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愛弱勢群體的資料
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社會政革,帶來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到目前為止,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除了加快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外,還導致了社會分化的加劇,由此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這些弱勢群體大致由以下幾部分人構成:
一、國家發展、政府機構的全面改革而產生的下崗失業群體。這些人是新時代的產物,我國真實的失業率很可能超過10%。
二、以進城民工為主體的群體。這些民工大量地湧入大城市,填補了城市「剩餘」的就業崗位,但由於其缺乏城市的社區生活經驗,加上自身素質良莠不齊,就業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外來人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處於貧困境地。
三、城鄉低收入人員。這部分人員包括沒有正式工作的、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6%;較早退休的人員,因其當初退休時工資水平非常低,加上各種補助也不過兩三百元,只夠吃飯,沒有繳納醫療等社會保險;及收入較低的貧困農民,到目前仍不能解決溫飽,貧困農民人數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仍為3%左右。
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病致困的人口。由於受不可抗拒因素的影響,往往是一人患重大疾病,高昂的醫療費用,使全家人生活水平一下了跌進貧困線之下。家有長期患病的病人和老人,醫療負擔更重,這種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普遍存在。
由於弱勢和弱能,弱勢群體普遍身處困境之中,這種困境主要體現為「六難」。即:就業難、生活難、住房難、醫療難、於女教育難和法律救助難。其中關鍵是就業問題。正是因為就業困難,才導致收入偏低不穩定、影響了生活;正因為能力方面的欠缺,讓他們實現正規就業似乎不太可能。一是崗位少,勞動力供大於求;二是就業不穩定,由於就業觀念、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及年齡(偏大)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人處於經常的工作變動中,且從事臟苦累險等崗位的工作。
具體地說,正是由於就業困難,影響了收入,中國目前的貧困人口就是由弱勢群體組成的。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城市貧困者中,各類下崗人員佔40.2%,失業者佔2.4%,提前退休者佔5.5%,個人收入低者佔56%,家庭人口多者佔16.1%。住房改善與收入是直接相關的,由於住房商品化和市場化,住房改善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不僅不會被弱化,而且只會越來越強化,貧困者中有三分之二家庭住的是平房,具有較明顯的「棚屋區」特徵。
弱勢群體中只有下崗失業人員中的一部分享有醫療保險,由於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一個取向是提高個人自負比例,對於這些收入低且不穩定的下崗失業人員來說,醫療費用是難以承受的。即使參加了醫保,但由於醫療保險不保大病,一旦得了大病,將是滅頂之災。而更有大部分人員中是被排隊在醫療保險之外的,這些醫療費全得由自己負擔。子女教育難尤其體現在農民工身上。由於中國的教育制度是與戶籍掛鉤的,農民工子女只能在農村上學,平時委託別人照顧,有些小孩甚至無人照看,或乾脆綴學或失學,或是不得不花高價進入城市學校。同時不斷上漲的教育費用也讓這些農民工父母難於承受,他們的子女也只好望學興嘆,無法繼續升學成為新一代的農民工,如是地惡性循環著。
弱勢群體普遍遭遇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情況。主要表現形式有身體虐待、超時超強度勞動、拖欠工資、用人單位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雖然有相關法律(如《勞動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的制約,但弱勢群體的權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當遇到合法權益被侵犯時,卻是救助無門。
綜上所述,弱勢群體的存在,嚴重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就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對於我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全社會都應當持以關心的態度。關心弱勢群體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形成一種關愛弱勢群體的良好社會氛圍,才能促進社會不斷進步、不斷走向公正。一個真正分正的社會是所有人都受益的社會,在這層意義上,關心弱勢群體也就是關心強者本身。由於弱勢群體的特殊情況,為他們制定特殊的就業政策是極其必要的。由於下崗失業人員大多年齡在35歲以上,大多隻受過中等教育,過去所從事的主要是低技能的、稍加培訓就能就業的崗位,因此,建議就政策的重點集中在:既要積極地創造就業崗位,又要加強技能培訓。
加大醫療保障的范圍和力度。建立醫療救助制度應該是解決弱勢群體醫療困難比較理想的政策選擇。目前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如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己經實施了醫療救助措施。另一方面,從已經實施的醫療救助措施來看,基本上是大病救助,對基本的醫療保健關注不夠。大病救助,建立慈善醫院、組織社會募捐等是可以嘗試的方式;加大醫療保障機制,降低住院起付標准線,擴大門診特殊病科項目,專門為困難職工籌措大病救助的基金,同時也要發展農村的合作醫療和城市的社會公共衛生服務,以解決弱勢群體的日常的基本醫療保健所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家出台的有關住房的公積金政策、安居工程、住房貸款三項主要政策對於弱勢群體都不太有利。國家應該出資建設規模適當、設備齊全的住房,以低租的方式向弱勢群體提供。
用更完善的法律來約束僱主的行為,避免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逢年過節送溫暖雖也能救一時之急,卻是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建立完善、全面的社會救助機制,健全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政府、社會志願者相結合的救助體制,才能將送溫暖活動引向制度化、經常化、社會化。
② 關愛弱勢群體,我們青少年應該怎麼做
要讓自己不斷變強,這樣才會有能力去照顧別人;當然,還得有一顆真心為人的熱忱的心哦,哦,還有小動物,得有錢才能買東西給它們吃的.
③ 關愛弱勢群體論文
「弱勢來群體」擴大化是社會之痛,自它不但加劇了社會不公,破壞了社會正義,也打擊了人們的上進心,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要減少社會「弱勢群體」,別無他法,一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首先消滅經濟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再就是把一切納如法律軌道之內,通過法律限制公權力,保障私權利,讓公民權利得到充分的尊重。經濟上強勢了,權利上也強勢了,自然也就沒有「弱勢」之說了。
需要從收入分配機制上加以保障,政府應當將收入再分配問題置於突出位置,對低收入階層和弱勢人群給予特別的關注;第二,要賦予不同群體公平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在公共教育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的分配上要形成合理機制;第三,要科學設計社會階層流動機制,從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稅收和財政收支體制、利益表達機制等方面確保弱勢群體的權利,通過制度變革使國家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
④ 求關愛身邊弱勢群體為主題的作文,1000字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歷程,體驗著生活的五彩斑斕。愛,就像一個跳動的音符,與我們一路同行。當我們享受著美好的生活時,你可知道,這個世界,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熱情。他們就是——殘疾人。
殘疾人在人們的眼裡是一些低賤的人。人們見到殘疾人,不但不幫助他們,反而對他們指指點點,拿他們取樂。你可知道你一些微不足道的動作,對他們的心靈上,尊嚴上有多大的傷害嗎?殘疾人也是人啊!要不是種種原因,他們現在能這樣?
海倫。凱勒說過:「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們是必須用心靈去體會的。」的確是這樣,殘疾人雖然身體上出現了一點缺陷,但他們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生活也有快樂。
貝多芬出生貧寒,從小隨父親學音樂,8歲開始演奏,50歲耳朵失聰了,可他有偉大的理想,克服種種困難。經過他的努力,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他的成就對同時代及以後歐洲音樂藝術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
張海迪5歲就癱瘓了。可她並沒有放棄過活著,她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英語和世界語。她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年在她的鼓勵下考取了大學。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生命之歌:一個人的生命的價值在於為祖國的富強,為人民的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這種種都說明殘疾人並不比我們弱。
只要有生命的存在,人生就有希望。讓我們去體貼殘疾人,關心殘疾人,學習殘疾人吧!
⑤ 《走進弱勢群體》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社會調查報告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然後把調查研究得來的情況真實地表述出來,以反映問題,揭露矛盾,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向人們提供經驗教訓和改進辦法,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為科學研究和教學部門提供研究資料和社會信息的書面報告。
(一)標題:寫明調查對象的名稱及內容,如《關於下崗工人再就業問題調查》、《關於重慶市社會治安問題的調查》。
(二)導語:此為社會調查的開頭部分,也稱前言、導言。此部分需寫明社會調查的意圖、性質、時間、地點、對象,以及調查的范圍和採用的調查方法。
(三)主體:這是社會調查報告的核心部分,也稱正文
1、情況部分:介紹調查所得到的基本情況,應注重具體事實、統計數據、文字應簡明、准確,條理分明,也可兼用數字、表格、圖示說明。
2、分析部分:重點分析所調查事情或現象的產生背景、原因、實質,條分縷析,有事件有依據,抓住問題的實質、規律,揭示出其重要意義或危害性,給人印象深刻,提醒人們或領導注意。
3、建議部分:在有力的分析下,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為有關部門恰當處理提供參考。
(四)結語:總結全文、深化主體、警策世人,也可在建議部分結束
⑥ 關愛弱勢群體的例子
從身邊從自己做起我們能做的很有限,微不足道,但我們會盡其專所能地給予關愛,使弱勢群體能屬夠體會到和諧社會的溫暖,體味生命的意義,鼓起生活的勇氣,增強自信心,自強不息,自食其力,挺直脊樑,贏得他人的尊重,維護自己的尊嚴,從而改變自身的勢態。 多年前一位同學說:「善良的人總是多賦予一些恩惠」,不在乎付出多少,而在意付出後對她們是否有所收益,哪怕只是一點點,環境上的或是心境上的進步,哪怕只是一小步。讓我們攜起手來對弱勢群體多給予一些關愛,不管是身體的殘疾,還是心靈的殘缺,更進一步走入到她們的心靈深處......
⑦ 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得到哪些關愛
社會上總會有弱勢群體。抄市政府加大對社會福利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殘疾兒童和孤寡老人生活更加溫暖。
但是,關愛弱勢群體,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關心弱勢群體,才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才能促進社會不斷進步。所以,弱勢群體既需要政府支持,又需要社會關愛。扶殘助殘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健全人都應換位思考,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理解、尊重、關心、幫助弱勢群體,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
弱勢群體是否得到關愛是評價社會是否文明的標尺。殘疾兒童和孤寡老人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困難是否得到社會幫扶,殘疾人和老人的人格和權利是否得到尊重,是衡量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志。所以,關注弱勢群體,加快社會福利項目的建設,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體現。
社會福利事業是真正的民生事業,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關愛弱勢群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應是具體的、細致的,既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社會關愛。讓我們每個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奉獻愛心,讓弱勢群體感受到溫暖,讓世界充滿愛!
⑧ 淺談如何關愛弱勢群體
一、問題的提出來 「為了一切學自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現代教育宗旨。但是,當前在許多農村小學中,因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逐漸形成了一部分弱勢群體學生,如貧困生、留守生、後進生、智力障礙生等群體,這些群體的小學生存在較大的心理負擔,既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嚴重製約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的發展。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或力量的和諧發展。」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校園,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關繫到學生發展,學校名聲,更關繫到國家未來的發展與昌盛。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興則民族興。高度重視校園弱勢群體的教育,關繫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未來發展,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因此加強對這部分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