幾率,以減少髖骨骨折以及Colles骨折。
4.葯物治療
有效的葯物治療能阻止和治療骨質疏鬆症,包括雌激素代替療法、降鈣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以及二磷酸鹽,這些葯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對骨形成的作用特別小。用於治療和阻止骨質疏鬆症發展的葯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抑制骨吸收葯,包括鈣劑、維生素D及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二磷酸鹽、雌激素以及異黃酮;第二類為促進骨性成葯,包括氟化物、合成類固醇、甲狀旁腺激素以及異黃酮。
『陸』 骨質疏鬆引起的腹脹有沒有中成葯可以治療
可以請中醫大夫看看,選擇中葯如附子理中丸治療。
『柒』 張榮華的科研情況
防治老年疾病的中葯研究,中葯葯理學及現代中葯研究,生物信號系統與葯物干預研究。研究特色:中葯的臨床應用與開發。
先後承擔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2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2項,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ISTP收錄7篇,主編或參編著作7部。主持或參與研製的院內制劑2個,一是純中葯復方制劑益骨膠囊,批准文號:(98)穗衛醫制(其)字第C-178號,用於防治骨質疏鬆症,申請專利1項;二是益壽調脂片,批准文號(98):穗衛醫制(其)字第C-187號,用於防治高血脂症和糖尿病,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已培養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34名;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10名。 1. 骨質疏鬆模型大鼠神經骨骼信號通路與中葯干預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負責人
2. 補腎中葯對骨質疏鬆大鼠骨髓間質幹細胞骨向分化的影響及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負責人
3. 腎虛模型大鼠骨髓間質幹細胞分化特徵研究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科學研究專項 負責人
4. 骨質疏鬆大鼠MSCs骨向分化及補腎中葯的干預研究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負責人
5. 促進MSCs骨向分化的抗骨質疏鬆中葯篩選平台的研究 廣東省社會發展計劃 負責人
6. 防治骨質疏鬆症的中葯復方益骨膠囊的研製及應用研究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負責人
7. 抗抑鬱中葯郁舒軟膠囊的臨床前研究 廣州市科技計劃 負責人
8. 益骨膠囊的新葯開發研究 由廣州敬修堂(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50萬共同開發研究,其中150萬用於臨床前研究和300萬用於臨床研究。負責人 1. 楊麗,張榮華,蔡宇,黃豐. 去卵巢對SD大鼠MSCs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 (7) : 1249-1254
2. 黎波,張榮華. 中西醫結合虛證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5):557-560
3. 王廷春,張榮華,王攀攀,馬仁強,朱曉峰. 心脈康膠囊對冠脈結扎模型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響[J]. 中葯材,2009,32(11):1715-1719
4. 王廷春,張榮華. 腫瘤安膠囊輔助治療氣虛痰結夾瘀證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 中成葯,2009,31(5): 669-673
5. 卞偉,張榮華,林強,孫宏. 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病機及治法探討[J]. 新中醫,2009,41(5): 5-6
6. 張榮華,黎波. 證本質的內涵及學術觀點[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 (4): 375-378
7. 黎波,張榮華. 冠心病中醫論治的現代研究[J]. 新中醫,2008,40(6):5-6
8. 傅淑平,張榮華,徐立群. TNF-α對共育體系中成骨細胞凋亡的影響及益骨膠囊含葯血清的保護作用[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24 (5) : 945 – 949
9. 黎波,張榮華. 益骨膠囊對去卵巢骨質疏鬆大鼠骨組織cbfα-1mRNA表達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24 (4) : 759 - 762
10. 張榮華,歐陽菁. 腎主骨生髓理論與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骨向分化[J].中醫雜志,2006;47(10):730-732
11. 張榮華,徐立群,傅淑平,楊麗.益骨膠囊含葯血清對共育體系中成骨細胞的影響[J]. 中葯材,2006;29(7):695-697
12. 傅淑平,張榮華,徐立群. 益骨膠囊含葯血清在共育體系中對大鼠成骨細胞增殖、ALP活性及IL-11 mRNA表達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6;22(6):1171-1173
13. 張榮華,徐立群,傅淑平,楊麗. 益骨膠囊含葯血清對共育體系中破骨細胞活性和凋亡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6;22(5):1001-1004
14. 張榮華,彭柯萍,朱曉峰,蔡宇,黃豐. 益骨膠囊含葯血清對大鼠成骨細胞雌激素受體mRNA及其蛋白表達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4):333-337
15. 張榮華,楊麗,朱曉峰,蔡宇,黃豐. 益骨膠囊對去卵巢骨質疏鬆大鼠骨組織TGF-β1mRNA表達的影響[J]. 中葯材,2005;28(4):312-315
16. 侯勵,張榮華,楊麗,朱曉峰,蔡宇,黃豐. 益骨膠囊對骨質疏鬆模型大鼠骨形態學及血清TNF-α水平的影響[J]. 中國葯房,2005;16(8):577-578
17. 張榮華,彭柯萍,朱曉峰,蔡宇,黃豐. 益骨膠囊含葯血清對大鼠成骨細胞IL-6 mRNA及其蛋白表達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5;21(3):584-587
18. 陸大祥,張榮華,王華東,戚仁斌. 21世紀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發展方向[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5;21(8):1657-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