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稻田養魚實施方案
3—4月,宣傳發動階段:畜牧獸醫水產局負責制發宣傳資料,鄉鎮負責面積任務落實;
4—5月,技術部門負責技術培訓,鄉鎮政府負責組織完善稻田基礎設施建設。
5—6月,苗種投放階段:完成稻田養魚基礎設施和技術措施,免費發放魚苗,實現魚苗入田;
6—10月,技術管理階段:推行健康養殖,實施技術服務,實現稻魚共生;
10—11月,驗收階段。
Ⅱ 稻田養蟹需要建設哪些基礎設施
(1)養殖稻田的基本條件
①水源、水質、水量:養殖水生動物首要條件是優質的水源,選擇稻田養殖場地要求生態環境良好,水質清新無污染,周圍無工業「三廢」及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等污染源,經檢測各項指標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 5361-2010)標准。取水方便,水量要滿足養殖需求,達到旱久不涸、雨水不漫。
②地勢、土質、面積:養殖稻田要求地勢平坦,用水通過動力提水,排水可在低位自動流出,崎嶇不平的丘陵和山區,需處理因地勢高差的滲漏問題。土質要肥沃,黏性土壤為最佳,礦質土壤、鹽鹼土和沙土容易滲水、漏水。面積原則上不限,每塊面積5~10畝,最好集中連片,便於水產品銷售、品牌創建和形成產業化。
③電力、交通、通信:要求達到供電、交通、通信方便,關繫到養殖投入品和產品的運進、運出的暢通、便利,關繫到人員和信息的來往和交流。尤其規模化稻田養殖區域,呈得格外重要。還可將稻田養殖與鄉村風景休閑、旅遊、農家樂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開發利用。
(2)養殖稻田的基礎設施
①開挖魚溝:魚溝是稻田中增加有效水體和養殖動物活動空間的重要設施,一般距田埂四周2~3米處挖成上口寬5~6米、底寬3~4米、深1~1.2米的環溝,小的田塊另開挖十字形、大的田塊可開成目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間溝,一般每隔20米開1條橫溝,每25米開1條豎溝,溝寬2~3米、深0.8米,達到溝溝相通、溝窩相連。
②開挖魚窩:魚窩是解決養殖動物在稻田中棲息生長和解決水稻施肥、用葯、烤田與養殖矛盾的一項重要設施,同時,也有助於養殖對象的飼養管理、捕撈收獲。魚窩開在魚溝的交叉處或田邊、田頭,也可開在田外。魚窩的位置、數量、形狀、大小和深淺,根據稻田的地形、田塊面積大小、飼養種類和放養數量而定。魚窩的深度一般為1.2~1.5米。魚窩太淺,夏季高溫時,水溫過高不利於養殖動物生長;魚窩太深,不利於養殖動物到大田中活動覓食。
③加高、加固田埂:開挖魚溝、魚窩的土用於加高、加固田埂,目的是提高和保持稻田水位,有利於提高稻田養殖產量,並防止大雨、洪水沖塌,便於在上面建防逃設施,防止敵害生物和避免養殖對象逃逸。養殖稻田田埂的高度,可根據稻田原有的地勢、飼養目的、養殖種類而定。通常加高到0.6~1米,埂頂寬0.5米左右,加固時每層土都要夯實,做到不裂、不漏、不垮,在滿水時不能崩塌,確保田埂的保水性能。
④開挖注、排水口:在稻田兩端斜對角,開挖注、排水口,以利進、排水流通暢。進、排水管由閥門控制,閥門邊緣嚴密無漏洞。進、排水口設置不銹鋼或鐵質防逃網,避免進排水時養殖水產品逃走。
(3)稻田養殖附屬設施配套
①安裝攔柵:在注、排水口安裝攔柵,以防野雜魚等敵害進入稻田和養殖對象逃逸。攔柵可用不銹鋼、塑料網布、竹篾等編成。攔柵安裝高度要求高出田埂0.5~0.8米,下部要深埋泥中,做到堅固牢實,沒有漏洞。
②建平水缺:其作用是使田間保持一定的水層,特別是暴雨季節,能使多餘的積水溢出,確保田埂安全,防止養殖對象逃逸。平水缺可與排水器結合起來做,一般建在傍依排水溝的田埂上。平水缺內、外側都安裝攔魚柵。
③防逃設施:養殖河蟹、小龍蝦、鱉、蛙等水生動物的稻田,必須在田埂上搭建防逃設施。防逃設施一般用塑料薄板做材料,在田埂上方距離田埂斜面1米的外沿稻田四周挖約0.2米深的溝,將塑料薄板埋入溝中,保證塑料薄板露出田埂面0.5米左右,塑料薄板每隔1米用竹、木棍或塑料細管支撐固定,防逃塑料薄板在四角做弧形,防止養殖動物沿夾角爬出逃逸。
④防鳥裝置:喜鵲、白鷺等鳥類不僅喜歡攝食稻田養殖的水生動物,而且還會傳播疫病。因此,在稻田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考慮安裝防鳥裝置。一般在稻田四周田硬上用2.5米高的水泥樁柱,埋入土中0.5米左右,並拉上粗鐵絲,稻田上空拉細塑料線,間隔0.5米左右1條,這樣既能防鳥又不傷害鳥,有利於保護野生動物。有條件的在稻田上空覆蓋防鳥網,將鳥類拒之網外。
⑤其他配套:稻田養殖還必須配備抽水機、泵,必要的增氧設施,准備養殖用小船、網箱、工具等,建造看管用房等生產生活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