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試卷(人教版的)最好附帶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他們距今約( )
A.170萬年 B.70-20萬年
C.3萬年 D.七千年
2.史載:「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這反映了西周( )
A.實行禪讓制 B.實行分封制
C.確立世襲制 D.推行郡縣制
3.以下世界文化遺產中,反映我國戰國時期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是( )
A.雲岡石窟 B.都江堰
C.龍門石窟 D.秦始皇陵兵馬俑
4.《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這主要是因為商鞅 ( )
A.建立縣制 B.鼓勵農民開墾荒地
C.統一貨幣 D.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5.有一天,小明去參觀某一歷史博物館,其中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深深地吸引著他。根據你所學的歷史知識,判斷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 )
A.隸書或小篆 B.大篆或小篆
C.隸書或大篆 D.甲骨文或金文
6.伴隨中國的和平崛起,全球興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如全球祭孔。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其思想核心是( )
A.「仁」的思想 B.「兼愛」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無為」的思想
7.我國最早將貨幣統一成右圖樣式的朝代是(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8.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下列人物在造紙術的改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是( )
A.司馬遷 B.蔡倫
C.張仲景 D.張衡
9.西晉滅亡後的270年間,民族大融合成為我國北方一種潛移默化的歷史趨勢。在這一歷史趨勢中起到「催化劑」作用的歷史人物是( )
A.孝文帝 B.司馬懿
C.司馬炎 D.諸葛亮
10.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熱衷於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技術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生產技術,他可以查閱的書籍是( )
A.《綴術》 B.《水經注》
C.《齊民要術》 D.《黃帝內經》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後人認為李冰的功勞勝過大禹,寫詩贊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請回答: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李冰因修築了哪一水利工程獲得後人如此稱贊?這一水利工程修築在我國的哪一條江上?
(2)由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興修聯繫到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設,說說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閘蓄水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將在哪些方面發揮效益?(提示:今天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建築規模上大大超過古代興修的水利工程,將發揮巨大的造福社會的綜合利用效益。請你先想想李冰修築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再說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將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詔「不得以北俗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十二月,引見群臣……班賜冠服(按官位不同賜給服裝)。
──摘自《魏書》
請回答:
(1)從材料中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並指出其作用。
(2)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認識。
期末檢測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C 3.A 4.D 5.D 6.A 7.B 8.A 9.C 10.C 11.A
12.C 13.C 14.C 15.A 16.B 17.C 18.B 19.B 20.C
二、非選擇題
21.(1)人物:李冰。(2)水利工程:都江堰。功能:防洪灌溉。(3)影響: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22.(1)事件:張騫通西域。(2)作用: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3)機構:西域都護。職能:總管西域事務。意義: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1)演變:龜甲、獸骨-竹簡、木簡-帛-紙。(2)朝代:東漢。(2分)原料: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等。(3)原因:紙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它使得文化極易傳播,使用方便,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傳播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此題屬於開放性題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題意即可)(4)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自然資源有限,特別是森林資源不足,使用「再生紙」有利於充分利用資源,也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題意即可)
24.(1)「帝」:孝文帝。政權:北魏。(2)民族:鮮卑族。(3)改革內容: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4)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
㈡ 關於端午節的資料
1、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2、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3、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2)漢服社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豆丁擴展閱讀:
端午節習俗:
1、躲端午,舊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此習俗宋代似已形成。
2、沐蘭湯,是中國節日端午節的一種衛生習俗。首先一身著漢服的女性端著一盆艾葉水,人們排好隊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參加活動的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
3、畫額,傳統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㈢ 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段事跡,是為紀念2000多年前,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 時)農歷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著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 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
㈣ 十萬火急。。。長春文廟端午節有什麼活動啊
在端午節期間,長春文廟在28日、29日、30日免費開放的同時,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市民在這里不但可以看到傳統成人禮等場面,還可以聆聽到精彩的傳統文化講座,從而充分放鬆身心,體驗傳統節日的無窮魅力。
5月28日上午,由長春文廟、東北師范大學中華古詩詞吟誦團、長春漢服社、吉林漢服群共同合作策劃,嚴格按照古代儀禮復原的古代成人筓禮將在長春文廟欞星門前廣場舉行。當日,「國學大講堂」繼續開講,省錢幣學會會員、民俗學會會員、食品科學碩士研究生孫鐵軍講師將為聽眾講解《孔府宴及孔府飲食文化》。該講座將通過講授孔府宴的起源和發展及孔府菜的分類和特點,結合孔府菜餚典故和菜餚圖片,使聽眾初步了解認識孔府宴,進一步了解孔府飲食文化及孔子後裔是如何通過飲食活動來傳承儒家文化的。透過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孔府菜餚,使聽眾認識到孔府飲食既是一種飲食活動,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國飲食文化各個層面的集中表現者,也是中國飲食文化史乃至世界飲食文化發展史中絕無僅有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5月29日,省委黨校於新恆教授將帶來《公關禮儀與傳統文化》講座,為聽眾講述公關禮儀是人際交往及公關活動的潤滑劑和紐帶、中國早期的公關禮儀思想與活動、自我推銷的禮儀、交談的禮儀等話題。
5月30日,長春文廟「慈善大講堂」首講開講《傳統文化與慈善》,本期主講人為長春市孔子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許兆昌。本期主要講解傳統文化中的慈善基礎,孔子的仁愛,孟子的性善,墨子的兼愛,傳統文化中的反慈善觀念等。
據悉,端午節期間,長春文廟還准備了600個狀元粽和節日祝福紅蛋,送給每天游覽參觀的前200名遊客。
㈤ 中秋節的來歷端午的來歷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㈥ 端午節資料隨便多點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為端午節。漢服端午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1]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徵蟾蜍、蠍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餚,現在少見。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 、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端午賽龍舟活動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