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今天我們的祭祀還在進行著,在你的身邊有哪些祭祀活動
現在特殊時期,祭祀活動從簡吧。也就是請財神、祭灶王、祭祖活動
❷ 清明節活動計劃書
清明節 活動計劃書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繼承先烈遺志,弘揚先烈艱苦奮斗,前赴後繼的精神,激發他們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並為之奮斗終身,學校決定4月2日下午組織全體師生參加清明掃墓活動。現將此次活動的有關安排及注意事項通知如下:
一、 組織形式
活動總指揮:xxx
活動策劃:xxx
各段負責人:xxx
二、 活動具體安排
(一) 准備宣傳階段
低段:通過晨會、班隊課讓每位學生了解黨的光輝歷程,知道烈士的事跡。
中、高段:通過晨會、班隊課讓每位學生了解新中國的偉大成就,並能講一個革命故事。
(二) 活動實施階段
1、 低段組織一、二年級全體學生祭掃鳳凰山革命烈士墓,參觀北侖革命烈士紀念館,舉行新隊員入隊儀式。
出發前組織紀律教育:12:10~12:20
集中地點:球場 集中時間12:25 出發時間:12:30
集會紀律教育:xxx
2、 中段組織三、四年級全體師祭掃鳳凰山革命烈士墓,參觀北侖革命烈士紀念館。
出發前紀律教育:12:40~12:50
集中地點:球場 集中時間:12:55 出發時間:13:00
集會紀律教育:xxx
3、 高段組織五、六年級全體學生祭掃鳳凰山革命烈士墓,參觀北侖革命烈士紀念館。
出發前紀律教育:13:10~13:20
集中地點:球場 集中時間:13:25 出發時間:13:30
集會紀律教育:xxx
(三) 帶班教師安排
(即教師人員)
(四) 注意事項:
1、各位班主任在出發前必須強調路上紀律、活動紀律和休息場地衛生。
2、各段學生每人准備做一朵小白花。參加活動的學生要求全部著穿校服,戴紅領巾,帶班教師著深色服裝,默哀時要求學生低頭,嚴肅參與。
3、 各段准備一名學生主持,兩名學生獻花圈。
4、加橫線的男老師負責好各個主要的十字路口。
❸ 祭祀活動有哪些
殺牲口! 祭河神!
❹ 祭祀的活動
1935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推舉委員張繼、邵元沖,國民政府派鄧家彥,陝西省黨務指導委員會、陝西省政府、西安綏靖公署公推邵力子、郭英夫、馮欽哉、雷寶華、李成鋼、宋志先等,致祭於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並確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歲歲舉行儀式。掃墓代表原定於4月5日晨赴中部縣(今黃陵縣),因雨延期。6日下午5時抵達中部縣後,當即謁陵行禮。7日晨8時,各代表齊集陵前,中部縣各機關人員及民眾有5000多人參加了祭祀活動。
1936年清明節,中國國民黨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前往橋山祭陵。邵力子主祭,楊虎城陪祭,省府秘書高崇福讀祭文,中部縣縣長王幼成為司儀,祭儀完畢,並謁拜軒轅廟。
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從2月到9月中旬,國共兩黨就合作抗日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了共祭儀式。上午10時,中國國民黨特派委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林伯渠),各自攜帶祭文來到橋山,列隊鳴炮致祭,並各自宣讀祭文,參加祭祀的有千人以上。祭典由張繼、顧祝同、孫蔚如等主祭,陪祭者有廣西國內考察團張任民、梁壽笙、王贊斌、梁朝璣、王遜志、尹承剛、黃學禮等,與祭者有西京籌備委員會秘書主任龔賢明、西安綏署交通處長李百朋、省銀行經理李維城等,舉行掃墓典禮。祭台最前為主祭官,稍後為與祭團體代表,下為地方團體、學校及部隊之參加典禮人員。今黃帝陵廟碑亭立有毛澤東在1937年手書祭黃帝陵文稿碑。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對於推動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38年清明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國民政府代表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致祭黃帝陵,張國燾以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黃帝陵參加祭禮。由省府秘書劉茵儂司儀。致祭事畢,由蔣鼎文、孫蔚如率全體與祭人員及學生、軍隊繞行陵墓一周,並登漢武帝祈仙台,拜謁軒轅黃帝廟。嗣後,程潛、蔣鼎文分別為大殿與廟門題寫了「人文初祖」、「軒轅廟」匾額。
1939年清明節,中國國民黨中央特派中委張繼、國民政府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民政廳長王德溥代)等致祭軒轅黃帝。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祖涵、陝甘寧邊區參議員高崗率代表團參加了這次祭祀活動。前一日,張繼等人步出縣城北門至橋山東麓,謁黃帝廟,瞻仰一周,並在七抱古柏及漢武帝掛甲樹前攝影留念。6日晨6時,省府人員及中部縣長盧仁山等先至橋山陵寢布置禮堂,地方各機關團體、學校部隊約千餘人,次第到達陵墓前列隊與祭。由周憲章司儀,張繼、王德溥主祭。
1940年清明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派行營主任程潛、國民政府電派省政府主席蔣鼎文謁祭橋陵。程潛、蔣鼎文如儀行禮儀,全體謁陵人員繞陵寢一周,迨七時典禮告成。
1941年清明節,舉行致祭黃陵大典,由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代表彭昭賢主祭,陝西省教育廳長王捷三,保安處長徐砰濟及中部縣各界千餘人陪祭,禮成並謁陵寢一周。
1942年清明節,舉行恭祭黃陵大典。王陸一、熊斌代表中國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主祭,陝西省財政廳長周介春、審計處長蔡屏藩、省黨部書記王季高、委員章兆直等陪祭,地方各界約千餘人參加致祭。1942年冬,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軍事會委員長蔣中正計劃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縣(黃陵)橋山致祭軒轅黃帝,後未能親自前來祭奠,題寫了「黃帝陵」三字,所刻碑石至今保存完好。
1943年清明節的祭陵大典,主祭官為國民黨中央代錶王陸一、陝西省主席熊斌,陪祭官為省垣各機關代表張耀明、王保身、曹聲鐸、翟紹武、胡頤齡、楊鵬飛、胡寄聰等,參加者還有州師范、洛川中學師生、駐軍官佐共200多人。晨光初啟,曉陽穿林而入,祭陵代表陸續登臨。6時整,大典開始,主祭官國民黨中央代表、中委兼晉陝監察使王陸一,國民政府府代表、陝西省政府主席熊斌,於軍樂悠揚聲中,率全體致祭人員肅立就位。以次上香獻爵獻花後,恭讀祭文並向黃帝陵寢行三鞠躬禮,默念三分鍾。樂聲既止,鳴炮致祭。全體與祭人員,繞行陵墓一周。禮成,留影志盛。
1944年清明節,謁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大典,主祭人谷正鼎、祝紹周,陪祭人張大同、王樹滋、米志中。各界約千餘人參加。6時許舉行恭祭典禮,上香獻花獻爵後,由谷正鼎、祝紹周先後恭讀祭文。禮畢,全體繞陵寢一周。接著全體與祭人員下山謁黃帝廟,並舉行奉祭儀式。
1945年清明節,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特派祝紹周代表恭祭黃帝陵,為天雨所阻,由第三區專員余正東代為謁祭。
1946年清明節,國民黨中央及政府派代表往黃帝陵致祭。
1947年清明節,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代表田炯錦往黃帝陵致祭。
1948年3月10日黃陵縣和平解放。清明節,黃陵城關的人民,黃陵縣府和中共黃陵縣委的幹部,西北人民解放軍「功勞」部四支部的指戰員,黃陵師范和師范附小的師生,前往祭謁黃帝陵墓。在蒼綠松坊上有一副對聯:「光復黃帝陵,掃清蔣胡邪妖氛;解放全中國,建立民主新家邦」。祭亭案上滿陳祭菜、酒澧、果品、花圈等。銀燭放焰,香煙繚繞,四望群山拱衛,仰瞻古柏參天,典禮隆重庄嚴。主祭人劉景范、趙壽山、甘泗淇,陪祭人關中分區代表、中共關中地委副書記楊伯倫,黃龍分區代表、中共黃陵縣委書記李生,駐軍「功勞」部四支部代表、政委徐文禮及市民代表等。同日,國民黨在陝西省政府大樓北端布置禮堂,舉行遙祭黃陵大典,由祝紹周主祭,省府各廳處局長陪祭。
1949年清明節,祭謁黃帝陵墓,參加祭陵者有邊區政府代表、教育廳廳長賀連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代表高錦純、中共黃龍地委書記強自修、黃龍分區專員黑志德以及黃陵縣工、農、兵、學、商各界一千五百餘人。在晨光曦微中相繼步上城北的橋山山頂,通過古柏參天的山路,穿過蒼翠的松坊,集聚在陵前的闊場。祭前會場上盪漾著雄壯愉快的歌聲:「永遠的勝利,永遠的光明。」「生活在解放區真是快活。」祭奠儀式庄嚴隆重,在洪亮的軍樂和禮炮之後宣布開始,由賀連成廳長主祭。斟酒、獻爵、獻花、恭讀祭文,燭光輝煌,香煙繚繞,祭畢,賀連成廳長及駐軍代表均在陵前發表了講話。
1949年清明節,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特電陝西省政府主席董釗為代表遙祭黃陵。典禮在西安新城大樓北面舉行,由省府秘書長蔣堅忍代表董釗主席任主祭官,省政府各委員及各廳處及師專校長劉安國等陪祭。
除清明節公祭外,民國時期還有一些名人到黃帝陵進行拜謁。如1918年愛國志士於右任於清明節在中部縣縣長陪同下冒雨拜謁黃陵,並寫有謁陵詩一首:「皇祖威靈我欲攀,西征間道禮橋山。彌天風雨傷今日,垂老倉皇過此間。獨創文明開草昧,高懸日月識天顏。干霄古柏摩挲遍,掛甲何人亦等閑!」他到南京後即約友人,搜集和整理有關史籍記載,輯成《黃帝功德紀》,並親撰序言,於民國24年(1935)4月初,由南京仿古印書局排印出版。
1940年5月,朱德總司令從山西抗日前線經西安返回延安時,在茅盾等人的陪同下,25日登上橋山,拜謁黃帝陵。
1940年3月,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先到重慶,繼至延安。於當年5月31日赴延安途中,過中部縣(今黃陵縣)時,曾謁祭黃帝陵。為了喚起四萬萬民眾和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當時在蘇維埃政府工作的謝覺哉,分別在1937年7月和1943年,先後兩次前往黃陵縣謁陵拜祖,並寫下《謁黃陵》、《黃陵古柏》等詩篇。
❺ 祭祀活動主要形式和過程
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祭祀與保土衛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遠流長。《史記�6�1封禪書》雲,秦靈公三年(-423),在吳陽「作下畤,祭炎帝」。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記載,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對炎帝的祭祀,始於黃帝。《路史�6�1後記》雲,黃帝「崇炎帝之祀於陳」。《軒轅黃帝傳》亦雲: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黃帝以降,歷代踵事增華,崇祀有加。《通典》載:虞舜祀五帝於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歲終「礻昔 先嗇」,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農。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漢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晉襲舊制,郊祀五帝。「後周憲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其先炎帝神農氏配五帝,天文並從祀」。唐初,定令每歲冬至祀圓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寶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廟,五帝置一廟,有司以時祭饗」。唐宋以後,炎帝神農之祀范圍更廣、影響更大。但是,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權中心所在地進行的。
陵寢之祭,不知眆自何時。《通典》說:「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代,始起寢陵於墓側。漢因秦上陵皆有園寢,故稱寢陵」。《史記�6�1封禪書》雲:元封元年(-110)漢武帝北巡朔方,「祭黃帝冢橋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園寢。據此,陵寢之祭,當是漢代後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處南方,遠離王權中心,但陵寢之祭,卻不晚於漢代。《路史�6�1後記》載:炎帝神農氏「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郡國志》雲,炎帝神農氏葬長沙,長沙之尾……今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世紀》雲,神農葬茶陵。《衡圖經》雲,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嘗奉祠焉(有唐代舊記)。太祖撫運夢感見帝,於是馳節敻求,得諸南方,爰即貌祀,時序隆三獻(廟在康樂鄉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屬荊楚,漢屬長沙郡、長沙國達180年。有的研究認為,長沙因之得名的「萬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說尚待考證。但漢高祖五年(-202),以陵名縣,設茶陵縣(炎陵縣古屬茶陵)是可信的。《路史�6�1後記》這段話明示:在炎陵縣炎帝神農氏,古有陵,漢有祀,唐奉祀,宋修廟。
宋代,炎帝陵寢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嘗中輟,明清兩代更趨頻繁。現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國期間,縣府有春秋時祭或應縣民之請,舉行禳災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於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後,由於多種原因,中斷40餘年。1986年,炎帝陵修復。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炎帝陵。現已形成重陽節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節由縣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舉行大型祭祀活動60餘次,前來祭祖謁陵的海內外人士達300餘萬人次。
至於民間祭祀,更是歷史悠久,地域廣泛,形式多樣。祭祀時間隨各地風俗而異。在南方,有源於蠟祭的春節祈福;清明、冬至掃墓祭祖;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糧初上的「嘗新」之祀;遇有自然災害的禳災之祀等。
一位遠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寢陵,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禮記�6�1祭法》雲:「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古代制定祭禮的原則是,只有為國為民作出了貢獻的人才能享祀。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隨時代不同,文化形象之異,具有更深的意蘊。
(一)作為五帝之一。
成書於東周早期的《周禮》有「祀五帝」和「兆五帝於四郊」之說,但未言其祥。《史記�6�1封禪書》說,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祠炎帝。漢高祖二年(-205),「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通典》亦雲:「唐虞祀五帝於五府,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神計,白曰明紀,黑曰元矩」。上述青(蒼)帝、赤(炎)帝、黃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稱五天帝。春秋戰國之際,盛行「五行」說,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間的五個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炎帝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到戰國末及秦漢時期,又以「五德終始」附會朝代更替,將五帝作為朝代更替周期的象徵去祭祀。炎帝有火德,以火承木、位南方、主夏、尚赤。
以五人帝配祀,除祠五畤外,還有郊天、大享明堂和雩祭等。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是郊天。所謂郊天,就是在郊外設壇祭天。《禮記�6�1禮器》雲:「郊帝於郊,敬之至也。」《通典》雲:「周制,王者必五時迎氣者,以示人奉承天道,從時訓人之義。故月令於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氣之神於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夏以炎帝」。《禮記�6�1月令》載: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漢初,襲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於洛陽城南七里,作圓丘八陛,中為重壇,天地位其上;外壇西,上為五帝位,赤帝配位在丙巳。唐武德初,定令每歲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於圓丘,配五方上帝。至宋以後,郊天禮中的五帝之祀才慢慢消失。
郊天為「大報天而主日」,「祀於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禮記�6�1祭義》)。在這些祭典中,以五人帝配天,表達的是古人對天地、神只、祖先的敬畏之心和報答之情。
(二)作為農耕文明的始祖
炎帝神農氏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葯先河,其農業之祖與醫葯之祖的地位,千古不易。大礻昔、藉田,享先農,祀先醫,是對他的特祀。
「大礻昔 」又稱蠟(臘)祭。《禮記�6�1郊特牲》雲,「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神,以報嗇也。」《通典》雲:「臘之義,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禮。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是報田之祭也,其神神農,初為田事,故以報之。」
蠟祭是最原始的祭祀之一,始自神農氏,後來卻成為對自己即「先嗇」之祀了。初名蠟,夏更名嘉平,殷更名清祀,周復名大礻昔 。秦初稱礻昔 ,後復稱嘉平。漢復名礻昔 ,並沿用到清代。
蠟祭作為一項重大的禮儀,則沿於三代以下。歷代雖有斟酌損益,但大體不改。《禮記�6�1月令》雲:孟冬之月,「礻昔 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疏雲:「按雜記,子貢觀蠟雲,一國之人皆若狂者」。《後漢書�6�1禮儀志》亦雲:「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 」。由此可見,後來的蠟祭之儀,除了保持原始蠟祭祀「先嗇」的本義之外,還有豐收之慶的含義了。
《通典》記載了唐開元年間蠟祭的盛況。皇帝礻昔 日礻昔 百神於南郊。礻昔 前,皇帝及從祀官齋戒。前三日,開始陳設樂器、禮器及御座。礻昔 日未明五刻,設神座,壇上置大明、夜明、神農、伊耆、後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儀程大致為奠玉幣、毛血、奠玉帛,設饌、盥洗、奠爵如圓丘儀。然後讀祝文、奏樂、行跪拜禮。祀日、月神的祝版、紙帛以火燎之;祀神農的祝版、紙帛則以土埋之。神農氏祝文曰:「維(某)年歲次( )月朔日,子嗣開元神武皇帝(諱),謹遣(具位)臣(姓名),敢昭告於帝神農氏:惟帝肇興播植,粒此黎元,今時和歲稔,神功是報,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明薦於帝。尚饗。」
《禮記�6�1禮運》寫到,孔子在參加蠟祭禮儀之後,「喟然而嘆」。他對旁邊的言偃說:「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之行「指神農時代,孔說他沒有趕上,但看到過志書,因而在觀蠟祭之後,表示出對「天下為公」的神農時代十分景仰,可見蠟祭的影響是何等深刻。
蠟祭於清乾隆十年停止。「清初關外舉行,廟建南門內,春秋設壇望祭。世祖入關,猶踵行之。」(《清史稿�6�1禮志》)。蠟祭雖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從傳統「春節」中感受「勞農大享礻昔 」之農耕文化遺風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