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雲南深山裡的傈僳族村落是如何脫貧的
6月12日,雲南迪慶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白濟汛鄉碧羅村,通過了脫貧國檢驗收。這一切的變化,都是由於滬滇東西部協作上海幫扶項目的發力。
上海援滇幹部、維西縣委常委、副縣長忻椰駿介紹說,碧羅村整村提升項目主要採取「一戶一方案」原則,根據不同農戶、不同建房需求制定方案,查缺補漏。2019年,項目在碧羅村涉及完成住房修繕和改造616戶;實施組內道路硬化4萬平方米,安裝200盞太陽能路燈和200套太陽能熱水器,新建衛生廁所6座,新建垃圾處理池6座。
「要做到幫扶措施精準、資金使用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幫助碧羅村的建檔立卡戶實現『住進安居房、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忻椰俊說。
在碧羅村的山坡上,大面積種植著一藤又一藤的作物。唐春華說,這些就是碧羅村近兩年產業致富的「法寶」——糯山葯。碧羅村的糯山葯,因口感酷似冰淇淋而聞名。唐春華說,在上海的幫扶下,目前,村裡建設了600畝的糯山葯基地。
碧羅村的糯山葯,因口感酷似冰淇淋而聞名。在上海的幫扶下,目前,村裡建設了600畝的糯山葯基地。上海還為碧羅村投入了80萬元的援建資金,用於建設糯山葯包裝廠。目前,車間已經建設完工,今年9月就能投入使用,預計可帶動就業群眾70人。
(1)2018年滬滇協作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窮村」往事
碧羅的傈僳語意為「美麗的山谷」,位於碧羅雪山下的深山裡,河谷兩側都是高山。傈僳村民依山而居,可耕作土地十分有限,因此,自然和歷史條件對這里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製約。再加上交通閉塞、教育不發達、文化落後、人才匱乏,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的難度。
碧羅村是維西縣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主要戰場之一,傈僳族群眾占總人口的 99.9%,全村共有精準識別貧困戶 178 戶 754 人。
而且,碧羅村的耕地是山坡地,土地細碎化,質量參差不齊。過去村民們在這里種植,一年下來的收成連填飽肚子都難。
除此之外,村民以前的居住條件也很差。「村民們大多數住的都是土木結構的傳統木楞房,居住空間小、不遮風、不避雨,還容易引發火災。」白濟汛鄉鄉長趙斌說,以前,村裡的房子外面大雨、屋內小雨。「還有一部分是傳統土木結構的房屋以及鐵皮瓦、石棉瓦房,這類房屋遮風避雨效果差、外表不美觀,而且安全系數較低。」
除此之外,村民此前還會在屋裡養牲口,過著人畜混居的生活,既不安全也不衛生。
日前,走進碧羅村時,可以看到硬化路已經通到了村裡每家每戶的門口;路邊,每隔不遠就有一座太陽能路燈;村民們的房子,也都進行了新建和改造,屋頂還支起了太陽能熱水器,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