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衢州春節傳統習俗2000字論文
除夕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日為除夕,俗稱「年三十夜」,也叫「過年」。除夕日,戶戶門上貼春聯,晚上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年夜飯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討「十全大福」之彩。長輩向小孩子分壓歲錢。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之始,至十五日統稱「年節」,初一清早,家家戶戶擇吉開門,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門上貼「開門大吉」、「年年如意」紅紙字條,以及門神符,全家大小叩拜祈求降福。衢縣早餐吃茶葉蛋、粽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午吃面條,謂「長壽面」。常山一帶初一早上吃「長壽面」,喝糖茶,吃年糕,象徵長命百歲,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晚餐吃隔年飯,表示年年有餘。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禮品,拜年禮品有油棗、英蓉糕等糕點。俗謂「正月不空手」。長輩對拜年的小孩要給「紅包」。建國後,春節放假三天,有慰問烈軍屬、團拜、走親訪友、春節晚會等活動。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俗稱「燈節」,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初十早晨,衢縣四鄉花燈進城,大布龍在街上搶球翻滾,參拜祥符寺、天寧寺。十三日為燈頭。板龍、花龍、馬燈、採茶燈等遍布大街。十五日,為鬧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口紮起彩牌,張燈結綵,花炮之聲響徹雲霄。過了元宵節,百業復工。民間有「吃了元宵酒,功夫不離手」之諺。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2. 尋求春節活動創意方案
獻愛心
3. 衢州民俗文化活動
畲鄉風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 畲族大多居住山區,種植水稻、番薯為主,兼林業、茶葉、狩獵。畲族女子無纏足的習俗,和男子一樣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種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現已無此講究。
牛三旦 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辦酒宴請本家、村鄰,分麻核給全村小孩。這天母牛要吃紅糖拌米飯,喝混有雞蛋、紅糖的黃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邊衣 女子服裝領、袖、右襟、褲管鑲花邊,衣袖、褲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鐲、項圈、耳環等銀飾品,戴形似犬頭帽子。男子穿對襟衣、大管直筒褲。婚禮上腰系新娘親手織綵帶。不論男女,都用藍布綁腿。現穿民族服裝的已不多。
嘗新米 新谷上場,要請長輩嘗新。由年紀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飯,用筷子把碗里米飯挑一點桌上,以示年年有餘,然後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準將新收稻穀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觸。開鐮時,要割幾株稻頭、稻稈飼牛,讓牛嘗新。此俗今尚有。
草 案 過去大多住茅鋪,築泥為牆,蓋稻草、茅草,稱「草案」。分三間,中堂屋,靠牆處擺祖宗香案;右廚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為筋,抹泥巴成泥樓,稱有泥樓卧室為「土庫」。現已無住草案者。
火爐塘 灶門前挖一長坑,叫火爐塘,供烤火用,大/J艦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時待客、吃飯、對歌都圍坐火爐塘,故對來客要待其進廚房才致禮。除夕,要將一塊燒著的大柴根埋火爐塘熱灰中過夜,叫「煮過年豬」,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廢。
祖 擔 系兩只竹箱,1隻裝本支始祖香爐、神器,另1隻裝布質彩繪「祖圖」1套;圖長20餘米,寬0.5米,繪畲族歷史連環回20多幅。祖擔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舉行祭祀儀式時必掛祖圖。
同姓通婚 貪族舊時不與異族通婚,內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現在同支者在五代後也可結婚。男子入贅在意族不受歧視.舊時除童養媳外,還有「童養子」。民國時當地漢人偶有娶畲女為妻的,以女嫁畲民則無,現時通婚已不存禁忌。
對 歌 節日、喜慶場合徹夜歡唱,對歌系禮儀活動組成部分。嫁女,聘請女歌手與男方派來「赤郎」對唱,有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若來善歌客人,襯里和來客性別不同之青年要來對歌。對歌前,大家要湊點錢給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點心招待大家。對歌內容有固定的歷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於互相詰難的傳統對答歌曲,更多即興編唱的。勞動、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對歌,隨編隨唱,稱『唱山歌。,有因此相愛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內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對。現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對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 語 對來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語考察;如問」一行毛竹打幾來(一根毛竹剖幾片)?」來客姓藍,就應答「六來「.如姓雷、姓鍾.就回答「五來」。來客能對答,就待為上賓。外出者要學會秘語,並嚴守秘密:現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語。
問口餅 媒人去女方做媒,帶去糕點兩包叫「問口餅」。女方收下一包,表示願意考慮這門親事;女方到男方相親後退回問口餅,就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未將問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龍游沐塵畲族婚嫁過程的基本習俗
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過去由大人作主)確定後,要選擇吉日良辰娶親(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親當天,男方到女方娶親。有媒人、親家、赤郎二人(當門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轎四人。赤郎用小籮筐挑上定新時禮單上規定的禮物:豬肉、雞、魚、香火禮——蹄胖、蠟燭、糖果、鞭炮、香煙、面條2—4斤、甘蔗兩根、布料一塊(叫老鼠尾,給新娘母親的)等等。當娶親人員快到新娘家時,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員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攔門:當男方娶親人員要進新娘家門時,女方男、女青年將大門半爿關上,不讓進去,唱著攔門山歌:「赤郎擔擔門前站,攔門都是我十娌,一雙紅包拿我手,紅包拿來就開你。大門好開又不開,香煙、喜糖要拿來,香煙、喜糖拿我手,糖、煙拿來就來開。紅包一雙又一雙,紅包還有五代雄,五代紅包拿我手,紅包拿齊開大門。」男方將准備好的紅包糖果、香煙一一送上,最後送上五個捆在一起的紅包(稱五代雄),方才打開大門,讓娶親人員進屋。
捉蚧(稱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溫水讓娶親人員洗臉,每人洗完臉之後,面布橫攤在臉盤上,放上一個紅包。
交禮:媒人和親家向女方父親、娘舅等嫡親一一點清交代禮單規定的禮物,少一件或減少數量必須由親家補足。
借(釒隹又):女方姑娘把廚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來,由男方當門赤郎向東家借用,借用具時赤郎要念借(釒隹又)口白,「上位親家親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鄰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牆(灶頭),借你龍壙兩口(鐵鍋),鍋蓋一對。借你阿姨、舅母一樣好寶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機)借出來,借你金水桿、銀水缸,金桿流水銀缸裝,……感謝阿姨舅母幫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備好粽衣、笠帽讓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後,姑娘故意把泥沙丟在水桶內,水不幹凈,拖赤郎重新挑過。截赤郎反復多次增強了度親的熱鬧場面。
催親:宴請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親家用小鞭炮催親三次(催親是催新娘早出娘門早上轎),第一次在門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門外,第三次從新娘房間放到門外。媒人和親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輯(意思請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門)。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體事務的人)把米篩放在中堂地上,篩內墊上紅紙,放上鏡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篩上,理事站在新娘旁邊,父母親、哥嫂、姐妹及嫡親站在周圍。首先,娘拉著新娘的手,邊唱山歌邊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時睡在娘床中,小時帶女不得大,大來總要結成雙。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時跟娘睡一頭,小時帶女未自在,大來又嫁遠遙遙。做人媳婦莫嘴多,莫來無亂多嚕嗦,講好講壞都要想,家裡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婦要真心,禮貌待人頂要緊,妯娌伯母都和好,家裡團結一條心。」然後,由理事點撥,讓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親到她家去玩,叫到一個給新娘一個紅包。(以示祝賀)
新娘上轎: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轎上,起抬時新娘在門外滾出兩紅雞蛋,以示離開娘家。媒人和親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親、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親感謝、告別。
接大舅:新娘花轎抬出後,媒人和親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並將大舅裝好的糕餅包、香煙、紅包袋子幫助拎去,交給男方理客人員。
(二)、男方婚禮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攔路討喜糖,媒人或親家必須好事成雙分糖、分煙給所有人。(攔路山歌略)
新娘花轎將要抬到新郎家時,雙方放鞭炮接到。
喝紅糖茶:花轎抬進夫家,剛到門邊,新娘滾進兩紅雞蛋(表示新娘從娘家嫁到夫家),然後,由男方理事端上紅糖茶給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轎來,扛轎郎子扛過來,扛轎郎子扛到了,花轎小心息下來。花轎小心息下來,紅糖泡茶就端來,糖茶端來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轎來。食了糖茶到廳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傳代,蔴布袋子攤下來。蔴布袋子攤下來,代代傳到郎房內,代代傳到新郎房,新娘結子千萬歲」。
理事請新娘下轎,扶著新娘站在中廳,另一個理事陪新郎到中廳,舉行拜堂儀式。 (現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進門由理事扶著新娘坐在板凳上換上夫家的新鞋,再進門舉行拜堂。拜堂時,男方父母親及女方大舅均迴避)
傳代:童男童女端上蠟燭火,照新郎新娘傳代,兩個理事把蔴袋鋪在地上,讓新娘新郎踩上進房,幾只蔴袋輪換使用,一直慢行到床邊。新娘新郎雙雙站立床邊,理事端上煮好的兩個雞蛋,給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當宴請到一定時候,新娘新郎雙雙向客人敬酒二蠱。(意思一是向客人見面,二是表示謝意)
同房:宴請下席後,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盞收好,再由兩個理事請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廳,新娘、新郎站在下邊,向長輩微笑鞠躬作輯(表示孝敬長輩),然後由理事將新娘新郎送入洞房,關上房門,從房邊放小鞭炮到門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給在場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對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雙新鞋(以示新媳婦精明手巧),同時,父母親各以紅包還禮。
送大舅:新郎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給紅包後,新郎才回家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
拜 師
舊時,曲藝藝人為了後繼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時間內,一般一師只帶一徒。拜師前須有「薦頭」(介紹人)推薦,首次見面得送見面禮。禮有大小,但至少得兩瓶酒,一隻豬頭,兩個包(糕點糖果類),一隻紅包。若師傅收下見面禮,表示願收下徒弟;若退還見面禮,表示拒絕接受。正式拜師,要訂立投師約(即文契,也稱契約、關書,內容一般為授徒時間、規矩等)。投師約須註明「薦頭」(介紹人)、「中央人」(見證人)、「擔保人」(保證人),也有三者由「薦頭」一人兼的。投師約得要家長簽名畫押方能生效。然後擇佳日,紅燭高燃,舉行拜師儀式,先拜「天地君親師」,再向師傅磕頭。磕頭前要講:「弟子×××,願拜恩師名下學藝為徒,尊師守規,至終不變……」。念畢磕頭拜師,遞上投師約。由徒弟家出資,設投師酒,酬謝師傅和所有參加儀式者。解放後,藝人拜師簡化,但也要舉行一定的拜師儀式,如徒弟家要擺一桌敬師酒,請來師傅及當地幹部和長輩,入席前,寫好拜師的投師約,並交上學藝費用,然後帶上口糧和日常用品、換洗衣物到師傅家開始學藝生涯。
投師學藝時間一般為三年(有學得快的,也可縮短出師時間,但正式出師為三年)。三年未滿時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歸師傅(有的師傅也給徒弟零用錢)。拜師期間,不得轉師,白天徒弟須幫師傅到田間勞動,回來後幫著師娘做家務、帶孩子。大多是白天幹活,晚上學藝。師傅外出賣藝,徒弟挑著行李和道具。師傅演唱時,徒弟在一旁邊聽邊記。夏天徒弟得給師傅打扇子,冬天給師傅送熱茶,日常要給師傅點煙、洗衣服等。徒弟與師傅一起吃飯時不準發出聲音,要比師傅先吃完,即俗諺所說「師傅先吃飯,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飯的東家開口請吃葷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師傅開口才可吃塊肥肉。收場時,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給師傅捧洗臉水、鋪好床及做其他瑣雜事。三年滿師後,有的須幫師(俗稱「半作」)三年。幫師三年是無償給師傅賣藝掙錢,所掙之錢全交師傅,再由師傅付給徒弟零用錢,最多也不能超過所賺之錢的一半。「半作」期滿,徒弟方可單獨操業賣藝謀生。也有學徒期滿,為師傅白白賣藝一個月,所賺的錢分文不留全交給師傅,就算出師了。從前的藝人大多不識字,學藝都得憑耳聽心記,直到把師傅肚裡的唱本都學到手。
出師要擺「滿師酒」,宴請酬謝師傅的教誨之恩。也有由師傅拿錢擺酒,宴請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請他們給徒弟拉拉關系,鋪鋪路,今後演出時有個照應。
演 出
道情說唱,一般不舉行儀式,沒有像戲曲演出那樣的習俗,也不受場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張桌子,幾只凳子或一塊門板,兩頭一搭,藝人就登上落坐,稍比聽眾高出一頭就可。等聽眾入座,連擊數下漁鼓,待場內清靜後即開始演唱。演出開始先由藝人自報家門,作一簡單介紹,並講一些請聽眾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語,然後在開頭部分扼要介紹本場次演唱曲目內容,介紹時藝人亦以唱詞形式表達,俗稱「曲帽」。劇情介紹主要是為使聽眾能把握住劇情脈絡,在演唱過程中能聽懂;另外也是藝人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慣用手法。
藝人唱正本前要先唱「灘頭戲」,唱得好不好,聽了「灘頭」就知道。
舊時,有的地方藝人進入一個村子,先要拜見本地紳董、族長。如遇師長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見師長,後拜同行,徵得他們的許可方可演唱。其規矩是「師長為大,先至者為大」。到一個地方演出,還要自編贊頌該地方風物和風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場開演前要祭拜祖師爺。各地祖師爺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師傅的祖師爺為祖師爺的。
生產習俗
衢州地處浙西邊陲,無漁鹽之利,多以農為本,「食貧不輕改業」,民諺有雲:「衙門錢,一蓬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生產習俗大多反映農村耕作。
婚 姻
訂親 舊時,婚姻重門第,講「門當戶對」,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均無自主權,形同買賣婚姻。
締結姻緣,先托媒人說合,求親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絕無女求男者.對待媒人必須以上賓之禮,備辦酒食,俗謂「親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經雙方說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親」,女方同意後,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親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親完畢,男方選擇吉日託人帶上禮物向女方討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時)。「年庚帖」拿回後,要請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沖相剋,如「龍虎鬥」、「兩龍不同潭」、「雞兔不合籠」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將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擇日,將定親日期寫於龍鳳紅帖上,請媒人連同聘禮送到女家,稱為「定親」。女方回贈狀元花禮帽、糖果糕點等,也有的綉花袋一對,萬年青兩株,俗稱「回情」。定親後男女即視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門求親。
迎娶 從定親到迎娶,少則半年多則三年,迎娶佳期稱「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屬相八字確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擇日。成親前一兩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運嫁妝,謂「發嫁妝」。各地嫁妝大同小異,一般有合歡被、對枕及櫃、箱、抽斗桌、方凳、腳桶、子孫桶、梳妝台等必備品。近年嫁妝多新舊結合。晚上,男家設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發花轎迎親,新娘上轎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難分難舍,謂之「哭嫁」。江山一帶有新娘花轎上路,弟弟用雙手攀懸在轎杠上扛一段路,俗謂「吊轎杠」,也是表示不願別離之意。開化一帶「哭嫁」有「哭嫁詞」,如「望你到男方,水漲船高,腳踏樓梯步步高;手托蓮花朵朵開,蒂夫蒂妻,公婆歡喜;蒂夫上床,子孫滿堂;蒂夫上桌,銅錢滿地堵,……四季發財,元寶滾進來!」花轎到達新郎家由利市婆攙扶新娘,踩著地上輪番鋪墊的紅毯或麻袋而進,稱為「傳代」。接著拜堂成婚,晚上宴請賓客,宴畢鬧新房.婚後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叫「回門」,當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戀愛,文明結婚。舊俗的繁文縟節已漸減少。
婚俗 舊時,衢州各縣婚姻習俗大致相同。
童養媳,一般為家庭經濟不寬裕,人口過多,撫養艱難,怕女兒長大無力購辦嫁妝而給人作童養媳的,也有撿養或買養的,童養媳長大成婚時也舉行婚禮,若婚前男方夭折,童養媳當作女兒出嫁,也有的終身不嫁的。
入贅,俗稱「招親」。女方「招親」一般因家中沒有兄弟,入贅的男人多為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者,入贅女婿常受歧視,不能入譜,有「招親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說。常山一帶招親時要寫招親字置於大門外的草坪或石頭上表示受村人監督。招親後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趕出村。因此過去視入贅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贅者受法律保護。
換親,兩家因家境貧寒或關系融洽,親上加親,互娶對方女兒為媳婦,可以免送財禮,俗稱「寶換寶」。
改嫁,俗謂「二婚親」。寡婦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視為不光彩,沒有選擇丈夫的自由,須聽族人支配。娶寡婦者多為喪偶或無力娶妻的窮人。男方擇吉日夜間迎娶,寡婦坐「烏藤轎」或「藍藤轎」。建國後此俗已廢。
打喜,又叫「沖喜」。定親後,男子重病不起,經雙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婦。舊時還有同姓的不婚的習俗,今已廢除。
喪 禮
人死後多為土葬。舊時喪葬儀式復雜而繁瑣,而且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子女必須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稱「送終」。瞑目時,燒草鞋、雨傘、包袱、香紙、錫箔,叫做「送盤纏」。將遺體置門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側,頭墊七塊瓦片,面蓋草紙,口含一枚紅紙包好的銅錢,腳後點一盞青油燈。同時差人帶一把雨傘往親友家報喪。到親友家,將雨傘頂朝上,豎於門檻上,親友接到凶訊,即備禮前往吊喪。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一般親友送香紙、壽被、輓聯、綢緞被面等。入殮,俗叫「落材」。殮棺前給死者梳洗更衣,然後由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抱進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將親友送來的「壽被」一一蓋上,並由女兒、媳婦報送者姓名,最後合棺,謂稱「封材」。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
4. 春節活動方案大全
新年期間微視有好多活動啊,
在手機安裝個微視就可以參加活動了,
打開手機微視點擊右上方進入活動頁面想加入哪個活動直接點擊參與即可
5. 關於文化活動方案的格式怎麼寫
設計活動是一種思維過程。
一班這樣來書寫:
1、活動的題目
2、活動的目的
3、活動的特點或主題,即基本格調,主題是活動的靈魂必須提煉出來,加以表述。
4、活動的內容、方式、步驟。要非常詳盡具體。
5、活動的時間、地點、參加人。
6、活動的准備工作。需要的文字材料、物品等。
7.注意事項。
衢州社區文化活動方案
2008年01月30日 21:29:25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城鄉互動鬧新春」趣味運動會活動方案
農歷鼠年即將來臨,為了進一步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體質,讓城市社區居民和農村居民一起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府山社區擬開展一次城鄉居民共同參與的趣味運動會,並制訂方案如下:
一、活動主題:城鄉互動鬧新春,吉祥和諧一家親
二、主辦單位:柯城區府山街道府山社區居委會、柯城區余家山頭村委會
三、活動時間:2008年2月8日(年初二)下午2:00
四、活動地點:余家山頭村
五、項目設置:跳長繩、拔河、踢毽子、挾彈子(個人賽)、背和抱人(夫妻組合)、背糧食、運乒乓球、二人三腿跑。
六、參加對象:府山社區居民20人、余家山頭村居民40人,共60人,身體健康者。
七、錄取與獎勵:按各單項競賽規程所規定的錄取辦法執行。
柯城區府山街道府山社區
「城鄉互動鬧新春」趣味運動會跳長繩競賽規程
一、比賽日期:2008年2月8日
二、比賽地點:柯城區余家山頭村
三、參賽單位:以社區或村為單位
四、比賽項目:跳長繩
五、運動員資格:
1、在本社區、轄區、村內常住戶口。
2、在本社區、轄區、村內常住外來人員(具有暫住證半年以上)。
3、身體健康。
六、參加方法:各單位可報1支隊參賽,每隊可報領隊或教練1人,運動員12人(2人搖繩,10人跳)。
七、比賽方法:
1、比賽採用2分鍾計算。
2、裁判員發令開始計時,有效數累計得出成績。
3、跳繩時,繩經過頭心、腳下繞一圈為一次。
八、獎勵辦法:比賽錄取前3名,並給予獎勵。
九、各代表隊、運動員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則,按照指定的時間及地點參賽,遲到10分鍾的代表隊、運動員作棄權處理。
「城鄉互動鬧新春」趣味運動會拔河競賽規程
一、比賽日期:2008年2月8日
二、比賽地點:柯城區余家山頭村
三、參賽單位:以社區或村為單位
四、運動員資格:
1、在本社區、轄區、村內常住戶口。
2、在本社區、轄區、村內常住外來人員(具有暫住證半年以上)。
3、身體健康。
五、參加方法:
1、各單位可報1支隊參賽,每隊可報領隊或教練1人,運動員15人(男運動員10人、女運動員5人)。
2、比賽按簽的先後順序進行。
六、比賽方法:按照常用比賽規則進行
1、每隊可報領隊1人,運動員15人。
2、每場比賽在2分鍾內,不分勝負中場休息10分鍾,採用三局兩勝制。
七、獎勵辦法:比賽錄取前3名,並給予獎勵。
八、各代表隊、運動員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則,按照指定的時間及地點參賽,遲到10分鍾的代表隊、運動員作棄權處理。
6. 社區春節活動方案參考
春節微視有好多活動啊,安裝個微視就可以參加活動了,打開手機微視點擊右上方進入活動頁面想加入哪個活動直接點擊參與即可
7. 急需一個春節員工活動的策劃方案
100個人的,要看你公司給你的金費,你們的企業文化,還有能提供的東西,活動的時間安排以及公司領導意向的形式和你們員工的素質這些哈。
給出來的話我隱藏給你我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