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是什麼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創新機制中求發展。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國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效發揮其主導和帶動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為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和技術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精幹高效,科學設置機構,優化隊伍結構,合理配置農業技術推廣資源;堅持政府主導,支持多元化發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職能,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鼓勵地方進行探索和實踐;堅持統籌兼顧,與縣鄉機構改革相銜接,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
(3)總體目標 著眼於新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明確職能、理順體制、優化布局、精簡人員、充實一線、創新機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構建起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貳』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資金怎麼用
這個需要根據當地的政策來決定的。根據政府補助和基層農技需要來選擇適合當地的方案。
『叄』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項目發展歷程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農耕歷史的農業大國,早在堯舜時代,後稷就從事「教民稼檣、樹藝五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而周朝也開始設立專門的機構和官員進行「勸農」、「課桑」、「教稼」等工作,可以說政府介入、主導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建設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問題。在1951東北試辦了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基礎上,我國於1953年由農業部頒布《農業技術推廣方案》,要求各級政府設立專職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並配備專業人員;1954年,農業部正式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條例》,明確規定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機構性質、任務職責等,從而在我國逐步建立起以農場為中心,互助組為基礎,勞模和技術員為骨乾的農業技術推廣網路。隨著集體化的推進和人民公社體制的普遍確立,中央於1962年決定在縣區級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並在這一基礎上逐漸發展起植保、畜牧、配種的專業技術站;1974年國務院號召建立從縣辦農科所、公社辦農科站到大隊辦農科隊、小隊辦實驗小組的「四級農科網」,我國至上而下的、政府包辦的、行政命令主導推動的公營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從此建立起來。
為了完成2013年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農業和農技推廣相關部門要認真抓好以下三項工作:認真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把農技推廣工作納入法制軌道。《農技推廣法》的頒布施行,是農技推廣系統的一件大事,要認真學習,搞好宣傳,依法規范我們的行動,用法律保護推廣者的權益,把農技推廣工作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當前,要以推廣法為依據,穩定農技推廣機構、隊伍、經費渠道和經營服務。在農技推廣過程中,形成一套服務體系的解決方案,同時,農技推廣系統的幹部和職工要自覺遵守推廣法的基本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做好農業綜合開發和各項基地建設。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做好各項農用物資的供應工作,搞好農副產品收購,不向農民打「白條」。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強化科技興農。繼續抓好扶貧工作。要按右政府提出的要求,抓緊實施年度扶貧計劃。抓好農村計劃生育,抓好醫療衛生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強農業立法工作,依法治農。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明確農技推廣工作的方針和方向,方針是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教育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方向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益的農業。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強地縣中心管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明確體系建設項目。主要要抓好:①健全機構,完替功能。已建和在建的地縣中心和鄉(鎮)站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內部功能,地縣中心要具備試驗、示範、培訓、推廣、經營5大功能;鄉(鎮)站主要是完善綜合眼務功能。②加強地縣中心管理,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搞活內部運行機制,調動廣大幹部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中心的作用。③認真貫徹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人事部、財政部和國家計委聯合發出的《關於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通知》精神,強調穩定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繼續做好定編定員工作,對新充實的人員要保證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聘用制人員必須經過考試或考核合格方能聘用,堅持條塊結合,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對「三權』下放了的鄉(鎮)站,要加強業務管理和組織領導,鄉(鎮)站的財產屬國家(集體)所有,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平調,更不要隨意調整人員和削減事業費用。深化改革,搞好服務,創辦經濟實體。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就要從農村著手,農技推廣部門應圍繞發展農村市場經濟,以搞好技術服務,增加農民收入,推廣農業技術,辦好各類優質農產品基地為主要內容,深化各類改革措施。農技推廣工作的改革一方面是改革管理體制,建立綜合管理機構;另一方面是改革運行機制,轉變職能,建設基地,創辦實體,形成體系、基地、實體相結合的改革格局。深化這兩方面的改革 。
『肆』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自查報告
什麼文化水平?初中、還是高中、大學?合並同類項就行啊。
『伍』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方向和主要措施是什麼
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要按照明確公益性職能、合理設置機構、理順管理體制、科學核定編制、創新人事管理制度等思路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通過放活經營性服務、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來促進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按照保證供給、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資金、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妥善分流和安置富餘人員等原則加大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支持力度。具體來講,應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於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不低於80%,並注意保持各種專業人員之間的合理比例。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編制不得與經營性服務人員混崗混編。要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實現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採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員進入推廣隊伍。完善考評制度,將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改革分配製度,將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掛鉤,落實對縣以下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傾斜政策。切實做好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完善農業技術人員技術職務評聘制度,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陸』 新時期如何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並稱為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 是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作為促進農業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是農業推廣工作的基礎和組織保證, 也是我國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為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農產品產量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特點和取得的成績 1.1 現狀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是政府對農業進行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後, 黨和政府在積極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 非常重視加強農業推廣體系的建設, 歷經半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和改革, 已建成種植業、林業、畜牧、水產、水利、農機化、經營管理七大專業技術推廣網路, 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我國農業推廣體系。 1.2 特點 從歷史發展可以看出, 由於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 農業推廣主要是以行政手段為主, 教育及其他方法為輔, 其特點主要有: ( 1) 由政府部門領導, 農業行政部門主管, 農業推廣機構與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一一對應。以政府建立的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為主體, 組織、協調、實施各種農業推廣工作。政府制定有關農業推廣的政策, 直接負責農業推廣項目計劃並組織實施, 對農業推廣機構的人、財、物進行管理, 推廣經費依賴於國家財政。 ( 2) 組織管理上具有雙重性。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既受農業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 同時又受上級推廣機構的業務指導, 而且由於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權大於上級推廣機構的業務指導權, 使得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組織領導功能較弱。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工作較多地是圍繞農業行政部門的工作來開展, 向行政領導部門負責。 ( 3)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 其組織結構、運行方式取決於計劃經濟的要求, 因此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化進程。 ( 4) 我國的農業推廣屬於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 一般包括試驗、示範、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 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於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過程。過於注重實用技術的推廣, 而忽略了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取得的成績 1.3.1 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包括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良種繁育、農業技術監督檢測3 個系統。除專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外, 還包括群眾性農技推廣組織。全國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省、地、縣、鄉、村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1.3.2 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農作物、畜、禽、漁品種的更新換代, 新技術、新機具的試驗、示範和推廣, 使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過渡。以豐收計劃為例, 自1987年實施以來, 每年安排推廣全國農、牧、漁、機等業先進、適用、成熟的科學技術100 項左右。通過該計劃的實施, 將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組裝配套, 在全國大范圍推廣應用, 促進了我國農牧漁業的全面增產、增收。 1.3.3 開展技術培訓, 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通過廣播電視講座、現場講授示範、科技宣傳欄、技術咨詢點、科技大集、「電波入戶」等活動, 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另外, 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等, 開展了對農民的系統培訓。 1.3.4 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 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 包括動植物檢疫、種子質量檢驗、動物防疫及其監督、農資質量監督、農業機械監督、農民負擔監督、農業承包合同管理等, 有效地預防了動植物病蟲害傳播和假種子坑農害農等事件的發生, 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