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國工匠的具體內容
大國工匠的具體內容:
這群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不是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為他實現夢想的平台。
「發動機焊接第一人」高鳳林:「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他為國奉獻的精神,令我們感動。
周東紅30年來始終保持著成品率100%的記錄,他加工的紙也成為韓美林、劉大為等著名畫家及國家畫院的「御用畫紙」。
胡雙錢創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在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的首架樣機上,有很多老胡親手打磨出來的「前無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孟劍鋒,百萬次的精雕細琢,雕刻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絲巾」。
張冬偉,焊接質量百分百的保障,外觀上的完美無缺。
寧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
顧秋亮,全中國能實現精密度達到「絲」級的只有他一個。
(1)礦山工匠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國以才興,業以才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離不開龐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1、築就「工匠魂」:高技能人才隊伍快速集聚成長。
2017年5月,中國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閃光燈下,80後、90後技能人才與C919一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我感到高技能人才的主人翁意識在不斷增強,他們都為能夠親手製造國產大飛機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沈大立說。
2、練就「工匠術」:開展職業培訓解決人才結構性矛盾。
「在職業培訓政策方面,一個重大突破是實現了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普惠化和全覆蓋。」張立新介紹,國家對貧困家庭子女、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都提供了免費培訓補貼。對企業學徒,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也都給予不同程度的職業培訓補貼。
3、提升「工匠力」:讓高技能人才得到豐厚回報。
沒有高技能人才,很難撐起高質量發展。「商用飛機的產業人才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競爭性,高端人才更加稀缺。」沈大立建議,通過跨界培養技術、技能「雙師型」人才,讓專注於創新的技能人才能夠得到豐厚回報,提升他們的「工匠力」。
張立新呼籲,全社會要轉變觀念,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使技能人才成為人人尊敬的對象。
B. 如何成為一名工匠
如何成為一名工匠這個你可以去學習工匠的技術才能成為啊
C. 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態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也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職業教育直接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與企業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繁榮、人民幸福密切關聯的教育類型,重振「工匠精神」離不開職業教育。
1/4「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於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職業,而是當作事業,不僅僅把工作當成獲取報酬、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了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工匠們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生產出一流的產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這種寶貴的職業精神需要職業學校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進行系統闡述引導,並在具體的實習實訓操作中得以強化訓練,同時也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發揮企業育人的主體作用。
2/4說到「工匠精神」,我們總會想到瑞士的手錶、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於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持,才造就了這些國家名企名牌輩出。據報道,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企業長壽的秘訣是他們都在傳承著寶貴的「工匠精神」,大多「術有專攻」,立足本行,心無旁騖,在某一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3/4在我國,企業「短命」現象並不少見,雖然我們具有「庖丁解牛」、魯班、賣油翁等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工匠」式傳奇,但如今卻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成了許多人的工作生活態度。在這種文化氛圍里,「工匠精神」的沒落和消亡在所難免。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自身的這種職業態度勢必對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觀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紮根」,企業必須轉變觀念,致力於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國際名牌,並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環境,主動承擔教育人的重任。長期以來,職業學校形成了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學生糊口營生的辦學理念,重「傳技」,輕「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學率和「綁架」技能大賽,忽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職業學校要轉變辦學理念,修正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改革,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內容,盡快補上「短板」,走出過於重視技能傳授、文化教育,而忽視職業素養培育的誤區,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紮根」、開花、結果,進而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蝴蝶效應」。
4/4培育「工匠精神」還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全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在制度層面上讓工匠們受人敬重、體面工作,成為職業學校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證工匠們不為基本生計所困,潛心無憂鑽研,成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國匠人」,此乃民族的希望所在。
重振「工匠精神」離不開職業教育,術有專攻
D. 個人層面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1、從政策層面規定企業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義務和責任。比如,規定企業應當為高校學生頂崗實習和實踐免費提供崗位或便利條件。
2、從財政方面鼓勵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劃。比如,企業為接納學生實習、教師進修支出的有關費用,以及企業將廠房場地、機械設備等共享給高校教學實訓的相關費用,可在繳稅前扣除或者直接抵扣稅款。
3、出台相應的配套保障制度。政府應按照企業規模大小和性質,規定企業提供一定數量的崗位,供高校學生頂崗實習和教師實踐,如果某企業提供不了規定數量的崗位,可以購買其他企業的崗位或繳納一定資金。
4、發揮政府在促進教育、就業中的積極作用。比如,政府牽頭或設立行業、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平台,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企業文化交流、學生實訓考核等工作,使高校參與企業改革創新、標准制定、流程優化、技術攻堅、員工培訓等工作。
同時,政府要把企業對高校發展的貢獻度作為企業評先評優、申獲資質、享受綠色通道、獲取補貼等政策支持的參考因素,充分調動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只有企業廣泛、深入地參與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得到發展。
5、高校思政課應將工匠精神作為一個重要的授課內容和切入點,改進與創新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實踐中醞釀、產生、升華、固化的,其培養也應該在實踐和體驗中不斷內化。
因此,思政課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時,更要注重利用課堂互動、小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實地參觀、訪談交流、辯論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和深刻印象。
6、要注重整合校內外資源。在校內,教務部要與宣傳部、團委、學生處、校友會等部門合作,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這些部門的品牌活動中。
這樣,既可以拓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實踐載體,也有利於提升活動的品質。在校外,可以邀請優秀企業高管、勞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工匠精神研究專家、職場達人等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把鮮活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帶入課堂教學。
E. 汝城工匠培訓成績
F. 廣東從化鄉村建築工匠培訓開班時間
廣東從化鄉村建築工匠培訓開班時間11月15日左右。
建築工人,指從事建築工作的工人。八十年代的建築工人指在建築公司工作的正式工人和臨時工人。隨著企業改革,部分建築工人轉業分流,部分人員成為建築包工頭。
現建築工人基本上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極少數為大學生。
相關信息介紹:
建築專業具體如下:
1、建築學、土木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給排水、工程管理、建築工程(管理)、建築經濟管理、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建築工程預決算、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機場建設、渡河工程、地下工程。
2、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房屋建築工程、建築設計(技術)、城鎮建設、礦井建設、建築工程技術、建築施工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涉外建築工程、建設工程管理、建築裝飾工程技術。
G.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人才隊伍
關於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隊伍的建議:
一、加大弘揚「工匠精神」力度
在全社會加強輿論導向,確立工匠精神的價值觀,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要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從小愛勞動、樂奉獻、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同時全社會要尊重技術人才,特別要尊重一線技術工人,讓他們在一線工作有希望、有尊嚴。讓越來越多的「精工巧匠」、「匠心青年」能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廣大青少年追捧的「明星」和廣大勞動者學習的榜樣。
二、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通過發揮校企各自優勢,互相支持、 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實現共同發展。
政府可以通過引導和促進,讓企業進學校,讓學校專家進企業,幫助企業提升理論知識,通過系統的、專業的、全方位的學習、員工培訓,使之真正成為能做事、會做事的人才隊伍,致力於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
另外,學生在校期 間,學校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職業操守的教育培 訓,使每個學生掌握必備的技能和本領;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基礎是院校,職業教育的搖籃在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科技興區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亦是服務地方 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
三、努力塑造匠人標桿
一是相關聯系部門可牽頭組織開展技能大賽。建議完善職業技能競賽制度,支持院校或有條件的企業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技能大賽實訓基地,使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通過各級、各類大賽脫穎而出。
二是對獲得技能大賽金牌的選手,可晉升為高級技師並破格認定為當年度首席技師;對獲得技能大賽優異成績的選手,以及為獲獎選手提供指導和幫助的技術指導專家、教 練。
按照國家獎勵標准分別給予獎勵;對選送單位、院校,給予一次性物資獎勵: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師徒制」培養新模式,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試點的單位由財政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三是給企業更多的人才評價自主權,根據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和用人單位崗位要求,讓部分院校、企業成為職業資格過程化考核鑒定 試點。比如經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批准,企業或行業協會可 以在國家職業標准框架內,結合企業或行業的生產服務實際,實施自主評價體系。
四、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任用
堅持「不唯學歷唯能力」。吸引更多技藝精湛的優秀高技能 人才到技工院校任實習指導教師,具有工程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和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員,不受學歷、教師資格證等條件限制,可直接應聘相應等級實習指導 教師崗位。
在職業院校全面開展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符合條 件的職業院校教師可評為「實訓教授」。在對待學生方面,破除技工院校畢業生成長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離牆」。
取得高級工、預備技師職業資格的高級技校或技師學院的全日制畢業生,在參加公務員招考、企事業單位招聘、確定工資起點標准和職稱評聘等方面,按照相應的全日制高職(大專)或本科畢業生 享受相應政策待遇。
普通技工學校畢業生,按照普通中等學歷教 育畢業生享受相應政策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發展黨員、樹立典型、評選勞動模範,每年可組織優秀高技能人才開展帶薪外出學 習、考察和療養等活動。鼓勵企業在制定薪酬制度時向高技能人 才傾斜。
五、加強能工巧匠的培育機制建設
建議在政府的領導下,有計 劃,有組織地引進一批技術能手,以此帶動本土匠人們快速提升。同時,邀請國內外行業人才組織開展各大行業相關大型論壇、小型沙龍等活動,使大家在這些活動中可各顯其才、取長補短。
邀請行業專家、技術能手來傳授經驗,進一步提升技能操作水平。也可組織一批技術人才走出去,分行業、分級別開展組織交流和培訓,讓每位同志學有所獲得。
總之,通過交流學習培 訓,讓我們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良精品;我們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我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期望「工匠精神」引領出「江津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