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讓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走入幼兒園
幼兒園音樂教育應注重民族性和文化性,為了讓幼兒更多接觸、了解並逐步喜愛自己的民族音樂,通過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教育使幼兒從小潛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民間文化的熏陶,培養幼兒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欣賞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我開始了「讓孩子在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嘗試,選擇並處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旋律動聽、曲調優美、節奏鮮明、形象生動、風格濃郁,適合幼兒欣賞與表現的音樂作品,力圖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與適宜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在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中得到美的熏陶,激發幼兒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培養與發展幼兒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一、合理選擇和處理民族民間音樂作品
1.選擇具有游戲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
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寓教育於生活與游戲之中」。為此,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應盡量選擇游戲性強的題材與內容,或能設計為音樂游戲,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選擇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必須作適當的剪輯處理
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曲子較長,結構較復雜,幼兒不容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深刻分析其音色、結構、風格、性質等特點進行剪輯,以適應幼兒的欣賞水平。如把結構較為復雜的音樂剪輯為A—B結構、A—B—A結構或A—B—C結構,使音樂變得短小且有規律,符合幼兒接受水平,幼兒能夠理解,也便於教師進行組織活動。
二、創設民族民間音樂活動環境氛圍,積極拓展傳統文化的廣度
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只有營造與音樂相適應的環境氛圍,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創設與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相適宜的環境,營造寬松的音樂氛圍,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並且在其中了解到與之相對應的民俗文化。
1.營造與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相適應的物質環境和富有民間文化氣息的氛圍,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創設與民族民間音樂想像、表達相適應的活動環境
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要重視創設活動環境,如師幼問答活動、同伴互述活動、圖譜繪畫活動、肢體表演活動、打擊樂操作活動等。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積極、主動地體驗和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美的同時改變了以往孩子只在被動地聽的局面,激發幼兒情感的共鳴,把自己的精神與作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融為一體。
三、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
1.多媒體動畫教學
讓幼兒充分感知民族民間音樂美,理解和欣賞民族民間音樂美,應運用能體現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圖片或多媒體動畫等課件來具體形象地加以展示。
2.圖譜教學
臉譜是戲曲文化現象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豐富的歷史內容,同時臉譜又是幼兒所喜歡的一種使音樂形象化的教學輔助手段,它能形象、直觀地幫助幼兒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獲得對音樂作品意境完整的印象,使幼兒的感知更具體、生動。
3.游戲教學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將游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運用於傳統文化教育中是有效的選擇。
四、運用多種語言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美的意境
幼兒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節日中,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拍手,用表情、肢體等「語言」來表達自己聽音樂的直接感受。因此,要重視啟發幼兒運用方式來表達,這樣既能夠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美、表現音樂美,也能夠使得幼兒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美的獨特韻味。
1.口頭語言表達
當教師藉助多種感官感知手段啟發幼兒感受、理解音樂時,幼兒往往能用形容詞、短句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感受以及講述出當時所處環境和相關事物的情況。
2.肢體語言表達
幼兒天生好動。可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感受到的民間傳統文化節日的意境。
3.美術語言表達
幼兒喜歡自由畫畫,利用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可以遷移於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活動中,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圖形、畫面表現民族民間音樂內容,創造性地表達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並與同伴進行分享與交流。
當然,受認知水平的限制,幼兒在活動中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民族民間音樂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豐富而深刻的全部內涵。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愛好因材施教,讓幼兒多接觸一些我國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指導幼兒樹立正確的藝術觀。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而要通過長期的、具體的措施來完成。
❷ 我需要一篇關於音樂活動的一篇策劃方案,該怎麼寫
一場活動方案要涉及很多方面,策劃就是對某個未來的活動進行詳細的計劃,內以保證活動的容有序開展,達到既定的效果。
首先應該要了解一下活動策劃的一個基本模板:
1. 活動背景;
2. 活動目的;
3. 活動時間、地點、對象、主辦單位;
4. 活動流程(一個策劃最重點的部分);
5. 人員安排;
6. 經費預算(建議作成表格的形式);
7. 應急措施。
注意:這只是一個最基本的模板,寫具體的活動時要靈活應用
GuidingEvents街叮 有手機APP版也有計算機網頁版,在上面很輕松就可以把前面的內容清晰美觀地羅列出來並在線直接把活動行程表分享給成員們。寫策劃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要小看,從策劃就可以知道這次活動的所有元素,包括時間、地點、任務等,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細節問題。而策劃也一定要考慮全面,自己寫好後需要給其他人看一下,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策劃寫好了,後面的工作也會比較輕松。所以藉助軟體規范一點也能提高活動的質量。
❸ 怎麼寫「音樂策劃書」
、策劃書名稱
盡可能具體的寫出策劃名稱,如「×年×月××大學××活動策劃書」,置於頁面中央,當然可以寫出正標題後將此作為副標題寫在下面。
二、 活動背景 :
這部分內容應根據策劃書的特點在以下項目中選取內容重點闡述;具體項目有:基本情況簡介、主要執行對象、近期狀況、組織部門、活動開展原因、社會影響、以及相關目的動機。其次應說明問題的環境特徵,主要考慮環境的內在優勢、弱點、機會及威脅等因素,對其作好全面的分析(SWOT分析),將內容重點放在環境分析的各項因素上,對過去現在的情況進行詳細的描述,並通過對情況的預測制定計劃。如環境不明,則應該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進行分析加以補充。
三、 活動目的、意義和目標:
活動的目的、意義應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目的要點表述清楚;在陳述目的要點時,該活動的核心構成或策劃的獨到之處及由此產生的意義(經濟效益、社會利益、媒體效應等)都應該明確寫出。活動目標要具體化,並需要滿足重要性、可行性、時效性
四、資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包括使用的地方,如教室或使用活動中心都詳細列出。可以列為已有資源和需要資源兩部分。
五、活動開展:
作為策劃的正文部分,表現方式要簡潔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詳盡,寫出每一點能設想到的東西,沒有遺漏。在此部分中,不僅僅局限於用文字表述,也可適當加入統計圖表等;對策劃的各工作項目,應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繪制實施時間表有助於方案核查。人員的組織配置、活動對象、相應權責及時間地點也應在這部分加以說明,執行的應變程序也應該在這部分加以考慮。
這里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方面:會場布置、接待室、嘉賓座次、贊助方式、合同協議、媒體支持、校園宣傳、廣告製作、主持、領導講話、司儀、會場服務、電子背景、燈光、音響、攝像、信息聯絡、技術支持、秩序維持、衣著、指揮中心、現場氣氛調節、接送車輛、活動後清理人員、合影、餐飲招待、後續聯絡等。請根據實情自行調節。
六、經費預算:
活動的各項費用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周密的計算後,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及細節:
內外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的會給方案的執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因此,當環境變化時是否有應變措施,損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損失多大,應急措施等也應在策劃中加以說明。
八、活動負責人及主要參與者:
註明組織者、參與者姓名、嘉賓、單位(如果是小組策劃應註明小組名稱、負責人)。
注意:
1、 本策劃書提供基本參考方面,小型策劃書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劃書可以不拘泥於表格,自行設計,力求內容詳盡、頁面美觀;
2、 可以專門給策劃書製作封頁,力求簡單,凝重;策劃書可以進行包裝,如用設計的徽標做頁眉,圖文並茂等;
3、 如有附件可以附於策劃書後面,也可單獨裝訂;
4、 策劃書需從紙張的長邊裝訂;
5、 一個大策劃書,可以有若乾子策劃書。
附:進行一次大學活動的基本步驟:
一、活動若辦,策劃先行。策劃是辦活動的脈絡,一份好的策劃是成功的前提。
二、獲得支持。獲得領導的認可與支持,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獲得大型媒體的支持,你的活動就會變得特別好辦,而且多半會成功。
三、組織任務小組,分配人員職責。權責相應,每個人都要非常明白自己的責任。注意,分配任務要以人為單位,而不能說某件事「你們幾個做」,這樣這件事情基本做不好。有幾個方向:指揮中心,外聯贊助組,現場工作組,宣傳媒體組,現場秩序、禮儀接待組、應急人員。列印出權責清單,讓每個人看得明明白白。並且,每天碰頭一次,及時匯報進展,以便處理各種信息;
四、贊助或其他經費來源:尋找贊助商,與他們進行艱苦地談判,最後取得雙方能認可的協議,這是活動需要。有了經費,一切好辦;注意:廣告不能太過分,談判一定掌握尺度,否則商業味道可能讓晚會failing!
五、組合資源。有很多的道具、物品需要你盡快找到。就像個RPG游戲,你要懂得怎樣獲得資源,組合資源。
六、進行宣傳。調足參與者的胃口,是廣告、海報或其他媒體的職責。
七、現場必須有一個指揮中心,負責及時調度;
八、進行過程中,要有至少一種讓所有工作人員溝通的方式。比如手機簡訊,紙條或手勢。
九、特別提醒,那些領掌的,托兒,製造氣氛的人員要特別安排好。想辦好活動這是必須。
十、認真把參與活動的高層人物送走,不要失去任何禮節,記得向那些辛勤勞動卻默默無聞的人員致敬!你的榮耀,他們才是真正的締造者。當然,也欣賞自己的成功吧
❹ 中國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境上都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它講究藝術表現的中和、簡約、適度、含蓄、空靈。以五聲音階為主。與西方傳統藝術注重立體感不同,它更著重於表現線形態。
民間短篇詩歌。包括抒情性的民歌與民謠。 歌﹑謠分稱,最早見於《詩經‧園有桃》:「心之懮矣,我歌且謠。」關於歌與謠的不同,主要有兩種解釋:「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毛詩故訓傳》);「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韓詩章句》)。一般說來,歌因為配樂和受曲譜制約,歌詞有與之相適應的句法章法結構,節奏一般比較徐緩。謠不配樂,沒有固定曲調,取吟誦方式,章句格式比較自由,節奏一般比較緊促。古人對歌與謠,也常聯用,統稱為「歌謠」,簡稱「民間歌謠」為「民歌」。
民間音樂有系統之定義研究雖起自19世紀,但實際形成卻可溯自遠古,例如中國春秋戰國以前之詩經歌曲或今仍盛行之中國民歌等,亦可視為民間音樂。而不論古今或地區,民間音樂樂型態之傳統要素與特性有下列幾項:民間音樂具有把現在與過去連結之連續性,個體與群體產生出不同類型的創作,並有其一定差異性,決定音樂形式或音樂存在,純粹由社會力選擇。
民歌,即民間歌謠,是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多為韻文。中國民歌依作用和流傳方式種類可分為:號子,田歌,山歌,高原山歌(西南地區),「客家山歌」(贛、閩、粵、台),摹「長調」(內蒙古),信天游 「花兒」(甘、寧、青),小調。
依曲式可分為單聲部及多聲部民間歌曲。
知名的各地民歌:河北、江蘇茉莉花,山西、雲南綉荷包,河北小白菜,江蘇四季歌,雲南小河淌水,四川康定情,歌。
中國民歌包括用以演唱的歌和用於吟誦的謠兩種形式。
公元前5世紀左右編成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的部分,就是當時各地之民歌。西漢時期,政,府設立「樂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中國民歌當前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分法: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長歌與多聲部歌曲四大類;還有的學者將其細化,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兒歌、搖兒曲、宗,教歌曲、長歌與多聲部歌曲等。
中國民歌分為三類:
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時候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在中國,號子有不同的稱呼:北方常稱之為「吆號子」,南方常稱之為「喊號子」。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是指各種山野歌曲,它是人們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野外放牧、停腳小歇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或向遠處的人傳遞情,意、對答傳語的即興編唱。有直暢性、單純性、自由性的特點。
小調: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會等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也就是說,除了勞動號子、山歌以外的各種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之中。小調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演唱,流傳性廣。
中國民歌分為六類:
勞動歌指勞動號子等各種在勞動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勞動動作,節奏十分鮮明;有的只是調節勞動情緒,如採茶歌、草原牧歌等。
儀禮歌:專門用於各種民間儀式和民間禮俗的民歌。如民間婚禮上使用的撒帳歌,民間建房時使用的建房歌。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時,事,政,治評論的民間歌謠。其政,治,意,義高,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生活歌表現群眾一般的家庭生活與勞動生活內容的民歌。如反映農民生活的《十二月長工歌》,集中揭示了長工與地,主之間的尖銳矛盾。
情,歌:即有關愛,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數量最多,也最動人的一種。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樹槐》,它所表現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後的悵惘。情歌在中國部分少數民族中是青年人戀,愛、擇,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
兒歌是兒童演唱或朗誦的民間歌謠。中國古代特定時期產生的童謠由於是時,政預言性質的民歌,不屬於兒歌。兒歌的內容主要是游戲兒歌,繞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中國民歌是一種富於生命力的口頭創作,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上,民歌是詩歌與文學的始祖,是作家創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文學體裁都起源於民歌而後為作家所採用的。
中國民歌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有區別。漢族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陝北、晉西北以及內蒙古地區也有兩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至八句一首的。漢族民歌除七言體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幾言的詩句。納西族民歌多為五言體。在用韻方面,漢族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韻,蒙,古,族民歌多押頭韻,侗,族民歌中有押腰韻的。民歌的風格各地各族也有不同,傣,族民歌明麗,蒙,古,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南方的較為柔美含蓄,北方的較為直率豪放。
流行於西安城區及郊縣鄉問的長安古樂,是繼承唐、宋音樂傳統,並在發展中不斷吸收元、明、清各代姊妹藝術,以及各地民問音樂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歌有舞的、大型古樂套曲。這套長安古樂曲目豐富,內容廣泛,風格多樣,曲式結構復雜龐大。記譜採用唐代《燕樂半字譜》、與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記譜基本相同,與《敦煌曲譜》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過去分布於西安城區及郊縣的古樂社有十八家之多,大部分在城裡,如廣仁寺,香半園、馬神廟巷、西倉、城,隍,廟、迎祥觀、佛,教古樂社、顯密寺、大吉昌、東倉、北池頭等古樂社。在郊縣鄉間,有藍田縣的楸樹廟,全家嶺、田家村;長安縣的何家營、皇甫村、白道峪;周至縣的南集賢、東村、西村等古樂社。這些古樂社的演奏活動,以祈雨、斗樂、朝山進香為主,從不參與婚、喪、嫁、娶、慶祝壽誕活動,同民間一般「古樂社」完全不同。現在,能進行演奏活動的有大吉昌、東倉、何家營、南集賢四家「古樂社」,也只能演幾套。
「上陽化鼓樂」是流行於周至縣上陽化村鼓樂的專稱。據傳:上陽化村的先祖,在清同治十二年耍社火時,為了渲染氣氛,將附近各村鼓樂社的鼓點經過篩選,整理編排成「十段」,稱為「十樣景」,又名「風攪雪」,在社火隊前作先導。光緒十六年,人們認為十段太長,鼓點也顯得重復,後刪去前五段,補充了後五段,加進了小樂器。上陽化鼓樂層次分明,鼓點剛柔兼備,有緊有慢,並有鼓點指揮,頗有情趣。
五圓鼓,也稱「打五圓」,民間傳統打擊樂。流行於陝西合陽、澄城縣一帶。因打鼓時用一面大鼓和四面小鼓,故稱。有時用兩面小鼓,也稱「打三圓」。「打五圓」在做壽誕時敲打,被稱為「五枝梅花」,娶親時敲打,被稱為「五子登科」。合陽縣把「打五圓」當作辦喪事、擺路祭的壓軸戲。演奏「五圓鼓」還要配上大鑼、鐃鈸、嗩吶等樂器,一般為5—9人,建國後鼓面按鍵盤樂器定音,敲起來音調和諧中聽。
八仙鼓(板)流傳的地方較多,在西安附近的叫「楊賀鑼鼓」,系民間打擊樂;流行於西安市新築鎮楊賀村一帶,由清代光緒時過廟會興起至今。建國後已為群眾普遍敲打,在多種樂器配合下,可演奏出「龍虎頭」、「二龍戲珠」、「和尚撞鍾」、「曲江流吟」等樂曲,其音色高亢激越,細膩、纏綿兼有,民間多有「仙樂仙鼓」之譽。流行於銅川一帶的稱「八仙板」、「八陣鼓」兩種:
八仙板:初為八女表演,以後演變為四男四女表演。表演者身穿古裝,八人分別代表神,話,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各人分別身系一件能代表身份的小物件,來代表某仙;道具為簡板,每人手執一件,桑木做成,長尺五至尺六,四頁為一副,兩大兩小,類似文樂上的「牙子」,舞時伴以鉸、釵,邊舞邊擊節拍。隊形有「燕子隊」、「單掏」、「擺五花」、「山連山」、「推磨子」、「壘羅漢」等,以「燕子隊」和「單掏」下場。
八陣鼓:據銅川民問藝人稱,是由諸葛亮的「八陣圖」演變而來。初演時單調,後經劉家堡前四輩民間藝人劉老漢(佚名)改進,在銅川獨樹一幟,壓倒群芳,一直流傳至今。今之「八陣鼓」,表演者十人(四女六男),其中一男武將打扮,手執一根長七、八尺長,頂端帶小旗的桿子,在場中間代表東吳大都督陸遜,起指揮作用;另一男老生打扮,身穿道,袍,胸前掛一個「邊(扁)鼓」,在表演者的外圍,代表諸葛亮的岳父黃成炎,為被圍在陣內的陸遜不斷指點著走出陣圖的方法。其餘四男四女,武士打扮,身插背旗,胸前掛鼓,邊演邊敲。「八陣鼓」在過去表演時,八人分兩路,陸遜在兩路中間,可前後穿插;扮黃成炎者在兩隊外邊,可在周圍穿插,全部表演者以秧歌步子而貫穿始終。另有「擺四花」、「扭門卷」、「一窩蜂」等。「八陣鼓」敲打鼓樂譜點,不同於它地,有一套文武、粗細打法,其藝術音響之美,在銅川可稱一絕。
「南留鑼鼓」系民問鼓舞,流行於陝西朝邑縣韋林鎮的南留村,故名。南留鑼鼓的行進、定場表演,均為自由敲打。其鼓點有「熱鬧鼓」、「常慶鼓」、「竹馬鼓」等。敲打演奏人數不限,可幾人,也可數百人;一般樂隊配有大鼓六面、社鑼八面、社釵八副、馬鑼兩面。行進時,前面三面鼓開道,後面三面鼓壓陣,其他人分三路縱隊行進;敲社釵的為上首,站隊伍左邊;敲社鑼的為下首,站隊伍右邊;敲馬鑼的站隊伍中間,共為一支鑼鼓隊。鑼鼓隊中,由一人手執繞桿(綵綢、彩紙糊成,約2米多長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隊伍左右上下繞動,指揮隊伍表演。
素鼓,流行於陝西華陰市的東部地區雙泉、馬村一帶,在節日和廟會表演,民間稱其為「素鼓」。其內容:善於抒情、敘事,多表現古代軍旅故事,如《敬德一條鞭》、《三戰呂布》、《六齣祁山》、《五龍二虎逼彥章》、《十里埋伏》等,表演者以手、眼、身、步示意傳神,鼓姿靈活優美,步法輕快。因其中又有拳術招式和造型,故又稱其為「拳鼓」。
流行於陝北榆林、延安、神木等地的民間山歌、小調、對曲、信天游等曲目,統稱「陝北民歌」,而其中「信天游」,則是陝北民歌中最富特色、流行最廣的一種山歌形式,男女老少以及遍及城鄉、各行業的群眾,均可自編自唱。有名的歌曲《東方紅》、《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劉志丹》、《綉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高樓大廈平地起》等,都是從民歌基礎上潤色、創編的。陝北民歌在民間樂舞中,曲調、曲目不下千萬種,其音調、音色奔放高亢,舒展明快,極為美妙。在樂舞演奏中,多以社火、秧歌形式出現。陝北民歌是獨具民族、民間文化特點並在國內外享名的民歌流派之一。
「榆林小曲」已往為坐唱曲目,由明、清時外來官,員在陣,守,邊,陲時帶來的南方歌曲為基礎,和當地民歌融合而成的特有的樂曲。一般一人獨唱,有時也男女對唱或多人輪唱。
常家嗩吶流行於陝北志丹縣常家村的嗩吶,清代初年已封為「官吹」,其音調高亢激昂,不同凡響,其調目約二百三十多首,在國內獨樹一幟。
民歌起源於人類維持生存的物質活動,特別是生產勞動。它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口頭創作形式。初期民歌創作,往往與音樂密不可分。有的還與舞蹈﹑音樂三位一體。後來的民歌,仍然與音樂有密切關系,如歌詞的重疊﹑襯字等,都是因為歌唱的關系而形成的特點。
民間歌謠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屬於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節奏、音韻、章句的曲調等形式特徵,並以短小或比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質與史詩、民間敘事詩、民間說唱等其它民間韻文樣式相區別。
民歌種類繁多,因分類標准不一,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從內容出發,結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為:勞動歌﹑儀禮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五類。又因服務對象的不同,又有兒歌一類。
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徵。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採茶歌等。後一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一般對勞動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之類。
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灶,王,爺求福﹑祭,龍,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於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於各朝史書的《五行志》中。
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
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
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
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於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一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一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後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蘊含著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產生於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一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
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
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
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
⑤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兒歌在中國「五,四」以後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徵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一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兒歌的特點:一是,在語言形式上適合兒童說話發音的習慣,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內容適合兒童思維特點,單純、淺顯而形象,有些富於魔,幻,色,彩,適合兒童心理特點。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後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陝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一首的有陝,北信天游﹑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曲﹑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韻,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韻,兩句一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一章,上﹑下兩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流傳方式,都處於發展變化中。其中新,時,政歌謠,以頌歌為主調,但在歌頌時代與人民同時,也揭,露,抨,擊一切反動事物,批,評,領,導與群眾的缺點錯誤。新的生活歌,一改過去悲怨的基調,洋溢著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格調高昂輕快,內容往往和歌,頌,黨﹑軍,隊﹑人,民,政,權融匯在一起。新,情,歌的不少作品,愛,情與革,命,戰,爭﹑生產勞動﹑學習科學文化相結合,表現了新,時,代青,年,男,女,思,想,感,情的新,境,界。新兒歌中,教,誨性作品明顯增多。有些古老的儀,禮,歌和勞動歌,在新的社會生活條件下,處於逐漸消失中。
民歌的形式,變化比較緩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在現代新民歌中,雖然形式方面可見某些新的變化,但古代傳統民歌的體例﹑句式﹑押韻方法等,至今仍有所沿用。
民歌是人民的一種口頭創作,富有生命力,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它植根於人民生活的土壤,具有比較直接的多種實用功能。它緊密伴隨著人民的歷史前進,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心理,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民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詩歌和文學的始祖﹐作家和詩人的創作源泉之一。中國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體裁﹐大都起自民間。楚辭和古代民歌﹑建安文學和兩漢樂府﹑唐代詩歌和六朝歌謠﹑元代雜劇和五代以來民間詞曲,都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當代作家學習民歌,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學大眾化﹑民族化的途徑之一。
民歌總體風貌可謂天機自動,樸素渾成。民歌具有鮮明的率真自然的特點,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真實,二是具有天然的韻味。這種特色的形成有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民歌的創作與傳播方式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民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真實而自然的流露;第三,民歌的表達方式率真自然,善於藉助生活環境中的事物來形象地表達思想;第四,民歌的語言都用自然活潑的口頭語言。
民歌體式有很多種,而且各有特色。總體來看,各種民歌在創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它的章法、句式、套語、曲調和韻律往往都是固定的。民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韻律和諧,這使民歌便於傳播、富於音樂性,也是民歌作為詩與歌的中構成因素。
民歌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在表達方式上頻繁運用賦、比、興、反復、雙關、誇張等藝術手法。
❺ 主題是音樂的策劃方案,這個怎麼弄
首先:提案概述(簡介、目標、立意及有關信息),找一個音樂項目音樂活動,例如一個回品牌的代言活動,以音答樂為主題。 其次:環境分析,外部環境以及品牌所屬單位的分析
再次:組織關系建立的選擇與分析,你活動項目的組織安排。
具體策劃:運營方式的選擇分析 ,運營周期、階段計劃等可行性分析 ,收益預估(財務數據、無形資產收益及其它)
討論審核實施。
❻ 如何發展傳統音樂文化
音樂是一種文化.音樂作為文化的組成部份,也是大文化系統中最活躍,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我們將音樂置於人類歷史文化脈絡中,研究「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是當今學術領域堅持的基本立場.文化作為一種載體,是為審美而服務的.在文化大系統中,包含著諸多子系統,如在精神文化中又包括了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等.藝術作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集中體現了人類審美意識的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實生活(自然界和社會)的審美關系.
其中,音樂藝術是用音樂語言來表達人類思想的文化形式.音樂藝術作為一定人類群體所共有的音樂觀點和音樂活動行為,必須靠後天有組織、有目的音樂教育行為才能習得.音樂教育又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有將音樂教育研究置於音樂文化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對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和文化意義給予更多的關注,音樂教育才會富有生命力.基於不同文化背景,音樂教育對各類音樂的不同理解,也必然受本民族傳統文化影響,因而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反映出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觀念、形態、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傳統特徵,由此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
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網路等大眾傳媒的迅猛發達,我國與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多元文化的觀點自20世紀由美國教育家提出,到後半頁逐漸演變成一般國際化浪潮的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多元文化教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音樂教育的熱門話題.
簡要闡述多元文化在美國等國家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同許多歐美、大洋洲國家一樣,成了民族的大熔爐.單一文化概念慢慢演變成共同體文化概念.這些由多種民族成分構成的國家,率先提出了多元文化的理念.隨著移民音樂文化的交融和匯合,促使多元文化在美國乃至世界迅速崛起並繁榮.
多元文化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加入WTO,我國經濟和文化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推動音樂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近十幾年,我國開始密切關注音樂教育事業.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音樂課程標准》中,其中一大特點便是注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2004年,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舉行,它標志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對我國現有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挑戰.
如何處理好多元文化進入我國,並對我國本土文化產生沖擊,是受到關注的話題.重視本民族文化,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應是我國音樂教育的基本方針政策.
1. 運用多元文化開展音樂教育,需要體現音樂的本質——真、善、美,發揮藝術特有的共性,但這並不違背體現以審美為核心價值理念,也是美育教育的根本.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強調音樂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在以往,我們的音樂教育忽視了音樂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過於強調知識技能掌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應堅持把音樂當成一種文化來傳授,通過音樂來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我國音樂教育也應當順應當今世界潮流,採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手段,積極接受和面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正面作用,使學生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更多地了解世界音樂文化.在多元視角下,音樂教育強調承認和尊重世界上不同民族和種類的音樂,摒棄音樂價值的偏見,引導人們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學習的理解、尊重和熱愛,是建立在審美為核心的基礎之上.
2. 主張多元文化教育,也主張世界文化多元性.音樂是一個世界現象,在多元文化視角下,音樂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尊重世界上不同的音樂和音樂創作,吸收和平等看待文化多元,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全球性的視野.需要指出的是,多元視角下音樂教育的內涵外延,包含了本民族音樂文化和其他文化背景的音樂,應當首先培養學生熱愛本民族音樂文化,進而學習、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多元視角下的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渠道.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借鑒和傳播外來音樂文化,從而促進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3. 我國音樂教育,首先要突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引導青少年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春秋時代,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到盛唐已經成為世界藝術的高峰.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瑰麗多姿,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著民族的藝術精華.其中,聲樂、歌舞、器樂、戲曲、曲藝等都自成體系,獨具一格,這些都是引導青少年傳承地方民族特色,對於青少年進行音樂教育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寶庫文化.
4. 在經濟、政治趨同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注意民族文化特徵中的沖突性,不可照搬或硬套移民國家的多元文化來進行我國的音樂教育,也不能在教育中走極端.照搬或硬套這樣的做法會消減我國具有民族特徵的東西,抹殺了不同民族國家的區域個性,削弱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而盲目擴大宣傳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或是注重多元文化的面面俱到,還有的只是象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這些走極端的做法也不可取.因為,文化是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多元文化教學要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國情的需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本身就是多元的,首先要傳承、保護和利用我國自身的文化,其次再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音的樂文化.
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點供參考:
1) 更新以往音樂教育理念,以樹立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基本觀念,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貫穿其中,靈活運用.
2) 培養教師具有豐富的多元文化知識,採取「請進來」或「走出去」的辦法.「請進來」即聘請有關專家或學者到校開展講座,組織教師學習;「走出去」即有計劃安排教師走出校門,進行系統化學習,這一辦法可使教師多聽多看多比較.
3) 在音樂教材的編寫方面體現多元文化,現有教材已有一部分教材收錄有關多元文化素材,可再進一步編寫一些有特色歐美音樂素材作為課堂教材,這些素材也是多元文化的表現題材.
總之,多元文化是珀來品,進入我國並適應我們的國情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樹立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觀念,體現以審美為核心的價值,這才是根本所在,也是適應我國國情和需要的.
❼ 音樂比賽策劃方案
器樂還是聲樂?
找贊助商,找電視台
找幾個夠資格的評委
報名條件
時間
地點
選拔賽
幾進幾比賽
頒獎
❽ 求音樂活動策劃
一、前言來,說明你這自次藝術節的背景、意義,確定活動的主題。
二、活動時間、地點、方式
三、與其他單位的合作形式
四、節目主持人的選擇方式
五、節目的制定
六、活動安排
七、進行可行性分析。把困難分析一下,可能遇到什麼問題,並作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八、保證措施,有什麼樣的辦法來保證這次活動的順利進行,比如說獎勵措施之類的。
附件內容:
1、整體活動流程
2、晚會流程表
3、物品准備
4、人員安排、籌劃表
5、費用預算表
❾ 民間音樂的風俗
打連廂,又名《打花棍》、《金錢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間歌舞。舞者化裝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齡《西河詞話》:「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清代民間畫家所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打蓮湘」,文字說明為:「此中國打連湘之圖也。其人乃戲班優〔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銅錢數個,名為霸王鞭,在手中飛舞,或竹板上獨立,口唱歌詞,名曰『打連湘』」。
花鼓是明清時期流行的民間歌舞。起源於安徽鳳陽。最早是農民在田間插秧時,擊鼓演唱,後來較普遍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鏜鑼,女打小花鼓,邊歌邊舞,有時加用其他樂器伴奏。據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早期花鼓「音節凄婉,令人神醉」。又據趙翼《陔余叢考》載:「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女,散入村落乞食,……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清初人顧見龍曾繪「花鼓」演唱圖。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揚繪《盛世滋生圖》,圖中有蘇州地區一個五彩繽紛的戲台,台上正在演出明代傳奇《紅梅記》中的一出——《打花鼓》,這是當時群眾喜聞樂見的「時劇」。
太平鼓。原為滿族人民祭祀、祈福的歌舞形式,以後用於民間娛樂活動,並流傳至北京及華北各地。表演者手持太平鼓,邊敲擊,邊歌舞。太平鼓的形制,據徐珂《清稗類鈔》:「年鼓者,鐵為圈、木為柄,柄系鐵環,圈冒以皮,擊之冬冬,名太平鼓。京師臘月有之,兒童之所樂也」。東北地區的太平鼓唱腔吸收了民歌、二人轉、東北大鼓的曲調,表演形式生動活潑。北京郊區也有很多老年婦女會打太平鼓。清代宮廷和民間,在舊歷除夕、燈節都表演太平鼓,求其「太平」吉祥之意。清何耳《燕台竹枝詞》:「鐵環振響鼓逢逢,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清乾隆七年(1742)丁觀鵬繪《太平春市圖》、清代楊柳青木版年畫《太平世界》和年畫《太平鼓》,都反映了當時太平鼓表演的情景。
我國西南地區的苗、瑤、彝(「羅羅」)、傣(「金齒百夷」)、景頗、壯(「儂人」、「沙人」、「仲家」、「土僚」等)、僳僳、哈尼、拉祜、白、怒、納西、佤(「古剌」、「哈瓦」)等兄弟民族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活動。這些活動與他們的生產勞動、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其風格古樸,保存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如苗族有「跳月」和蘆笙舞。蘆笙普遍流行於西南民族地區,其歷史久遠,古稱「蘆沙」(見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嶺外代答》)。苗族人民有歌舞活動,常以蘆笙伴奏。據明倪輅《南詔野史》載,滇中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並肩舞蹈,終日不倦」。清刻本《廣輿勝覽》等書中有苗族樂舞圖。圖中文字註明苗族「每歲孟春,擇平地為月場,男吹蘆笙,女搖鈴,盤旋歌舞,謂之跳月」。
彝族,當時稱「羅羅」,也常奏蘆笙、笛、口弦(又稱「口琴」、「響篾」),歌舞娛樂。清道光年間《雲南通志》引《清職貢圖》:「嫚且」(當時彝族的支系)「喜歌嗜飲,男吹竹笙,女彈篾琴,諧婉可聽」。清道光年間刊印的《普洱府志》:「利米」(當時彝族的另一支系)「每年秋後,宰牲祝神,吹笙跳舞而歌,謂之祭莊稼」。清代雲南巍山彝族壁畫中有樹下踏歌圖,反映了彝族人民吹蘆笙和笛,在樹下歡聚歌舞的情景。
清人還繪有侗族琵琶歌演唱圖。表演者用侗族琵琶伴奏,即興彈唱各種短小情歌或其他題材的曲調。這是清代以來侗族地區流行的一種演唱形式。
雲南西北部納西族地區,舊時流行東巴教。這是一種原始巫教,巫師叫「東巴」。此教信仰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以為神靈。麗江還保存著東巴畫卷「神路圖」,圖中有東巴教祖師丁巴什羅畫像。在畫像下面繪有東巴樂舞。其中數人演奏喇叭、牛角、海螺等樂器,數人手持長劍、單面小鈸、鞀鼓舞蹈。反映了古代納西族人民的歌舞形象。
西藏清代布畫(彩緞裝裱的卷軸畫)《桑耶寺》樂舞圖。桑耶寺在西藏山南扎朗縣境內雅魯藏布江的北岸。畫面是該寺落成開光典禮時,人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還有人演奏著號筒、神鼓、大鈸等樂器。明人繪《憲宗行樂圖卷》表現了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京城內元宵佳節時歌舞雜技的表演場面,具有走會的性質。其中一畫面上繪鍾馗,前面有五人奏樂,所持樂器為軋箏、拍板、琵琶、笙、管。另一畫面上有四人踩竹馬、持刀槍表演。中間三人持扁鼓、笛、拍板為舞蹈伴奏。
清代,「走會」的游戲在北方更為普遍,是常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多在傳統節日,如春節、燈節或廟會期間活動。主要表演民間舞蹈,兼及雜技、武術,是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體。《燕京歲時記》載:「過會(走會)者乃京師游手,扮作開路、中幡、扛箱官兒、五虎棍、跨鼓、花鈸、高蹺、秧歌、什不閑、耍壇子、耍獅子之類,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廟會等,隨地演唱,觀者如堵」。清嘉慶二十年(1815)所繪北京《妙峰山廟會圖》中有走會場面—:數人扮成京劇人物。表演武打動作,旁邊有伴奏者。清人繪《北京走會圖》和天津《天後宮過會圖》則更生動地描繪了各種走會節目的表演形象。
喪事音樂是風俗音樂之一種,歷史久遠,因時代和地區不同,其形式也多種多樣。統治者和富貴人家辦喪事,講究排場,要請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場,有一套喪禮儀式。有的地方要唱夜歌、喪歌、葬歌,還請吹打班子,演奏鑼鼓曲牌和《喪調》。民間的「鼓房」、「杠房」專門招攬民間藝人,組織樂隊應承這類事宜。清代北京社會上層人物的喪事儀禮甚為繁瑣,依其身份的高低有不同的規格。現存清代北京出殯行列圖一幅、起杠者三十二人,棺前儀仗是一個多達數十人的隊列,中間有兩組樂隊在行進中演奏。
婚事儀禮中也多有樂隊伴奏。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揚繪《盛世滋生圖》中,有一婚禮場面,一對新人在堂上參拜長輩,階下有鼓吹者作樂;圖中另一畫面是蘇州中市、下塘一帶的河道中,有一結綵的大船,上載花轎一頂。前行的船上有書寫「翰林院」、「狀元及第」字樣的矗燈,似為狀元府的迎親船隻。綵船旁隨行的小船上有十餘人組成的鼓吹樂隊為之伴奏。
類別: 明清
年代: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