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方案
社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方案模板
為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根據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省區政府轉發省農委、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部門《關於20xx年全省農民工培訓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要求,今後一個時期,我社區將積極組織和充分利用現有的職業與成人教育等資源,按照「培訓為就業服務、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的原則,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努力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加快發展、富民強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現提出實施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的工作方案。
一、培訓的目標任務
我社區今後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目標任務。有關學校要強化服務「三農」的意識,從勞動力轉移培訓需要什麼、就業崗位要求什麼為著眼點,以積極主動、求真務實的精神,以承擔下崗失業人員轉移培訓為重要契機,培育並充分發揮職業學校技術培訓和推薦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努力適應我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結合區政府確定的勞動力轉移計劃,制定年度目標任務,分解任務指標,切實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
二、培訓的內容和重點
勞動力轉移培訓要以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青壯年勞動力為培訓主體,以開展勞動力轉移前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進城務工人員在崗、轉崗為內容的崗位技能培訓為補充,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抓好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在開展引導性培訓方面,要注重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新增勞務輸出人員開展勞動就業的`公共知識和務工常識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徑的培訓。
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方面,要以適應崗位技能要求為目標,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轉移就業的新增勞動力或青壯年農民工進行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培訓。對具備相應條件並有創業意向的下崗職工開展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指導。當前,要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整和把握培訓方向,確定勞動力就業培訓的重點領域。如勞動密集化程度高,吸納數量大的加工業、建築業等工種;以及就業方式靈活、就業門類繁多、就業彈性大的餐飲、家政服務、生活用品維修、營銷等服務業。在開展崗位培訓方面,要根據崗位要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開展在崗、轉崗、晉升等方面的培訓。有關學校和培訓機構要通過舉辦日校、夜校、周末學校等形式,對進城務工人員廣泛開展技能培訓、證書培訓和學歷教育,組織開展城市文明生活和農民工維權知識等方面的引導性培訓。培訓時間一般為公共知識培訓3-7天、職業技能培訓1-6個月,特殊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時間可根據需要適當進行調整。
三、培訓的組織和實施
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類中等職業學校要做到「五個結合」,即堅持職業技能培訓與引導性培訓相結合,普通培訓與證書培訓相結合,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面對面授課與運用現代遠程手段培訓相結合,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和實效性。
1、要全面推進「三教」統籌。探索初三、高三學生有序分流的辦學途徑。組織未能繼續升學並准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度培訓,掌握一定職業技能。
2.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勞動力需求變化,適應一線及技能緊缺型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改革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管理模式,強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組織開展學分制改革試點,推進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改革,實行更加靈活的學習制度,形成學分互認機制。
3、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組織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積極申報成為「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勇於承擔培訓任務。。在充分發揮現有教育培訓資源作用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改造和完善一批職業學校,建設一批勞動力培訓示範基地,形成一批優勢專業和特色工種,創立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精品培訓項目,培育推廣叫得響、記得住、有內涵的勞務品牌。。
4.創新培訓形式。積極探索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等有效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形式。訂單培訓主要是按照用工單位提出的用工數量和類別、技能標准、時限要求等,與用工單位簽訂培訓合同,按合同要求組織學員培訓,並向用工單位輸送經過培訓的合格勞動者。定向培訓主要是培訓單位通過開展市場調查和分析預測,明確培訓方向,確定培訓內容、培訓標准和培訓規模,開展儲備式培訓,並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推介培訓成果。
四、推進培訓工作的政策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社區要在當地政府統籌領導下,與農業、勞動保障、科技、建設、財政等部門密切合作,按照職責分工,廣泛動員組織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不斷擴大培訓規模。研究解決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研究制定培訓計劃和扶持政策,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培訓工作。各地教育部門和有關學校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計劃,確定各階段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進度,明確各方面的工作職責,細化政策措施,加強本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確保培訓工作有人抓、有經費、有目標、有考核、有實效。
2.爭取培訓資金投入。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社會和農民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加強與扶貧部門協調,在扶貧資金中安排一定數量的經費,用於貧困家庭學員的轉移培訓;與勞動等有關部門配合,督促用人單位在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所錄用農民工的培訓經費。要採取培訓券等方式,真正發揮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參訓者直接受益。按照有關部門核定的收費標准,由個人支付一定的培訓費用,有條件的學校和培訓機構對家庭經濟貧困的學員適當減免費用。
3.開展督導和表彰獎勵。,把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列入考核幹部的重要內容,實行目標管理。對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實施情況組織檢查,適當時候將組織表彰農動力轉移培訓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要表彰獎勵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成效顯著的學校、培訓機構及先進個人。要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農民工培訓的方針、政策、渠道、信息,宣傳先進典型,形成廣泛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良好環境。
;B. 農業支持社區方案
一、農業支持社區的意義
1、大健康的真正入口不是醫學或者預防醫學,而是農業,是健康食材,是老種子的能量與自然農法培育種植的健康有機農產品,以及它們健康及時有效率的儲存、運輸方式,而非有害的化學保鮮儲運方式。
2、以銷定購的方式,是真正有效率的食材儲運方式與渠道模式,降低盲目性,減少無效儲運損耗。
3、源頭品質乃至過程式控制制,包括可視農業,以及用戶體驗與口碑傳播,是健康有機食材的長遠佳良的營銷方式,厚積薄發,先慢後快,會有非常堅實長遠的品牌價值。
4、社區長期積累起來的鄰里信任價值大於任何品牌包裝、營銷策略以及實驗室檢測分析品控,是目前信任危機、公信力危機下現實可行、低成本的品質信任路徑。
5、人們在環境污染、生活方式欠妥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疾病出現,健康成為嚴峻問題,而作為能量源頭的健康食材需求,正在變得明確而旺盛。
但是鄉村有機食材因為渠道、宣傳、信任瓶頸限制不能有效抵達消費者,消費者也無法便捷穩定有效率的獲得生產供應,解決這種信息、信任、渠道阻隔就成為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社會工作,而且需求決定了這種事業的成功率。
6、有效的供需對接與以銷訂購定產這種訂單式生產與計劃性生產,也可以減少生產的盲目性。
7、這種有效供需匹配,既可以增加農民收益,也解決城市居民食材安全痛點,是配合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措施,必然具有市場和商業價值,不僅帶動農村就業和經濟發展,也可以促進流通、銷售渠道的就業。
8、因為健康食材的市場傳播,並隨著市場渠道能力的加強,其經濟利益刺激,可以引導農民有意識向有機農業靠攏,實現社會多方價值共贏,提升農產品的效益價值,健康種植方式也有利於保護農村水土環境的健康,以實現可持續耕種經營。
二、社區營銷的市場方案
1、社區團購的訂單式銷售,確保了銷售的准確性與效率,必然減少採購儲運盲目性,降低各種相關費用和成本,給消費者以更實惠價格。
2、和其他渠道市場的農產品形成高度差異化,獲得忠誠用戶與高復購率,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降低營銷成本,同時積累渠道品牌度與信任度,是可持續的健康商業。
3、體驗經濟真正實現品質大於品牌,回歸商業價值根本,消除商業欺騙和欺詐,解決商業中最大的成本:信任成本。所以源頭品控是一切產品的基礎和生命線。
4、農業支持社區較小的商業半徑(本地化),與較短的商業環節鏈路,提升效率,實現渠道更高價值。
三、行動方案
1、初步以一個小區為樣板市場,獲得穩定客源和穩定產品體驗。
2、原產地設立集采與品控中心,嚴格把關源頭。
3、社區地麵店和線上微信群,分別以產品體驗和鄰里用戶背書方式,完成產品登陸。並持續完成定點采購、儲運、分發的組織穩健度與流暢度磨合。
4、在各環節穩定、用戶穩定、品控儲運穩定情況下,開始做周邊市場滲透發展,確立市場宣傳獎勵方案、促銷方案,但是這一切執行僅僅並牢牢依靠用戶,而非渠道自身。渠道僅僅設計制度和方案。
5、確立更大區域地面設點和線上獲客流程化方案,做模式裂變培訓,以及更大兩級的儲運物流方案升級。但是盡量避免主觀宣傳,而是客戶自發宣傳的制度利益機制建設。
6、在市場流通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完善流程標准、角色職責分工與標准、品控標准、服務標准、財務標准、文案素材話術標准,以及分銷設點利潤分配和銷售激勵標准,條件成熟時公司化運營。
7、進一步完善產品包裝,產品品牌宣傳,儲運方案,為互聯網廣域市場做好籌劃和准備。
四、合作方案
1、供應商需確立出示自己質量宣言以保證,以及產品穩定性保證。
2、供應商需提供有效的資質,養殖種植方案與標准,技術方案,提供相關證明,並接受監督。
3、為打開市場,快速完成客戶體驗,供應商前期需要提供相關價格支持、回款期支持、促銷支持、積極的包裝改良適應與儲運響應,以有力方式共同推進陌生市場的破冰開發。
4、在打開市場後,供應商需提供良好的後援支持,提供完善的產品圖文(視頻)素材、參數、賣點、文案營銷話術,並源源不斷的輸送給渠道方,需要專人負責配合,快速溝通響應。
5、供應商需提供完善的售後流程,確保用戶無憂,渠道無憂,特別是質量承諾和保證,共同打好市場基礎。
6、供應商和渠道一起商議銷量激勵方案,以擴張市場,提高市場開拓的積極性。
五、以上為框架協議,附件如下:
1、公司資質與相關文件、質量承諾書、售後承諾書、技術方法證明材料。
2、產品目錄與供貨價格、促銷方案。
3、包裝儲運方案和標准。
4、產品素材、規格參數、營銷文案(一品一套)電子版本。
5、專項聯絡人姓名、聯系方式。網路溝通協同共享方式。具有法律效率的文本傳輸方式(電子郵件)。
6、結算方式、賬戶、帳期。
7、爭議解決方式。
8、品質安全事故認定與處理方法,其他事故責任認定與處理方法。緊急事件協調溝通方式。
學院社區渠道負責人簽章(字)
供應商負責人簽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