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到 東莞市總工會發文:<東莞市總工會「助力計劃」2015年職業技能培訓及學歷教育實施方案>
是真的。深圳已經早幾年實行此活動了,好多人都畢業了。
2. 基層工會職工代表大會提案工作制度實施辦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切實保障集團公司廣大職工的民主管理權利,確保職工代表提案的落實,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聰明才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集團公司持續穩定發展,根據《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集團公司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職工代表提案是提請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處理的方案和建議。徵集、審理、落實好職工代表提案,是提高職工代表大會質量的重要環節,是落實職工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治權利的重要渠道。
第三條企業工會作為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要認真做好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要認真做好職工代表提案落實的檢查、督促和協調工作。
第二章提案徵集
第四條工會要圍繞企業的中心任務,主動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教育引導職工立足崗位,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和創造能力,積極參政議政,提出高質量的議案。
第五條職工代表大會提案的內容主要包括生產經營管理、科技進步、企業改革、內部分配、安全生產、勞動保護、規章制度、生活福利和職工教育培訓等方面。
第六條職工代表大會提案徵集由職工代表採取召開職工座談會、走訪職工等方法,廣泛徵求意見,並填寫提案登記表。
第七條職工代表提案應一事一案以書面形式提出,內容包括案由、原因、具體要求和解決辦法,並由提案人和附議人簽名。
第八條徵集職工代表大會提案的一般程序
在做出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決定後,工會或提案工作委員會即可發出徵集提案的通知,同時向職工代表發放提案表;
職工代表在聽取和收集職工群眾意見,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填寫提案表;
各代表團(組)收集本團(組)職工代表的提案,並進行初步審理後交提案工作委員會或工會;
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不應作為提案上交,包括:黨員對黨內有關組織、人事安排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的;進入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和仲裁程序的;要求解決單位或個人之間糾紛等問題的;內容空泛、建議籠統、不具備可行性的;其它不宜作為提案提出的。
第十條經提案工作委員會審查符合條件的即可立案。對已立案的提案,要進行認真整理,分類登記。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應退給提案人並予以說明。
第三章提案落實
第十一條由提案工作委員會召集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聯席會議通報提案的審理、分類情況,並根據提案類別落實承辦單位或部門。對涉及面廣、需要多部門協同解決的提案要明確主辦或牽頭部門,提出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第十二條承辦部門(單位)接到職工代表的提案後,要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逐條研究和登記,定出責任人、承辦期限和標准,並認真填寫答復意見、加蓋印章,及時反饋到提案工作委員會。
第十三條提案工作委員會要定期組織召開提案承辦部門負責人會議,檢查督促提案的落實情況。要把提案落實情況列入職工代表檢查機關的內容,進行重點檢查。
第十四條提案工作委員會要及時把承辦部門(單位)落實提案情況向職工代表通報。
對已經落實的提案要以書面通知單的形式反饋給提案人,徵求意見。並把整個提案的處理情況進行匯總,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
第四章建立提案工作評比表彰制度
第十五條工會或提案工作委員會每年對提案工作進行一次總結。在本年度徵集的提案和各提案承辦部門(單位)中,開展「最佳提案」和「提案落實工作先進單位」、「提案落實工作先進個人」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最佳提案和提案落實工作先進單位及個人,要在職工代表大會上進行表彰,促進提案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五章附則
第十六條本辦法適用於集團公司和各二、三級單位及所屬企業職工代表大會。
第十七條本辦法經集團公司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實施。
第十八條本辦法修改權屬集團公司職工代表大會,由集團工會委員會負責解釋。
3. 職工培訓的難點痛點有哪些
職工技能提升是一個包含諸多內容的大題目,其中既有職工的應用技能,也有像勞動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知識、勞動保護等技能之外的職工綜合素質方面的內容。在一般企業經營者眼裡,職工教育就是職工的核心勞動技能的提升。如果某項職工教育不能為企業帶來「見效快」的經濟效益,不僅企業不會重視,也一定會連鎖反應,帶來職工也不去重視。
國家電網宿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副班長許啟金只有高中學歷,他後來卻成為「高壓線上的舞者」。這個電力系統原的來「門外漢」技能提升的秘訣是靠時刻揣在褲兜里的上萬張「小紙條」。憑借死記硬背「小紙條」上的技術要點,他不斷夯實技術創新的基礎。
淮北礦業集團公司朱庄煤礦的工人王忠才學歷不高,卻成為礦上的「煤機大王」。別人不能處理的煤機疑難雜症到了王忠才的手裡卻是手到擒來。對於王忠才技能提升的秘訣,他的妻子李毛井一語道破:「他一般都是到家飯都不顧得吃,直接拿書進屋翻來翻去,都學到下半夜或者是一夜。他沒有節假日,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裝備怎麼裝和卸。」
僅依賴市場機制難以實現預期目標
技能人才培養,實際上是一種公共產品和服務,僅依賴市場機制是難以實現預期目標的。況且企業職工培訓經費投入、實訓基地建設和高技能人才待遇都與企業經營狀況緊密相連,若缺乏強有力的激勵引導機制,以用人單位為主的技能人才培養方式,只能「靠天收」。
那麼,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在以監督和激勵的方式開展職工技能提升行動的「手」到底能伸多遠呢?
日前,蕪湖市對外公布了該市最新的技工強市若干政策。這個包括十方面共二十五條內容的新政不僅提出了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4年內技工總量達48萬人,而且就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提出了一些方案。
蕪湖市提出,依託企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等,面向貧困勞動者、退役士兵、就業援助對象等重點群體實施精準技能培訓計劃。探索「互聯網+」模式,建立勞動者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拓寬終身培訓通道。鼓勵市內企業與學生、職業院校簽訂緊缺工種定向培養協議,選擇一批大中型企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的新型學徒制。
對於設置的這些路徑,蕪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給出的政策總結起來有三種:獎勵、津貼和補助。對於個人獎勵額度最大的內容是:市政府每兩年評選20名蕪湖市首席技師、10名蕪湖市技能大獎獲得者、10名「江城傑出工匠」,頒發榮譽證書,給予每人2萬元獎勵。
顯然,這些政策初衷極好,但落實起來或許有些難度。有業內人士呼籲,管理部門要出台一些鼓勵職工技能提升的剛性措施。不過,具體「剛」到什麼程度,目前尚未有明確答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或許呼籲包括企業、職工、教育培訓機構在內的多方,多一些高瞻遠矚,少一些急功近利更切實可行一些。
也許培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漲工資,不漲就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