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弘揚國學教育的計劃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國學經典誦讀」學習活動,是一項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載體,誦讀學習國學經典的活動。在學習與背誦中親近國學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整合創新。
一、誦讀國學經典的意義
一是能讓學生吸收具有傳統價值的國學經典,自幼陶冶情操,讓學生敦厚好學,通達事理。
二是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集中,0—13歲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小學階段90%的記憶力形成,如果在小學階段注重開發,可一輩子終生受益。
三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記憶一些永恆的國學經典作品,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形成濃厚良好的校園氛圍,形成良好的學風。
二、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活動的重點工作
全學年緊緊以「讀優秀經典國學,行中華傳統孝道,做現代文明使者」活動為主線開展好國學教育活動。
一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對樓道走廊教室進行美化。體現莊重、典雅、系統,有明顯的古風古韻。
二是對學校的上下課鈴聲、大課間樂曲、午餐前的播音進行美化,使之配以合適的古詩詞。
三是示範教學,教師開展國學示範研討活動,提高國學課堂教學效果。
四是開設課程,計劃學習
(1)國學教材與校本教材相結合。組織經典詩詞每周一誦活動,每學年舉行一次國學經典誦讀展示活動。
(2)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要求每一節課除了讀准原文讀音,引導少兒誦讀之外,還要增加「故事」和「拓展」兩個環節。「故事」部分講述課文相關典故,「拓展」部分著重課外延伸,主要是與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結合起來,與學校開展的各項德育活動及日常要求的德育常規結合起來。
(3)思想品德課要加入國學啟蒙教育內容。學習內容依據學期總體教學計劃,由任課教師選擇《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擴大品德課的教育影響。教學重點放在明理和導行上。
(4)拓寬國學課類型,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誦讀指導課、國學故事課、國學欣賞課、誦讀匯報課等。
(5)主題活動:利用升旗儀式、班隊會、學校藝術節、報告會、家長會等途徑,開展多種多樣以國學經典文化為內容的主題教育活動。
(6)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假日、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傳統美德,認識國學內涵,傳播優秀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並努力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三、國學教育常規工作的評估與考核
一是將國學教育課納入到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中,統一備課要求,統一教學進度計劃,按照要求將國學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學校加強對國學教育活動的考核,堅持對每周詩詞一誦活動進行多種形式的評估,根據各班領誦情況評估學生誦讀效果,並以加分考核的方式記入語文教師綜合考評中。
三是規范對國學教育總體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學校將根據巡課情況、日常教學開展情況、國學教育活動開展情況,每學年組織一次學生國學學習效果考核,每學年以展示活動的形式進行國學教育情況總結表彰。
學習誦讀國學經典意義很大,是一項細致、復雜、長期的教育活動,需要我們堅持不懈、有耐心、有信心、有計劃地按照學區、教體局的要求落實好每項工作,為學生「塑造高深靈魂,奠基幸福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⑵ 怎麼開辦國學培訓班呢
中國教師培訓抄網是一個不錯的襲選擇,上面有國學班的教育,國學的推廣需要有專業 的國學資深專家引導才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國學高級研修班的教學質量非常好,採用新的辦學理念,教學認真負責,是學習國學的理想地方。
⑶ 求國學經典活動方案一套
匯賢雅國學 做了很多國學活動,你可以去他們的網站找找。
我找到的:
國學活動策劃
匯賢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傳統文化的研究、教育和活動交流的大型綜合性公司。公司下設少兒國學課堂,並承攬國學講座和傳統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實施。公司依託卓越的國學教育師資團隊,傳遞先賢理智的為人處事之道,傳播古為今用的管理智慧,營造和合互敬的團隊氛圍。公司現已成功組織各類國學講座和傳統文化活動,為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培訓提供了優質的服務,獲得良好的口碑。
服務項目
1. 國學主題講座的策劃和實施;
2. 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
3. 經典誦讀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
4. 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
5. 傳統文化與和諧團隊建設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
6. 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共建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
7. 傳統文化主題廣告的策劃和實施;
8. 傳統文化主題的國際文化交流與展示的策劃和實施等。
優秀案例
一、 匯賢雅國學啟蒙課堂;少兒國學夏令營;化身觀音,慧心永續,體悅安然,通絡易經,天問,等大型國學活動。
二、 招商地產「當代社區的精神家園」——聖訓典禮;孝為先; 禮之行;禪之心;國學系列活動。
三、 招商局招商地產「尊師重道」——師之技;師之道;師之魂;教師節國學特別策劃活動。
⑷ 教師如何上好一堂國學課
一、善用語言巧表述 好的語言,能夠讓一節課熠熠生輝。有了優美動聽的教學語言,學生在國學課堂中也是一種高尚的享受,有了恰當好處的教學語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喚醒學生奮發向上的心靈,使得國學課程更好的開展。 1、解釋文本的q語言 國學課中的很多內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寫,這就造成了今人在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不但是學生,就連老師,對於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遠的文章都很難看懂和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會選用合適的現代語言來向學生講授文章內容,讓學生能夠明白古今義的差異,並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國一樣,易老選擇了很多很q很現代的語言來幫助我們的理解。比如說「曹操第一個官職是洛陽縣北部尉,相當於副縣級公安局長」。我們對於「北部尉」這樣一個官名十分陌生,但是與現在的副縣級公安局長對比著來說,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這就是新語釋舊詞的對比性解釋運用。在我們的小學課堂上,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學生,教師語言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師選用的課堂語言生動活潑且貼切形象,學生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 如《弟子規》中的第三課有「冬則溫,夏則」這樣一句話。生活在優越物質條件下的孩子們卻很難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形象的比喻說:「黃香對於父親的作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空調。黃香就是一台小空調。」因為孩子對空調很熟悉,可以深有體會的感受到黃香孝行對父親的作用,同時也讓孩子很直觀的學習到有關「孝」的道理。 2、形式多樣的鼓勵語 國學的課文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復雜,孩子們很難理解和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教師應充分注意觀察學生的上課表情和反映。可多採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上國學課的積極性。教師的鼓勵語言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簡單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閃光點,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鼓勵。孩子在得到教師的認同之後,會對教師所表示的認同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關注,而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 比如說,在班上有一個孩子很喜歡認字,並在學習中學會了很多字。老師發現之後,高興的誇獎他為「小字典」,而不是簡單的「你真棒」,老師在孩子的眼中發現了驕傲,比簡單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採用形式多樣的鼓勵語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了解。當然,教師課堂上的鼓勵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是口頭表揚、實物獎勵、優勝者特權等等。 二、濃厚生活氣息的課堂 1、要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縱觀《弟子規》這本書,主要教授的是「為人父母怎麼做」、「為人子女怎麼做」、「為人朋友怎麼做」、「為我怎麼做」等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弟子規》最現實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如何做人,並在此基礎上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歷史傳統。如何去貫徹這一目標?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成效?關鍵是將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善於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結合課本與學生共同剖析文本內容。比如在《弟子規》中的第五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德有傷,遺親羞;身有傷,遺親憂」。我們可以結合調皮搗蛋的學生的例子來加以講解,讓調皮的孩子自己來說說其中的見解和感悟,讓其有切身體會,同時也明白,原來生活中處處皆國學。並適時的將德育和安全教育貫穿其中,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2、實際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規》中著重講的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們要善於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而在課堂上實現結合的最好辦法就是情景模擬。通過情景模擬,可以將課本內容直觀、形象的體現在學生面前,同時也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本的理解程度。在上《弟子規》第九課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表演情景「見到老師時(路上、下課後)」,有些同學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當老師第二天早上來學校上課時,卻發現到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很多學生主動跟老師問好,並讓老師先進校門。下課的時候,改變了蜂擁而出的陋習,而是等著老師先出去,他們才走出教室。通過情景模擬,省去了老師辛勞而又無用的說教,讓學生自己去明白: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情景模擬,讓學生發揮出了自己的主動性,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同時,也加深了對國學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認識,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課堂形式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採用多種形式來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對於兒童來說,國學相對枯燥無味,教師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熱愛國學。針對這一階段的兒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徵,我們需要將相對枯燥無味的國學課上的有聲有色所必須的法寶就是講故事。教師在充分理解課文意思之後,利用書籍或者是網路資源查找與文章相關的小故事,也可以作為作業布置學生搜集查找,在課堂上進行總匯,以師生共同講故事形式來上國學課。不但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到了國學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除了在課堂上可以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外,我們還可以選用經典誦讀、知識問答、你做我說等多種形式來上好一節課,保持學生的對國學好奇心和新鮮勁。再比如單就誦讀這一項來說,也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像開火車讀、分組讀、男女pk讀,詩句接龍讀、問答式讀……盡量做到課堂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不斷的刺激學生,以達到我們國學課的要求。 當然,除了學校課堂之外,我們還有家中、社會課堂。孩子能不能學到國學知識,能不能學好國學,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於家長和周遭的社會環境。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只是局限於學校里的課堂,更應該把國學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點滴之處。作為國學教師,就更應加強學校課堂與家中、社會課堂的聯系,平實多布置一些讓家長、社會中人能共同參與的活動。家長應是國學教育有力的後備軍和實施者。在課堂外,家長應積極響應學校、教師的號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經典。通過學校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同時著手,讓我們的孩子在誦讀經典之後,將知識內化為行動,內化為氣質。 四、發揮總策劃的作用 國學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的關鍵在教師。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他們由「媽媽說」轉變為了「老師說」。教師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關繫到學生對這門課的喜愛程度。很多孩子在剛開始並不是討厭某門課程,而是因為討厭課程的任教老師才不喜歡某門課的。作為一名國學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學素養,身體力行,做好學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動感召學生,做好國學課堂上的總策劃。只有我們自己有一桶水的時候,才能給學生一瓢水。我上課時一般將課堂分為六個環節,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幾個部分、有什麼故事、插圖)、讀讀(圈出不認識的生字、通讀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內容)、想想(有什麼不懂的、值得學習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議議(交流自己的想法、評議是非;師總結性評價、講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練練(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全方位的發展孩子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引導學生的作用,讓孩子自己去品讀、去發現。並在課堂上對學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我們要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規》。 教師作為總策劃者,在備課、上課的時候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條件施教。立足於生活這個大背景,將國學教育貫穿於其中,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經典的魅力。
⑸ 教師培訓計劃實施方案
自主學習、學會反思。在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深化成功經驗,形成班主任工作個性風格。
⑹ 教師如何上好一堂國學課
一、善用語言巧表述
好的語言,能夠讓一節課熠熠生輝。有了優美動聽的教學語言,學生在國學課堂中也是一種高尚的享受,有了恰當好處的教學語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喚醒學生奮發向上的心靈,使得國學課程更好的開展。
1、解釋文本的q語言
國學課中的很多內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寫,這就造成了今人在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不但是學生,就連老師,對於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遠的文章都很難看懂和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會選用合適的現代語言來向學生講授文章內容,讓學生能夠明白古今義的差異,並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國一樣,易老選擇了很多很q很現代的語言來幫助我們的理解。比如說「曹操第一個官職是洛陽縣北部尉,相當於副縣級公安局長」。我們對於「北部尉」這樣一個官名十分陌生,但是與現在的副縣級公安局長對比著來說,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這就是新語釋舊詞的對比性解釋運用。在我們的小學課堂上,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學生,教師語言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師選用的課堂語言生動活潑且貼切形象,學生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
如《弟子規》中的第三課有「冬則溫,夏則」這樣一句話。生活在優越物質條件下的孩子們卻很難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形象的比喻說:「黃香對於父親的作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空調。黃香就是一台小空調。」因為孩子對空調很熟悉,可以深有體會的感受到黃香孝行對父親的作用,同時也讓孩子很直觀的學習到有關「孝」的道理。
2、形式多樣的鼓勵語
國學的課文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復雜,孩子們很難理解和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教師應充分注意觀察學生的上課表情和反映。可多採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上國學課的積極性。教師的鼓勵語言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簡單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閃光點,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鼓勵。孩子在得到教師的認同之後,會對教師所表示的認同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關注,而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
比如說,在班上有一個孩子很喜歡認字,並在學習中學會了很多字。老師發現之後,高興的誇獎他為「小字典」,而不是簡單的「你真棒」,老師在孩子的眼中發現了驕傲,比簡單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採用形式多樣的鼓勵語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了解。當然,教師課堂上的鼓勵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是口頭表揚、實物獎勵、優勝者特權等等。 二、濃厚生活氣息的課堂
1、要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縱觀《弟子規》這本書,主要教授的是「為人父母怎麼做」、「為人子女怎麼做」、「為人朋友怎麼做」、「為我怎麼做」等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弟子規》最現實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如何做人,並在此基礎上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歷史傳統。如何去貫徹這一目標?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成效?關鍵是將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善於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結合課本與學生共同剖析文本內容。比如在《弟子規》中的第五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德有傷,遺親羞;身有傷,遺親憂」。我們可以結合調皮搗蛋的學生的例子來加以講解,讓調皮的孩子自己來說說其中的見解和感悟,讓其有切身體會,同時也明白,原來生活中處處皆國學。並適時的將德育和安全教育貫穿其中,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2、實際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規》中著重講的是「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們要善於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而在課堂上實現結合的最好辦法就是情景模擬。通過情景模擬,可以將課本內容直觀、形象的體現在學生面前,同時也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本的理解程度。在上《弟子規》第九課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表演情景「見到老師時(路上、下課後)」,有些同學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當老師第二天早上來學校上課時,卻發現到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很多學生主動跟老師問好,並讓老師先進校門。下課的時候,改變了蜂擁而出的陋習,而是等著老師先出去,他們才走出教室。通過情景模擬,省去了老師辛勞而又無用的說教,讓學生自己去明白: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情景模擬,讓學生發揮出了自己的主動性,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同時,也加深了對國學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認識,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課堂形式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採用多種形式來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對於兒童來說,國學相對枯燥無味,教師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熱愛國學。針對這一階段的兒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徵,我們需要將相對枯燥無味的國學課上的有聲有色所必須的法寶就是講故事。教師在充分理解課文意思之後,利用書籍或者是網路資源查找與文章相關的小故事,也可以作為作業布置學生搜集查找,在課堂上進行總匯,以師生共同講故事形式來上國學課。不但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到了國學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除了在課堂上可以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外,我們還可以選用經典誦讀、知識問答、你做我說等多種形式來上好一節課,保持學生的對國學好奇心和新鮮勁。再比如單就誦讀這一項來說,也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像開火車讀、分組讀、男女pk讀,詩句接龍讀、問答式讀……盡量做到課堂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不斷的刺激學生,以達到我們國學課的要求。
當然,除了學校課堂之外,我們還有家中、社會課堂。孩子能不能學到國學知識,能不能學好國學,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於家長和周遭的社會環境。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只是局限於學校里的課堂,更應該把國學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點滴之處。作為國學教師,就更應加強學校課堂與家中、社會課堂的聯系,平實多布置一些讓家長、社會中人能共同參與的活動。家長應是國學教育有力的後備軍和實施者。在課堂外,家長應積極響應學校、教師的號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經典。通過學校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同時著手,讓我們的孩子在誦讀經典之後,將知識內化為行動,內化為氣質。 四、發揮總策劃的作用
國學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的關鍵在教師。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他們由「媽媽說」轉變為了「老師說」。教師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關繫到學生對這門課的喜愛程度。很多孩子在剛開始並不是討厭某門課程,而是因為討厭課程的任教老師才不喜歡某門課的。作為一名國學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學素養,身體力行,做好學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動感召學生,做好國學課堂上的總策劃。只有我們自己有一桶水的時候,才能給學生一瓢水。我上課時一般將課堂分為六個環節,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幾個部分、有什麼故事、插圖)、讀讀(圈出不認識的生字、通讀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內容)、想想(有什麼不懂的、值得學習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議議(交流自己的想法、評議是非;師總結性評價、講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練練(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全方位的發展孩子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引導學生的作用,讓孩子自己去品讀、去發現。並在課堂上對學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我們要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規》。
教師作為總策劃者,在備課、上課的時候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條件施教。立足於生活這個大背景,將國學教育貫穿於其中,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經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