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骨幹教師培訓對象對培訓的希望
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合乎時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體系。
❷ 教育部《通知》發布的5個指南意在突出什麼
針對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各子項目的相似性和關聯性,在制訂項目實施指南過程中進行了歸類合並,形成了《職業院校教師示範培訓項目實施指南》等5個指南。指南意在突出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三是管理增效。明確國家專項支持與地方統籌實施的職責任務,完善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項目管理體系。組織開展項目需求調查,根據職業院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明確項目設置、培訓計劃人數、經費支持標准、培訓形式內容、學時(學分)要求、兼職教師聘用規模等。實行項目信息化管理,對項目申報、基地遴選、項目評審、學員選派、培訓實施、檢查指導、經費監管、總結評估等全過程進行管理,保證項目實施環節規范有序,切實提高國家級項目的管理水平。
❸ 教育部關於「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
(六)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教職成〔2000〕4號)、《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教師〔2005〕1號),緊密圍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目標要求,密切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愛崗敬業、創新進取、關愛學生、為人師表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時代感的師德教育活動,激勵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熱愛職業教育事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建立師德考評獎勵制度。要把師德建設作為職教教師專業化的重要內容,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工作考核、職務聘任、選派進修和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構建師德建設工作檢查評估體系,把師德建設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工作評估的重要指標。要表彰中等職業學校涌現出來的師德標兵,組織模範教師師德報告團,舉辦師德論壇,廣泛宣傳師德典型的先進事跡。
(七)拓寬渠道,專兼結合,廣泛吸引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
——加強新師資的培養和補充工作。職業技術師范學院要堅持為職業學校培養師資的辦學方向,在保證長線專業學生培養的同時,加強短線專業學生的培養,為中等職業學校輸送高質量的專業課師資。確定為職教師資基地的普通高等學校可建立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集中進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工作。各地安排高等學校招生指標時,要優先保證上述學校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師資的招生計劃。
——面向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和社會其他方面錄用教師。各地和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採取措施,鼓勵普通高等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到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同時,面向社會廣泛吸引那些具有一定工作實踐經驗、符合教師資格要求的優秀人才到中等職業學校擔任專任教師。
——多渠道吸引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職業學校兼職任教。各地要從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多渠道從社會上特別是企事業單位聘請在職、離職待崗或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充實到職業學校教學一線,承擔專業課或實習指導教學任務。對於在相關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也可經過必要的認定聘請到學校兼職任教。各地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明確聘請兼職任教人員的基本條件或錄用標准,完善聘用和管理辦法,解決好兼職任教人員的報酬和待遇。「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施「中等職業學校緊缺專業特聘兼職教師資助計劃」,支持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社會聲譽較高、專業師資緊缺的中等職業學校從社會上聘請兼職教師,推動這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各地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國辦發〔2001〕74號)和《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2號)的有關要求,抓緊制定本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標准及編制管理辦法,逐步實現編制的動態管理、定期調整,不斷優化中等職業學校人力資源配置,使教師配備適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八)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進一步加強骨幹教師培訓。「十一五」期間,採取「基地培訓+企業實踐」的模式,培訓15萬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幹教師,其中國家級培訓3萬名,省級培訓12萬名,造就一大批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骨乾和示範作用的「雙師型」優秀教師,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國家級培訓,並對省級培訓成績顯著的地方予以獎勵。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有組織地選派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通過國內外培訓,造就一批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和教育教學專家。
——加快教師學歷達標步伐,提升專業課教師學歷層次。各地要積極開展教師繼續教育,採取有力措施,通過各種形式,盡快使中等職業學校學歷尚未達標的教師達到合格學歷要求。創新職教教師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斷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培養規模,積極鼓勵教師接受各種形式的研究生教育。
——大力推進教師到企業實踐工作,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各地要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教職成〔2006〕11號),把企業實踐作為職教教師繼續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通過企業實踐,跟蹤生產服務一線技術的發展,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各地要普遍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積極推進實施,並在實踐中探索有效的工作機制,完善管理辦法。
——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各學校要廣泛開展老教師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活動,讓老教師的高尚品德和精湛教藝在新教師身上發揚光大。廣泛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有關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舉辦培訓講座,開展技術指導,開闊教師視野,跟進技術發展,密切與社會的聯系。
(九)完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大幅度提高職教師資基地的培養培訓能力
——積極推進職教師資基地的規范化建設。教育行政部門要制訂職教師資基地建設標准和評估辦法,對現有的職教師資基地進行工作評估,進一步優化結構布局,健全規章制度,充實設備設施,改善培訓條件。基地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中等職業學校的溝通與聯系,加強基地之間在專業建設、培養培訓項目開發和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等方面的協作,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培養培訓模式,努力辦出特色。
——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項目建設。「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基地開發80個專業的師資培養培訓方案、課程和教材,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項目體系,滿足新師資培養、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培養培訓需求。各地也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省級職教師資基地開展相關專業教師培訓課程和教材的開發。基地學校要努力探索具有職教特色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的學科體系。加快建設職業教育師資信息平台和培訓資源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路資源,推進職教師資培養培訓信息化。
——加強職教師資基地的教師隊伍建設。各基地學校要選配政治素質好、業務素質強、熱愛職教事業的教師從事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工作,通過引進人才、加強培訓和開展教研活動,加快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教育部繼續實施職教師資基地專業教師國外進修項目,定期舉辦教師專題培訓和研討活動,不斷提高培訓者素質。
(十)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管理制度
——逐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制度。各地要嚴格執行《教師資格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嚴把教師隊伍入口關,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必須具備教師資格。要從職教教師專業化的需要出發,充實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任職資格條件,改進資格認定辦法,對新任專業課教師除要求具有規定的合格學歷外,逐步增加相關工作經歷和職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逐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務制度。各地要制訂具體辦法,鼓勵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教師按照相關規定,再取得第二個專業技術資格或職業資格證書。逐步調整和規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務序列,改進職務評審辦法,為職教教師提供更為有利的職業發展空間。改善中等職業學校職務結構,改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高級職務比例偏低的狀況。
——逐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任用制度。各地和中等職業學校要按照國家關於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和工作要求,全面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逐步實現教職工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要探索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設崗和用人辦法,建立充滿活力的學校用人機制。
——逐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分配和保障制度。各地要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支持中等職業學校探索建立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收入分配辦法,在保障教師基本工資待遇的前提下,將教師收入與學校發展、所聘崗位及個人貢獻掛鉤,充分發揮收入分配的激勵作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工作部署,探索建立教師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
建設的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擺在職業教育工作中更加重要、更為突出的位置,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的要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制訂好本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十一五」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
(十二)增加經費投入。各地要依法保障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工資待遇,同時,應在職業教育專項和教師隊伍建設專項中,安排專門的經費用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等職業學校要在公用經費和其他事業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教師培訓等相關工作。
(十三)加強督導檢查。各地要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作為考察評估地方職業教育工作和職業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確保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關於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和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十四)加大宣傳和表彰力度。各地在三年一次的全國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表彰獎勵中,要確保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佔有一定的比例。樹立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特色鮮明的先進典型,向全社會展現職教教師的風采,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職教教師的良好氛圍。
(十五)重視科學研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科學研究工作。職教科研單位、職教師資基地要緊密聯系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確定一批重點課題,力爭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和管理創新。
教育部辦公廳
二○○七年四月十三日
❹ 請問這位仁兄,邛崍市教育水平總體如何孩子在邛崍讀書有無培訓機構輔導謝謝您
邛崍市教育基本情況匯報材料近年來,我市教育工作按照成都市城鄉統籌, 「四位一 體」科學發展和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以及邛崍 市委、市政府「工業立市」總體戰略要求,以「實現城鄉教 育均衡化、現代化、國際化」為目標,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 的戰略地位,放在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和先導位臵,緊緊圍 繞提高教育質量與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大工作力度,改 善辦學條件,強化隊伍建設,教育事業發展水平逐步提高, 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現就我市 教育基本情況,發展狀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教育總體情況 我市目前有各級各類學校 131 所, 其中, 單設高中 1 所, 高完中 4 所,職業技術學校 2 所,單設初中 12 所,九年一 貫制學校 16 所,單設小學 26 所,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公、 民辦幼兒園 69 所。在校學生 72440 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 12653 人, 職業高中學生 (未含成都技師學院邛崍分院) 3282 人, 初中學生 20127 人, 小學學生 23969 人, 幼兒園人數 12219 人。全市教職工 5144 人(含民辦教師人數) ,其中高級職稱 按教師人數 924 人,中級職稱教師 2781 人,初級職稱教師 395 人。 二、我市教育發展狀況及取得的成績 -1- (一)學前教育 我市現有幼兒園 69 所,其中教育部門主辦幼兒園 2 所, 民辦幼兒園 27 所,鄉鎮中心幼兒園 40 所。幼教教職工 1107 人,其中園長、專任教師 715 人,在園幼兒人數 12219 人, 教學班 317 個。 在 69 所幼兒園中,成都市一級幼兒園 2 所(示範幼兒 園、機關幼兒園) ,成都市二級幼兒園 5 所(羊安鎮中心幼 兒園、平樂鎮中心幼兒園、火井鎮中心幼兒園、高埂鎮中心 幼兒園、機關永豐分院) ,成都市三級幼兒園 1 所(天台山 鎮中心幼兒園) ,邛崍市等級園 61 所。2011 年,邛崍市委、 市政府邛崍市教育局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和成都市教育局 的總體要求,制定並實施了學前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目 前已基本完成了全市 23 所公益性幼兒園建設目標任務,出 台了《邛崍市公益性幼兒園管理暫行辦法》 ,目前,已有 27 所幼兒園通過了邛崍市公益性幼兒園達標評估認定。 (二)義務段教育 我市義務段學校 55 所,其中單設初中 12 所,九年一貫 制學校 16 所,單設小學 26 所,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在校初 中學生 20127 人, 小學生 23969 人, 在編在崗教職工人數 3332 人,其中小學教職工 1893 人,初中教職工 1405 人。 近年來, 邛崍市委、 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 《義務教育法》 , 把義務教育擺在了更加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優質化、 -2- 均衡化、現代化」為發展目標,採取一系列措施,使義務教 育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市委、市政府在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同時,進 一步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在 2008 年 5.12 地震之後,市政 府先後投入 1498 萬元用於 21 個學校災後重建項目建設。投 入 1000 萬元實施「校安工程」計劃,維修加固 B、C 級危房 23315 平方米。投入 1662.5 萬元,用於實施學校「技術裝備 滿覆蓋」工程。2011 年上半年除上級資金扶持外,本級財政 投入 200 萬元進行了高中課改的設備建設,下半年為迎接國 家對我省「兩基」工作的復查驗收,投入 103.8 萬元對全市 26 所義務段學校的音樂、美術、圖書設備進行了建設,同時 爭取了成都市紅十字會「愛心書屋」捐款 450 萬用於添臵圖 書設備。全市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 善,城鄉硬體條件逐步趨於平衡,也為農村和山區學生享受 優質教育服務提供了物質保障。 2、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臵 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教育資源配臵。市政府、市教 育局對部分生源少、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進行了整合。先後 將道佐中學、卧龍中學合並到平樂中學,茶園初中合並到拱 辰中學,南河初中合並到寶林中學。同時積極走集團化辦學 之路,組建了南街小學、北街小學教育集團,全力打造西街 -3- 小學,使城區小學基本達到均衡,也有效緩解了農村、城區 小學擇校問題。通過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極大發揮了教育 資源優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緩解了師資短缺、學 科教師不配套等矛盾。 3、評選名師,營造尊師氛圍 市委、市政府堅持媒體經常性宣傳先進教師典型,主要 領導每年利用教師節、春節等節假日對優秀教師、離退休教 職工進行慰問,送去溫暖和關懷。從 2009 年起,在全市范 圍公開評選表彰市級「十大名師」活動。評選出的「名師」 獎金從最初的 2000 元提高到 1 萬元。此舉在全市營造了濃 厚的尊師重教氛圍,被評出的名師在教育、科研等方面也發 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和示範作用,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評。 4、提高待遇,調動職工激情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關心教師的生活。在財力十分困 難的情況下,每年仍按財政轉移支付不低於 45%的比例將資 金全額用於教育,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尤其是提高邊遠山區 教師待遇。從 2006 年起,山區教師補助標准從每月 10 元提 高到每月 30 元,山區村小教師每月 50 元。實施績效考核補 貼, 義務段教師每月補貼 150 元, 特級教師每月補貼 400 元, 學科帶頭人每月補貼 200 元,教育專家每月補貼 1000 元。 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上向農村及山區學校 傾斜,對不足 500 人的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按 500 人撥付。 -4- 建立教師體檢制度,市政府每年撥專款 30 余萬元,免費為 全市教師進行體檢。積極解決教師住房難問題,2009 年投入 500 萬元在夾關鎮和火井鎮各修建教師廉租房 50 套,2011 年又為教師修建保障住房 148 套。積極落實教師社會保障性 待遇,全面實施了住房公積金政策,2011 年起,住房公積金 比例從原來的 6%提高到 12%。 邛崍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不斷加 大管理力度,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大膽創新,銳意進 取,幹部教師隊伍管理水平、業務素質不斷提升,教育、科 研水平不斷提高。一是開展了「聚焦課堂,內涵發展」系列 活動,從局領導班子成員到學校校長,堅持每周、每月深入 課堂一線聽課、評課,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二是積極 探索管、辦、評分離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對學校實施了差 異化評價方式,科學設臵了《邛崍市義務段學校評估指標體 系》 ,加大了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權重,引入成 都市教育科學院和成都市部分知名校長組長評估團隊,實施 第三方評估,對政府辦學、學校管理、社會評估分離的現代 學校管理制度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嘗試,實施二年來,已取 了顯著成效;三是加強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市教育局始終 把對校長和教師的培訓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制定了詳細 的培訓實施方案,由市教育局人事科、教研培訓中心具體組 織實施。即每年分期分批組織全市校長,中層幹部和教師參 -5- 加國家、省、成都市和邛崍市的各級各類培訓。在對校長的 培訓中,由教育局局長親自參加培訓並與校長共同考試。通 過一系列教育理論、教育法規的培訓學習,幹部的理論水平 和管理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通過教師的全員培訓,教師 的教育教學水平也得到了長足進展,與此同時,市教育局每 年組織部分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到省外考察學習,不斷拓寬 視野,增長辦學見識;四是結對扶持,縮小城小差距。為進 一步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市教育局堅持開展了 城鄉結隊幫扶措施和活動,每年從城區選派了 30 名優秀教 師到農村、山區學校頂崗支教。同時積極開展了「金牛區邛崍市」互動聯盟活動,採取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每年 選派部分優秀學校中層幹部到金牛區學校掛職鍛煉,金牛區 也派出優秀中層幹部到我市學校掛職。通過幾年的實踐,我 市學校的管理水平、辦學理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大 大縮小了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辦學水平。 (三)普高教育 我市現有高中學校 5 所,其中公辦高中 4 所、私立高中 1 所,即邛崍一中、邛崍二中、高埂中學、平樂中學和強項 實驗中學 (私立) 在校高中學生共有 12653 人, 個班級, 。 228 教職工 702 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高中學校建設進行了 大量投入,先後投入資金近 3 億元,擇址新建了邛崍一中, 投資近 2 億元,擇址新建了平樂高中,對高埂中學也進行了 -6- 改擴建建設,全市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2010 年至 2011 年,市教育局在成都市教育局和市委、市政 府的關心支持下積極開展高中課改工作,完成了 4 所公辦高 中的課改通用設備配備,使高中辦學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 高。2011 年高考一次本科上線人數達 1334 人,在成都地區 14 個郊區市縣中排名第五位,再創歷史新高。 (四)職業教育 我市區域內有職業學校 2 所, 所公辦(邛崍市職業教育 1 中心和技師學院在 5 月完成合並),1 所民辦(成都翰林職業 技術學校)。邛崍市職業教育中心重點以建築裝飾、計算機 及應用、汽車維修、數控技術與維修、美容美發等 8 個專業 為主,在校學生 2278 人,教職工 174 人(含外聘教師) ,專 任教師 115 人; 成人教育部現有學生 1100 餘人, 專業 15 個; 中心培訓部負責全市短期技能培訓工作,每年培訓各類技能 人才 5000 人左右。邛崍市技工學校,規模為 1400 人,重點 開設化工、 電工、 工業分析與檢驗以及茶葉加工等 5 個專業, 在校學生 972 人,教職工 63 人;翰林職業技術學校,規模 為 600 人,以舞蹈表演、幼兒教育與管理、國際商務等 4 個 藝術類、第三產業專業為主,在籍學生 1002 人,教職工 42 人。 (五)成人教育 為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教育局本著資源共 -7- 享原則,近年來加大統籌協調將成人教育體系延伸到社區 (村)級,依託邛崍市職業教育中心建立社區教育學院,依託 鎮鄉中小學校、 文化站, 建社區教育學校 26 所, 依託社區(村) 服務中心,建社區教育服務站 125 個,市民課堂 7 個。進一 步完善了我市「市、鎮、社區」三級終身教育培訓體系。組 織了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專職 29 人,兼職、志願者近 500 人), 以社區為單位, 充分利用中小學教育學校、 幼兒園、 文化站、黨員活動室、社區活動室、遠程教育等資源,緊扣 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強化社會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 利用,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滿足市民多 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以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幸福水 平。 三、我市教育存在的困難問題 (一)學前教育 一是公益性幼兒園達不到滿覆蓋。我市部分鎮鄉是兩個 鎮鄉合並的,覆蓋面較大,一個鎮鄉一所公益性幼兒園的學 位不能滿足需求;二是保教水平不高。主要是班額過大,國 家規定托班、小班、中班、大班、混合班班額分別為 20 人、 25 人、30 人、35 人、30 人,而我市平均班額為托班 32 人, 小班 35 人,中班 41 人,大班 42 人,嚴重超班額。其次幼 教師資水平有待提高。 (二)義務段學校教育 -8- 1、辦學條件不均衡 盡管我市城鄉學校的辦學條件已得到了極大改善,但離 教育現代化要求,仍然存在不均衡現象。根據 2011 年成都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的義務段學校校際均衡監測報告,我 市九義學校的裝備基尼系數大於 0.3, 仍然不均衡。 《成 根據 都市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09-2011) (試行) 》標准,我 市還需建多媒體 892 套,預算資金 1962.4 萬元,教師用機 840 台,預算資金 336 萬元,網路教室 37 間,預算資金 444 萬元,三項合計共需資金 2742.4 萬元,資金缺口較大。 (見 附表 1) 2、師資力量不均衡 主要表現在,一是編制不均衡,小學嚴重超編,其餘學 段缺編。 邛機編[2011]18 號文件核定的我市中小學教師編制 為 3901 人,其中小學教師 1327 人,幼教 112 人,初中 1425 人,高中 813 人,職教 224 人,實際我市教師總數為 4253 人,其中小學 1927 人,幼教 82 人,初中 1405 人,高中 702 人,職教 137 人。超缺編情況為:小學超編 600 人,幼兒園 缺編 30 人,初中缺編 20 人,高中缺編 111 人,職業教育學 校缺編 87 人,總計超編 352 人(見附表 2) ;二是教師老齡 化現象嚴重。全市教師平均年齡達 43 歲,其中小學教師平 均年齡 45 歲,初中教師平均年齡 43 歲,高中教師平均年齡 為 39 歲,今後五年內退休教師總數約 700 人,已呈現小學 -9- 教師老齡化,高中教師年輕化局面(見附表 3) ;三是教師學 科結構不合理。據調查顯示,全市音樂專業教師僅 47 人, 實際需 110 人, 尚缺 63 人。 美術專業教師 49 人, 實際需 110 人,缺 61 人。體育專業教師 96 人,實際需要 220 人,尚缺 124 人。英語專業教師 328 人,實際需要 407 人,尚缺 79 人 (見附表 4) 。職教中心 2008 年後就未招聘過新教師,學校 現有教師中公共課教師多,專業課教師少(見附表 5) 。近年 來,學校外聘了 37 名專業課教師,緊缺現象有所緩解,但 每年需支付外聘教師費用 110 萬元,且外聘教師很不穩定, 不僅增加了學校經濟負擔,也給學校各項工作造成了很大沖 擊;四是編制滯後於學制改革和課程改革。從 2003 年開始, 按照教育發展的要求,小學學制由五年延長到了六年,並在 小學三年級以上開設了英語課、信息技術課。高中實施課改 後,增設了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科目,而且近年來隨著素質 教育要開齊開足學科的總體要求,學科不配套現象愈發明 顯,但我市教師編制並未增加。 3、辦學水平不均衡 辦學水平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初中、九義學校教育質量存 在校際差異。其次是我市學校辦學特色不明顯,除少數學校 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外,多數學校還剛剛起步,尤其 在地方文化特色及本校歷史文化傳承與挖掘等方面比較欠 缺。 - 10 - (三)普通高中教育 我市普通高中存在的主要困難表現在,一是教師編制不 夠,目前尚缺 111 人;二是幾所高中學校負債情況嚴重,新 建的邛崍一中尚負債 1757.94 萬元,新建的平樂中學尚負債 930.6 萬元, 高埂中學尚負債 382.74 萬元, 二中尚負債 10.36 萬元,共計負債 3081.64 萬元。 (四)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職教師資缺編, 目前尚缺編 100 人, 師生比只有 1: 13.8。 成人教育學校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較差,各類培訓經費 不足,未達到人均 1 元的標准。 四、今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針對我市教育發展狀況和實際,對各級類教育的發展需 要解決如下問題。 (一)關於學前教育。 一是擴大公益性幼兒園建設項目,滿足學位需求。二是 加強幼教師資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幼教師資水平。 (二)關於義務教育 1、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尤其是要加大投入添臵學校電教、儀器、設備設施和圖書設 備,加強學校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學校現代化教學水平。 2、對小學超編教師實施適度區域分流,對初中、高中、 職業學校教師進行適度招聘。 - 11 - 3、進一步提高農村及邊遠山區教師待遇,促進農村及 山區教師隊伍的穩定。 (三)關於高中教育 1、適度招聘新教師,以解決教師缺編問題。 2、劃撥專款,逐步解決高中學校負債問題。 (四)關於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適度招聘部分專業課教師,以解決職教中心教師缺編問 題。進一步加大成人教育培訓、改善辦學條件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