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方案

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1-12-15 09:27:37

1. 如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組建的步驟和程序
組建專業合作社,要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取得法人資格,才能參與民事和經濟活動,為自己取得民事權利,確立民事義務。創建的基本步驟和程序如下:
(一)選擇發起人
在專業合作社的籌備階段,主要工作要由發起人來做。因此創辦專業合作社的第一步就是選擇發起人,發起人負責專業合作社成立前的策劃、組織、協調、宣傳及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等工作,對專業合作社能否成功創建至關重要軌起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一般為1—3人。發起人應具備以下條件:
1、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較強;
2、在本地區、本行業內有較大的影響力,一般為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技術能手、基層供銷合作社職工、村支「兩委」幹部及其他社會能人;
3、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熱愛合作事業,願意為合作社事業而工作。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發起人中大多數是農村的產銷大戶、能人,其次是基層供銷社的職工,政府經濟技術等涉農部門、公司或企業等。
(二)宣傳發動
社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要建立合作社,首先要宣傳發動個人或團體自願申請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的社員,由於人們對合作社的認識程度不同,往往要召開一次或幾次宣傳動員大會。為了成功地召開第一次宣傳動員大會,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要認真調查了解。要了解創辦地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了解農民現在最需要什麼,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等情況;
2、要深入分析研究。要分析研究合作社擬定的生產經營項目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對農民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實惠;
3、要細心准備。要細心准備合作社知識,發展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怎樣發展和經營管理合作社,以及各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功經驗等知識;
4、要精心組織。一是要選定好動員大會地點,一般選擇在主要經營項目的示範處。二是要確保參會人數,要盡可能地將同類生產經營的個人或團體邀請到會。三是要選好主報告人,一般要有一定的知識並熟悉有關情況。四是要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黨委政府是第一推動力,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邀請一些部門和專家學者參加。
(三)起草專業合作社章程
專業合作社章程,是為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關系,統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原則和辦事程序而制定的規程,章程的制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章程的起草由發起人負責,可參照各類示範章程,並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本專業合作社的經營類型制定。發起人可以將章程初稿提前交給部分社員了解,提出修改意見,然後再在成立大會上討論通過。
(四)制定經營管理制度
為了規范經營管理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有章程的約束規范基礎上,還需要制定具體的經營管理制度,包括組織機構的設置、會議制度、工作規則、日常經營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制度等。這些都要由發起人制定,並在第一次社員大會上交全體社員討論通過後實施。
(五)吸收社員入社
本著自願的原則,在本地區或本行業,凡是承認本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自願提出書面申請,並交納合作社股金的生產經營農戶和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組織都可以成為本專業合作社的社員。農民入股專業合作社時可以一人一股,也可以一人多股;可以現金入股也可以其他資產入股。(身份股和投資股在前面已講過)。
合作社在辦理農民入社時要注意以下幾項工作:
1、認真審查入社申請書的內容,申請書可以使用固定格式的印刷品,也可以由農民直接手寫。
2、規范入社股金收據。合作社在沒有注冊登記前,由於沒有公章,只能由發起人按申請我名單造冊收取股金,並由出資成員簽名蓋章,待合作社正式注冊登記後,再使用統一的股金收據。
3、制發社員證。社員認繳出資後,合作社要統一制發社員證,以確定其身份。
(六)召開成立大會
社員人數和入社股金達到章程規定的數額,完備了組建的各項條件後,由發起人主持成立大會。成立大會也是第一次社員大會,它的成功與否十分很重要,在召開之前要做好各項准備工作,確保一次成功。成立大會的准備事項包括,會議的時間和地點選擇,會議議程安排,會議表決程序、會議有關資料,出席和列席人員,候選人情況介紹等。如有可能可以請一些當地的政府官員或合作社方面的專家出席會議並講話,以獲得他們對專業合作社的指導和支持,增強成立大會的影響力。

2. 請問辦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詳細流程

成員5人以上,其中4人必須是農民,要身份證復印件到農業局辦理資料後到工商部門注冊,拿到營業執照後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後到公安局辦公章,憑以上證件到國稅局辦理稅務登記證。

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直至網上交易等服務。

(2)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之間也有分散走向聯合,並從局部地區聯合發展到國內乃至國際間的聯合。如法國的合作社聯盟,日本、韓國的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等。18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在英國倫敦成立,標志著合作經濟已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1946年,國際合作社聯盟成為獲得聯合國咨詢地位的非政府性機構,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享有第一咨詢地位。目前國際合作社聯盟有來自120多個國家的240多個成員組織,代表著7億多合作社社員,社員遍布全世界。

3. 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實務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有關規定
1.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有形式上的牲畜資產,實際上的牲畜資產都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或者成員出資。所以合作社沒有自己的牲畜資產。
2.可以用股金買奶牛,前提是成員大會或理事會同意並按出資額多少記載在成員賬戶,它不是社有資產。
3.合作社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基本建設設施等,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的列為固定資產。合作社應依據固定資產計提累計折舊。奶牛不屬於固定資產也就談不上折舊。

4. 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過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來實現成員互助目的的組織,從成立開始就具有經濟互助性。擁有一定組織架構,成員享有一定權利,同時負有一定責任。
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第一章總則第二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簡要的定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從概念上規定合作社的定義,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另一方面,從服務對象上規定了合作社的定義,即"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自願、自治和民治管理是合作社制度最基本的特徵。合作社作為一種獨特的經濟組織形式,其內部制度與公司型企業相比有著本質區別。股份公司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建立在企業利潤基礎上的資本聯合,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資本量"的多寡直接決定盈餘分配情況。在合作社內部,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成員在合作社中"股金",而是"交易"。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社員提供交易上所需的服務。合作社與社員的交易不以盈利為目的。合作社的盈餘,除了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積累外,大部分要根據社員與合作社發生的交易額的多少進行分配。實行按股分紅與按交易額分紅相結合,以按交易額分紅為主,是合作社分配製度的基本特徵。當然,合作社與其他經濟主體的交易也會也是以營利為目的的。
綜上所述,其基本特徵是:(1)在組織構成上,合作社以農民作為經濟主體,主要由進行同類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公民、企業、事業單位聯合而成,農民至少佔成員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從而構建了新的組織形式;(2)在所有制結構上,合作社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實現了勞動和資本的聯合,從而形成了新的所有制結構;(3)在收益分配上,合作社對內部成員不以盈利為目的,將利潤返還給成員,從而形成了新的收益分配製度;(4)在管理機制上,合作社實行入社自願,退社自由,民主選舉,民主決策等原則,建構了新的經營管理體制。

5. 如何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

如何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
所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是指依法規范和發展合作社,主要是指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內部運行機制、內外部利益關系的處理等方面要嚴格依法辦事。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規范化建設,不是否定合作社的作用,也不是以行政手段干預合作社的設立和運行,而是通過規范化建設,引導合作社加強管理,抱團經營,增強市場競爭力,替社員說話,為社員服務,讓社員受益,從而促進合作社又好又快地發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問題:
一、什麼叫規范的農民專業專業合作社
一個規范的合作社,按照法律規定,應具備六個方面的條件:
第一,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的五項基本原則。
1.成員以農民為主體。農民是合作社的主人,農民至少佔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八十。
2.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合作社是互助性的自我服務經濟組織,這種互助性特點,決定了「它以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對成員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謀求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經營原則。
3.入社自願,退社自由。農民可以自願加入合作社,也可以自由退出合作社,退社時,可以帶走自己的出資額、公積金份額以及可分配盈餘。
4.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每個社員都可以通過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和民主程序控制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
5.盈餘主要按照成員與合作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盈餘分配方式的不同是合作社與其他經濟組織的重要區別。他是合作制與股份制的結合,要求可分配盈餘按交易額比例返還不得低於百分之六十,其餘部分可按股份分紅,這樣,可保護一般成員和出資較多成員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第二,制定完善的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
1.制定章程要遵守法律法規;
2.章程應符合本社的實際情況;
3.起草章程應參照農業部示範章程;
4.章程要由全體設立人共同參與制定;
5.全體設立人要在章程上簽名、蓋章;
6.合作社的重要事項,應由成員協商後規定在章程中。如成員資格、權利和義務、組織機構、成員出資、財務管理、盈餘分配等十幾項內容都要作出明確規定。
7.在章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明晰各項規章制度。如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經營管理、財務、人事、檔案等制度。
第三,召開設立大會。設立大會是合作社尚未成立時設立人的議事機構。
1.由全體設立人參加設立大會;
2.由全體設立人一致通過本社章程;
3.選舉產生理事長、理事、執行監事或監事會成員;
4.審議其他重大事項。
第四,向工商部門申請設立登記,向當地農業經管部門備案。
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所在地的縣(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取得營業執行之日起二十日內,要向當地農業(經管)部門備案並提供相應資料。
合作社名稱、住所、成員出資額、業務范圍、法定代表人姓名發生變更的,應當向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合作社成員發生變更和修改章程都要報送登記機關備案。
第五,完善組織機構。
1.合作社必須設立成員大會和理事長兩個法人機關。成員大會是在合作社存續期法定的權力機構。理事長必須從合作社設立起就明確的法定代表人。成員大會以會議的形式行使權力,而不採取常設機構或者日常辦公的方式。合作社是否設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由章程規定,成員代表大會不是法定的必設機構,代表大會是為了降低召開成員大會的成本,提高議事效率,在成員超過150人的情況下設立的,代表大會只是按章程規定代行成員大會的職權。理事會、監事會、理事、執行監事等根據工作需要而定。經理不是合作社的法定機構,經理是合作社的雇員,經理由理事長或理事會聘任,經理可由本社成員擔任,也可從外面聘請。
第六,加強合作社內部管理。
1.加強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重點是讓成員當家作主,讓成員通過合作社法人機關參與決策管理。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讓成員參加成員大會,並享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二是成員通過「一人一票」基本表決權控制合作社。「一人一票」基本表決權是法定的,民主管理的核心是每個成員擁有平等的投票權,它強調成員的權利來自成員資格,而非來自財產權,資本在合作中不過是為經營服務的工具,這也是合作社與公司制度最根本的不同點。
2.加強合作社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的重點有四個方面:
一是合作社應按照財政部制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便於成員對合作社的業務活動進行監督,合作社法規定,成員享有「查閱本社的財務會計報告和會計賬簿」的權利。同時,為合作社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也為政府有關部門鑒別合作社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從而為制定優惠扶持政策提供依據。
二是合作社各組織機構對財務管理負有重要職責。理事長(理事會)有管理財務職責,監事會有財務監督職責,成員大會對重大財產處置、對外投資、對外擔保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
三是成員交易與非成員分別核算。與成員的交易需要按交易量向成員返還盈餘,與成員交易遵循的是成本原則,與非成員交易則隨行就市。
四是設立成員賬戶。記錄成員出資額、公積金變化、成員與合作社交易等情況。合作社要為每位成員設立明細科目分別核算,這些單獨記錄的會計資料是確定成員參與合作社盈餘分配、財產分配的重要依據,另外,成員退社時,還有公積金份額和利潤返還份額問題,在合作社解散時,成員還要以其賬戶內記載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對合作社承擔責任。
五是公積金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合作社每年提取的公積金,應按照章程規定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一般情況下,公積金的量化標准主要依據當年該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確定,另一種是將成員出資和交易量結合起來考慮,兩者各佔一定比例進行量化。還有一種是在出資額懸殊不大的情況下,按出資額量化。
六是可分配盈餘的分配主要根據交易量的比例進行返還。合作社法規定,按交易量比例返還盈餘不得低於可分配盈餘的百分之六十。剩餘部分,可按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分配。
二、當前在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
由於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國還處於發展初期,這種組織形式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有一個學習、實踐和示範、推廣過程,加上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源與力量的支持,極有可能受外部力量的左右而不能獨立,在運行中極有可能偏離合作社的性質。當前在合作社發展中存在一些不規范現象。
從組織形式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傾向:
第一,企業化傾向。這類合作社主要表現為四種類型:一是「一社兩制」,核心成員按股分紅,其他社員享受市場優惠價服務。某棉花合作社,6個人投資經營棉花加工流通,按股分紅,其他社員享受優惠價服務。二是對外掛公司與合作社兩塊牌子,實行公司制運行,公司董事長兼合作社理事長,對社員實行保護價、優惠價購銷,沒有盈餘返還。某大米加工合作社就是這種運作形式。三是形式上注冊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實際上完全按公司運作。公司只有幾個股東,共同投資,從事產品加工,幾個股東再分別聯絡部分經濟人從農民手上收購農產品,各自也採取股份制運作。某花生加工合作社5個人投資花生加工,認為投資太大,風險太大,按合作社運作不好管理。四是個體型傾向。這類合作社主要是私人公司、農村經濟人、種養大戶領辦,找幾個親戚朋友的身份證領個執照,對周邊農戶有技術信息服務,產品買賣實行優惠價,對普通社員不存在盈餘返還。還有的將合作社作為一個品牌,理事會成員都打合作社牌子開展私人經營,這些理事會成員再分別對周邊農戶開展優惠經營。
第二,協會型傾向。具體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依託基層農技部門、農技人員、農村能人、龍頭企業組建的合作社,主要從事技術推廣和信息交流,合作社理事會成員私人經營生產資料和從事農產品銷售,對其他社員實行優惠服務。如某梨子合作社,有很多技術書籍和光碟,對社員也有技術上的指導,理事會主要成員開展一些生產資料經營和組織產品銷售,由於私人經營,雖然並沒賺多少錢,但社員認為是推銷農資和個人賺錢行為,一點也不領情。二是合作社理事會成員幫助普通成員發展生產,理事會成員分別參股農戶經營,合作社沒有積累。某養蝦合作社,就是理事長分別參股多家農戶經營。
第三,休眠型傾向。有些合作社是為了爭取國家項目扶持,沒有經營活動,有些是注冊了很長時間,一直不知道怎麼運作。
從合作社內部管理看,主要存在六個方面的不規范現象:
一是章程制度不完善或者流於形式。有很多合作社章程沒有涉及盈餘返還,也沒有涉及理事長或者理事會、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的職權,他們的任期以及議事規則。有的完全照抄的示範章程內容,沒有結合實際的具體內容。
二是民主管理缺失。很多合作社的實際控制權都是公司總經理或理事會成員,成員參加成員大會投票表決往往走過場,履行程序,合作社的財務情況也從來不讓普通社員查閱。有的還將監事會設在理事會之下。
三是盈餘返還不合法。有很多合作社沒有盈餘返還制度,或者盈餘的大頭按股分紅,或者完全按股分紅。在今年申報的省級合作社項目庫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盈餘返還部分是不規范的,甚至有些是編造的盈餘返還比例,實際只有按股分紅。
四是公積金基本沒量化到每個社員的份額。大多數合作社的公積金沒有量化,也不知道怎麼量化,更沒將公積金份額納入當年盈餘分配。
五是沒有建立成員賬戶。很多合作社只有按股分紅,沒有按交易量返還盈餘,沒有公積金量化,因此,也沒有建立成員賬戶。
六是將國家項目資金分給社員。有少數合作社將國家項目扶持資金平均分給了社員,有的理事長還講,國家項目扶持資都是我的。按照法律規定,國家財政補貼是扶持合作社的,不得分配人每個成員,更不得讓少數人佔有,但可以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參與當年盈餘分配,社員退社時不能帶走。
三、如何規范合作社的發展
怎樣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我認為應重點抓好宣傳培訓,普及合作社知識;抓好指導服務,辦好示範樣板;抓好政策引導,重點扶持代表農民利益的規范性合作社。今天主要從合作社理念上與大家共同探討合作社規范化建設。
第一,弄清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公司制企業主要有哪些區別。
一是成立的目的不同。合作社成立的目的,就是為社員服務,合作社與社員進行交易,不論盈餘多少,即使有可能虧損,也必須想辦法服務,這是合作社存在下去的最大理由。為了賺錢的公司,可以為任何人服務,誰利大為誰服務,無利可圖就不與其交易。說明公司是以股東取得投資回報為目的成立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在組織內部的稱謂也不一樣,合作社稱為成員,公司稱為股東。
二是合作的基礎不同。合作社是「人」的聯合,是以人為主體,強調成員的權利,體現的是公平的原則,合作的基礎不是股金而是勞動。而公司是「資本」的聯合,以資本為紐帶,突出資本的權利。因此在合作社中實行按人投票,也就是一人一票,而公司則是按資本投票,即一股一票。
三是行使權利的方式不同。公司股東享有的是股權,股權的核心是表決權和分配權。就表決權而言,股東表決權的大小決定於其出資額的多少,股東大會決議要遵從「資本多數決」原則。就分配權而言,主要指股東的分紅權,股東以其投資比例進行分紅,分紅與投資額成正比。合作社社員享有的權利也包括表決權和分配權,但與公司股東的表決權與分配權有所不同。合作社成員的表決權並不取決於出資額多少,而是按民主管理原則進行,實行「一人一票」的民主決策機制。就合作社的分配權而言,國際上都堅持「資本報酬有限」和「惠顧返還」的原則,即成員對合作社的投資只能獲取有限的利息,合作社的盈餘應當按照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還給成員。
四是成員制度不同。合作社實行自願的成員制度,成員有入社和退社的自由,成員投入到合作社的資產,性質上仍屬成員所有,退社時可依法帶走,還可以帶走量化給自己的公積金份額。而公司股東投入資產後,只取得一個份額,即股權,股東只能以轉讓股份的形式退出。
五是交易對象不同。合作社是以社員為主要交易對象,以此保證合作社為社員服務的組織目標得以實現。而公司是以盈利為組織目的,所以交易對象不受限制。
六是盈餘分配的依據不同。合作社是「勞動」的聯合,因此,合作社的盈餘主要按合作社與社員的交易額分配,即按社員對合作社的貢獻來分配,雖然也有成員出資的回報,但是實行「資本報酬有限」的原則,最多不能超過40%。公司營業利潤的分配則是按股東持有的股份分配,也就是按資本對公司的貢獻來分配。
第二,明確為什麼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經濟的實質就是通過產權合作,讓成員分享增值利潤。公司從農民手中收購農產品,經營所得的農產品增值效益,大部分被公司截留,較少惠及農產品生產者,這是制約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原因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依附於龍頭企業規模生產,農民的受益僅限於公司為其設定的成本與收購價格的差價,這個差價是龍頭企業事先計算好的,農戶沒有選擇權。實際上,這個差價就是除去成本後,農戶的勞務收入,並沒有額外的盈利。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增收主要源於生產規模的擴大所增加的勞務收入,而不是分享加工流通領域的增值利潤。農民只有組織起來,運用好合作社機制,通過發展生產,聯合購買,聯合銷售,提高組織化程度,才能持續穩定增加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成員收入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增加銷售收入;二是通過提供產品購銷、信息、農業生產設施共同利用等服務,減少市場風險,減少中間環節的盤剝,降低生產成本;三是按照「惠顧額返還」原則,即按交易額分配盈餘,將農產品加工或者銷售增值的部分利潤返還給成員。
從合作經濟的實質和農民需求看,合作社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如果單從農民的合作能力,從市場化服務,從投資者效益看,肯定會對成立合作社的必要性產生質疑,肯定會講很多市場化運作的好處,會講很多合作制運作的難度。但從國家整體的層面,從解決「三農」問題的層面,從弱者聯合參與市場競爭層面,國家必須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國家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最終也要靠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發展生產、開拓市場、增加收入。如果單從市場和效益角度看,有公司方面的法律就夠了,也沒有必要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了。
第三,弄清合作社與其他經濟組織的根本特徵。
1.按「成本原則」服務的特徵。
合作社對成員服務既不是公益性的無償服務,也不是市場化經營性的有償服務。合作社是按「成本原則」運作的經濟組織。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具有互助性質的經濟組織,這種互助性特點,決定了它以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決定了「對成員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原則。以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是合作社區別於其他經濟組織的根本特徵,也是國際合作社的特徵。因為合作社是互相幫助的自我服務組織,既然是互相幫助,就不能賺社員的錢,既然是自我服務,也就沒必要自己賺自己的錢。如果一個合作社主要為非成員服務,它就與一般的公司制企業沒有什麼區別了,合作社也就失去了作為一種獨立經濟組織形式存在的必要。成員與合作社進行的農產品或生產資料購銷、技術服務等交易,屬於內部交易,交易價格和交易方式往往與非成員不同。與成員的交易遵循的是成本原則,交易價格只是暫定的,合作社在市場交易中的高賣部分,還要將盈餘的部分主要按交易量返還給成員。交易方式也不必現錢買賣,完全可以先交易後結算。與非成員的交易則隨行就市,完全按市場規則進行,交易雙方以商定的價格一次性買斷,也不存在返利。合作社應當依法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並將與成員的交易和非成員的交易分別核算。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成員和有關部門清晰地了解合作社為成員提供服務的情況,才能確保合作社履行為成員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作為弱者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的作用。
例:漢川市楊林溝辣椒專業合作社,實行「零利潤」經營模式。合作社有社員129人,種植面積2000畝。合作社王發右理事長是一個普通農民,曾任過村支部書記,後來從事蔬菜經營,在當地大棚辣椒出現積壓賤賣,銷售難的情況下,很多農戶請他幫忙跑銷路,經過努力,打開了銷售渠道,緩解了銷售壓力,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有些客戶來了無貨可供。這時又出現了部分農戶趁機抬價,以次充好等現象,損害了客戶利益,也損害了自己的聲譽。在這種情況下,他領辦組建了合作社,帶領更多農戶種植辣椒,誠信經營,實現了社員畝平純收入9000餘元,戶均收入14萬元,創造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佳績,贏得了廣大社員的普遍好評。
他們的主要做法是:以零差價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實行「五個」統一。一是統一技術指導。合作社產品多次通過武漢白沙洲大市場的突檢,並在今年評為全省名優蔬菜50強。二是統一種植品種,合作社派人到沙市實地考察,統一購買紅辣椒種子,每畝減少30元成本。三是統一供應農資。合作社統一購買肥料每畝節約250元。統一購買大棚鋼架,每個大棚節約1278元。四是統一產品銷售。合作社與武漢、北京、長沙等地農貿市場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辣椒上市時,合作社根據農戶的採摘數量,統一安排采購商帶現金上門收購,合作社統一與采購商洽談定價後,由合作社安排專人榜稱、核算、結賬,直接將銷貨款返給社員,實行零差價銷售,每年合作社統一銷售辣椒占社員總產量的90%。合作社還注冊了「紅甜寶」商標和無公害產品認證。五是統一分配機制。由於合作社採取零差價采購農資,零差價銷售產品,最大限度讓社員得利,合作社基本沒有利潤,合作社僅有的收入就是大宗采購商購買辣椒時,按3%給合作社返利,主要用於合作社辦公支出、請專家講課、招待采購商等,合作社理事長和工作人員都是辣椒種植戶,在合作社工作只是兼職,無任何報酬。合作社還打算在5年內,發展農民成員1000戶,擴大基地5000畝,建一座萬噸冷庫,實現年銷售收入突破5000萬元。社員人平收入達到3萬元。這是一個標準的為社員服務不營利的合作社,也是一個農業效益非常好的專業化生產合作社,還有一個有奉獻精神的理事長和一批有凝聚力的社員。
2.按交易額向成員返還盈餘的特徵。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按交易額比例返還的盈餘不得低於可分配盈餘的60%。這反映了合作社作為互助性組織的根本特徵。成員享受合作社的服務是合作社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是衡量成員對合作社貢獻的重要依據,也是合作社盈餘的最重要來源。合作社將成員的農產品賣給市場,或者成員通過合作社購買生產資料,合作社在購銷成本基礎上,如果另有提留,則為經營所產生的剩餘,即增值利潤,稱之為盈餘。這個盈餘來源於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貢獻,其分配應主要按交易額比例返還給成員。
例:京山縣崢嶸農庄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銷售農產品,既降低成本,又提高銷售價格,盈餘全部按交易返還給社員,其中70%在與合作社發生交易後隨即返利(交易還是市場價),剩餘部分年終再按交易量分配,2009年以來,每年返利100多萬元。該合作社通過「成本服務、盈餘返還」,增加了社員收入,增強了合作社凝聚力。十堰市昌吉無公害蔬菜合作社,2010年盈利10萬,提取公積金公益金風險金後,剩餘6萬元全部按交易額比例返還社員。合作社理事長和理事會成員不在合作社領取任何報酬。
第四,合作社能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
合作社要想合作成功,必須增強服務能力和組織能力。服務能力的關鍵是選好合作社的帶頭人和服務項目,組織能力的關鍵是建立產權明晰、民主管理和盈餘返還的合作機制。一個規范的合作社,一個想要做大做強的合作社,首先要解決產權歸誰所有,管理決策由誰說了算,發展成果如何分享等重大問題,最終要解決凝聚力問題和競爭力問題。市場競爭是強者的對話,科技的比拼,合作社是弱者的聯合,在市場競爭中只能靠合作,靠凝聚力。合作社成員互相幫助,共同發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兼顧公平和效率,只要人心所向,其他組織能辦的事,合作社也能辦,其他組織辦不了的事,合作社還能辦。合作社的優勢在於:整合資源、抱團經營、弱弱聯合、共同發展,技術、信息可以共享,生產資料可以由社員共同出資統一購買,社員的產品可以先交給合作社銷售後再統一結算。合作社與社員的交易不同於公司和私人企業的買賣關系,可以減少資本運作的很多費用,成本低,容易形成規模效益。
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先進的經營體制,在全世界發展了160多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參加了農業合作社,有的農戶同時參加幾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分享到了科技、信息、生產資料以及加工增值、交易返還等多項服務和實惠。合作社已成為分散農戶參與市場競爭最合適的組織形式,在許多國家,合作社銷售的農產品占市場份額一半以上。在中國,合作的需求多,空間大,只要我們能辦出一批規范運作,能給社員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示範合作社,必將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必將得到政府的更多扶持,必將合作社辦成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
第五,調研指導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調研指導合作社,要以「利益機制」為中心。
1.了解合作社領辦者為什麼要辦合作社,看合作社的發展動因,分析合作社的獨立性和互助精神。
2.了解合作社的成員結構,從專業合作角度看領辦者與普通社員有無業務買、賣情況,分析有無利益沖突。
3.了解合作社的出資構成,看出資懸殊情況,從投資回報角度分析合作社的分配機制。
4.了解合作社的服務方式、服務成本及服務效益,看與市場化有償服務有何區別,分析合作社發揮的作用。
5.了解合作社成員帳戶,看合作社出資、盈餘返還和公積金量化情況,分析合作社產權是否清晰。
6.了解合作社組織機構、管理決策、章程制度和檔案資料,分析合作社民主管理情況。
7.了解合作社社員的生產經營情況,接受合作社服務的開支情況以及在合作社按交易額返還盈餘和公積金份額量化情況,分析社員受益情況。
8.了解合作社收入、支出和盈餘分配情況,看合作社經營能力,分析是否共同受益。

6. 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會議)登記薄

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申請設立登記:(一)登記申請書;(二)全體設立人簽名、蓋章的設立大會紀要;(三)全體設立人簽名、蓋章的章程;(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職文件及身份證明;(五)出資成員簽名...

7. 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何做好營銷業務

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好市場營銷業務至關重要。一方面要按照產加銷、貿工農、種養加回一體化經營答的思路,延長產業鏈,逐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體系;另一方面還應當做好市場營銷業務。

合作社在開展市場營銷業務上,除了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營銷觀念、明確產品的目標市場、合理確定產品價格、實施適當有效的促銷策略外,特別要實施品牌戰略。品牌是一個合作社打通產品銷路的金鑰匙。合作社實施品牌戰略,開拓市場,應做好以下幾個環節的工作:一是更新觀念,樹立品牌意識。二是把創品牌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三是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創農產品品牌。四是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創品牌的核心工作。五是做好產品質量認證。六是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體系。七是爭取政府對合作社創立品牌的支持。

閱讀全文

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態農業項目策劃方案 瀏覽:920
商店促銷方案 瀏覽:844
市場營銷學對旅遊的重要性 瀏覽:54
經理如何寫市場營銷月底計劃 瀏覽:796
三八節茶藝培訓方案 瀏覽:268
金融和市場營銷哪個好就業 瀏覽:393
案場骨幹培訓方案 瀏覽:639
市場營銷損益預測 瀏覽:360
西安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創建工作方案 瀏覽:376
策劃晚會方案 瀏覽:331
市場營銷概論中文版 瀏覽:978
好的派對策劃方案 瀏覽:415
市場營銷實驗報告心得 瀏覽:498
禁毒知識定向賽策劃方案 瀏覽:240
結合培訓怎樣工作方案 瀏覽:106
華為p9營銷方案 瀏覽:931
飾品情人節促銷活動 瀏覽:447
衛生紙產品銷售方案策劃 瀏覽:490
小米手機營銷方案 瀏覽:793
美食直播節目策劃方案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