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申請報告
呵呵,巧了,我是壽陽宗艾鎮的,我們這里原來申請過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全套資料都有,不過照片和幻燈片不發了,太大,發到你郵箱了。分該給我了吧
⑵ 介紹一個少數民族300—350字就行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⑶ 壯族的風土人情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
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貪婪與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壯族人民的傳頌,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
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葉以後,土葬成為主要葬法。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鍾葬」等。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
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近代以來,有個別富貴之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一般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並不看重,也不認可。
⑷ 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漢族,在東南亞被稱為華族,又稱華人或唐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准,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並、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⑸ 你知道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1957幾日成立的
湘西州成立於1952年8月1日,由原「永順專區」和原沅陵專區劃出4縣共計10縣組建「湘西苗族自治區」,治所乾城縣(今吉首);1955年4月28日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改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⑹ 壯族有什麼風俗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4.壯拳
壯拳是古代廣西狼兵在戰場上格鬥的武術,拳術主要以強調拳,腳,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棄掌法,勾手等招式,因為戰場格鬥不可能出現這一類的技法。壯拳的動作彪悍粗獷,形象朴實、功架清晰准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擅標掌、少跳躍,稈拳時結合使用壯語發音,借聲氣摧力。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5.風俗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6)哭嫁歌培訓基地方案擴展閱讀: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⑺ 小學六年級 作文給遠方朋友一封信
親愛的小夥伴:
您好,好久沒有聯系了。
還記得我嗎?在四年級的手拉手活動中,我們曾經在一起快樂地玩耍過,開心地嬉戲過……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們一起度過美好日子。
再過兩個月,我就要小學畢業了,我將離開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到另一個地方去繼續為我的理想而學習。我現在正在緊張地復習,為期末考試而准備著。
告訴你一件事吧。在五年級的時候,由於我們學校的教學樓存在安全問題,需要拆除重建,所以我們要到別的學校去上課,雖然還是和自己的同學和老師在一起學習,但總是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我們一直都盼望著能回到熟悉的母校。
在去年的年底,我們終於回到了母校的懷抱里。望著那棟新建的教學樓和美麗的校園,我感到無比的激動。
走進我們的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築物——這就是我們的新教學樓。這棟教學樓一共有六層樓,一樓是一個很大的風雨操場和三間課室,二樓是教師辦公室,在三樓到六樓就是我們的課室,而且都有一個差不多100平方米的大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足夠的活動場所。我們每間課室都是很寬敞明亮的,而且都配有一個中間室。裡面既可以放清潔工具,或者我們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在裡面聊悄悄話。
當你下課的時候,走在走廊上放鬆著的時候,你就會看見在牆壁上掛著一個個牌子,裡面印著一首首古詩,還配上與古詩情景相同的精美底圖,讓我們在課間的時候也能背背古詩。
我們每天都在這里快活地生活著,學習著。
祝
身體健康,學習愉快!
您的小夥伴:XXX
x年x月x日
⑻ 壯族的民族習俗是什麼
1、壯族的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2、壯族的服飾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3、壯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區的臨澧竹馬村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18000年)中,發現了帶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築」,它不僅是中國「高台式宮殿建築」的源頭,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築」。
4、壯族的婚禮習俗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
5、壯族的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8)哭嫁歌培訓基地方案擴展閱讀:
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寫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壯」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會誤讀。從此以後,僮族一律改寫為壯族。
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狀語中是「人」的意思。
⑼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的項目策劃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是以古民居保護為核心載體,以度假休閑旅遊、文化體驗旅遊為運作手段,融建築知識普及、建築文化教育、民俗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因此只有通過將休閑觀光與參與體驗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多贏的規劃設計目標。 古民居的保護是景區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景區的旅遊突出傳統建築,向遊人展示古民居風采,加深遊人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認識,提高遊人保護古建築的意識。
東南園墅區的旅遊主題為古民居文化的展示。在東南園墅區內建立湖北民居的展示與解說系統,通過圖片、文字、模型、實物、多媒體技術等多種途徑向遊人傳達民居沿革、結構特點、風水環境等相關信息。 以古民居建築博物館為舞台,以湖北省古今有特色的民間藝術為主題,向遊人展示本地的特色民間藝術。
土家擺手舞
土家擺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專門跳擺手舞的擺手堂。擺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間,人們都要到這里舉行祭祀活動,擺手舞是祭禮活動中的主要內容。擺手舞分單擺、雙擺,舞蹈者隨領舞人的示意變換隊形和動作,在擺動規律上,絕大部分是順擺,俗稱甩同邊手。擺手舞的舞蹈動作多是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擺手舞的舞姿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節奏鮮明。土家人用供品祭祀過祖宗之後就開始起舞,從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時甚至一連跳幾個通宵。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談情說愛的日子。過去土家女兒平素是不出門的,唯有這一天可以雲集於會,故稱女兒會。凡欲擇婿的女孩兒上穿滾有多道花邊且衣袖雙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著八幅長裙,衣分多層,內長外短。以便讓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趕會時,捎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擇身背空背簍,假裝購物,看中哪個姑娘,便上前購物,若講不下來價錢,表明姑娘不答應,小夥子應知趣地走開;反之則表示姑娘有意相許,於是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身。
哭嫁
待嫁女兒哭嫁是恩施土家族古老獨特的婚俗。有嫁前半個月甚至幾個月就開始哭的,有婚前一日哭的;有一個人獨自哭的,也有姐妹、歌嫂、父母、親友陪哭的。哭的內容很多,一般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也有哭罵媒人的。解放後,哭嫁漸趨消亡,只有《哭嫁歌》等曲牌仍在嗩吶等吹奏樂中流傳下來。 戲台位於虹橋水街區的中心位置。戲台以湖北鄉村的古戲台為依據仿建,成為遊人觀演的主要場所,在戲台廣場可以集中安排演出各種地方曲藝表演。
漢腔和楚劇
漢調,舊名楚調,1914年正式定名為漢劇。漢劇是我國戲曲藝術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漢劇的聲腔系統是由西皮、二黃結合而成,二者在明清時期隨著商人的流動薈萃欲九省通衢的漢口,互相交流影響,最終形成了融南北聲腔為一體的漢劇。
恩施揚琴
恩施揚琴又名恩施絲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樂性較強、表現力豐富的一個曲種,流行於鄂西的建始、咸豐、利川、宣恩等地。
三棒鼓
三棒鼓又叫花鼓,利川的柏陽大鼓,一人主唱,邊唱邊敲鑼打鼓,並有拋棒、拋叉、拋刀的動作二十多套。
旱龍船
旱龍船一是肩抗小龍舟,手提小鑼自敲自唱,二是拐杖上安置龍船自唱,過去民間藝人走村串戶,沿門乞討的表演形式。 武當武術也叫武當內家丹派劍術,作為道家修煉的一種功法,經過武當歷代道家的發明、創新流傳至今,成為民族武術繼承發展的一個重要支脈。武當武術在國家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不斷地挖掘,發現的有:武當太極拳,太和拳、武當純陽拳、五遁陰陽八卦掌、太乙五行擒撲、天罡五行拳、松溪咫尺武當劍等。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⑽ 高州二中的簡介是什麼
高 州 二 中 簡 介
廣東省一級學校——高州二中,創立於1905年3月,是高州城創辦最早的學校之一。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現已發展成為有60多個教學班、師生員工近6000人的高級中學。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82人,其中在職研究生25人、中學高級教師58人、中學一級教師138人,有全國先進教師4人、南粵優秀教師8人、南粵山區優秀教師3人、高州市首批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骨幹教師一大批。
學校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集體、文明單位、治安達標先進單位、治安事故為零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最佳安全文明小區和「無毒社區」,先後涌現出高州市「十傑」青年、「十佳」少年等先進人物;黨支部、工會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縣先進;2005年團委會被評為「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
學校高度重視教育科研,目前有縣級課題11個,地市級課題11個,省級課題4個,國家級課題1個,被定為全國「十五」重點課題實驗基地。2002年,學校獲廣東省教學科研黃華獎(集體獎)。2003年獲廣東省教學科研創新成果三等獎。中考、高考屢創輝煌:1990年蘇毅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1997年、1999年中考張道、古競同學分別考取高州市總分狀元:2000年高考程健同學考取廣東省政治科狀元、2002年高考黃堯達考取廣東省化學科狀元、2004年余學強考取廣東省體育術科狀元,《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均作過專門的報道。2005年高考取得歷史性突破:總分700分以上人數比例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單科800分以上人數增長25%,其中蘇嘉妙英語以810分獲茂名市面上中學第一名;陳輝同學體育術科成績獲高州市第一名;英語Ⅱ類英語科和綜合科平均分、地理類地理科平均分、政治類總平均分、化學類化學科平均分均排茂名市面上中學第一名;創造了重點線、本科線、省專A線上線率連續19年穩居茂名市面上中學第一的奇跡。學科競賽戰績彪炳:自1990年以來,獲高州市以上獎勵的有1500多人次,其中獲國家級獎勵的有112人次,獲省級獎勵的有385人次。
文體工作成績喜人:參加高州市中學生運動會,高中組團體總分年年均獲全市第二名,面上中學第一名。傳統優勢項目乒乓球,近年共有12人次獲茂名市單打冠軍,18人次獲茂名市雙打冠軍;學校男女子毽球隊年年均獲茂名市冠軍,2004年代表茂名市參加廣東省比賽,獲第八名。2005年學校被評為茂名市「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並被推薦參評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學校舞蹈隊、合唱團、管樂隊多次獲高州市一等獎,2003年參加高州市「廣場文藝演出」獲特等獎,2004年參加高州市「國慶歌詠比賽」獲一等獎,2005年參加高州市「春節文藝晚會」獲優秀節目特等獎。
近年來學校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配套完善各項設備設施。電子閱覽室內的300多台先進電腦,已安裝1000兆主幹光纖連接互聯網,師生可在此獲取最新的教學信息和實現遠程教學。先進的數字監控系統和優質的校園廣播網可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類考試任務。學校圖書室藏書近16萬冊,隨時供師生借閱。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的設施一應俱全。
高州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在山美何屋嶺征地560畝,計劃投資1.5億元,按全國示範性高中標准,籌建一所全市面積最大、上規模、上檔次的新二中。現已完成征地、規劃等前期工作,兩年後,高州二中將以全新姿態展現在高州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