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關注食品安全》、《大學生消費調查》為題,寫一個新聞調查的策劃文案
同學還自己先研究研究吧 我怕你周一之前沒有答案啊!
❷ 觀看:新聞調查—看病難
是社會民生。
准備調查:為保證節目的真實深入,立項的選題在攝制組進行前期拍攝之前,往往都要進行先行調查,稱作前前期調查。一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定哪些人可以在鏡頭前接受采訪,選擇調查方式和路徑等。
運作機制:
為了追求節目的高品質和職業化,《新聞調查》設置了最專業化的細致分工,有製片人、記者、編導、攝像、錄音、策劃、秘書、製片、統籌、後期製作等工種。一個節目的完成,需要這些工種分工合作。製片人負責欄目的整體運作和日常管理,欄目實行製片人負責制。
❸ 新聞調查的發展歷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媒體的發展呈現出三大趨勢,對此專家用三個走向進行了概括:走向娛樂、走向財經和走向調查。而「走向調查」的標志則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的創辦為標志的。
如果說1993年5月,《東方時空》的問世是中央電視台新聞改革的第一步,那麼1994年4月1日推出《焦點訪談》,則是中央電視台進行新聞改革的第二步。而《新聞調查》的創辦則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聞節目改革,標志著中央電視台正向國際大台邁進。 正是由於這個節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對於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就特別高。
1996年年初,當時的評論部主任孫玉勝找到了時任《焦點訪談》一組製片人的張步兵和《東方時空·音樂電視》的製片人王堅平來擔綱重任。很快,中國電視界最優秀的一批電視人逐漸匯聚在《新聞調查》的大旗之下。
張潔,從《東方時空·東方之子》加盟《新聞調查》,編導的節目《生命》獲第36屆亞洲—太平洋地區廣播聯盟特別獎,2003年起任《新聞調查》第四任製片人。
夏駿,1996年加盟《新聞調查》,《改革開放20年》總導演,1998年任《新聞調查》第二任製片人,曾任民營銀漢電視公司總經理。
賽納,1996年加盟《新聞調查》,2000年任第三任製片人,2003年創辦《面對面》並任首任製片人,現負責新聞評論部的節目研發。
王利芬,1996年加盟做出鏡記者和編導,代表作《透視運城滲灌工程》、《跨世紀的握手》,後創辦《對話》、《經濟信息聯播》,曾任中央電視台廣經信息中心資訊節目工作室主任。
劉春,1996加盟《新聞調查》,曾任執行製片人,編導了《山頂上的希望》、《成克傑腐敗案》等,現為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
錢鋼,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96年9月加盟,任記者、策劃,後任《南方周末》主編,現任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項目」負責人。
王志,1996年加盟,任出鏡記者,代表作《與神話較量的人》。現任《面對面》出鏡記者和第二任製片人。 《新聞調查》到底要做成什麼樣?剛剛匯聚到一起的這個團隊並不是特別清晰。
後來,時任新聞評論部主任孫玉勝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確提出:「我們要做中國的《60分鍾》。」讓大夥明白了要干什麼,並由此自然而然地構想出未來節目的形態。
《60分鍾》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王牌節目,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收視率最高的10個節目之一,曾經連續22年高居全美收視排行榜前10名。在分析研究《60分鍾》節目的過程中,確立了把《新聞調查》做成調查類節目的共識,並提出用調查的方式來做這種深度新聞節目的設想,對理想中的節目形態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採用紀錄式的雙機拍攝方式,使用專任出鏡記者,節目既是拍攝采訪對象,也是拍攝記者的活動,這在當時的中國電視界是開創性的。
第一期開拍的節目《西古縣村紀事》:1996年4月,中央電視台對晚間9點段實行競標,共有近10幾個欄目參加招標。為了迎接這次競標,製片人張步兵確定了兩個選題作為樣片開拍,一個是西古縣村紀事,一個是宏志班。《宏志班》由夏駿負責,《西古縣村紀事》由張潔負責。
在張潔帶領攝制組出發前,製片人張步兵交待了三句話:《焦點訪談》的題材、《東方之子》式的采訪、《生活空間》的拍攝方式。
但是誕生於1996年的《西古縣村紀事》,她的命運註定是多舛的。
由於節目涉及到上訪,涉及到三農,涉及到基層民主這些尖銳的矛盾,並且當時還出現過類似節目播出後成百上千的人上訪的現象,所以《西古縣村紀事》在當年未能播出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它使《新聞調查》不得不轉換路數。
首播節目《宏志班》:《新聞調查》開拍的第二個樣片是《宏志班》。
節目講的是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為救助北京地區成績優秀而經濟困難的學生,將這些學生編在一個班裡,學校免全部學費,並在高中三年每年給予1500元的生活補助。幾個月以後,《宏志班》節目面世,製片人張步兵和王堅平意外地發現,節目比他們想像的要好。
《宏志班》這樣一個小的題材,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讓人感到很豐富飽滿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閃現出理性的光輝。這給《新聞調查》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小選題也可以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多層次透視。而這種多層次的深刻理性,又可以通過一些細節和故事來表達和展開。
緊接著,《宏志班》作為《新聞調查》的樣片參加中央電視台晚間九點時段節目競標,以排名第一的實績脫穎而出,奪得周五黃金時段。
1996年5月17日,《新聞調查》正式開播,首播節目《宏志班》。開播時節目打出的口號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後的新聞」。由於《宏志班》強烈的形式感,從形式到內容上呈現出的獨特形貌,所以這個節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聞調查》的基準節目樣態:雙機拍攝、記者現場采訪、現場評述,對事件多角度分析、遞進式探究。這種節目形態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當《新聞調查》旗幟鮮明地打出調查性報道的口號,但是當時國內關於調查性報道的理論研究還不是特別深入,大多是在輿論監督的語境下進行的理論探討。因此,在進行調查性報道實踐的同時,《新聞調查》對於調查性報道的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聞調查》認為,一個選題能否算得上調查性報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調查的內容是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第二,這種行為被掩蓋;第三,調查是記者獨立展開的。只要符合這三個要素,就是調查性報道。
而電視調查性報道是調查性報道中的一類,從實現的過程來看,電視調查性報道有四個特點:
獨立的電視媒體調查。是電視媒體自身進行的調查,並非報道他人的調查行為和調查結果。藉助司法或者是紀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屬於調查節目,不是調查性報道,因為它不是獨立調查。
個性化的調查記者。對於電視調查性報道來說,出鏡記者的表現尤為重要,既是調查行為的主體,同時也是一個節目的結構元素,他是調查行為的實施者、調查過程的表現者,是節目的外化標志和品牌形象。
深入的獨家發現。強調的是調查記者必須有新的獨家發現,這種發現對揭示事實真相具有推動的作用,能夠深化節目的主題。
完整的調查過程。就是記者作為調查行為的主體,他的行為貫穿節目的始終。記者在調查當中,提出問題,求證問題,得出結論或者判斷。得出結論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調查性報道的最高境界。 為了追求節目的高品質和職業化,《新聞調查》設置了最專業化的細致分工,有製片人、記者、編導、攝像、錄音、策劃、秘書、製片、統籌、後期製作等工種。一個節目的完成,需要這些工種分工合作。製片人負責欄目的整體運作和日常管理,欄目實行製片人負責制。記者,專司采訪,編導整體把握結構故事,攝像實現內容的影像化,錄音負責聲音的紀錄和表達,等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專業特點都發揮到極致,以確保這個欄目的高品質。
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為保證節目生產運作的效率,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人力資源專家的幫助下,在中國電視界首次引入資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包括:績效評估體系;調查性報道的風險機制;記者中心制;積極藉助外腦等等。 《新聞調查》的節目製作,從立項到完成整個傳播過程,一般有七個過程:選題遴選—選題申報—前期調查與拍攝—後期製作—樣片送審—節目播出—總結評價。
選題申報:每周一、周四欄目定期召開選題會,節目組成員將自認為符合選題標準的信息提交選題會篩選討論,經製片人認可後,按照節目規定的統一格式撰寫選題報告,交製片人審閱,然後呈送分管台領導審批。批復後的選題報告是製片人安排拍攝任務、編導選擇題材的依據。《新聞調查》選題遴選的標准有三個:第一是調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運感。調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與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觀眾十分關注,另外,調查性還特指選題具有調查的空間,必須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准備調查:為保證節目的真實深入,立項的選題在攝制組進行前期拍攝之前,往往都要進行先行調查,稱作前前期調查。一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定哪些人可以在鏡頭前接受采訪,選擇調查方式和路徑等。
前期:攝制組赴新聞事件發生地進行拍攝、采訪。開機拍攝前,攝制組應該召開會議,就策劃案的內容進行充分溝通,就調查重點、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後期剪輯:後期剪輯是調查成片的關鍵環節。編導需要組織起畫面、聲音和語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邏輯、展現調查的過程、突出調查重點。 為了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高節目傳播效果,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逐漸形成了一套節目營銷的理念和體系。確立了單期節目的營銷、品牌的營銷和重大活動營銷等多種方式。就單期節目的營銷來說,包括節目播出前的預告、節目播出後的二次傳播、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等。節目預告主要渠道是通過央視新聞頻道《約會新七天》和每日滾動的導視以及綜合頻道的導視等窗口進行。另外,《新聞調查》和多家平面媒體和網路有合作,優秀的節目會被一些平面媒體和網路再次傳播,形成輿論熱點。如果時機適合,還會組織節目的主創人員和網友交流。再者,每年《新聞調查》還會把優秀節目結集出版,形成文本方便讀者長久閱讀。
為了提升品牌的影響力,《新聞調查》還開展了多次校園行活動,和在校大學生交流新聞理念和職業理想,並就節目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專家學者共同研討。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廣播學院舉行了第一次校園行活動——「電視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節目發展高級論壇」。2004年6月10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第二次校園行活動——「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節目研討會。2004年11月又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華東地區的高校舉行了第三次校園行活動。
❹ 新聞調查的策劃
新聞調查的策劃: http://bbs.cctv.com/bbs/board.jsp?bid=5163 我只能找到這些了,請原諒~
❺ 新聞調查看病難屬於哪種調查
社會民生。
准備調查:為保證節目的真實深入,立項的選題在攝制組進行前期拍攝之前,往往都要進行先行調查,稱作前前期調查。一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定哪些人可以在鏡頭前接受采訪,選擇調查方式和路徑等。
前期:攝制組赴新聞事件發生地進行拍攝、采訪。開機拍攝前,攝制組應該召開會議,就策劃案的內容進行充分溝通,就調查重點、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5)新聞調查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運作機制:
為了追求節目的高品質和職業化,《新聞調查》設置了最專業化的細致分工,有製片人、記者、編導、攝像、錄音、策劃、秘書、製片、統籌、後期製作等工種。一個節目的完成,需要這些工種分工合作。製片人負責欄目的整體運作和日常管理,欄目實行製片人負責制。
記者,專司采訪,編導整體把握結構故事,攝像實現內容的影像化,錄音負責聲音的紀錄和表達,等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專業特點都發揮到極致,以確保這個欄目的高品質。
❻ 關於《新聞調查》優勢中的不足
急需著方面的資料!
我看的多是《新聞調查》的優勢,但希望得到其中不足的分析!
謝謝!!
問題補充:一樓的答案我已經在網上找過,能不能告訴一些新一些的。
重在分析《新聞調查》的不足!!!謝謝!
❼ 關於新聞調查(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或者新聞故事化,新聞的敘事藝術之類的英文文獻
深度報道是有別於一般資訊傳遞的特殊報道方式。所謂「特殊」,是指它處於不同的新聞參照系,有其特定的價值目標。正因為此,圍繞自身的本體建構,它也相應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選題策劃理念、方式和語言,並呈現在采訪、寫作、編輯乃至媒介運作機制的各個層面。
一、選題策劃的價值定位
從策劃學角度看,所謂策劃,是指以既定目標為起點,根據有關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體實施細節,以求目標之實現;它還包括對實施結果之評估,以備今後策劃作參考等意義。策劃一般由策劃者、策劃依據、策劃手段、策劃對象、策劃效果評估等因素構成。
深度報道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記錄或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這是深度報道必須進行選題策劃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選題策劃還以最佳效果為出發點,尋求符合自身價值定位的特質。在我看來,深度報道除了通常所說的新聞五要素之外,其「價值」特質還包括:
1、事實的獨特性。新聞對於受眾來說,存在一種「新奇律」,越是個性獨特、超出人們的經驗范圍,其吸引「眼球」的興趣就越是濃厚。盡管這可以在邏輯上被歸類,但它不是過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復,必有其量的積累的顯著性,特別是超越常規的突進性。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或問題可能改變某些地域、人群的處境,留下事物發展的新記錄;
2、關注者范圍廣。即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喚醒人們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它的受眾不以地區衡量,而以國家乃至全球的尺度來衡量;
3、對未來的影響力。深度報道中的事件除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影響,還對現存體制、規范、秩序構成沖擊,引起社會對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復性宣示。所謂重復性宣示,「是指最新報道中的重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對過去報道的重復。這種重復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為,意在明確宣示一種意圖,其新聞眼不在事實的最初發生,而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被延續這一時間點上,因為這個時間點的社會背景是新的。」[1]
深度報道在本質上是一種「視點新聞」,而從選題策劃角度看,它的實現又有賴於「視點」的發現和「視點」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現為題材的甄別和發掘問題,後者主要是對題材的處理和思維方式問題
Depth reports are different from gener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ans the special report. The so-called "special", refers to it in a different frame of reference information, the value of its specific goals. That is why, on their own body building, it also formed a corresponding set of special topics planning ideas, methods and language, and showed in the interview, writing, editing and eve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media at all levels.
First, the value of planning topics targeted
Learn from the planning point of view, the so-called planning, refers to the established goals as a starting poi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develop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detai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It also includ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assessment, planning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 And other reference significance. Planning by the general plan, based on planning, planning tools, planning targets,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factors pose.
Depth rep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irst decision is a deep-level mining news. In other words, it is not merely an event or phenomenon on the record or described, we must als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is incident, the results or even the future trend. This is the depth of coverage must be the basic premise of planning topics. In addition, the choice is also planning to best effect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value. In my view, in-depth reports said the news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five element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1, the uniqueness of the facts. News For audiences, there is a "novelty law," the more unique personality, beyond the scope of people's experiences, their capacity to attract "eyeball" the more interest is strong. While this can be classified in terms of logic, but it is not the last incident in the plane of plication, but the amount of its accumulated significant, especially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process progressive. In real life, these incidents or issues may change some regions, the situation of the crowd, leaving thing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cords;
2, to cover a wide range of concerns. Depth reports that the concerns of the object, usually the community has a broad power, or to remind people of concern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mankind, or to awaken people's conscience, or easily arouse people's common interests. The audience is not measured by region, country and even in the world scale to measure;
3, the future influence. In-depth reports of the incident in addition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also in the existing system, regulate, order a shock, the community of ideas, concepts, moral, eth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lection;
4, repetitive declaration. The so-called repetitive declaration "refers to the latest report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r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report to repeat the past. This is not to repeat caused by the negligence, but by deliberate, intended to declare a clear intent, the facts are not news focus The first occurred, and in fact has been the continuation of this point in time, because this point in tim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1]
Depth reports,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Viewpoint News" and topics from the planning point of view, it also depends on the realization of "Viewpoint" and the discovery of "Viewpoint" positioning. The former mainly for screening and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issue, which is the main theme of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and ways of thinking.
具體你參考別人的文獻吧,像最近的新聞方面的期刊啊,有好多的,論文肯定要自己動動手了,呵呵給你推薦個人的論文,張志安的
❽ 電視新聞策劃、采訪、製作的一般規律是什麼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項
新聞,電視新聞策劃是電視新聞節目生產的思想源頭,進行電視新聞策劃應當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堅持新聞的客觀性原則
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是指新聞事實不能隨策劃人的意志而改變。策劃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思維活動空間和實踐活動空間,但是絕對不能扭曲事實和虛構新聞。事實在前,報道在後,這是新聞最一般的常識。新聞策劃是關於采訪報道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策劃,而不是策劃新聞事實,即無視新聞的客觀規律去策劃新聞、編造新聞。當然,有一種新聞現象應該區別開來。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電視新聞業的改革發展,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媒體不再滿足於「守株待兔」式的報道,而是主動出擊。比如,1996年中央電視台記者精心策劃,組織了一次以《同是114》為名的新聞調查。在接連三天的時間里,記者撥打了北京、上海、西安等10個大城市的「114」查詢台,形成了極有意義的調查結果。從表面上看,這條電視新聞好像是策劃出來的。然而,從本質上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知道,各地「114台」服務水平,是一種不以記者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記者的策劃只是對報道方式的謀劃與選擇,是通過這種報道方式和方法將客觀事實凸現出來。又如2000年湖北電視台組織的《神龍西部行》,1996年浙江台組織的戰役性報道《走南闖北看浙貨》,同樣是策劃人對報道活動形式的一種選擇,不能看作是策劃新聞。
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所謂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是要造就一個有利於改革、開放、穩定的電視輿論態勢。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關鍵是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策劃人應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當拿不準的時候,必須「吃透兩頭」:既要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又要吃透實際工作情況和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了時代發展大背景和事物的本質意義,才能形成鮮明的報道思想,給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
策劃人還應關注一些非政治性導向問題,如思想導向、經濟導向、消費導向、生活導向、行為導向等。這些雖然是非政治問題,但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有的還可能演變為影響社會安定的政治性問題。
3.堅持觀眾需求第一的原則
從本質上講,電視新聞策劃就是針對觀眾的需求而策劃,為使觀眾滿意而設計。在報道選題、報道內容、報道手法上多出創造性意見,把新聞做得真實、生動、精彩,讓廣大觀眾喜聞樂見。如湖北電視台新聞中心在做《創品牌、興湖北》戰役性宣傳策劃方案之前,走訪了大量的武漢市民。一提到品牌,武漢市民就自然而然地回想起當年武漢市的一些打得響的知名品牌,如鶯歌牌電視機,荷花牌洗衣機。但是,時至今日,它們為何一個個悄無聲息地離去?這是市民們迫切需要我們回答的問題。在做選題策劃時,策劃人擬訂了一系列類似這方面的題目,如《鶯歌為何不鳴唱》、《悲哉!永遠凋謝的荷花》、《紅桃K為何紅遍大中國?》等。創精品名牌不易,保精品名牌更難,這是《創品牌、興湖北》亟待探索而又不可迴避的深層次的問題。
沸騰的社會生活是新聞策劃的選題源泉,廣大觀眾的收視需求是新聞策劃的第一推動力。因此,新聞策劃人必須對實際社會生活和社會大眾懷有休戚相關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態度。
通常講,做電視新聞策劃,有三個基本步驟,而每一步驟都有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
第一步: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做好電視新聞策劃的重要基礎,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簡單一點地說,就是為策劃而調查研究,為報道選題而調查研究。這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掌握現時期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社會實際工作情況和觀眾的需求願望以及其他新聞媒體的新聞宣傳態勢,發現、判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事實。這個調查研究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是一個知己知彼、力圖開拓創新的過程。
第二步:策劃創意。
這一步是策劃的主體,它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報道選題、報道內容、報道手法、報道時機和報道人選以及資源配置的全面設計和謀劃。它是以事實為基礎、以價值為前提、以創意為核心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維活動。大體要求:選題要有新意、角度要新穎、內容要新鮮、時機要得當、手法要生動活潑。這個策劃創意,實質上就是電視采訪報道思路、觀點、方法的創新。
第三步:效果評估。
這里講的效果評估,指的是在一個策劃方案擬定之後,對方案可行性和價值目標、效果進行全面分析和預測。通常要通過集體討論,吸收各個方面好的意見,對原策劃方案的某些局部進行補正、修改,甚至是論證、修改,再論證、再修改,以求策劃方案盡可能地完善。
做電視新聞策劃,除了掌握上述三個基本步驟之外,還必須明確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重點就是報道選題、報道內容、報道手法的謀劃。同時,它也是電視新聞策劃的難點。其所以說是難點,就是你想到了一定要創新,但具體運作起來,又不容易找到相關的方法和途徑去實現創新。策劃人總是為此而感到困擾。如對突發性事件報道,要關注社會各界熱切需要了解事件詳細情況的心理,要搶時效,力爭先聲奪人;戰役性宣傳報道,重在把握事關全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人們極度關注的視野中選題,在深度上做文章;社會活動報道,關鍵是要有明確的活動主題和報道思想,重在活動本身的創意;新聞評論,重在選題和評論技巧。選題必須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導向價值是它的主要目標;日常報道,要關注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生事物,在新鮮、新意、新穎上做文章;批評報道,重在揭露的技巧,即用事實說話。這些,都是策劃創意的基本技巧。
❾ 如何確定深度新聞調查節目的選題
選題策劃標准
選題往往是節目的靈魂,作為央視的品牌欄目,選題標準的明確化和清晰化,往往是決定欄目長久風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選題策劃是一個節目在運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個節目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也決定於前期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