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民夜校半年總結
民工夜校教學提綱
第一節 民工夜校培訓計劃
為保證 工程順利安全地按期完成,我項目部特對所有進場施工的操作人員進行夜校培訓,保證所有進場的人員能保質保量安全地完成各自的生產任務,特製定以下培訓計劃:
教學內容:
一、 進行安全基礎知識、法規、法制教育
1、 黨和國家的安全方針、政策;
2、 安全生產法規、標准和法制觀念;
3、 本單位施工過程及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紀律;
4、 發生事故後如何搶救傷員、保護現場和及時報告;
二、 進行現場規章制度和遵章受紀教育
1、 本項目施工特點及施工安全基本知識;
2、 本項目安全生產制度、規定及安全注意事項
3、 本工種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4、 防火、毒、塵、爆知識及緊急情況安全處置和安全疏散知識;
5、 防護用品發放標准及使用的基本知識;
三、 進行本崗位安全操作及班組安全制度、紀律教育
1、本班組作業特點及安全操作規程;
2、班組安全活動制度及紀律;
3、愛護和正確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設施)及個人勞動保護用品;
4、本崗位易發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範對策;
5、本崗位作業環境等安全要求;
教學計劃:
一、 對第一批剛進場的施工操作人員進行入場技能培訓和安全教育;
二、 在每周四晚對所有施工操作工人進行強化培訓和教育;
第二節 開學典禮
——主講部門:項目經理部
一、項目基本情況介紹
二、進場三級教育
第一級教育:進行安全基本知識、法規、法制教育;
第二級教育:進行現場規章制度和遵章守紀教育;
第三級教育:進行本工程崗位安全操作及班組安全制度、紀律教育。
第三節 民工夜校的重要性、農民工權益保護
——主講部門:政治工作部
一、創建民工夜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是建築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大政策方針的一項重要舉措;
2、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是為了提高建築業勞動生產率,促進建築業又快又好發展;
3、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農民工在物質、文化、政治和維權等各方面的需求,使農民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創建農民夜校的意義體現在「五個促進」
1、促進了農民工綜合素質提高;
2、促進了企業規范化管理;
3、促進了工程質量的安全生產;
4、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5、促進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
三、當前形式下提出創建民工夜校的主要目的
1、提高建築業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
2、維護建築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保證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
4、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如何利用工會組織維護民工權益
1、工會維權的必要性;
2、工會組織維護農民工經濟權益;
3、工會組織維護農民工政治權益;
五、建築職工職業道德規范
1、農民工職業道德規范;
2、項目經理職業道德規范;
3、工程技術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4、管理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5、施工作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6、後勤服務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六、工會維權的應對措施
第四節 建設行業質量安全、文明施工規定
——主講部門:安全科
一、 質量安全方面
1、勞動安全法律、法規:«勞動法»安全條款部分、«
建築法»安全條款部分、«刑法»事故處理部分、«四川省勞動安全條例»、«成都市建築施工現場監督管理規定»;
2、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紀律、責任制、安全目標、安全組織機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重點;
3、安全教育:三級安全教育分類及內容、連續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內容、針對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內容;
4、安全檢查:安全檢查標准、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檢查、班前和班後安全檢查及巡查;
5、«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6、«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7、«砼結構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8、«屋面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二、文明施工方面
1、創建標准化文明施工現場的目的和意義;
2、「景觀化、標准化」的具體要求;
(1)場容場貌:施工現場維護牆及「五牌一圖」要求、施工總平面布置、材料堆碼、場地硬化及綠化、防塵等要求、場內各類標識的設置、建築及生活垃圾及污水的處理;
(2)防護設施:腳手架的搭設、三寶、四口、五臨邊的防護、各類機具設備的維護;
(3)後勤管理:辦公區域、職工宿舍。
三、外來從業人員有關政策
第五節 公司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等情況
——主講部門:行政科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1、各級成立機構,落實人員、職責;
2、制度具體組織措施;
3、制度應急救援預案;
4、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
5、公司的相關管理制度。
二、安全保衛工作
1、成立機構、落實人員職責,健全相關設施;
2、制定檢查實施工作標准和相關管理制度;
3、人人參與,全員落實「三不傷害「、預防事故的要求;
4、保衛人員工作責職,加強治安防範,搞好內部保衛工作。
三、計劃生育
1、國家政策法規;
2、計劃生育指標;
3、民工住宅管理制度;
第六節 農民工勞動合同、技能鑒定情況
——主講部門:勞動管理處
一、簽訂農民工勞動合同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1、簽訂勞動合同可以有效地維護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
2、簽訂勞動合同有利於用人單位自主用人,也有利於勞動者自己選擇職業;
3、對農村流動就業的勞動者而言,簽訂勞動合同更是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手段;
二、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
1、勞動合同期限;
2、工作內容;
3、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4、勞動報酬;
5、勞動紀律;
6、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7、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三、按照勞動合同條件,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是農民工維權的主要途徑;
四、如何做好勞動保護工作;
五、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考試的意見及作用。
第七節 工程施工技術、操作技能知識
——主講部門:工程部
一、常用建築材料
1、水泥;
2、鋼材;
(1)光圓鋼筋(圓鋼);
(2)熱軋帶肋鋼筋(月牙肋);
(3)熱軋帶肋鋼筋(月牙形盤卷);
(4)鋼筋焊接。
3、砂;
4、卵石、碎石;
5、燒結普通磚;
6、燒結多空磚、規格由供需雙方協商。
二、施工技術及操作技能
1、混泥土;
2、砂漿;
3、什麼叫鋼筋砼;
4、鋼筋砼有那些優缺點;
5、什麼是鋼筋的保護層;
6、鋼筋保護層厚度是指什麼;
7、鋼筋保護層作用是什麼;
8、鋼筋砼的受力鋼筋應布置在各種梁的哪些位置;
9、砼振搗不實有什麼危害;
10、懸挑構件的澆築順序;
11、墊層的作用有那些;
12、砼為什麼會產生麻面;
13、對於表面不再裝飾的砼部位出現麻面應怎樣修補;
14、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操作時,為什麼要做到快插慢拔;
15、造成牆、柱底部「爛根)的原因是什麼。
第八節 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生產標准規范
——主講部門:質管辦
一、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相關條文學習
1、我國現行的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文件;
2、從業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3、生產安全事故應承擔法律責任(刑法)。
二、施工現場基本安全知識
1、建築施工現場的基本特點;
2、建築施工現場最容易發生的事故種類;
3、施工現場最基本的安全生產保障措施及常識。
三、施工現場安全
1、安全生產紀律;
2、門衛制度;
3、安全教育制度;
4、安全生產檢查制度;
5、安全生產獎懲辦法及聲音處罰實施細則;
6、文明工地管理規定;
7、治安保衛、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8、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9、傷亡事故報告制度;
10、勞動保護用品發放管理規定;
11、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四、近期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1、物體打擊;
2、高出墜落;
3、機械傷害;
4、觸電傷害。
第九節 項目工會及勞動保護的重要作用
——主講部門:項目黨支部
一、勞動保護概念和勞動保護方針
1、勞動保護概念和方針;
2、為什麼主講「安全第一」?
二、施工現場職工必須遵守的個人勞動保護規定
三、建築施工現場必須遵守的安全生產的「六大紀律」
四、項目黨組織和工會的重要作用
第十節 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相關知識
——主講部門:勞動管理處
一、職工工資
1、工資分配形式;
2、用人單位必須按勞動合同的約定支付勞動者的工資;
3、工資應以法寶貨幣支付;
4、用人單位應將工資發放給勞動者本人;
5、用人單位可委託銀行待發工資;
6、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不得剋扣或故意拖欠勞動者工資;
7、成都市人民政府每1-3年發布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二、社會保險
1、你有權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
2、成都市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參加綜合社會保險繳費基數;
3、參加綜合保險享受的待遇。
第十一節 項目經理部安排的學習內容
——主講部門:項目經理部
根據進場人員、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
B. 什地鎮的經濟概況
什地鎮自2002年開始創建學習型鎮鄉以來,堅持多層次地開展全民學習、幹部學歷教育和對廣大農民進行各種技能培訓等項活動,掀起了大學習、大教育和大培訓的熱潮。什地鎮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創建學習型鎮鄉領導小組,健全了按季召開的什地鎮幹部黨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制度、每周五下午的機關幹部學習會制度、幹部自學制度、幹部學歷教育培訓制度、幹部綜合素質培訓制度和督查制度。什地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堅持帶頭學理論、學法規、學科技知識,推動了各機關單位、各鎮村幹部積極投身創建活動。2008年來,所有鎮村幹部都根據各自的工作實際爭相參加不同專業的學歷教育,2008年,什地鎮已有三分之二的黨政幹部取得大專文憑,還有部分正在就讀,12個村的「三職幹部」中有90%取得了中專以上文憑,並有一批村幹部參加進了攻讀大專的行列。什地鎮各級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日益增強,執政能力、為民辦事的能力不斷提高。 什地鎮還於2002年3月創辦農民夜校,憑借夜校這個載體把創建學習型鎮鄉的活動延伸到村組,先後舉辦養兔、蠶桑、養豬、養蜂、蔬菜種植、羽絨加工、豬鬃加工、禽蛋加工、仔豬外銷和外出務工技能技術等培訓班,經常邀請種養業專家到夜校舉辦知識講座,上夜校的農民達2萬餘人次。養豬技術培訓班的開辦,還使什地鎮五方村1組的養豬大戶羅勇成為本土教員,他將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防病防疫技術無償傳授給養殖戶。
通過農民的互助學習,帶動了什地鎮農民的學習積極性。什地鎮農民夜校舉辦電腦培訓班後,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從2008年4月起堅持在區域網上發布各種農業信息,2008年已有5000多人瀏覽過這個網站,查詢了大量有用的資料。什地鎮的種植養殖專業戶通過上夜校,大大增強了致富的能力。據統計,什地鎮僅種植專業戶的戶均純收入就比什地鎮農戶的純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近年來,什地鎮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加大了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培訓力度,僅2008年就培訓農民工1200人。通過培訓,外出務工農民均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去省外務工人員在2007年1660人的基礎上,新增865人。
綿竹市什地鎮實施「科技興鎮、科技強鎮、科技富民」發展戰略,先後建起了佔地10000餘畝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大棚常規無公害蔬菜蘑菇基地、蠶桑園區、苗(果)木基地和養殖基地,形成了集科研、生產、批發、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規模效益。 1999年,什地鎮與科協部門合作,在綿遠河灘地上投資450萬元開發出了500畝良田,當年科學種植西瓜嘗到了甜頭,於是他們便與科協協商,決定再投資660萬元,建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先後引進皇竹草、名貴苗木、優質獺兔、畜禽等入園,到2002年上半年,園區建成面積已達1200畝。什地鎮又與科協合作,建起了1600餘畝的反季節無公害蔬菜蘑菇基地和大型批發加工市場以及總面積達4500餘畝的觀光農業基地;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作,引進其培育的優質桑樹,建起3000畝桑園區;通過示範指導,帶動形成了由1000餘戶農戶組成的、年養蛋鴨10萬余只以上規模的鬆散型「公司+農戶」生產經營聯合體,2007年加工銷售鴨蛋2500萬只,實現銷售收入1000餘萬元,什地鎮養鴨農戶人均增收780元。
什地鎮還狠抓科技興企,市龍頭骨幹企業四川通信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有1-3種新產品問世;東聖酒業加大科技投入,2008年開發出兩大系列10餘種新品酒,1-8月銷售收入較2007年同期增長50%,2008年產品正銷往台灣、新加坡。
C. 農民夜校學習有哪些有效的組織形式
要做到「以人為本」,就要以群眾怎麼方便學就怎麼教,群眾需要什麼就教什麼。要做到精準,就要充分調查了解群眾家庭人員、文化程度、技術技能、種養殖習慣及實際學習需求等情況,借鑒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經驗,分類建立農民夜校群眾檔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需求的群眾,分類採取課堂教學、送學上門、網路教學等形式,精準設立教學課程和教學規劃,只有打破「一刀切」、「一鍋煮」的傳統模式,真正做到結合不同類型群眾生產生活和實際需求出發,才能真正調動群眾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的自身動力,農民夜校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D. 試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現在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建設"新村莊",把房子建得漂亮整齊就行了;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等、靠、要"的思想比較明顯;也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還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陣風",不過說說而已。這些認識,都是沒有深入學習把握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真諦所產生的誤區。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的目標要求,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群眾,又造福群眾,它同我黨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是一致的。這20個字體現了"四個文明":從社會文明建設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具體來說:
生產發展,主要是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
生活寬裕,主要是指農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生活條件更好。生活寬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
鄉風文明,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的需求。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
村容整潔,主要是指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穩定,村容村貌整潔。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農村黨組織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民主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結合我省的實際,積極推進有廣東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思路是"五新":
第一,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培育新農民。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的素質。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久之計。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決定農村經濟的興衰,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要認真組織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緊密結合城鄉勞動力市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採取舉辦培訓班、開辦農民夜校、送科技下鄉、開展電化教育等多種形式,努力培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要不斷探索建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為造就千千萬萬合格的新農村建設者提供製度保證。
第二,促進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營造新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農村和諧發展、農民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一是要制定整體規劃。要按照方便生產生活、美化綠化環境、節約保護耕地、尊重文化傳統的原則,制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二是要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推廣創建"生態文明村"的經驗,通過"四通五改"(通路、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造住房),改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建設干凈、整潔、優美的新農村。三是要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完善農業發展綜合配套體系,不斷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
第三,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新產業。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才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要根據實際情況,推廣農業科技,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集約農業、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多元發展的農村經濟新格局,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協會的發展模式。要促進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產業鏈向農村延伸,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支持農民建公司、建基地、建協會,深化農村流通體制發展,全面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村和農業的加快發展。
第四,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新風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不竭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一是要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引導農民自強不息謀出路,千方百計求發展,互助互利抓生產,同心協力建家鄉,顧全大局促穩定,遵紀守法保平安,注重學習增才幹,勤勞致富奔小康。二是要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戶活動。通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新風,破除陋習,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增強現代意識,摒棄宗族觀念,努力形成安居樂業、鄰里和睦、民風淳樸、文明祥和的氛圍。三是要深化改革農村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掃除"黃賭毒",禁止"六合彩"賭博,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第五,促進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形成新機制。形成農村良好的管理機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一是要不斷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努力提高"兩委"班子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村民調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村民調解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培育村民自治意識,完善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實現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要進一步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制度。自覺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促進村務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善於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近些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開展建設新農村運動,包括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和日本、韓國等。其中韓國的"新村運動"尤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
韓國的"新村運動"開始於1970年,當時正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始。 "新村運動"的第一階段主要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草屋頂改造、道路硬化、改造衛生間、供水設施建設如集中建水池或給水井加蓋、架橋、蓋村活動室等20種工程項目,政府免費分給每個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戶約4袋,每袋50斤。第一年下來,50%的村幹得不錯,政府加撥500袋水泥、1噸鋼筋。1974-1976年,"新村運動"進入以增加收入為主的全面發展階段。政府推出增加農、漁民收入計劃,支持農村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1974年達到大米自給,1975-1978年實現自給有餘,畜牧業、漁業、林業也都有了較快發展。1977-1979年為"新村運動"的第三階段,主要是發展農產品加工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工業。1977年為韓國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政府推出了"建設新村運動增加收入綜合開發事業"規劃。1978年韓國農村企業達到384個,1980年增加到790個。從1970-1980年的十年間,韓國政府財政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相當於財政支出的1%。參加新村運動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效果十分明顯。上世紀60年代,韓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1962年人均GDP僅為82美元,農業增加值佔GDP的43%,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的63%。全國250萬農戶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農戶通電,5萬個自然村只有60%通汽車。"住草房、點油燈、吃兩餐"是當時韓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但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到2004年,韓國人均GDP已躍升至1.4萬美元,城鄉居民收入為1∶0.84,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特點有六個方面:
一是強調弘揚"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這種精神後來擴展到城市,發展為民族自立、身土不二、事業報國的國民精神。政府設置了獎勤罰懶的機制,重在激發村民內部的積極性。
二是讓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政府大力倡導、支持新村運動,但具體上什麼項目,完全由農民自己選擇。每個村選出新村建設指導者,負責組織大家的行動,里長(即村長)只管服務。指導者不拿報酬,但政府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是政府提供物資、資金和技術支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民居建設,政府除給予必要的建材、資金支持外,還幫助搞村鎮建設規劃,推薦了12種標准住宅圖紙,道路橋梁建設由政府派技術人員指導。為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政府還向農民普遍發放長達30年的長期低息貸款,爭取國際組織貸款。
四是注重搞好骨幹培訓。韓國中央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培訓機構。中央新村運動研修院是專為培訓新村運動骨幹而建立的。培訓期間從早晨6點到晚上11點都安排活動,公務員與農民選出的指導者同住同吃,共同討論。總統也曾到研修班與學員一起聽課、討論。
五是強化各級公務員的責任。政府要求,面、邑(相當於鄉鎮)和市郡(相當於縣市)兩級公務員每人都要聯系4個村進行幫扶;道(相當於省)一級課長和局長要負責一個郡;中央內務部(主管部門)的課長和局長要負責一個道。對縣鄉兩級公務員實行獎罰分明的新村建設考核制度,幫扶幹得好的提拔,幹得不好的調往山區和島嶼去工作。
六是發動全社會幫助農村建設。政府要求各界名流、知識界人士和企業老總,都要與新村建設指導者一起培訓,盡其所能支持新村運動。從而不僅支持了農村發展,而且使新村運動發展為國民精神運動。
E. 農民夜校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有何創新
歡迎追問教案,又稱課時計劃,通常以一節課為單位編寫,是教師實施版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權案。編寫教案,可以使教師在備課中所考慮的多種教學活動設想,經過進一步的推敲,使之條理化、科學化,明確地體現於教案文字之中。它既是備課成果的提煉和升華,又是備課的繼續和深入。編寫教案是使教師的備課更加系統、准確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寫成教案,又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備忘材料。(一)教案的基本內容編寫教案雖有一定的格式,但不能強求一律,應多從實際出發,以方便教學為宜,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准。教案的主要內容有:課題、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課時安排、教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後回憶等。1.課題課題是本課時所講的題目,一般要醒目地寫在一頁的首行中間。2.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一篇(節)教材教學的行動綱領,是教學大綱的具體落實,也是一節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必須寫得具體、明確、恰當、適中,有指導作用,要防止籠統或瑣碎、偏高或偏低的現象。確定教學目的的依據,一是大綱,二是教材,三是學生。教學大綱中規定了各年級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具體要求,因此不能脫離大綱的指導;每篇或每節教材都有各自的特點
F. 農民夜校半年總結怎麼寫
範文:
《農民夜校半年總結》
為解決我鄉農民農村實用知識匱乏,尤其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問題,在縣委及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我鄉農民夜校以村為單位於2017年2月開辦,主要培訓農民實用技能、設施農業種植技術、農村政策(法律法規)等。目前為止,我鄉九所(9個村)農民夜校共培訓2500餘人次。農民夜校已成為向農民傳播科技信息、開展普法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場所。
一、主要做法
1、合理設置教學機構。建立由每村配備多名兼職教師,同時抽調農技、畜牧、土地、司法等站(所)的幹部組成農民夜校師資隊伍,分成種植技術、農村政策、實用技術等3個教學組。
2、科學安排教學計劃。由鄉上統一、定期下發教學計劃,全鄉各村夜校統一教學時間、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進程。
3、創新教學模式。農民夜校實行送課進村入戶,把教學課堂搬下去,延伸到村組、農戶以至田間地頭,充分利用農閑、晚上時間進行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