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扶貧的五種幫扶形式
扶貧的主要形式:
1.定點扶貧。中央定點扶貧單位要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制度。動員本單位、本行業、本系統幹部職工廣泛參與,定期選派優秀中青年幹部掛職扶貧。
多渠道籌措幫扶資源,創新幫扶形式,幫助協調解決定點扶貧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做到幫扶重心下移到貧困村,幫扶對象明確到貧困戶,幫扶措施到位有效,年度工作總結和計劃報送及時。
各單位領導同志每年到定點扶貧地區開展扶貧調研,督促指導定點扶貧工作。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和有關單位的定點扶貧工作參照中央層面做法,組織開展定點扶貧。
2.東西部扶貧協作。強化政府援助,協作雙方要共同研究制定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將對口幫扶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建立協作雙方聯席會議制度,市縣層層結對、行業部門對口幫扶。
擴大區域合作,推動東西部資源、產業、要素的優化配置,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加強企業協作,動員東部企業遵循市場規律、發揮自身優勢,到西部地區投資興業,開拓市場,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結構。
加強人才支持,推動東西部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才雙向掛職交流,引導人才向西部等艱苦邊遠地區流動。充分發揮東部職教優勢,提倡合作辦學、訂單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
3.軍隊和武警部隊扶貧。明確省軍區、軍分區政治機關和人民武裝部作為同級政府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按照「就地就近、有所作為、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原則,省軍區(武警總隊)主要幫扶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軍分區幫扶扶貧任務較重的鄉鎮或貧困村,作戰部隊結合實際就近確定幫扶對象。
部隊院校、醫療、科研、裝備修理等單位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4.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扶貧。鼓勵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發揮聯系面廣、人才智力富集等優勢,通過定點扶貧、智力支邊、光彩事業等形式,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5.企業扶貧。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骨乾和命脈,要在扶貧開發中發揮帶頭作用。民營企業是社會扶貧的重要力量,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參與扶貧開發。
鼓勵各類企業通過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招工就業、捐資助貧、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參加村企共建、結對幫扶等扶貧工作,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各級國資委、工商聯和扶貧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聯系機制,做好支持、服務和宣傳工作。
(1)對口援助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扶貧的保障措施:
1.落實支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立扶貧基金,拓展社會扶貧籌資渠道,專項用於開展扶貧幫扶工作。參加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部省市,可在協作雙方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安排一定數額的幫扶資金。加大財政對扶貧公益事業的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購買扶貧領域服務的具體措施。
2.健全激勵機制。在每五年開展一次社會扶貧表彰工作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榮譽表彰體系。對扶貧成效明顯、貢獻特別突出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可在尊重其意願前提下給予項目冠名。
3.加強監督評估。建立定點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和通報制度。建立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扶貧監測評估體系。完善扶貧項目招標采購、社會組織徵信、第三方評估、審計等相關制度,推動參與扶貧的社會組織增加透明度、提升公信力、擴大影響力。
參考資料網路——扶貧
『貳』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的國辦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的通知
國辦發〔2008〕5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叄』 對口支援的認識
一省幫一市啊
『肆』 法律援助培訓計劃
誰有「西部計劃」法律援助專項志願者的詳細數據。關於組織開展「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的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主要負責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
『伍』 對口支援的支援類型
汶川地震後的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為舉全國之力,加快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並使各地的對口支援工作有序開展,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建立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機制。考慮支援方的經濟實力和受援方的災情程度,兼顧安置受災群眾階段已形成的對口支援格局,對口支援安排如下:
1.山東省——四川省北川縣
2.廣東省——四川省汶川縣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縣
4.江蘇省——四川省綿竹市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縣
8.遼寧省——四川省安縣
9.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10.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
11.山西省——四川省茂縣
12.湖南省——四川省理縣
13.吉林省——四川省黑水縣
14.安徽省——四川省松潘縣
15.江西省——四川省小金縣
16.湖北省——四川省漢源縣
17.重慶市——四川省崇州市
18.黑龍江省——四川省劍閣縣
19.廣東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肅省受災嚴重地區
20.天津市——陝西省受災嚴重地區 上海:截至2009年6月,上海市累計援助萬州各類項目425個,到位資金10.23億元。其中:經濟合作類項目38個,上海投入資金7.9億元,解決移民就業7000多人;無償援助項目387個,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旅遊等多個領域,累計到位資金2.32億元。在無償援助資金中,基礎設施項目5193.5萬元,移民就業基地5680萬元,農業項目2485萬元,旅遊項目560萬元,教育3899.84萬元,衛生1067.3萬元,「五個一」工程800萬元,人力資源開發564.08萬元,其它項目2930.28萬元。此外還為萬州培訓各類人員4200人次,幹部交流168人,幫助萬州安置農村外遷移民2010人。
天津:在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中,天津市始終把移民的生產、生活安置作為工作的重點,注重在基礎設施、公益建設等方面創造條件,10餘年來,天津累計到位資金10104.4萬元,其中實施經濟合作項目9個,到位資金4954萬元,天津市委、市政府、市郵政局、市民政局、市環保局、市體委、市信息中心等部門支援萬州無償捐贈款物已經超過3394.4萬元。
福建:十多年來,萬州在移民搬遷、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領域取得的成績都凝聚著福建省各界濃濃的情誼。共支持萬州資金68802.7萬元,其中無償援助資金9845.7萬元。以產業發展為例,福建亞通、恆隆冶金、萬美鋁業、萬福食品、九州龍酒業、源隆發百貨、永輝超市等50多個項目先後落戶萬州,到位資金近5億元。
廈門:截至2009年6月底,廈門市共援助萬州區各類項目66個,到位資金11886.44萬元。其中:經濟合作項目7個,到位資金7696萬元;無償公益項目55個,到位資金4190.44萬元。針對萬州產業「空虛」,移民就業難的實際,廈門市重點支持萬州培養「造血」功能。
南京:自1994年以來,南京共實施對口支援項目155個,實際到位項目資金1.05億元,援建希望小學8所,無償捐贈資金3254萬元,定點培訓農村移民致富帶頭人30名,專題培訓質量、技量人員60名,安置庫區大中專畢業生185人,對萬州的移民遷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寧波:寧波市除了對萬州社會事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無償援助以外,還把援助工作的側重點放在促進萬州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先後為萬州區培訓300多名移民致富帶頭人和重專大戶,並免費贈送了大量的優質果苗,為萬州援建高效農業示範點和引進新品種項目73個。截至目前,寧波共援助萬州各類項目234個,到位資金4043.39萬元。
黑龍江:2005年,黑龍江省代表團來萬參加三峽庫區(重慶)對口支援暨經貿洽談會,翻開了黑龍江省對口支援萬州嶄新的一頁。截至2009年6月底,共無償援助資金218萬元。
北部新區:截至2009年6月,北部新區對口支援萬州的總金額達到10426.53萬元,並表示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支持萬州發展。同時,北部新區(經開區、高新區)集團共38批次、2000多人次到萬州開展對口支援工作。
對口支援彪炳千秋,情注三峽感天動地。從1992年開始,國家有關部委、各對口支援省市紛紛向萬州伸出援助之手,用濃濃真情支持萬州的移民、改革、發展和穩定。17年來,對口支援在高峽平湖結下了累累碩果…… 醫療衛生方面的對口支援是指地區與地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專業性支援、協作;內容主要是技術支援和技術協作。幫助培養當地的衛生技術人員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
1983年國務院有關部門明確指出:對口支援的任務是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醫療、衛生、教學、科研以及醫療、設備維修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壯大技術骨幹隊伍,並把幫助培養提高當地的衛生技術人員擺到首要地位;幫助開展新技術,解決疑難,填補空白,以便盡快改變這些地區的醫療衛生技術條件,提高專業衛生技術水平和科學管理水平。對口支援的形式和辦法靈活多樣採取派出去、請進來,業務掛鉤,聘請專家兼職和咨詢服務,組織講學,專業技術協作,安排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技術幹部到內地進修,舉辦各種短訓班、提高班和指定高中等醫葯院校開辦民族班、邊疆班,派醫療教學小分隊等多種方式。並指出不論採取哪種辦法,都要從實際出發,分別不同對象、不同任務、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由實施對口支援雙方協商確定,要注重實際效果,能真正解決問題。 為了支持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下發了《教育部關於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通知》。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在《關於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通知》[教高(2001)2號]中正式確定由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通過聽取匯報、實地參觀、召開座談會、與師生接觸等形式對青海大學的教學、管理、科研、實驗條件、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等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與青海大學領導座談交流,協商和落實對口支援有關事宜,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擬定了對口支援的目標、任務和近遠期的工作計劃,並於2001年9月正式簽訂了對口支援協議書報請國家教育部審批。 支援高校 主管部門 受援高校 主管部門 北京大學 教育部 石河子大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清華大學 教育部 青海大學 青海省 中國農業大學 教育部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自治區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部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省 復旦大學 教育部 雲南大學 雲南省 上海交通大學 教育部 寧夏大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 南京大學 教育部 西北大學 陝西省 浙江大學 教育部 貴州大學 貴州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省 華中科技大學 教育部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市 華南理工大學 教育部 廣西大學 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南交通大學 教育部 西藏大學 西藏自治區 西安交通大學 教育部 新疆大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同濟大學教育部井岡山大學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