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品的市場分析要怎麼寫呢
思路:包括市場現狀調查和市場未來預測兩部分,首先要下功夫,認真做好產品市場現狀調查,在此前提下,正確運用科學方法,做好產品市場未來預測。範文如下:
一、市場現狀調查
市場現狀調查主要包括市場環境調查、技術發展趨勢調查、市場需求調查、產品及價格調查、競爭能力調查五個部分;
1、市場環境調查
包括政治、法律環境調查和經濟、社會環境調查兩部分;政治、法律環境調查主要是對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調查;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調查主要是對GDP、國民收入、人口數量構成及物價水平調查;
對全民受教育程度、民族地理分布、風俗習慣、職業構成、宗教信仰、審美觀念及價值觀念的調查;
2、技術發展趨勢調查
主要包括新技術及新工藝發展趨勢調查、新產品技術現狀調查、技術研究政策調查三部分;其中,新技術及新工藝發展趨勢調查是對技術創新與發明、新工藝開發等國內外最新技術動向的調查;新產品技術現狀調查是對國內外現有產品的設計、質量、價格、壽命等進行調查;
技術研究政策調查是指國家對科研、技術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和計劃以及國內外專利和發明情況的調查;
3、市場需求調查
是通過對價格、收入、相關商品價格、消費者購買能力及偏好、政策的變化、季節的變化、廣告以及消費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期等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進行調查,最終確定市場的現實需求及潛在需求;
4、產品及價格調查
產品調查是指對產品的包裝、規格品種、方便性、耐久性、用戶的評價、市場佔有率等方面的調查;價格調查是對產品價格的供給及需求彈性、國家政策對價格*、產品定價策略及方法的選擇以及價格變化後用戶和競爭對手的可能反應等進行調查。
5、競爭能力調查
主要是對競爭對手及產品進行調查;對於競爭對手的調查主要包括對其數量、分布、市場佔有率、產品銷售額、生產能力、產品成本、工藝水平,及其競爭策略和手段等進行調查;
對其產品的調查主要是對其產品設計能力、工藝能力、質量、數量、品牌、成本、價格、服務以及競爭對手新產品開發動向等方面進行調查。
圍繞著市場現狀調查的內容,經常採用的調查方法是電話問卷調查;資料調查法(公開報刊及雜志、互聯網等);詢問法(面談、電話、座談等);觀察法(直接觀察法、親身經歷法、痕跡觀察法、行為記錄法)以及實驗法。
二、市場未來預測
市場未來預測的內容主要包括市場需求潛量預測、市場佔有率預測、資源預測、價格預測、技術發展預測等。
1、市場需求潛量預測
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對某項商品的購買力及投向的預測,以掌握市場發展及社會總需求的動態變化趨勢,研究社會需求的具體特點,結合企業自身情況,確定目標市場,制定合理的市場營銷方案。
2、技術發展預測
在充分佔有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預測方法,圍繞著定性、定量、時間、概率四個要素對一定范圍內的技術發展水平、速度、趨勢進行預測;
圍繞著市場未來預測的內容,經常採用定性和定量兩種預測方法;其中定性預測主要採用經理評判法、專家意見法、綜合意見法;銷售人員估計法等;定量預測主要採用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回歸分析法以及季節變動法等;
市場部分的內容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客戶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市場部分編制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程專業咨詢人員一定要高度重視可行性研究報告市場部分的編撰質量和編撰水平,以期為客戶交出一份滿意的產品市場分析答卷。
(1)市場定位及需求分析怎麼寫擴展閱讀:
市場分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企業正確制定營銷戰略的基礎
企業的營銷戰略決策只有建立在扎實的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只有在對影響需求的外部因素和影響企業購、產、銷的內部因素充分了解和掌握以後,才能減少失誤,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從而將經營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二、是實施營銷戰略計劃的保證
企業在實施營銷戰略計劃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市場分析取得的最新信息資料,檢驗和判斷企業的營銷戰略計劃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以適應新出現的或企業事先未掌握的情況,從而保證營銷戰略計劃的順利實施。
② 市場定位分析什麼是市場定位
目標市場范圍確定抄後,企襲業就要在目標市場上進行定位了。市場定位是指企業全面地了解、分析競爭者在目標市場上的位置後,確定自己的產品如何接近顧客的營銷活動。市場定位(Market Positioning)是 70年代由美國學都阿爾·賴斯提出的一個重要營銷學概念。所謂市場定位就是企業根據目標市場上同類產品競爭狀況,針對顧客對該類產品某些特徵或屬性的重視程度,為本企業產品塑造強有力的、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並將其形象生動地傳遞給顧客,求得顧客認同。市場定位的實質是使本企業與其他企業嚴格區分開來,使顧客明顯感覺和認識到這種差別,從而在顧客心目中佔有特殊的位置。
③ 如何寫市場分析
關於數據分析的部分,通常情況下是採用圖表表示的。圖表是最行之有效的表現手法,它能非常直觀的將研究成果表示出來。在將調研的分析結果變成令人信服的圖表之前,首先要謹記,它只是一種傳遞和表達信息的工具,使用它的重要原則是「簡單、直接、清晰、明了」。每個圖表只包含一個信息,圖表越復雜,傳遞信息的效果就越差。
在實際操作中,各種表格、組織圖表、流動圖表、矩陣等都被大量的運用到報告中,但總的來說,以下幾種圖表形式是最常用的:柱狀圖表、條形圖表、餅形圖表、線形圖表。 使用圖表的目的在於:將復雜的數據變成簡單科、清晰的圖表,讓人能夠一目瞭然的了解數據所表達的涵義。那麼,如何選擇不同類型的圖表來表現不同類型的數據?首先,我們應先明確數據所表達的主題,然後確定可能使用的圖表類型。
通常我們的研究數據所體現的關系是:頻率分布、成分、時間序列、項類或相關性。要表達一個主題明確的數據,可能會有多種圖表形式。但是,哪種是最能將數據表達清楚的呢?這就要求我們的主題(即圖表標題)突出重點,點明主題。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能將以上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明確。
這里的標題描述了圖表的內容範圍,大多數讀者在看了這個圖表後,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城西,認為圖表的主題是「城西是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可能選擇的區域」。但是,制圖者可能是想表達「選擇城北和城東的消費者較少,但隨著城市建設的進行,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為了使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希望他注意的數據上,所以,我們可以在一般標題後附加一個重點標題:城北和城東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既然已經確定了要表達的重點,那麼接下來就是要明確數據間的相互關系,若是表示占頻率分布、對比等關系,則除線形圖表以外的其它幾種基本圖表格式都可以使用;在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具體需要進行選擇。總之,條形圖表應該是應用最廣的類型,而柱狀圖表是用得最多的另一種類型,這兩種圖表基本占整個報告中圖表總數的半數左右;而線形圖表和餅形圖表的使用則應相對減少,更多的是將各種綜合運用,如線形圖表加上柱狀圖表,或餅形圖表加上條形圖表。
在用圖表表達數據的同時,還要注意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使用柱狀圖表和條形圖表時,柱體之間的距離應小於柱體本身;在說明文字較多時,用條形圖表表示更清晰,便於讀者辨認;在使用餅形圖表時,應在標明數據的同時,突出數據的標識。即:同時使用數值與數據標識。
④ 需求分析怎麼寫
進行需求分析時,應注意一切信息與需求都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上。盡量避免分析員的主觀想像,並盡量將分析進度提交給用戶。在不進行直接指導的前提下,讓用戶進行檢查與評價。從而達到需求分析的准確性。
⑤ 項目需求分析怎麼寫
項目需求分析的概念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戶需求,就軟體功能與客戶達成一致,估計軟體風險和評估項目代價,最終形成開發計劃的一個復雜過程。(這個和我在微軟體驗到的又不太一樣,微軟的需求分析大多是市場人員和用戶協助小組的人去評估用戶的接受程度,這一點也可以理解,因為公司的性質有根本差別)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確是處在主導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師和項目經理要負責整理用戶需求,為之後的軟體設計打下基礎。需求分析階段結束後,要求得到:1.SRS文檔(System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2.DRM 文檔;3.Acceptance Plan. 從廣義上理解: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獲取、分析、規格說明、變更、驗證、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狹義上理解:需求分析指需求的分析、定義過程。 一、為什麼要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軟體用戶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開發出的軟體卻沒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勞.如果費了很大的精力,開發一個軟體,最後卻不滿足用戶的要求,從而要重新開發過,這種返工是讓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體會)比如,用戶需要一個for linux的軟體,而你在軟體開發前期忽略了軟體的運行環境,忘了向用戶詢問這個問題,而想當然的認為是開發for windows的軟體,當你千辛萬苦地開發完成向用戶提交時才發現出了問題,那時候你是欲哭無淚了,痕不得找塊豆腐一頭撞死.
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為他具有決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他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一定要對需求分析具有足夠的重視.在一個大型軟體系統的開發中,他的作用要遠遠大於程序設計. 二、需求分析的任務簡言之,需求分析的任務就是解決"做什麼"的問題,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戶的各項要求,並准確地表達所接受的用戶需求.三、需求分析的過程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問題識別,分析與綜合,制訂規格說明,評審.
問題識別
就是從系統角度來理解軟體,確定對所開發系統的綜合要求,並提出這些需求的實現條件,以及需求應該達到的標准.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麼),性能需求(要達到什麼指標),環境需求(如機型,操作系統等),可靠性需求(不發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戶界面需求,資源使用需求(軟體運行是所需的內存,CPU等),軟體成本消耗與開發進度需求,預先估計以後系統可能達到的目標.
分析與綜合
逐步細化所有的軟體功能,找出系統各元素間的聯系,介面特性和設計上的限制,分析他們是否滿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後,綜合成系統的解決方案,給出要開發的系統的詳細邏輯模型(做什麼的模型).
制訂規格說明書
即編制文檔,描述需求的文檔稱為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請注意,需求分析階段的成果是需求規格說明書(好象軟考曾經考過這個問題),向下一階段提交.
評審
對功能的正確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給予評價.評審通過才可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否則重新進行需求分析。 四、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只強調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動態分析法等(個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必深究這些方法,實際上我也從來沒用過這些方法)在此不討論.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軟考等常考的知識點).原型就是軟體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盡可能快地建造一個粗糙的系統,這系統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這個系統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這樣一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如,為了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軟體工具快速的建造一個原型系統,這個系統只是一個界面,然後聽取用戶的意見,改進這個原型.以後的目標系統就在原型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原型主要有三種類型(軟考考過):探索型,實驗型,進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對目標系統的要求,確定所希望的特性,並探討多種方案的可行性.實驗型:用於大規模開發和實現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適,規格說明是否可靠.進化型:目的不在於改進規格說明,而是將系統建造得易於變化,在改進原型的過程中,逐步將原型進化成最終系統。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廢棄策略,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先建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針對這個系統反復進行修改,形成比較好的思想,據此設計出較完整,准確,一致,可靠的最終系統.系統構造完成後,原來的模型系統就被廢棄不用.探索型和實驗型屬於這種策略。
追加策略:先構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作為最終系統的核心,然後通過不斷地擴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發展成為最終系統。進化型屬於這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