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李子市場調查報告

李子市場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4 02:14:09

⑴ 李子是一種傳統的水果,李子種植經濟效益如何能不能賺錢呢

李子是一種大家熟悉的水果,酸酸甜甜的,很讓人都喜歡。說起李子,頓時勾起了我很多童年的回憶,曾經因為李子而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扯遠了,馬上回到主題。現在農村種植李子,有經濟效益嗎?能不能賺錢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必須從市場角度好好分析一下。曾經的李子是多用途的,而現在好像只能當水果吃。如果只是當水果,那市場量會不會有很大局限性?在李子成熟的季節,也有桃子等各種各樣的水果,眾多水果搶占市場,李子能否搶到自己的市場佔有率?

曾經,李子是我家鄉的一項經濟收入,在我的老家,每家每戶都種有李子,即使現在也是如此。當年,每到李子成熟的時候,很多廠商到我們那去收李子。他們收了去做李子干。農民們足不出戶就能把梨子賣了,只需要採摘下來稱稱重量即可,甚至不需要自己挑,廠商直接開車到家門口收取。但是現在沒有那樣的場景了,現在的李子沒人收購,只能當水果賣,賣不掉的只能爛樹上。

如果李子只能當水果賣,甜不如桃,營養也不如桃,並且還不能吃多。我們這有俗語說:「桃打擺,李拉稀,碰到楊梅多吃些」,意思是說,李子吃多了拉肚子,告誡人們要少吃。若只當水果,那市場銷量是有限的。如果自己開發李子干、罐頭等農副產品,拓展思路多找銷路,那經濟價值還是很可觀的,也一定能賺錢。

李子在我們南方是很常見的水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而吃李子主要是南方人,北方人相對較少。當然,也不可否認,現在種李子的也有賺錢的,但是現在賺錢不等於將來也賺錢。從李子本身的特性和行業發展趨勢看,我個人的意見是:只當水果的情況下,李子不宜多種;如果自己開發李子副產品,可多種,並且多多益善。

⑵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國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李姓則為第三大姓。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越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總人口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
第一個來源:源於嬴姓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第二個來源:他族改姓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約有七百三十萬人。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個來源:他姓改李氏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2)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3)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4)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雲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現出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朝有學者李倬雲、李根雲、李崇階等。現在,李氏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5)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6)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並進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河南開封南教經胡同)購置土地,建築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定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到了明朝,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教徒發展到五百餘戶,約四千餘人。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7)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五代十國前蜀的李舜弦(詩人)、李徇(文學家、葯物學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於隋朝時來中國經商並定居,後封官入仕後賜給了李氏。於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經宣武軍節度使盧鈞薦舉入朝策試,並於次年被授進土及第的李顏升;唐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被封為懷化將軍的李珂末均大食國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後的賜姓。唐朝時,門第森嚴,等級分明,姓氏族譜志書均是皇帝「頒詔冊定」的,故「國姓」是不敢冒用的。
賜予回族的李氏,不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譯外國文書後被升為錦衣衛指揮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時,因無中國名,故賜姓李(誠)。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的李蟄,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李利貞。
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皋陶斷案非常准確,從未出過差錯,在當時名聲很大。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樹的果實)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記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氏的得姓始祖。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東北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李氏稱帝稱王者多達五十八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第四個來源:虎圖騰說
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五個來源:老姓說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
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

⑶ 姓李的姓氏調查報告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類:以官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⑷ 關於姓李的研究報告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⑸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的問題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雲:「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秘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刂)、宮、大辟),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角圭) 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正是由於皋陶崇高的名譽,所以至舜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於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調「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舜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後,「葬之於六」《史記》引《括地誌》雲:壽州(安徽)安豐縣南130里,故六城東),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以後六便成為一個偃姓小國。楚穆王滅之,無譜。皋陶有長子伯益,《帝王世紀》說:「伯翳(益),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訓鳥獸而被舜帝賜了嬴姓,成為嬴姓部落的首領。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為姓。以後,偃姓奉皋陶為祖,以姓為氏。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二十六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王的理官,時商紂王昏庸無道,沉湎於女色,理征屢屢進諫,執法不阿,為昏淫的紂王所不容,終遭亡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了出來,奔於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內),飢餓不堪,見一樹上結有果實,便采了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畏於紂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這就是後來「指樹為姓」之說。按此說,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為血緣始祖,是偃姓的後裔,曾以官為氏稱理姓。據清儒秦嘉謨所輯《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並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皋陶為大理,而《管子法法》記載:皋陶為李(理);《史記·魏世家》記為「李克」,而《韓詩外傳》則記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為血緣始祖之說,實不為妄。皋陶作為李姓的血緣始祖,他正直果敢,富於創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孫的楷模和驕傲。而按照「指樹為姓」的說法,剛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貞,當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為李
唐朝以來李姓鼎盛,附姓與改姓之風興起,不少風光一時的人物都被賜之李姓。
唐末詩人和詞人溫庭筠雲:「自從今狐楚入相,天下諸胡都改姓令狐。嗚呼!宰相之勢不過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況堂堂一統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幾百千萬矣。」
從溫庭筠的文辭中,我們得知在唐朝賜姓之外,還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羨慕大唐國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還有由漢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後魏《官氏志》載:有叱李氏,改為李氏。這顯然是鮮卑拓跋氏的漢化政策所造成的結果。後魏叱李氏改李氏後,人們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縣),而稱其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築城,治今遼寧朝陽南。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柳城李氏有兩族,一族為奚族之李氏,即張瑣高養子張忠士所改之李氏,後奚族漸融於契丹,故將其歸於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則是李光弼家族,這一家族世代顯達,知名於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長,其一世祖先遷徙到唐朝京城長安附近的萬年定居,逐漸漢化,改姓為李,此後又世居柳城,因又稱"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節曾經是唐朝的大將軍及幽州經略軍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鴻臚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為薊郡公。李光弼本人則為唐朝名將,戰功顯赫。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將人相,在高宗朝、武後朝、玄宗朝、武宗朝及憲宗朝,都有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為李氏宗族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柳城李氏兩族,均出於契丹。契丹族原屬於東胡種,因此,柳城李氏當屬東胡人後裔。契丹李氏還有李失活、李過折、李吐干、李盡忠、李邵國、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為契丹大賀氏部落首領。
4.諭賜國姓
唐朝大規模的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
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數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審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從此,李氏宗族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後裔安(昌意之子)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
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陽(今河南洛陽)。晉、魏之時,閑居於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後遷遼左。至後魏,陀孫婆羅再不久徙,於周、隋時閑居涼州武威(今甘肅武威),由於定居武威,而被稱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孫在唐朝時期有好幾個被賜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將領李元諒,德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賜國姓;唐朝大將李國臣,得賜國姓。
雞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孫,因有功於唐,被賜李姓。
雞田,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所設置的一個州,即今寧夏省寧武縣一帶。此地原屬於突厥,後來以地來歸,唐朝依其舊名,置為雞田州。雞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孫,數代世襲雞田刺史一職。唐朝時期,此雞田刺史家族出了光進和光顏兩兄弟,光進官至總武節度使,光顏官拜河東節度使,兩人皆對唐朝有功,被唐朝賜國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現山西代縣一帶,本為西突厥別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於唐被賜姓李。
代北,屬當時的雁門道,即戰國趙雁門郡地。秦因之,漢亦為雁門郡,至隋改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間,置代北節度,亦叫雁門節度,治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創立了後唐帝業,李嗣源、李繼岌等繼為後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將領李克寧、李克讓、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時,有范陽(治今陝西大興縣)的奚人,原名張忠士(張瑣高養子,冒姓張氏),先為安祿山部將,參加了「安史之亂」。史朝義亡,乃以其地降唐,賜姓名李寶臣,為司空清河王。李寶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簡,襲國姓。
唐朝時期,有奚族部落聯盟首領可度者,於太宗貞觀年間,率眾附唐,得賜國姓,名李可度;還有奚族部落首領瑣高,在玄宗時降唐,得賜國姓,名李瑣高;另外還有李日越、李歸國、李延寵等著名的奚族首領,都得賜李姓或襲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
渤海國,是靺鞨人大祚榮所建,當時其疆域在今朝鮮咸鏡、平安二道,後擴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時期,渤海靺鞨人茹常,為朔方部將,以戰功多被唐賜李姓,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為朔方帥,位至三公。還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驍勇善射,其先世為部落首領,後遷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謹行,為唐朝大將,曾以疑兵退吐蕃論欽陵所率十萬大軍。唐朝賜姓的靺鞨李氏,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鮮血液。
黨項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
黨項李氏。黨項,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省東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
唐朝時期,為吐蕃所迫,遷徙到甘肅、寧夏、陝北一帶,本姓拓跋氏。唐初,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此後,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立功,也被唐朝賜姓。宋時,拓跋李氏的李元吳建立了西夏政權,與宋、金對峙,盛極一時。拓跋李氏中還有李諒祚、李繼捧、李乾順、李繼沖、李繼周、李繼瑗、李繼筠等知名於世。
唐朝的賜姓對象中,很大一部分為少數民族,即對外族賜姓。賜姓,不是一般的獎賞,而是唐朝作為招撫少數民族首領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賜姓,被賜對象就意味著成為大唐帝國的自家人了。對於這種至高榮譽,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地羨慕和嚮往,更不用說少數民族,他們得賜李姓,不僅意味著被吸收於具有高貴血統的李氏宗族,而且還標志著他們從此不再會因夷狄之種而受人之譏,而是成為堂堂正正的漢族成員了。這一殊榮,促使更多的少數民族首領歸附唐朝,從這個意義上講,唐朝賜姓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來自本站zhxr63的回答,也可參考本站鏈接http://..com/question/11664811.html

⑹ 李子的栽培前景怎麼樣

栽培的前景其實與市場的現狀是掛鉤的, 2016年我國李子種植面積約190萬公頃,產量達到了版649萬噸。預計權2017產量將達到658萬噸,而到2030年總的產量在700萬噸這樣,縱觀歷史各年的產量也是在節節攀升,不過李子市場消費的人群少,栽培的話一般不宜大面積的種植。

⑺ 從【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研究報告

可以從李姓的歷史是怎麼來的,李姓的現狀的研究報告是什麼,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姓李的人有誰…都可以來寫研究報告。 記的點贊加關注。

⑻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原文 速度 急用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李。他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聽老師說,姓氏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們幾個姓李的同學對李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李姓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李姓的來源
李姓的來源:傳說李姓的直接來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來源之一。李姓在唐朝發展為中國第一大姓。

書籍、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
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時珍、李自成、李大釗……

上網
李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李姓人口總數已超過一億。

爺爺的講述

……
李姓的族譜
在福建連城縣蓬峰鎮的文川,保存著一本90卷之長的李姓族譜。

四、結論

1.我國的李姓源遠流長,傳說東夷組首領皋陶曾任堯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孫以官名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為李氏。唐朝時,「李」為國姓,從資料中發現,唐朝開國元勛中,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賜予李姓。我們認為,大量別的姓氏改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為第一大性的主要原因,這也為後來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李姓人才輩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葯物學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為李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超過一億。

⑼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簡單一點的,也不要太少。急)!!!!!!!!!!!!!!!!!!!

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⑽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李姓歷史
一、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後
相傳遠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吳氏的曾孫,生於曲阜(今屬山東省),曾繼任東夷族的首領,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曾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為部落聯盟領袖後,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後來又稱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曾制定墨、劓、剩、宮、大辟5種刑罰,根據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情節等進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會秩序。禹繼舜為部落聯盟領袖後,認為皋陶最賢能,准備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還未來得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為什麼稱為氏而不稱為姓呢?原來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某種血緣關系,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有些圖騰,後來轉化為人的姓。由於那時的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氏族稱號,也就是說,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體是由「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後來變為由「女」與「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等,都帶有「女」字。氏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為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稱氏。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據——同姓不能結婚,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麼區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的符號。從此以後,或說姓,或說氏,或兼說姓氏,都是一個意思,即實際是專指姓。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說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省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二、為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曾屢次擾唐,咄苾與思摩於貞觀四年(630年)擾唐時被唐將俘獲並送往長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酋長,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於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回族李姓:7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13世紀以來,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1982年統計約有721.9萬人。李姓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1982年統計約有503萬人。李姓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姓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生的。
壯族李姓: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1982年統計約有1337.8萬人,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姓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姓人。
瑤族李姓: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1982年統計約有140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5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冤強。李姓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12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姓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代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白族李姓: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113.1萬人。唐代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1700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國以後,有不少李姓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雲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史上,白族李姓曾涌現出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代有學者李倬雲、李根雲、李崇階等。現在,李姓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畲族李姓: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即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1982年統計約有36.8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6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猶太人中的李姓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13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11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1至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代;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紀 70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1100多年之後,於 11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並進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姓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 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們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南教經胡同)購置土地,建築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到了明代,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教徒發展到500餘戶,約4000餘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們已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
三、賜姓改姓
封建社會的賜姓,是最高統治者出於自己的意志,將別人已有的姓抹掉,換成另一個姓;因皇帝的姓最為尊貴,稱為「國姓」,所以,皇帝賜給臣屬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賜姓,往往出於褒賞、恩惠、籠絡,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被賜姓者來說,則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會使全家全族感到無尚榮耀。唐朝皇帝賜姓之風,盛於以前咨朝,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曄,一直綿延不斷。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東南)人。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績。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臣,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獻恆、趙、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今青海省東南境黃河曲流處)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歷年間被唐代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即回紇)族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
▲李姓遷徙分布及現狀
先秦時期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干術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省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省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今遼寧省遼陽)人;向西北已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漢末車騎將軍李催為北地(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西南)人;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今屬江蘇省)人;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今屬廣東省)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省)人;向西南已發展至今雲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雲南省澄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的土族制度。在這個任人以「家世」為重的時代,「士族」行列里沒有李姓。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大姓。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於常人的風尚、能談論、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說明李姓已經崛起。但是,這里所列的大姓僅限於「山東」地區,說明當時李姓還不是全國的大姓。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從而提高了李姓聲望。
隋唐時期
隴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布於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雖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幾乎是默默無聞。
隨陳化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避禍南逃 唐高宗皇後武則天,690年廢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亂」南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 始於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斗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縣東南)司戶,於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隨王氏兄弟入閩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後在福建創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兩宋時期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省開封)。次年4月,金國貴族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數千人,並掠走大批珍寶器物、皇家藏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即宋高宗),史稱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遷揚州,後又逃到鎮江,再逃至杭州。這一時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的足跡,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其中有許多李姓官紳士民。此外,還有抗金義軍中的李姓人輾轉南遷。如王屋(今河南濟源)人李興,領導一支抗金義軍轉戰於黃河兩岸,因作戰失利,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餘人南渡歸附南宋。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例如,覃懷(今河南省武陟)人李曾伯,舉家渡江後居嘉興(今屬浙江省),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省衡陽),恭帝德佑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羊肉李七兒」、以善於用肉和各種萊餚做湯聞名的「雜菜羹李婆婆」等南遷後在杭州重操舊業。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移居台灣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陸各省,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台灣海峽,到台灣島求生存與發展。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於台灣的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台灣墾荒。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入被荷蘭人佔領的台灣,經過8個月的戰斗,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於1662年2月1日收復台灣。此後,鄭成功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隨從他前往的將士,也都留在了那裡,共同開發台灣。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5個月後病死,其子鄭經嗣位,據守台灣至1680年。鄭氏父子入台、治台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左右,在收復台灣的戰斗及開發台灣的事業中,做出優異的成績。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誌》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鋒鎮李茂,守衛澎湖的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右沖鎮李昂,為鄭經襲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師二鎮先鋒營副將李富,總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將李芳,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游兵鎮中營守備李忠,游兵鎮管炮守備李受等多人。《台灣通史》等文獻也有許多篇幅記述明鄭時期李氏的在台活動,如:永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號,始於1647年,鄭成功及子經、孫克塊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達入墾大糠榔西堡潭;永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滄,獲准前往卑南(今台東)採金。
清政府領有台灣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不久,閩、粵李姓移民接踵擁至台灣中部;雍正、乾隆時入台人數日漸繁多,墾殖地不斷擴展。至清末,台灣的平原和盆地已經被開拓殆盡,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區求發展。對此,《台灣篇》等文獻有較詳細的記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康熙二十九年,閩人李陽,入墾他里霧堡田頭庄;康熙三十二年,閩人李雲龍,入墾學甲堡(今台南縣學甲鎮);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李煥挺,居於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康熙末年,粵人李貞鎬,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間,龍溪商人李元,入台灣府(今台南市)開設糖廊,號「李勝興」;康熙年間,南安人李碧,與黃放合墾於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粵籍義民李伯壽,居於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時不幸戰死;雍正末年,李、陳、郭、蔡、尤等姓,合墾於苗栗二堡苑裡;嘉慶初年,李、謝、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斗庄;嘉慶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墾奇萊荒埔(今花蓮縣);嘉慶二十三年,李、王、張三姓計140人,合力開辟井子腳的新鹽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墾奇菜荒埔……總之,三百多年來,閩、粵李姓絡繹不絕於台海道上,他們定居台灣後,披荊斬棘,鑿山闢田,為開發和建設台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發展,早於向台灣移民,除由於特殊歷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這些人熟悉水性,善於駕船,去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後,有李榮、李傑、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彌、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的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會要》記載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人。這些李姓人,後來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

閱讀全文

與李子市場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育直播推廣方案 瀏覽:827
冬季相親策劃方案 瀏覽:453
消防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683
水電站值班員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971
商場行政管理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796
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培訓方案 瀏覽:79
國慶節促銷活動內容怎麼寫 瀏覽:846
2016學年小學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349
策劃婚禮方案 瀏覽:755
個體企業管理培訓方案 瀏覽:852
筆記本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708
關於普通話策劃方案 瀏覽:984
基層建設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284
百度推廣的選題方案 瀏覽:806
奶茶店活動促銷策劃 瀏覽:160
優酷營銷策略方案 瀏覽:164
動漫玩具價格策劃方案 瀏覽:929
營銷大賽比賽方案 瀏覽:701
2018黨支部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127
小吃可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