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宵節可以搞哪些活動
元宵節民俗活動一、舞龍舞獅
舞龍燈,也稱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民俗活動二、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元宵節民俗活動三、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過元宵節即流行吃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每當正月十五,各地民眾紛紛製作元宵,以慶賀佳節。
元宵節民俗活動四、情人相會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節民俗活動五、賞花燈
賞花燈是老百姓過元宵節的一件樂事,也是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一項活動。關於元宵節賞花燈的由來,民間有許多說法,其中一個神話傳說甚是有趣。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猶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時至今日,賞花燈仍然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廟會、公園便紛紛推出賞花燈的活動,屆時天上繁星萬點、地上火樹銀花,人間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元宵節民俗活動六、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的經典民俗活動之一,也是我國獨特的節日文娛方式。燈謎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文人墨客,他們為了展現才華和閑來解悶兒,就製作出了「文義謎語」,他們一邊把酒推盞,一遍吟詩猜謎,極富情趣。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流傳至今。
元宵節民俗活動七、放煙花
燃放煙花是我國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元宵節自然不例外。當五彩繽紛的煙火射向高空,頓時夜空錦綉團團、璀璨奪目,地上火樹銀花,天上人間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最愛觀賞的節目之一。
2. 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活動方案啊
有獎燈謎猜!猜!猜!
2011年2月16日—17日,凡在和家樂阜陽(阜南、太和)購物廣場、回臨泉商都、華聯商答廈一次性購物38元以上,均可參加猜燈謎一次;滿76元以上參加兩次;依次類推,最多限5次。獎項設置:
一次性猜對1條以上,送禮品一份(價值1元)
一次性猜對3條以上,送100g思念湯圓一袋(供應商贊助600袋,限阜陽購物廣場。其他各店送價值3元的商品。);
一次性猜對6條以上,送價值6元禮品一份;
3. 求超市元宵節的促銷方案,謝了
北方賣元宵,南方賣湯圓!擺幾個冷櫃,屋裡要有,外面也要有,5個6個一專字排開,冷屬櫃前面貼上大POP,要是元宵,必須有散裝的,散裝的比袋裝的賣的快!
這是主要賣點,天黑的時候一定要掛燈籠,有氣憤,
選個時間段,做個促銷,在當天設立當天大促銷!
如果有能力的話 可以進行抽獎等活動,大小獎品看食品非食的主管能
向供應商要來什麼了!也可以讓財務去買點大的獎品,或者進點鍋什麼的小
家電!
以上希望對你有用!
4. 元宵節給老人送湯圓活動策劃書活動目的怎麼寫
1、活動背景:為什麼要做這次事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做這件事情,怎麼做。
2、參與單專位:包括屬給哪裡的老人送,哪些人送,送多少。
3、時間:什麼時間進行,活動時間持續多久。
4:總結:(可以在做完後編輯內容)
5. 元宵節有什麼活動
一、耍龍燈也復稱舞龍燈或龍舞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二、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三、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6. 元宵節送湯圓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元宵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望採納
7. 元宵節有什麼活動內容
一、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8. 元宵節活動內容
1.吃元宵:也叫吃湯抄圓襲,元宵即湯圓,它們的做法成分風味各異,但是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2.看花燈: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元宵節賞花燈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3.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 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且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元宵節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
9. 大家家鄉元宵節都有什麼新穎的活動了
元宵節祖廟的雕塑和湯圓都引人回味
No.1佛山·行通濟橋
推薦理由:
佛山人有句俗話「行通濟,無閉翳」,意為行完通濟,便沒有煩惱,事事順利。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濟」是佛山獨有的祈福習俗,寄託著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願,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發展到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會有數十萬來自各地的人自發來到佛山市中心的通濟橋「行通濟」,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向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順順利利、萬事勝意。
元宵看點:
通濟橋廣場以通濟橋、門樓及南北兩個廣場為主軸線,再配以橋下水體、周邊綠化,形成一個面積7300平方米的公園。門樓的主體用青磚砌成,兩邊配拱形門洞,屋脊採用石灣公仔圖案,表現佛山美術陶瓷的魅力,勾畫出古代通濟橋興旺發達的情景,裡面有財神、舞獅、賣風車等,兩邊分別有龍鳳各一,寓意龍鳳呈祥。門樓公仔圖下面,是灰雕圖「蝙蝠踩雙錢」,用「福」、「錢」寓意富貴。
元宵節與正月十六兩天,通濟橋上行人摩肩接踵,手裡舉著風車,嘴裡默念著「行通濟,無閉翳」,再捎上一把「盛意菜」(生菜),幾十萬人浩浩盪盪走過通濟橋,討的就是一個「九出十三歸」的吉利兆頭。風車是「行通濟」的必備品,數十萬人拿著各式各樣的風車,構成了廣東最壯觀的風車展覽。
佛山最久負盛名的祖廟,將舉辦第三屆「元宵喜樂會」的民俗系列活動,共分為三大部分:祈福篇、團圓篇和燈謎篇,充分展示佛山本土民俗特色的文化魅力。
No.2湛江·舞人龍
推薦理由:
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是全國各地漢民族的一種習俗,而湛江市東海島的東山鎮是以「人龍舞」的形式來表現。人龍舞始於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每逢春節、元宵、中秋佳節和一些重大喜慶節日,東山圩村必連舞幾個晚上「人龍」,東西兩街戶戶張燈結綵,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元宵看點:
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而不是用物構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而東海島東山鎮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海島的28公里長的沙灘更是有「中國第一長灘」之美譽。
在湛江地區,元宵節人龍舞出色的還有雷州市沈塘鎮沈塘村。村中的大中街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全長一公里,大中街從仁德門走到老魚行,青石板街路有著明清古建築和清末民初商業發達的縮影。雖然商業區已經遷出,但老街並沒有老去,街兩旁的灰瓦白牆、飛檐走壁的明清古民居還住著不少村民,每逢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沈塘人龍舞就在這條街上表演,鑼鼓喧天,人山人海,讓人看到昔日老街的熱鬧繁華。
No.3廣州·逛廣府廟會
推薦理由:
要說廣州最有傳統文化習俗氛圍的元宵節活動,那肯定是廣府廟會。它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3月5日)至廿一(3月11日)舉辦的傳統廟會,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俗文化,也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為期7天的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10個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元宵看點:
以城隍廟忠佑廣場、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府學西街、北京路、惠福東路美食街、大佛寺、五仙觀為支點,每天都有專場民俗文化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製作展示、傳統小商品展銷、傳統美食展銷等活動,推薦廣府本土文化。活動高潮當然是初定在3月7日舉行的廣府廟會城隍出巡:廣州「城隍爺」坐在金漆木雕八人抬大轎上緩緩走出忠佑廣場。作為廣府廟會的重頭戲,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大巡遊正式拉開帷幕,各大方陣跟隨城隍爺出巡。最特別是將有一批來自我國寶島台灣的「神將」,也會參加出巡活動,大家將見到:苟元帥、龐元帥、劉元帥、張元帥、李靖將軍、黃飛虎元帥、金吒太子、木吒太子等各大「神將」。
除了逛廣府廟會,元宵節怎麼能少去了越秀公園賞花燈?越秀公園今年燈展規模很大,燈會圍蔽面積達28萬平方米,有大、中型花燈28組,各色環境氣氛燈5000盞,分《魅力穗城》、《歡慶羊城》和《錦綉花城》三大展區,將羊年生肖、嶺南故事、風土人情燈組與鮮花結合布展。還有皮影戲表演、群眾歌舞表演、廣府文化進公園展(包括廣府茶居展示和廣府文化圖片展示)及歡樂猜燈謎等精彩游園活動。
No.4德慶·炮仗攻獅子
推薦理由:
德慶縣作為歷史悠久的嶺南古郡,德慶境內保留有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其中以「過大年,鬧元宵」最為出名。「炮仗攻獅子」更是西江流域最具特色、最大規模、群眾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特色傳統群眾文化品牌,每逢元宵便是萬人空巷。
元宵看點:
元宵節當日,最精彩、最刺激、最熱鬧的當屬「炮仗攻獅子」。德慶人喜愛舞獅,視獅子為吉祥物,認為雄獅是獸中之王能鎮妖驅邪,據民間傳說,德慶民間舞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此,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希望醒獅前來拜年賀歲。「炮仗攻獅子」在當地也稱為「炸獅子」:春節舞獅時,人們還點燃一串串爆竹投向「獅子」,與「獅子」共嬉同樂,以示「恭敬」之意,因而,人們常說的爆竹「攻」獅子,其實也是爆竹「恭」獅子。爆竹和獅子結合起來,具有「避邪驅鬼」作用,並能代表節日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意義。當日,德慶縣城基本每個大商鋪、大企業都會邀請獅隊上門舞獅采青,然後組織人員點燃鞭炮「攻」獅子。
同時,作為龍母故鄉,德慶旅遊文化部門參照古時習俗,恢復了正月十五龍母行宮出巡的習俗,並結合鬧元宵活動,接受遊客和市民的禮拜。德慶孔廟元宵也恢復舉辦祭孔大典,活動仿照清朝的例制舉行莊重典雅的公祭儀式,並安排孔氏後裔家祭活動,同時融入體現時代特色的新文化元素,在嶺南是難得一見。
No.5懷集·壯瑤鬧元宵
推薦理由:
地處廣東西北山區的肇慶市懷集縣,有一個下帥壯族瑤族鄉,這里的壯、瑤、漢三族人民有著別樹一幟的鬧元宵活動,當地特色春牛舞、壯獅舞和「炮仗攻獅子」,讓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一起喜氣洋洋。
元宵看點:
今年元宵節,懷集縣將舉行第三屆民間藝術節。屆時將有龍魚舞、春牛舞、壯獅舞、貴兒戲、鳳舞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一批富有嶺南特色民間藝術精品演出。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下帥壯族瑤族鄉最熱鬧的節日,全鄉村民家家戶戶准備上好的佳餚,宴請親朋好友,同賀元宵。中午,成千上萬的村民和遊客相聚在下帥墟,欣賞最具特色的「春牛舞」、「壯獅舞」、「馬舞」、唱山歌和「採茶戲」等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當中而最吸引人的就是「炮仗轟獅頭」,醒獅隊沿著墟鎮的各家各戶和店鋪不停地舞動及表演,為主人送上祝福和吉祥,人們在家門前准備了一大堆鞭炮,與親朋好友一起燃放鞭炮「攻獅子」。
No.6豐順·燒火龍
推薦理由:
在粵東地區的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每年元宵都會舉行「燒火龍」活動,至今有300年歷史,是當地人們為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於元宵節當天晚上舉行的祈福活動。作為中國別具一格的客家民間藝術之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著各地遊客的前來一飽眼福。
元宵看點:
豐順埔寨火龍是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由燒火樹(燒煙架)、燒禹門(鯉魚跳龍門)、燒火龍三項組成,其中的「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紮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十米。在龍身上安裝煙花、爆竹、火箭多達數千枚,龍頭、龍尾裝的火葯更數不勝數。每條火龍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多人。火龍遊走在人群中,並噴射出各種絢麗的煙火,場面相當壯觀。當燃燒著的巨龍在廣場上奔跑時,觀眾也跟著火龍奔跑,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