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挑食的支持策略
解決幼兒挑食的策略有哪些
巧用寶寶好奇心:在餐桌上,如果寶寶挑食,有寶寶不喜歡吃的食物,那麼先不要強迫寶寶去吃這種食物,以免寶寶對該食物有抗拒心理,寶寶還小,他們還不能理解「營養」是什麼意思。我們要做的是利用寶寶的好奇心,比如可以在寶寶面前津津有味地吃著他不喜歡吃的菜餚,並且跟伴侶交流對菜餚的正面感受,特別是關於口感方面的,幾次之後,寶寶就會對該食物多了份好奇心,同時為了加入爸爸媽媽的聊天中,開始吃他原來不愛吃的東西了。
減少選擇,加大消耗:在每次進食的時候,不要出現太多不同種類的菜餚,即使是大人,喜歡的東西也會不自覺地多吃點。寶寶的胃口不大,如果喜歡的東西太多,他自然會排斥那些他不喜歡吃的。要讓寶寶吃下他原本不吃的東西,那麼就要把「干擾項」都去除,餐桌上只出現兩三個選項,最好的搭配是個寶寶原來就喜歡的,但量不多,一是寶寶不喜歡但你想給他吃的,讓寶寶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進食。
寶寶挑食的危害有哪些
1、膳食要均衡,食物要新鮮、品種多樣化:通過均衡的膳食,即粗細、葷蔬搭配,是可以達到兒童的營養需要,而不必買營養品、 滋補品之類。
2、注意攝入蛋白質的質量: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需大量的蛋白質,而且蛋白質的質量要優良,即攝入肉、禽、蛋、豆 類的蛋白質,但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
3、早餐不宜馬虎:經研究表明,從早餐中獲得足夠熱能和蛋白質的孩子,其體形和機能發育較好,學習效率亦高。
B. 針對幼兒挑食不愛吃飯寫一套教育方案該怎麼寫
你好,孩子胃口不好家長可以適當給孩子喂一些開胃的食物,或者可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看是否是因為缺乏微量元素導致孩子胃口不好。大部分寶寶不愛吃飯都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 建議家長適當規范孩子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每天都要保證孩子的飲水量和運動量,因為只有孩子的運動量達到了,才會產生想要吃飯的慾望! 另外家長可以利用孩子進餐前的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開展簡單的餐前游戲,或者介紹食譜給孩子介紹蔬菜的營養等,吸引孩子興趣,選擇寶寶喜愛的餐具,同時在給孩子做飯的可以適當考慮色香味形的搭配,提高孩子吃飯的慾望。 當然,家長也應該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吃飯的時候盡量不說話,每次進餐最好控制在半個小時,過了就收了,作為是孩子不專心吃飯的「小懲罰」,最後就是要在餐前給孩子提進餐的要求,如自己吃飯,專心吃飯等! 盡量少吃或不吃零食。寶寶的飲食要清淡,可以給寶寶少吃多餐。
C. 小班幼兒怎樣養成良好進餐行為實施方案
教師:袁丹丹 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一段時間好的習慣將影響孩子今後一生的發展,進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小班幼兒進餐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餐前活動的組織很重要,餐前可做安靜活動,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快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安靜活動的主要目的。我覺得,餐前盡量避免一些太劇烈的運動,可進行一些安靜活動,如《大公雞和漏嘴巴》,讓小朋友明白吃飯時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使桌面、地面、身上弄得不幹凈。多告訴幼兒吃飯時要專心。還可以通過一些兒潛移默化地告訴小朋友一些用餐時的小禮儀。 進餐前一定要讓小朋友洗手,我們可將洗手的方法分解成相互的幾個步驟:卷衣袖,把手打濕,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沖冼干凈,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乾。我們讓孩子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學,為了讓他們更感興趣,還可以將這些動作編成好聽的兒「嘩嘩流水清又清,小手洗洗講衛生,捲起袖子再洗手,小手搓搓,白又白。」老師在多次反復練習中,孩子會慢慢地掌握了正確的洗手順序及方法,養成了進餐前的好習慣。 准備進餐時,可為幼兒播放輕音樂,使幼兒在優美輕松的音樂中安定,愉快地進餐。對進餐好的孩子給予贊許,激勵幼兒積極用餐。針對挑食的孩子可以從開始盛少點,到以後慢慢增加,讓他逐漸適應,老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真棒,再多盛點吧!」……「今天你學會了吃青菜,真了不起」,在老師反復鼓勵下,激發幼兒食慾,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小毛病。 良好的進餐習慣是可通過教育來培養的,當然幼兒的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相信我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我想小朋友們都能養成良好進餐的好習慣,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茁壯地成長。
D. 根據幼兒吃飯挑食的現象設計一份方案
設計意圖: 一日三餐,天天如此。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是幼兒園小班健康教育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因為,現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數往往是飯來張口,家長包辦代替。那麼,進入幼兒園以後,集體的生活場所,需要他們增強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逐步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飯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這一年齡的孩子力所能及的。注重幼兒獨立進餐習慣的培養,不僅能使幼兒擺脫依賴的習慣,還將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獲得一些生活能力的鍛煉,這對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並且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健康領域的教育內容與要求,可以實現愛吃各種食物,主動飲水的目標。據此,我根據幼兒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名稱:健康領域:寶寶愛吃飯(小班)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能夠坐端正,手扶碗,專心地一口一口地吃飯。 2.培養幼兒進餐時的愉快心情,願意獨立進餐。 活動准備: 錄制小班幼兒吃飯的場景;根據小鳥吃飯的故事繪制上課用的圖本;《吃飯歌》的音樂帶。 活動過程: 1.導入:看小朋友們吃飯的錄像片段。 2.基本環節 首先觀看圖片一,小鳥寶寶獨立進餐的圖片,通過觀看這張圖片引出討論:小朋友們要像小鳥寶寶學習,學會獨立進餐。 圖片二:兩個小鳥寶寶吃飯。問:誰把碗打翻了,為什麼會打翻?(引導幼兒說出一手拿勺,一手扶碗的習慣) 圖片三,觀看小鳥寶寶在學習飛翔的過程中進餐的圖片,引出小鳥挑食,最後沒有力氣飛翔,然後進入話題討論「小鳥為什麼會沒有力氣飛翔,我們應該怎麼做」。 討論環節:剛才我們觀看了兩個小鳥寶寶吃飯,你們覺得哪個寶寶吃的好啊.我們應該向誰學習? 小鳥A寶寶吃飯吃得好是因為他學會了一首兒歌,那麼小朋友們我們也來聽一聽吧。(引入兒歌《吃飯歌》,活躍餐前情緒) 3.教師小結:小朋友們都能獨立地吃飯啦,那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就來比一比。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吃完一份飯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周五的時候我們看看誰的小紅花最多.老師會有小禮物送給你們。 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今天真棒,今天回家後將我們學到的《吃飯歌》唱給爸爸媽媽聽。然後監督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有沒有不好好吃飯,是不是像小鳥寶寶一樣,我們要做健康吃飯的小衛士。
E. 如何應對幼兒挑食現象,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一般孩子對喜歡吃的某種食物就吃得很多,而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則吃得很少,甚至乾脆不吃。很多時候,當孩子表現出不喜某些食物時,家長並不是勸說或 講道理,而是一味地遷就。他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自然而然改掉挑食的毛病。但事實並非如此。專家提醒,孩子的過分挑食會導致某些營養的攝入不足 或過量,導致孩子容易生病或是過度肥胖,嚴重影響他們的生長和發育。孩子挑食成因醫學專家表示,嬰兒時期的孩子只有單味覺,沒有分辨復合味道的能力,此時母親應盡量採取母乳喂養,或者給孩子喝的牛奶中不加糖、輔食果汁,保持原汁原味,這樣孩子的味覺記憶中沒有口味過重的東西,長大後就不容易挑食。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挑食的現象,這與家長的態度很有關系。比如孩子這一餐某種食品多吃一點,那一餐另一種食品多吃一點,而假如家長過於 縱容就會促成孩子吃飯挑食的壞習慣。吃自己喜愛和可口的食物是人的天性,家長一味地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慾」,就可能使孩子得不到平衡的膳食,從而導致孩子 發生食物富足型的營養不良。 另一方面,為了讓孩子能得到合理均衡的飲食,媽媽們往往使盡渾身解數,甚至追著孩子餵食,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弄得又累又急的媽媽火冒三丈。 對此,專門研究兒童挑食行為的專家認為,如果家長用強制或粗暴的手段逼孩子吃東西,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不愉快情緒不僅會降低食慾、影響消化,而且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或恐懼心理,這種強制進食往往也會增加兒童挑食的可能性。 糾正挑食妙招家長的責任是將合適的飯菜在合適的時間提供給孩子,許多兒童在成長期都會有一些正常的「挑食」行為,這與他們的個性和個人喜好密切相關,而這類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是能夠糾正的。但如果孩子的挑食行為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生長發育,不如試試以下幾招: 例如,合理安排和指導孩子吃零食的時間、數量,盡量減少或逐漸取消零食; 不要強迫孩子吃某種食物,以免加深孩子對這種食物的反感;經常變化花樣、調整口味以及創造愉快的進餐環境等,引起孩子的食慾;用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誘導孩子懂得吃各種食物的好處。 其實,孩子的偏食或挑食習慣往往是受到成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的影響。有的家長本身就挑食或偏食,見樣學樣,孩子是受到了家長的影響。有的是因為 家長喂養不當造成的,比如對於孩子愛吃的東西,有的家長就隨意讓他吃,有時一次吃得太多,孩子容易吃傷。當然也有孩子的原因,比如孩子的口味比較挑剔、吃 零食影響進餐時的食慾、飯前或吃飯時喝過多的果汁或含糖飲料等。 所以,專家建議,家長要想豐富孩子的口味,首先要以身作則,以自己良好的飲食習慣為孩子做出示範。在合理的范圍內,可以允許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在指導孩子的飲食時,不要威脅或哄騙,孩子做得好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
F. 幼兒挑食的措施
1、家長做榜樣
家長有挑食偏食習慣,首先得自己改變,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對某種食物的厭惡情緒。另外不要溺愛孩子,什麼都放任孩子,我們得把握大方向。
2、增加食物種類
食物的種類上,我們可以每天多提供幾種,並且經常換著吃,給寶寶更多的選擇;其次從烹調方式上、顏色、形狀搭配上,多花心思,讓寶寶不會厭倦。
G. 小班幼兒挑食的原因和措施
1、小班幼兒為什麼會挑食?
為更進一步了解問題,我們開展了家長訪問和調查。結果發現,小班只有10%的幼兒喜歡吃菜,多數幼兒進餐時喜歡把自己不吃的菜丟在渣盤或者其他地方。而且,我們發現小班幼兒挑食原因有多種。
首先是家長過度嬌慣。
小班幼兒年齡在3歲至4歲之間,大部分幼兒都為獨生子女,家長過於嬌縱,幼兒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愛吃的堅決不吃,到了幼兒園,挑食在所難免。
其次是幼兒園進餐形式單一,幼兒從情感上排斥。
在幼兒園,常規的進餐模式是教師在桌上添飯,請幼兒自主端飯到座位上享用。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組織進餐,並未走近幼兒,了解他們希望的進餐環境和形式。
再其次是家長提供的食材過軟。
多數家長認為,幼兒的牙齒所接受的硬度較差,因此,在做食材時本著軟、爛、細的原則,但他們往往忽略了長期提供太軟的食物,不利於幼兒咀嚼吞咽能力的發展。而入園後,幼兒園的食材硬度是根據科學喂養食譜制定的,部分幼兒因為咀嚼能力較差,就不吃蔬菜。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想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小班幼兒進餐環節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幼兒應該在在引導下,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
結合《指南》精神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我發現,部分小班教師對幼兒挑食喜歡採用說教方式,例如針對某個挑食幼兒進行口頭教育。但對於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小班幼兒來說,說教往往發揮不了作用。
因此,我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興趣,開展了「香香飯菜我愛吃」的方案活動,從環境創設、材料投放和家園合作等方面開展相關活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班上大部分幼兒都不再挑食了。
2、將蔬菜融入區域活動,幫助幼兒吃
我們將蔬菜自然地融入區域活動中,製作「蔬菜能量站」操作牆。
在進餐中,對主動吃蔬菜和進步比較大的幼兒,進行能量獎勵,從而鼓勵幼兒多吃蔬菜。同時,我們讓幼兒搜集自己喜歡的不同種類的食材、菜品,製作「食物牆」,從而促進幼兒對食物的了解,知道常見食物的簡單分類。在操作區提供多層次、趣味化的材料,如蔬菜、模擬食物等,讓幼兒主動參與材料的操作,增加與蔬菜的情感。
此外,我們在圖書區還投放各種食物的相關書籍,幼兒通過閱讀圖書獲得直接經驗,從而增加對蔬菜的喜歡。
3、與食物建立情感,幼兒願意吃
幫助幼兒了解不同蔬菜種類後,我們在班級植物角開展了種植蔬菜活動。幼兒親自參與種植的整個過程,進一步認識了不同種類的蔬菜,同時了解了蔬菜的生長過程,從而與蔬菜建立起了感情。
我們還組織親子共同製作「蔬菜寶寶」。
遵循幼兒泛靈的特點,使用不同材質對「蔬菜寶寶」進行裝飾,進一步激發幼兒與蔬菜的親近感。同時,幼兒以班級為單位共同管理幼兒園的開心農場。幼兒在種植中親自參與挖土、選種、播種、施肥、澆水、捉蟲、收割等活動,感受植物的生長過程,這也進一步幫助幼兒建立起了與蔬菜的情感聯系。
4、創設溫馨的進餐環境,幼兒享受吃
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溫馨、輕松的進餐氛圍,我們提供了清新的桌布、花藝、音樂等材料,從而讓幼兒能夠愉悅進餐。同時,我們也給幼兒創造了有趣的角色體驗機會。在娃娃家提供不同材質、不同大小、不同樣子的蔬菜,幼兒在娃娃家扮演爸爸、媽媽時,體驗自己做菜、做飯的過程,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從而進一步熟悉進餐環境。
5、家園互動,鼓勵幼兒吃
我們利用家長會開展「挑食」小專題沙龍活動,分享家長製作美食的方法,針對自己孩子在進餐中挑食的問題進行交流。邀請部分家長分享成功的案例,幫助家長扭轉錯誤觀念,並且提醒其他家長對幼兒挑食問題重視起來。
同時,我們充分調動醫生家長資源,走進班級開展「進餐」相關活動教育,幼兒在活動中了解蔬菜、肉製品的營養,感受食物的重要性,從而減少挑食現象。
幼兒園後勤食堂也積極配合班級教師,開展「廚藝大賽」「廚神來了」等活動,製作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從而刺激幼兒的味蕾,讓幼兒吃得開心。同時,廚師也與家長進一步互動,直接教授家長做菜方法,確保幼兒在家也能積極進餐。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探索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再次探索,再次解決。在這種循環推進的過程中,小班幼兒完成了從不願意吃蔬菜到享受吃蔬菜的轉變,逐步形成了健康良好的進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