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尿病病友圈
半年來,從「糖尿病圈」里學到了很多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就像當初注冊時填寫目的說的那樣「學習與交流」,這里有很多個案的分析,抗糖經驗的分享。這半年來,心態也逐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最初的迷茫到理智,從煩躁到冷靜,從抗拒到接受,從知識匱乏到點滴積累,「糖尿病圈」功不可沒。
說到「抗拒」,那就是被確診患DM以後拒不接受現實的心態。當初是因為先有肺結核而服葯後發現血糖升高的,而且一直心存幻想,以為停止服用抗結核葯物之後,血糖會恢復正常,所以心存一點幻想。後來,隨著抗結核葯物的停服,血糖異常依然存在,不得不讓我直面現實,接受現實。
因為父母沒有患糖尿病,因此在確診之初總是不肯面對。但是,我大姐,堂兄和堂弟三個人已經患糖尿病多年了。只能說自己之前對糖尿病的知識了解太少了,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防範於未然。先不說基因,就說其他方面吧!因在企業工作,壓力很大,平時喜歡吃肉,吃得又多,不運動,經常熬夜,腹圍大……只要把這些因素加起來,遲早會得糖尿病,只是時間問題。
讀了「糖尿病圈」里許多朋友的心得,我對降糖葯也逐漸不會「抗拒」了。之前,總以為葯物傷肝腎,很多時候都不願服葯。後來,朋友一句「兩害取其輕」,對我啟發很大。既然有病了,諱疾忌醫解決不了問題,那就端正心態,科學認識吧!
人生在世,無非短短幾十年,更何況我已經年過45,風華正茂有過,美好時光有過,家庭溫馨正享有,還有什麼不可以平常心對待呢?就說這糖尿病,比起年輕求學生涯的艱辛,更不在話下了。
2. 病友圈起什麼名最好
起一些和生病無關的名字,例如:甜甜圈,果粒圈,活力圈等等!
3. 請建議一本書,關於為癌症病人提供心理治療的書
對癌症病人開展心理治療的方法(Fritze & Geigges)
摘自《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一書
作者:張宜宏、施琪嘉、Kurt Frische、 Werner Geigges
「經常可見沒完全喪失希望和有需求的病人,對他們進行心理上的幫助是有必要的,何時才會有對癌症病人的心理輔導呢?」( Weizaecker,1947)
1 癌症和心理
50年過去了,與 魏澤雅克(weizaecker)那時的情況相比,如今已完全不同。隨著癌症治療手段的不斷發展,如今病人的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況已成為關注的重點。50年代時很少的癌症病人能夠活下來,到了80年代,化療放療聯合治療和外科治療手段的發展,病人的生命延長。因此對已痊癒病人和已緩解病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變得尤為重要。
心理和社會因素會對病人的病情和治療產生有利和不利的雙方面影響。隨著心理治療學的發展,我們應了解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 癌症通常是一個致死性的疾病,身體和心理上的治療均很重要。
• 癌症會導致病人感到害怕和無助。
• 對多數人而言,癌症就意味著死亡。
• 癌症給整個家庭帶來影響。
2 確證癌症後
病人會表現出恐懼,絕望,在希望與放棄中游移,無心顧及人際關系和工作。對於很多病人及其家庭而言,癌症就是飛來橫禍。尤其是在剛得到診斷的第一周,病人很容易出現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問題。粗略的統計,30%-50%的病人會存在心理社會問題。大多數表現為急性的心因性反應,少見有嚴重的精神性疾病如抑鬱症。
新近神經精神免疫學的研究表明,心理失衡會通過大腦引起精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會導致心理失衡的危險因素如下:
*本身存在心理問題(沮喪,酗酒);
*與社會脫離,人際交往不夠;
*經歷過離婚,生離死別,存在家庭問題;
*工作出現問題;
*不好的患病經歷;
*無法控制的疼痛;
*腫瘤惡化;
*衰竭感
研究表明,沮喪的情緒和罹患癌症之間存在某種聯系。研究結果應該應該昭之於病人。很多病人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就會想:「為什麼偏偏是自己呢?」女性病人更容易出現自責心理,比如認為這是對自己離開丈夫的懲罰,是對自己不關心的結果,後悔沒早到醫院檢查等等。
3 在患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
癌症病人的心理問題不同於其他疾病的病人。 醫生,家屬都必須清楚,病人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恐懼,沮喪,對診斷結果表現出震怒,是一種失衡的心理反應。尤其是在得知診斷結果的第一周,會出現這些症狀。小部分病人會持續1-2年。
癌症病人會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害怕:
1。害怕分離,與社會隔離
2。害怕無力克服問題
3。妒忌健康人
4。疑病症
5。害怕喪失自理能力
6。怕疼痛
7。害怕無法治癒
多數病人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被告知患上癌症,第一個反應是暈厥,不願意相信事實。接受事實後,又會出現恐懼,沮喪,無助的情緒,還有憤怒,產生敵意,感到人生失去意義。庫布勒-羅思(Kuebler-Ross)(1974)將病人的心理反應按階段歸納如下:
1。 驚叫--拒絕接受事實;
2。 經歷接受和逃避事實的矛盾之後,開始出現沮喪情緒(這意味著開始接受事實);
3。 經過這個階段也有一些病人成功的走出絕望情緒和死亡的陰影,選擇平靜和充滿勇氣的面對疾病和死亡。
乏力和衰竭感
知道目前都很少有關於病人患病和治療期間出現疲勞問題的討論,而這是很有意義的。大約有30-40%的病人在治療結束後會有慢性疲勞的情況發生,表現為以下症狀:
*勞累,精力不濟,非常需要休息
*虛脫感,肢體沉重感
*精力難以集中
*對事物興趣降低,日常生活積極性降低
*睡眠障礙(失眠或嗜睡)
*由疲勞引起的情感問題(比如沮喪)
*自理困難
*思考障礙
*運動後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盡管有些表現和有心理問題的表現相重合,但是疲勞能可作為一個獨立的症狀提出,可能是由於疾病本身,放化療過程,並發症,免疫過程,心理反應共同作用產生的。
4 如何傳達診斷
隨著近20年來治療癌症手段的進展,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病人也應擁有知情權開始被提倡。90%以上的癌症病人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的情況,病人有可能通過雜志,網路等查詢資料,並且與醫生建立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
下面是基於目前的癌症診治情況,給出關於診斷告知的實用指南,適合於較專業的比如診療所里醫生與病人的談話。
*事先對談話內容做好充足的准備:是否擁有足夠的檢查結果?是否對下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有一個計劃?具體想通知些什麼?如何開頭?
*安靜的不受干擾的談話環境,足夠的談話時間,關上門,門上要寫明「請勿打擾」
*與病人談話時,是否需要家屬在旁(以免病人得把醫生的意思再傳達一次)
*明確提出談話的主題(如我想就您的檢查結果講一下)和需要的談話時間
*詢問病人以及家屬想知道的信息內容和想得到的治療:如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疾病?您是想知道盡可能多的信息(盡管可能是不好的)還是不想知道?您對以後有什麼打算?
*有些病人可能會表現出冷淡和沉默,醫生仍應該繼續
*「癌症」並不是不可提,但是要注意,病人會如何反應並選用合適的詞
*要告訴病人及家屬,他們可能會有的情緒反應,如壓抑,無望都是很自然的
*談話過程中如病人出現情緒波動,醫生不要過快迴避話題
*永遠給病人以希望,即使是處於完全沒有希望的境地。要傳達給病人這樣的感覺:他並沒有被放棄
*關於病情和治療情況的詳盡資料,包括統計學上的資料和病人個體的情況
*醫生,病人及其監護人共同決定治療方案
*盡管病人會出現拒絕接受事實的現象,這是一種防禦心理,最終他會接受事實
*如果沒有家屬在場,也可在與病人談話之後再與家屬交談,但要注意兩次談話的說法盡可能一致。
*相約進一步的談話:「如果目前您沒有問題,那我們就結束這次談話。如果您以後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今晚(明早)再次談話
*談話完畢可與同事講述一下過程,交換一下想法
*對病人的解釋說明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談話的內容的真實性總是相對的。少與病人談及該並的平均生存率和治療的成功率。解釋時毫無顧忌什麼都說是絕對錯誤的。許多病人表示,關於第一次談話的內容只記得一點,在得知診斷結果時,人馬上懵了,醫生的聲音就想從遠處傳來,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對於一些病人來說,盡管醫生曾多次解釋病情,他們仍然認為關於病情自己了解不夠。
5 心理調適
病人或克服或緩解或接受已產生或將要產生的心理負擔的行為就叫做調節。即將危機感,不良情緒調節至可以忍受的范圍。若這種努力成功則可叫做解決。如何進行有效的調節在後面的文字中會時常提及。有關調查表明,有成效的調節將對病人的心理狀況,生存質量,以及病情都會有良好的影響。
*有利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的策略:積極戰勝疾病的精神,對存在的心理問題的調節,尋求社會支持
*不利的方面: 壓抑,孤獨,泄氣,無助,絕望
有意識的調節機制:我們將調節機制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的。
有意識的調節機制包括:
1.感情上的:比如憤怒。受刺激
2.行動上的:嚴格遵照醫囑,尋求社會支持
無意識的調節機制(防禦機制):
心理分析學將無意識的調節方法稱為防禦機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就是「否認".在病人剛被診斷出癌症的時候,通常是這種反應。
這是一種應激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會使病人認為得病不是事實,隨之而來的後果也不存在。「我沒什麼可怕的,因為我根本沒病.」將這種反應視作病態的並不少見,這也許很難區分。對於這種及其它防禦機制我們可以理解,而且有時它們是有效的。病人可將自己從恐懼和威脅感中解救出來,這會使病人感到振作。
接觸這類病人時,應該肯定病人的這種看起來不合邏輯的防禦機制。對於病人而言,這是合邏輯且有成效的。通過這種「否認」是病人有對困境的不能忍受變為可以忍受。他幻想自己沒病,所以情緒不受影響,可以使恐懼無望感消失。
治療師必須考慮病人的這種「否認」從心理和社會的角度是否合適,會不會帶來不良後果。處於進展過程的癌症病人長時間的「否認」會妨礙心理調節過程的有效進行。如果醫生長時間為了使病人的這種」否認」達成目的,而不告知病人真實的病情,則會失去病人對醫生和治療的信任。
其他的防禦機制包括:
*投射:「我夫人對我的狀況很擔憂,她帶來的壓力勝過其它,請您幫助我。」
*對抗恐懼:「聽說一邊的乳房有乳腺癌,另一邊的乳房患癌率會增到15%,希望您將兩邊乳房都切去以防止復發。」
*合理化及轉移:「我不怕患病,我只是害怕吃葯。」
*反向形成:「自我患病後,我的感覺從未有過的好,覺得生活更積極和豐富了。
*伴侶作為否認和投射的對象:一位患子宮頸癌的病人在醫生和護士面前,表現得好像對疾病一無所知,而只對丈夫查出的十二指腸潰瘍擔憂。對於不同的疾病進展和治療階段出現的不同問題調節和解決的需要,對病人及其家屬有不同的要求。
6 癌症病人的人際關系
癌症會給病人的整個人際關系帶來影響。被診斷患上癌症不但給病人自己帶來壓力,也會影響病人的家庭和社會關系。許多調查表明:
*病人的親屬會承受與病人同樣的壓力
*許多報告表明病人的配偶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病人的配偶常常顧及不到自己應該成為病人的支持,因為他自己也有心理壓力,自己也需要幫助。惡劣的夫妻關系更會加重病人的負擔。
*親友的恐懼和絕望的情緒會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
醫生也應明白病人的親友的影響力,所以要注重向他們做病情的解釋。
7 癌症病人的心理輔導
對病人進行心理輔導要能符合當前醫學上提倡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分三個步驟:
(1)認清病人的心理負擔和問題
恐懼和絕望感:最為常見,後者常伴隨恐懼之後。
心理-植物神經反應:如持續加重的惡心感,不明原因的勞累虛脫感,失眠,精力難以集中,尤其是放化療後。
功能性障礙:外科手術,如乳腺切除後形體改變,前列腺或睾丸手術造成的勃起不能會帶來自卑和自我價值的心理問題。面部和喉部手術會帶來人際交往的障礙。
(2)進行相應的治療
首先要對病人及親屬解釋病情,說明可能會產生不良情緒如憤怒,恐懼,絕望等,配偶關系和家庭對病人的影響,共同商量治療方案,緩解不良情緒。每次談話的目的就是使病人能進行心理調節,使病人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3)進一步心理治療
10%的病人需要進一步的心理治療,目的為:
*減輕精神症狀如恐懼和絕望;
*幫助緩解壓力;
*學習適應環境;
*通過學習重回正常生活;
*減輕病人配偶及親屬的壓力;
*學會減輕惡心感,疼痛感,緩解失眠的方法。
以下為對患乳腺癌的病人進行心理輔導的重要觀點:
*每個階段進行病情說明,態度和善;
*緩解其恐懼,絕望的心理;
*接受和適應身體的改變;
*加強自信心;
*在治療初期還應包括配偶及家庭成員的心理輔導;
*對病人進行性生活的指導;
*幫助病人適應工作崗位。
案例:以下為一位心理學家和一位剛得知自己患何傑金氏病的病人首次談話的節選,當中暴露的心理社會問題很典型。
病人:我怎麼說呢?
醫生:我目前知道的關於你的情況很少,病歷和紀錄中沒有太多內容。
病人:我得了何傑金氏病。星期五才確診的,在此之前我一直希望有一天醫生會告訴我,我的病只是炎症,吃抗生素休息兩周就好了。可是結果出來,不是我所希望的,而是何傑金氏病----之前我就從網上了解了這個病的相關信息,這次從醫生那得到了相同的說法--不管是真是假--這個病的治癒希望很大。我擔心的是如何告訴家人。丈夫我並不擔心,他一直和我在一起。我不知該如何告訴父親。我詢問了主治醫生。他設想如果是自己該如何向母親說。我對他很信服,覺得可以採納。我很不願提到「癌」這個字眼,因為我--怎麼說呢--我不願由此得到同情。我想,被同情的目光包圍我會受不了的。而且我還擔心我的病被母親和兒子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我想隱瞞下來。
醫生:你是希望周圍的一切和從前一樣,對嗎?
病人:對。我父親對這個事的反應讓我很安慰。他是個樂觀的人,他並沒有因為我的病而倒下,而是承受住了。我照醫生說的告訴他,說自己得的是一種嚴重的淋巴病,需要長時間的化療,但是有很大的治癒希望。我想即使我沒說清楚,父親也是知道真實情況的。我住在小村莊,消息很容易四處播散。現在到處是流言:可憐的女人--。我對此無能為力,我現在擔心的是母親和兒子,雖然丈夫對他們說我得的是淋巴病。我也找不到合適的朋友談心。
醫生:為什麼找不到?
病人:我想--是怕她們會哭
醫生:你是不是經常對自己說:不能哭,不要想那些事,我沒什麼事。
病人:是的。或者當我想起這些事時,我希望一個人呆著。
醫生:你以前遇到不開心的事時事如何做的?也是獨自一人承受嗎?
病人:是的。現在丈夫情緒低落。除了丈夫,父親我還有兩個朋友,我想打電話給他們,但我怕她們會因為我的病而同情我,使我想逃。我只是想一起說些高興的事,一起笑。
醫生:這個要求未免有些高啊。我想你需要接受這個事實。你需要人際交往。而大家對你的病情表示擔憂,說明你並沒有被她們忘記,並不孤獨。你也應該嘗試著哭出來,這有助於發泄,釋放壓力。釋放之後你會發現,你更容易接受治療了。
病人: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我的四歲半的兒子。我兒子現在還是無憂無慮的,並沒意識到什麼。但是我和丈夫害怕,有一天村裡哪位頭腦簡單的人會對他說,他媽媽得癌症了,就快要死了。所以我們先對幼兒園的老師打了招呼,由她們告訴我兒子一些信息:比如媽媽病了,但是是不會死的病。只是經常需要住院治療病才能好。兒子在丈夫和母親的照顧下生活得很好,他可以接受媽媽生病的事實,只要他確信不會失去媽媽。
醫生:這樣做是對的。你可以定期和他通電話,讓他知道媽媽和他在一起 。
與癌症病人的談話方法
下面是有關醫生在與癌症病人尤其是預後差的癌症病人談話的規則:
*充足的時間,誠懇的態度;
*從談話開始就控制平和,親切的氣氛;
*談話的目的是減輕病人的負擔而不是加重病人的負擔,不要使矛盾激化。
*既不能表現出沒有希望也不能用同情的口吻;
*了解和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理防禦方式如否認等;
*促使病人表達出自己的心理壓力如害怕,憤怒的情緒;
*幫助其進行心理調節;
*幫助其參加有利於身體和心理的活動,發展愛好,促進其人際交往;
8 專業的心理治療
大約10%的病人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可由心理輔導過渡到專業的心理治療。以下心理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
*原先就有潛在的人際交往障礙,因為癌症而表現出來;
*過度的長期的心理問題(如絕望,恐懼等)
*並發的心理問題如睡眠障礙,內心不平靜感,不明原因的軀體疼痛感
(1) 治療的方法
心理方法:目的是通過有針對性的病情解釋緩解病人對疾病的恐懼,促進其心理調節, 針對病人的心理社會問題給出建議
行為方法:
目的是用愉快的軀體感覺代替惡心感,疼痛感,這些技巧有助於加強心理調節的效果,提高自理能力,事實證明進行肌肉和呼吸的放鬆練習是很有好處的。
舉例:想像練習——想像安靜和充滿力量的環境,具體見以下操作語:
「下面的練習需要身體、思想、感覺互相配合、驅除雜念
1) 用最讓自己舒適的姿勢坐著或躺著,放鬆,請閉上眼睛
2) 請改變姿勢和呼吸直至坐著(或躺著)完全舒適
3) 請驅除心中的雜念並調整呼吸
4) 請集中注意力,注意你的腳,小腿,大腿,臀部,背,肩膀,還有頭,手臂,手
5) 很好,請保持住
6) 請將思緒拉回來,回想使你有成就感的事情,回想高興的事情
7) 將你的注意力投向噪音,將整個注意力僅投向你所能聽到的噪音
8) 再將你的注意力轉向你的身體,真實的感受一下
9) 將注意力從腳,腿,上升,到腹,生殖器,再上升,上半身,頭,臂,真實的感受一下
10) 也許你已經感到自己身體的變化,也許你感到自己的節奏,你的呼吸,脈搏,使一切的感覺盡可能真實,保持你的感覺
11) 注意這個地方的噪音,氣味,顏色,接受這個圖景
12) 好像自己親眼看到一樣,安靜的環境,充滿力量
13) 加強對這個地方的感覺,噪音,氣味,顏色,享受這份安靜和力量
14) 盡可能接受這個地方的寧靜,力量和能量。這是屬於你的地方,寧靜和充滿能量,在這里你所有的擔憂和恐懼都消失了,在這里你獲得了新的生活的力量和信心
15) 可以患個圖景,上升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寧靜,有能量,安全的地方,也許就你一人也許還有別人
16) 盡可能享受屬於你的地方的安寧和力量,保持住
17) 逐步向屬於你的寧靜和力量的地方告別。你確信,自己可以隨時回來,接受新的寧靜和能量
18) 逐步的回來,這個練習馬上結束
19) 以下面的步驟結束:首先繼續保持眼睛閉著,開始深吸氣,呼氣。想像你的每一次呼吸都吸入了寧靜和力量,當你呼氣時,這個能量和寧靜就在整個體內流動。吸入盡可能多的寧靜和力量
20) 仍閉著眼睛,開始運動身體,首先是手指,用力的握拳,松開。同時繼續深呼吸。用力運動臂,腿,彎曲,伸直,拉長---最後睜開眼睛
21) 確定一下自己處於哪個房間,回到現實
22) 如果是躺著進行這個想像,現在慢慢坐起,保持安靜幾分鍾
個人治療:
方法是單獨談話,也可以有配偶和家庭成員加入。談話需要病人表達出自己的不良情緒,表達出自己的願望,也可以談談對死亡的看法。
目的為緩解病人的不良情緒和緊張的心理、鼓勵交往,提高病人與醫生的合作程度,減少病人與社會的隔離,提高交際能力,改善人們對癌症病人的認識,可以減輕病人的恐懼和絕望感,加強自信心,利於心理調節。
案例(略)
集體治療:
在不同的病友圈子互相學習和相互支持,通過集體的配合,學習放鬆的方法,提高應激力(見精神分析集體治療章節)
9 醫生如何對待無法治癒的病人
盡管經過手術,放化療,仍阻止不了癌症的進展,這會引起不僅是病人還有醫生的無助感。所有治療方法都用過,醫生會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失落,失望,難以接受,因為面對即將死亡的病人而無力挽救,一直希望有好的治療效果可以通知病人,這個希望卻落空了,這意味著失敗。另一方面,一直能給病人希望也是維系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所以會影響醫患關系。其實對於癌症病人而言,治癒疾病和康復的希望落空,並不等於病人就沒有願望,就肯定完全絕望。延長生命的希望沒有了,他還會有別的願望,如希望可以安詳的死去,希望分離的親人可以團聚,希望再看一眼剛出生的孫子。很多人在臨死的時候,會表現出和平時不一樣的安寧,智慧,幽默。因此,醫生和陪護人都需要對病人尊重和友善。應該讓他感到,自己並不孤獨。醫生應該給臨終病人一個積極,有生氣的感覺。用陪伴親友的感覺將心比心的陪伴病人。
10 醫生會出現的問題
醫生在對癌症病人的治療過程中,避免不了經常面對生存和死亡的問題。醫生經常會出現以下的心理問題:
*由病人引起的悲傷感。比如:在與病人談話過程中感到的情緒、病人長期的患病病程、目睹越來越多的病人死亡、不能有效的控制疼痛、醫學上的限制等;
*因為職業的原因影響個人生活;
*態度不好的病人,如自閉,抱怨,不停痛哭的病人;
*與同事關系的問題;
後果:易感冒,抵抗力低下,一系列心理問題
醫生在治療癌症病人過程中會出現的心理問題
角色的混淆: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良好的分辨力和果斷的決斷力是很必要的。但如果病人是自己父母或兄妹的熟人,或者同齡,興趣相同,則會使醫生與其他人的界限模糊,混淆自己的職業角色。
逃避和否認:從上文可看出在診療過程中醫生負很大的責任,尤其是在初期,所以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病人可以通過否認和迴避得到解脫,但家屬和醫生同樣面對壓力無法平靜。在癌症晚期,醫生也會參與到病人的否認中。病人和醫生因為巨大的恐懼和擔憂而互相影響,所以這時不僅病人,醫生也需要及時的心理支持,釋放壓力;
濫用職權:醫生對不能治癒疾病而產生的無助感,加上病人的不停抱怨,會讓醫生很難忍受,有的醫生開鎮靜劑給病人,以阻止病人的進一步行為,可以獲得短期的平靜。
自責:因無力挽救,沒能實現治癒疾病的希望而自責。這種對結果的失望情緒會傳達給病人。每天與重病病人打交道,承受巨大的壓力是專科醫生的工作內容。通過今後對醫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和職業培訓,使病人明白自己一方面對病人要表示同情和親近,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必要的距離以利治療。
結論:
癌症病人非常需要心理上的輔導。最基本的目標是達到心理狀態的改善,使心理調節更加有效,提高生存質量。
醫生不斷對病人進行心理上的支持是很有意義的。醫生的干預注意要與病人的需求相適應。不同的疾病階段用相應的有效措施。
心理輔導的主要因素:使病人釋放感情,解釋病情,重新獲得對疾病和生活的控制力,積極的社會幫助。
4. 請問哪裡有牛皮癬病友圈,很想和P友交流
在網路貼吧里 輸入 牛皮癬 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