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今年治污「三大戰役」怎麼打
空氣
部分地方、部分時段污染仍較重
陳吉寧介紹,2016年,我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全國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他指出,空氣質量的一個特點是部分時段污染加重。「2016年是強厄爾尼諾現象的次年,進入秋冬季後,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頻次少、強度弱、風速小,大氣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極為不利,出現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過程。」陳吉寧說,11月15日至12月31日京津冀區域供暖期間,PM2.5濃度為135微克/立方米,是非供暖期濃度的2.4倍,僅12月就發生5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給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同時,局部地區污染仍然較重,如河南、北京、河北、山東優良天數比例不到60%,山西、江西等省份優良天數不增反減,山西、陝西PM2.5濃度不降反升。
今年的藍天保衛戰該怎麼打?陳吉寧說,著力解決燃煤污染問題,特別是北方地區冬季供暖期散煤污染問題,在重點區域建立「禁煤區」。
在工業領域,開展重點行業環保專項整治,堅決依法取締「散亂污」企業。機動車治理方面,要基本淘汰黃標車,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在重點區域推廣使用國六標准汽柴油。
水
部分水體趨於惡化
2016年,我國通過強化飲用水安全保障、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措施,進行水污染防治。陳吉寧介紹,當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67.8%,劣Ⅴ類水質比例為8.6%。開展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有93.4%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質達標,84.6%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質達標。
但水質改善不平衡,部分水體趨於惡化。121個國控斷面持續為劣Ⅴ類,主要分布在海河、黃河和長江流域。遼河、松花江等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有所上升。山西、寧夏等省份地表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同比不降反升。同時,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112個監測水質的國控重點湖庫中,總磷為首要污染物。
如何換來一江清水?陳吉寧表示,今年將深入推進水污染治理。發布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健全區域、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聯防聯控。
在飲用水安全保障方面,要加強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組織排查化工企業周邊地下飲用水水源安全隱患,繼續開展飲用水衛生監測。同時,今年要做好良好水體保護,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督促各地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
土
土壤環境保護壓力依然很大
土壤污染問題直接關繫到食品安全。陳吉寧表示,當前我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工礦企業及其周邊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抽樣顯示,重污染企業及其周邊點位超標率為36.3%、工業廢棄地為34.9%、工業園區為29.4%。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排放不斷累積,化肥、農葯、農膜等使用量多,土壤環境保護壓力依然很大。
2016年,國務院印發「土十條」,31個省(區、市)編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提高。
今年土壤污染治理或將取得實質進展。陳吉寧介紹,今年要研究制定「土十條」考核細則,提出主要目標分解方案,與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全面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進一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標准體系。開展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
在治理方面,要指導和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和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指導督促138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制定綜合治理方案等。
此外,陳吉寧在報告中還介紹,2016年完成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顯示,全國總體生態環境屬於「一般」,其中「優」「良」縣域共1605個,占國土面積的44.9%。一些地區生態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空間被蠶食侵佔,系統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今年將通過深化和落實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加強環境法治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措施,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B. 環境治理三大戰役的內涵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要深入推進「藍天行動」,重點抓好工業廢氣排放、揚塵整治、餐飲油煙治理、秸稈禁燒和還田利用、輸入性污染控制等工作;要持續實施「碧水行動」,重點抓好黑臭水體整治、「兩湖」流域綜合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工作;要扎實開展「凈土行動」,弄清楚現狀、摸清楚風險,分類施策,分類施治,認真落實關於廢棄農膜收集處理體系建設、飼料清潔化行動、糞污治理專項行動要求;要強化執法,對環保違法違規項目和多次違法排污的企業,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罰的罰,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要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運用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多種手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相協同。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在市縣兩級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完善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領導小組,有序啟動和推進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加快在鄉鎮(街道)設立環保機構,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開展「三大戰役」涉及的機構、編制、經費等問題,要認真研究解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要強化投入,推進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項目治理。
二要強化環保考核。要進一步加大環保工作在目標考核中的權重,適當增加分值,依據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對環境質量不升反降、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地區,取消優秀等次。省上在我市試點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在全市推行,對在任職期間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並負有責任的,即使已經調離崗位也要嚴肅追責。
三要加強環保問責。中央、省上對加強環保問責的要求非常明確,表明了抓好環保工作、嚴肅追責問責的堅定決心。我市紀檢監察部門、督察部門、環保部門要加強跟蹤督察督辦,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的堅決問責,工作沒完成的實行「一票否決」,不作為、亂作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依法依紀堅決查處。
C. 環境污染方案如何寫
你是說環境污染治理方案吧。
先說明項目概況,然後是項目背景,然後是項目必要性,然後是主體工程和實施計劃,然後是工程投資,然後是工程效益分析,然後是結論與建議,當然,如果深度有要求,中間還應加項目區狀況,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施工組織設計,工程經濟分析等
D. 如何做到環境污染防治
主要有:
1、企業生產,實施綠色設計,目標是零污染、零排放設計;
2、嚴格環境影響評價,促進環評對象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3、嚴格執法,對三廢排放,必須達標排放!
E. 防治三大保衛戰。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意見》的出台,可見黨中央對於打贏污染法制攻堅戰的決心和力度之大,藍天、碧水和凈土「三大保衛戰」,各級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需抓好抓實,共創美好家園。
「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在藍天白雲之下,人民才會更有幸福感。保衛藍天,要緊抓PM2.5這個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抓好鋼鐵、建材火電等重點行業和「散亂污」企業的治理,強化執法監督,從源頭上抓好工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新能源行業大力發展,落實好污染防治監督舉報工作,讓廣大群眾也參與進來,讓藍天白雲永在,讓人民藍天幸福感永存。
水是生命之源,綠是生命本色。當前,工業、農業、生活等排放物對水體的污染依然存在,城市黑臭水體也嚴重影響了群眾的人居環境,開展水污染防治計劃,提升環境質量,各地各級政府任務還很艱巨。要切實抓好河長制工作,加強對重點水域的監管和巡查,對發現的污染問題及時處理,對存在污染水源的企業及時整改、關閉或搬遷,對污染水體的非法采砂等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要緊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切實保障居民飲水安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土壤受到污染,嚴重影響群眾生命健康,要打贏凈土保衛戰這場硬仗,還需全民參與。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保衛凈土行動聲勢浩盪。各地要扎實開展好土地污染治理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掩埋固體廢棄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對已污染的土地積極開展修復行動,打造成為干凈、衛生、宜居城市。當然,也要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活動,從自我做起,不亂扔垃圾,不污染環境,對發展的污染環境行為及時制止和舉報,共同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干凈美麗的家園。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衛戰」,要長遠、要久久為功,要建立長效機制,齊抓共管,共同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F. 當前污染防治三大保衛戰指的是什麼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意見》的出台,可見黨中央對於打贏污染法制攻堅戰的決心和力度之大,藍天、碧水和凈土「三大保衛戰」,各級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需抓好抓實,共創美好家園。
「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在藍天白雲之下,人民才會更有幸福感。保衛藍天,要緊抓PM2.5這個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抓好鋼鐵、建材火電等重點行業和「散亂污」企業的治理,強化執法監督,從源頭上抓好工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新能源行業大力發展,落實好污染防治監督舉報工作,讓廣大群眾也參與進來,讓藍天白雲永在,讓人民藍天幸福感永存。
水是生命之源,綠是生命本色。當前,工業、農業、生活等排放物對水體的污染依然存在,城市黑臭水體也嚴重影響了群眾的人居環境,開展水污染防治計劃,提升環境質量,各地各級政府任務還很艱巨。要切實抓好河長制工作,加強對重點水域的監管和巡查,對發現的污染問題及時處理,對存在污染水源的企業及時整改、關閉或搬遷,對污染水體的非法采砂等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要緊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切實保障居民飲水安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土壤受到污染,嚴重影響群眾生命健康,要打贏凈土保衛戰這場硬仗,還需全民參與。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保衛凈土行動聲勢浩盪。各地要扎實開展好土地污染治理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掩埋固體廢棄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對已污染的土地積極開展修復行動,打造成為干凈、衛生、宜居城市。當然,也要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活動,從自我做起,不亂扔垃圾,不污染環境,對發展的污染環境行為及時制止和舉報,共同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干凈美麗的家園。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衛戰」,要長遠、要久久為功,要建立長效機制,齊抓共管,共同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G. 大灣區「施工圖」發布 5大關鍵詞讀懂中山機遇
大灣區關鍵節點的建設,是中山實現新一輪大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核心。圖為中山城區。
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進一步明確:近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同時,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對全省要重點推進落實的大事要事進行謀劃,並把近中期加快實施的重點工作進行分工部署,對階段性目標進一步的量化。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一員,中山市在《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里多次被提及。記者梳理這兩份文件發現,其提到中山以及和中山密切相關的關鍵詞一共有22處。從優化提升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到現代產業體系的建構,再到推進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等,共同推進「施工圖」中山有哪些關鍵節點?從城市發展動力來看,這些關鍵節點的建設,也恰恰是中山實現新一輪大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核心所在。
關鍵點1
優化空間格局
推動城市環灣布局、向東發展
近日,位於翠亨新區內的中山紀念小學確認將於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作為翠亨新區起步區內第一所公辦學校,中山紀念小學的建成投用,意味著翠亨新區人居配套正步入完善的軌道。
抓住歷史性機遇,中山提出以改革創新的精神高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城市,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布局是城市東移戰略。在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積極推動環灣布局向東發展」被作為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首項工作。報告提出,要順應灣區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推動中山環灣布局,加快城市發展重心向東延伸。其具體的舉措,就是堅持將東部沿海片區與中心城區一體規劃建設,從市級層面通盤考慮東部沿海片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頂尖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翠亨新區作為跨珠江口通道——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陸點,成為中山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的前沿陣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翠亨新區也對起步區原有的規劃進行了調整。按照日前審議通過的《中山翠亨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對原有的用地規劃、功能片區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在原有的規劃中,馬鞍島中部規劃為「依託英皇集團全球華人文化村項目的多元服務中心」。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廣東省對翠亨新區的功能定位要求發生了轉變,其中,馬鞍島中北部地區由原來的產業用地為主調整為以新型產業用地、綜合服務、科創研發為主的綜合功能區域;另外,創新產業集聚區的東南側物流—工業混合用地,調整為新型產業用地;先進智能產業區也進行了用地調整,東部沿海的工業用地調整為新型產業用地。
同時,在翠亨新區的南部,中山市布局了珠江口的另外一座「科學城」——翠亨科學城。2018年7月,中山翠亨科學城啟動城市設計國際咨詢,面向全球公開徵集設計機構,擬打造國際化現代城市新中心。今年4月,《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草案通過相關審查程序,並在今年6月經審議通過。根據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方案,中山將以國際化視野、前瞻性思維、創造性設計為宗旨開展城市設計國際咨詢的翠亨科學城,提出構建「兩軸、四帶、一心、五區」的多元復合結構框架,打造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中,「支持中山翠亨新區建設」被納入「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建設內容,明確提出通過深化與香港、澳門、深圳等城市以及國際先進地區在生物醫葯、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服務業、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高水平建設翠亨科學城,加快打造國際化現代化城市新中心、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關鍵點2
提速交通網路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融入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施工現場一片繁忙。
礬石水道附近,國內唯一一艘精挖抓鬥式挖泥船「金雄」輪和它的搭檔「金建」輪,正在進行海底隧道基槽開挖工作,清理、平整遍布沉管基槽區域的28萬立方米的全風化花崗岩及強、中風化花崗岩,為世界級跨海通道開挖出一條平整的海底隧道。
近日,深中通道的重大進展消息頻發:從廣州出發的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個管節鋼殼,順利抵達位於伶仃洋上的珠海桂山鎮牛頭島預制廠;7月4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索塔首個超大體量鋼吊箱下放施工。《實施意見》提出「打造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以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城際快速交通網路,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其中,包括深(圳)中(山)通道等過江通道建設,再次被明確提出。
抓住深中通道建設窗口機遇期,中山市投入1500億元啟動新一輪大交通建設,統籌推進高速公路、干線公路、港口、通用機場、市政交通等綜合交通項目建設,推動交通區位決定性轉變。記者梳理發現,在高速公路建設方面,中山以加快推進深中通道和中開、西環(含小欖支線)、東部外環、廣中江、香海等高速公路建設為抓手,盡快啟動南中高速公路項目,完善深中通道中山側路網布局,推進高效對接港珠澳大橋延長線,構建「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同時,該市提出全面改造提升高速出入口連接道路,消除上下高速出入城堵點,實現與城區中心15分鍾互達。
在港口建設方面,中山市正加快建成中山港馬鞍島區新客運樞紐工程,提出大力拓展水上巴士航線,增開至深圳、香港等周邊城市高速客輪,打造大灣區西岸異地候機航運中心。同時,推進中山港貨運港口和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為加強中心城區與東部沿海片區互聯互通,打通向東的交通聯系,中山市提出要謀劃推進博愛路、中山路、康華路向火炬區、翠亨新區腹地延伸,謀劃孫文東路快速化改造。
《實施意見》還提出暢通對外綜合運輸通道,研究謀劃廣州至清遠(研究延伸至永州)、深圳經江門至南寧、廣中珠澳、廣深第二高鐵等高鐵項目。大力發展軌道交通,也是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內容之一。根據計劃,中山將重點推動深茂鐵路深江段動工建設,加快南沙港鐵路建設,盡快啟動中南虎城際、廣中珠澳高鐵前期工作,爭取深南高鐵布局中山,推進廣州地鐵18號線延伸至中山,完善中山市域軌道交通規劃。
這也得到了周邊城市的呼應。《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明確「規劃與佛山、東莞、清遠、中山等周邊城市地鐵銜接通道」。此前,兩市就廣州地鐵18號線延伸至中山項目達成共識,中山方面提出了廣州地鐵18號線從番禺廣場引出直線南下至中山市三角鎮、中山站的支線方案,以及從南沙引出至中山市民眾鎮、中山站的延長線方案。
關鍵點3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創建國家生物醫葯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
今年上半年,中山生物醫葯產業有幾個動態值得關註:5月底,廣東中昊葯業有限公司研發的1.1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創葯物——本維莫德乳膏(商品名:欣比克),經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後上市,這是我國在這一領域領先國際的標志性成果;幾乎同時,「廣東省手性葯物工程實驗室(中山中心)」在中山和博制葯公司揭牌;4月初,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生物醫葯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山翠亨新區舉辦,當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葯物創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華南分院)揭牌儀式同在翠亨新區舉行,中山再添一個重量級生物醫葯科研機構……
觀察產業動態可以發現,從火炬開發區的國家健康基地,到南朗鎮的華南現代中醫葯城,再到翠亨新區的國際醫療中心規劃,中山生物醫葯平檯布局正發生深刻變化:產業布局向珠江東岸延伸,尋求協同創新的更大可能性。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中山市創建國家生物醫葯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將其作為「塑造健康灣區」的重要內容之一。記者觀察發現,在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創建生物醫葯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方面,中山近年來也推進了不少工作:
在檢驗檢測領域,今年5月,廣東省葯品檢驗所中山實驗室在火炬開發區成立。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實驗室參照粵港澳大灣區國家一流口岸葯品檢驗所標准,主要負責中山、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的葯品進口檢驗工作,並提供葯品委託檢驗技術服務。實驗室的建成運行,將有效提升中山市葯品檢驗檢測技術能力,協同強化中山葯品安全監管,對全面提升葯品質量檢驗水平、推動葯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在協同創新領域,中山與香港、澳門的高校建立了緊密聯系,充分利用香港大學「生物醫葯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中葯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端創新資源,充分挖掘醫葯產業協同創新能力。根據《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廣東葯科大學中山校區協議》,批准了廣東葯科大學《省市共建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將重點支持廣東葯科大學、香港大學與中山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及技術轉移中心)、生物醫葯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分室。
《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推進跨珠江口通道建設,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等既有通道作用,科學謀劃新的過江通道,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軸帶。生物醫葯作為中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正往珠江口東移,在與香港、廣州和深圳加快協同創新的同時,也在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與上述城市生物醫葯產業的錯位發展。當前,翠亨新區正將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園整體引進過來,目前已經引入中科院上海葯物研究所華南分所,按計劃將在翠亨新區建設葯物臨床研究、葯品安全評價、葯品研發和大分子葯物等產學研平台。
關鍵點4
擴展「雙創」空間
加快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台
廣珠城際軌道中山北站對面,是中山市760文化創意創業孵化基地所在地。自從與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以來,雙方在基地內共建了420平方米的「760澳門互動區」,由中山市提供場地及營運管理,澳門方面負責提供創投融資、創業培訓平台,目前已有10多名澳門青年創業者入駐。
在今年中山市「3·28」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上,可以發現今年的簽約項目更加註重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及產業轉化基地建設。去年,中山市引進了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本屆洽談會上,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項目上台簽約,將為香港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條件優越的產業轉化載體。
2018年12月,中山市成立了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專項小組,「1+1+N」的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台的格局由此加快推進。根據規劃,以易創空間孵化示範基地為核心,將重點建設翠亨新區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帶動中山全市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會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載體。
為推動港澳青年在中山創新創業合作,中山市同步建設多個創新創業平台:建設易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設置1000平方米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區,累計為23支港澳青年團隊提供了孵化服務,在孵港澳青年項目12個;2018年3月,翠亨新區管委會與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署《關於推動澳中青年創新創業園項目合作的框架協議》,約定項目由澳門中山青年商會牽頭建設,佔地48畝,總投資6.168億元,擬建設中澳創新創業基地,重點為澳門、中山兩地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服務,同時結合中山及翠亨新區特色,吸引全球有志優秀華人青年回國創新創業。
《實施意見》提出「中山市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台」,當前,中山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取消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許可證等政策,港澳青年可憑居住證、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或內地高校的畢業證等有效身份證明,在中山市創辦初創企業可與中山市戶籍青年一樣同等享受一次性創業扶持資金、租金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人才培養補貼、創業項目資助等服務。根據工作計劃,中山市將以中山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平台為核心,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設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粵港澳青年在中山創新創業提供環境最優、成本最低、要素最齊的硬體支撐,進一步拓展就業創業空間,鼓勵更多港澳青年來中山創新創業。
關鍵點5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爭當綠色發展「領跑者」建宜居宜業宜游城市
走進中山市小欖鎮北區社區福興新村村口的社區農園,應節果蔬映入眼簾。這片曾是荒地的土地開墾為農田後,被整齊劃一地分成30塊區域,由福興新村的居民認領種植。
從2014年入選廣東省重大低碳示範項目開始,小欖鎮北區社區福興新村的居民們成為了低碳生活的探索者和實踐者。2017年底,北區社區進入首批省級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試點,是全省唯一上榜的近零碳社區試點項目。
除了社區農園外,小欖低碳發展促進中心還在村中推廣綠色屋頂,即在村民家中陽台建「小菜地」,以一個個小系統來推動全村綠色大循環。《實施意見》在「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內容中,對建設綠色發展體系,變革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進行了重點闡述。其中提出,要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低碳城市、城鎮試點示範,推廣深圳東部、東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經驗,推進廣州、深圳、中山市等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支持佛山禪城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和中山市小欖北區近零碳排放社區建設。
天然屏障五桂山、煙波浩渺伶仃洋、風光秀麗岐江河,中山市作為嶺南水鄉的山水美特徵尤為明顯。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山幾乎囊括了國內城市建設領域的所有榮譽。1997年,中山市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成為當年摘取這一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項的唯一亞洲城市。
近年來,中山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在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尋求平衡點,守住好山好水好風光。
在生態補償機制方面,中山在全省率先實施「統籌型」生態補償政策,也是新《環境保護法》頒布後全省首個制定生態補償政策的地級市。通過創新性提出並實施「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橫向補償」,對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進行評估和量化,綜合區位、人口、經濟、資源等因素確定各鎮區享受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所必須支付的成本,由中山市財政統一收取,再根據生態公益林面積進行二次分配。
2018年10月15日,在2018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中山榮獲森林生態建設領域含金量最高的榮譽——「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在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中山市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與珠三角城市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堅決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強化大氣、水污染治理聯防聯控,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同時,通過大力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工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建設綠色低碳美麗灣區。
近日,中山出台了中心城區的幾個片區規劃中,在城市設計方面更注重融合山、海、城,努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精品城市。當前,中山把五桂山、岐江河和金鍾湖納入城市景觀設計,勾勒出「一山一河一湖」的城市發展景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山市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爭當綠色發展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