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美國印第安部落項目策劃方案

美國印第安部落項目策劃方案

發布時間:2021-01-24 06:23:05

1. 美國印第安人發展的三種模式是什麼

知道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人都知道,印第安部落要麼被殖民者消滅,要麼搬到殖民者給他們留下的保留地里繼續苟延殘喘的活著。他們發展就靠 外出打工 ,狩獵動物

2. 詳細介紹一下美國印第安人現狀

美國印第安人失敗原因的內部觀察
中興網消息:最近在看一本美國歷史,《回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答》,時常就會遐想,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美國印第安人的失敗命運。這本書按照譯者前言,是「資產階級歷史學家」所寫,多少有一些西方中心主義,注意力都集中在白種人的擴張上,對於印第安人的失敗,沒有深入討論。我們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和廣大的網蟲網文倒是願意站在印第安人一邊的,但他們總結的原因又往往過於簡單,說來說去,無非就是白種人的兇殘。

3. 美國印第安人歷史.和殖民地時期的問題.

我找了一些材料,篩選分類後如下,希望有用。

1、印第安人名稱的來源:1492年,哥倫布到達中美州後,誤以為他到達的就是西方傳說中的印度。此後哥倫布三次航行美洲,但最終未能到達印度,因此至死都認為他所到達就是印度,那麼當地居民就被哥倫布稱之為Indians,後來為了區別於印度人,就直接將哥倫布所謂的indians翻譯為「印第安人」。北美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具有共同文化和特徵的族群,而是多個文化各異的土著部落組成的群體。在白人到來之前,他們都沒有統一民族的概念,自稱是切羅基人、納瓦霍人、易落魁人、克里克人等。其中,許多部落的名稱如納瓦霍人、霍皮人等族群名稱在本族群語言中就是「人民」的意思。印第安人曾廣泛地分布在整個美洲大陸上,直到葡萄牙、西班牙入侵後,他們又被統稱為拉丁美洲人。

2、印第安人的來源:學術界曾有四種觀點,①亞洲人沿著白令海峽遷徙到了北美大陸②由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經伊斯忒島到達秘魯、或經夏威夷、火地島到達南美南端③從西班牙、英國經冰島、格陵蘭進入北美④土著。

3、1492年以前的印第安人人口:各國學者對此意見不一,觀點各異。美國著名人類學家Moony在1900年計算,1492年北美土著人口大約在100萬左右。該統計得到美國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不過,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質疑Moony 的統計數字,有些學者提出,整個美國1492時有大約1億人口,僅在北美就有大約980萬人,而土著文明最為發達的南美地區土著人口稠密。不論學者估計的數字是多少,毫無疑問的是,在白人踏上北美大陸後,土著人口銳減,到1900年,美國境內只有不到30萬,加拿大境內土著人口也只有大約20萬左右。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1)戰爭。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白人殖民者之間的戰爭等,北美大陸在15世紀後戰爭頻仍,許多土著人死於戰火。(2)疾病。天花、麻疹、流感、肺炎等疾病流行。(3)酗酒。印第安人對酒精缺乏免疫力,但又極為喜歡喝酒,酗酒成風。

4、附文一篇(印第安人大陸和民族):幾乎美洲所有的本土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東北部渡白令海而來的移民的後裔。這句話必須用「幾乎」一詞加以修飾,因為還有少數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達之後從南太平洋諸島抵達南美西岸的。這些南太平洋的亞爾古英雄「發現」過南美洲多少次雖無人知曉,但僅從所培植的植物這一證據,足以確定他們橫渡大海遠征美洲的事實。當在太平洋兩岸發現相同的、高度馴化的、離開人的培植就無法生存的植物時,它們的分布只能由人類的遷移這一點來解釋。
不過,有一點確鑿無疑:歐洲人在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9%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在近代之前,人們認為印第安人首次渡海來到美洲大陸是在約10000 年以前。考古新發現和碳14年代測定法的使用,徹底修正了這一估計。現在普遍同意,人類肯定在20000年以前,很可能在2000O年或更早些時候就已生活在美洲大陸。印第安人最後一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3000年以前。接著來的是愛斯基摩人,他們不停地往返於海峽兩端,直到現代政治環境迫使他們留在海峽的這一邊或另一邊為止。總之,在離亞洲最近的美洲地區,這時的人口已十分稠密,從而阻止了進一步的遷移。
對這些早期的移民來說,過海到美洲大陸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困難。冰河時代末期,封凍了大量的海水,海面下降了460英尺,於是露出了一座寬1300英里、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陸橋。如此大的「橋」實際上是一塊大而新的次大陸,為當時動植物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廣闊的范圍。而且,這一地區由於猛然低落下去,不是被冰覆蓋著,而是被湖泊、沼澤、草地和凍土帶的各類灌木所覆蓋;這些植物為當時的大型哺乳動物如乳齒象、猛獁、麝牛、鬃犎、駝鹿、麋山羊和羚羊、駱駝、狐狸、熊、狼和馬提供了牧場。由於這些動物越過陸橋來到美洲大陸,因此,隨之而來的便是以捕捉它們為生的獵人。
即使在氣溫的回升使海面增高、淹沒了這塊連接地之後,最終形成的海峽也很狹窄,可以在看到對岸的情況下乘粗製小船毫不費力地渡過。後來的更先進的移民可能是乘船從亞洲來到美洲,然後沿西北海岸繼續航行,直到最後在今日所謂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登陸和定居。
渡海來到阿拉斯加的大多數移民,越過育空高原中部冰封的山峽,繼續進入北美內地。他們被促使他們移居美洲大陸的同樣的力量——尋找新的狩獵場地的動力和後方部落不斷向前挺進的壓力——推動著向前遷移。這樣,分散的狩獵部落不久便布滿南、北美洲兩塊大陸。人們發現,有明確的跡象表明,到11000年以前,亞洲移民已到達南美洲的南端。
關於種族特性,所有印第安人都屬於蒙古種人。他們以顴骨高凸、頭發硬直粗黑、臉上和身上汗毛稀疏、小時候脊骨背後帶有蒙古種人的斑點為特徵。不過,不同的部落變異甚大;美洲最早的印第安人比後來的印第安人更不像蒙古種人,因為在今天所謂的蒙古種人完全進化之前,他們就已離開了亞洲。移民以近親繁殖的小集團散居各地帶,也說明了諸獨特生理類型存在的原因。

5、我們知道,印第安人並不是特指一個民族,按照他們的社會、經濟狀況,大致分為7個集團:①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主要是獵人和漁民,靠漁獵為生,最環保的人類②北美西北沿海以特林基特人和海德人為代表的部落,是以標槍、矛、網來捕獵的漁獵人,大多處於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不同階段③美洲北部原始森里的阿塔巴斯克人和阿爾工金人,使用長矛、弓箭、粗棒過狩獵生活④北美東部的穆斯克吉人、易洛魁人和部分阿爾工金人,從事鋤耕農業和狩獵採集⑤密西西比河沿岸的達科他、科曼奇、夏廷等部落,以弓箭和狗獵取動物,處於母系氏族過渡階段⑥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部落,從事採集、狩獵和捕魚,過著半游牧不定居生活,氏族保留濃厚的母權制⑦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普韋布洛人,從事灌溉農業,種植玉米、豆類、棉花等作物,用磚土建造房屋,有良好的制陶術和紡織術。

6、印第安人的文化是個大課題,印第安人文化和歷史的主要類型:①瑪雅文化②亞馬孫河流域和熱帶森林的草原部落,主要包括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和圖皮瓜拉尼人③巴西東部的狩獵採集部落,屬於熱斯族和博托庫多人④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亞人⑤火地人文化⑥阿茲特克文化⑦印加文化。

7、印第安人貢獻: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為北美大陸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主要表現:(1)印加、阿茲特克文明,在北美也出現了土著燦爛文明。(2)印第安人對農業的貢獻。大約在公元前5000前已經開始種植農作物了。到公元1000年左右,形成了一玉米、大豆和南瓜等農作物為主的農業種植體系。到18世紀中期,美國東南部五大部落還學會了種植煙草、土豆、大蒜、桃子等。其中,玉米和土豆影響最大。(3)印第安人豐富的地理知識,留下了很多的地名。這些地名都是印第安人留給北美人民的寶貴遺產。美國的州、地區、城市、河流、山川、使用印第安人名稱的有一般以上。(4)北美大陸的土地是印第安人的,白人奪取了他們的土地,然後才發展了起來。

8、《西印度毀滅述略》的描寫:「百姓最為淳樸憨厚,心地善良。他們個個坦白誠實,對人從不虛偽狡儈,且人人天性馴良,對為之效命的天然頭領和基督徒忠心耿耿。他們遇事耐心忍讓,心平氣和,從不飛揚跋扈,大叫大嚷。他們從不淫盪放浪,也不爭吵不休;從不動輒發怒,嫉恨於人,也無世俗報復心理。他們身體單薄,瘦弱異常,不能勝任繁重勞動,而且極易死於各種疾病。其孱弱的身體甚至還不如我們嬌生慣養的紈袴子弟,甚至連他們中身強力壯者也無法與後者相比。他們生活十分清苦,全都一貧如洗,但卻無一人企圖佔有更多財產。因為他們從不貪得無厭,野心勃勃,想方設法攫取不義之財,他們飲食粗劣,就連困於沙漠之中的聖徒們的食品也比他們略勝一籌。一般說來,他們的衣著僅是一塊用於遮羞的獸皮,最多不過用一塊約1.5巴拉到2巴拉見方的棉布遮身。他們僅用一張席子當床,講究的也只睡在一種懸吊著的網上。然而,他們全都心地善良,待人誠懇,思想敏捷,天資聰穎。他們極易接受全部教義和我們天主教的信仰,其良好的習俗也極少與上帝在這個世界上所規定的戒條相悖。」
「西班牙人象窮凶極惡的豺狼闖進這群馴服的羔羊中來,盡管他們明明知道這群羔羊有著造物主賦予的上述種種美德。40多年來,這些西班牙人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對當地居民濫施暴行,肆意屠殺,其殘暴程度令人觸目驚心,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有些暴行下面我當詳述。由於西班牙人殺人如麻,致使原來生活在西班牙島上的300多萬土人,現在只剩下200人。
古巴島,其長度相當於從巴利亞多利德到羅馬的距離,目前也幾乎渺無一人。聖胡安島和牙買加島是兩個極為富饒美麗的大島,現在業已變成一片廢墟。位於西班牙島和古巴島北部的盧卡約群島是由過去叫做「巨人群島」和其它大大小小共60個島嶼組成的。那裡每個島都比塞維利亞皇家花園美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過去群島上曾有50萬居民,現在已不見一人。當西班牙島上的印第安人被斬盡殺絕後,盧卡約群島的百姓被驅趕到那裡,不久也全都被折磨至死。
與聖胡安島相鄰的30多個島嶼,由於相同的原因,也都變成一片廢墟,這些島嶼的土地共計方圓2000里格,現在皆渺無一人。
我們可以確切無誤地說,在上述40年間,由於西班牙人極其殘酷的血腥統治,有1200萬無辜的印第安人慘遭殺害,實際上,我個人認為足有1500萬人死於無辜。」

整篇文章對西班牙屠殺印第安人的描寫細致入微,實在殘不忍睹,在這文章之中,也能看到印第安人原先的生活略況。你要的話,我把文章發給你,文庫中也有下載。

9、法印戰爭:由土地控制權引起,是一場英國和法國爭奪北美大陸控制權的戰爭。如果聯合起來的,印第安人本可以抵禦殖民者的西進運動,但印第安各部落間也存在著矛盾,因此缺少凝聚力。英國法國開戰後,印第安也分成了親英和親法兩陣營。法國軍事指揮官蒙卡爾姆將軍向英軍陣營保證,只要投降就能受到優待,可印第安人沒有遵守這承諾,屠殺了一千多投降英軍士兵。最後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奪得了東海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為了抵制英國,法國把自己剩下的土地全都給了西班牙,除了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土地,整個西部其實還是控制在印第安人的手中。

10、印第安人曾真誠地幫助過那些他們認為虛弱可憐的初來的白人,但是,美國人一出現在西部,白人文明的弊端就使印第安人遭殃。在19 世紀40 年代,向俄勒岡和鹽湖城去的移民把霍亂和天花帶到大平原地區,奪走了上千名印第安人的生命。1849 年,前往加利福尼亞的「淘金者」帶著貨車進入大平原時,殺死獵物,砍倒稀有的樹木,毀壞和燒掉草地,污染水源,破壞印第安人的家園。
內戰以後,聯邦政府雖然對大平原印第安人實行了一些強制性的限制,但在遼闊的大平原地區,有相當一部分已劃歸印第安人作為永久居留地。為了掃除白人移居者西進運動的「障礙」,聯邦政府背信棄義,置1834 年法令於不顧, 繼續採取驅趕和屠殺印第安人的野蠻政策。這一種族滅絕政策,給他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白人移民與大平原印第安人之間種族沖突的核心問題是土
地問題。對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奪是以民間和官方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進行的。就牧場主來說,他們是以強行闖入和蠶食的方式奪佔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為了不斷剝奪印第安人的土地,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發動了連續不斷的「討伐」戰爭。這種血腥的「討伐」從19 世紀60 年代一直持續到1890 年。其中J.M.齊溫頓上校率千餘民兵對夏延族和阿拉帕霍族進行的屠殺是慘絕人寰的。

11、美國印第安人研究中應當澄清的幾個問題:
一、印第安人決不是「 劣等民族」。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都曾經歷過自己的輝煌時期, 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美國人為了鞏固自己在北美大陸的統治,就用意思形態的流毒來污衊印第安人。
二、誰是「 背信棄義者」。在眾多的美國歷史教科書和專著中, 印第安人被描寫為「 不負責任」 、「 不遵守條約規定的人」 、「 背信棄義者」 。其根據是印第安人在簽訂條約後從來不遵守、出爾反爾。如果只看錶面現象, 這種事例隨處可見。但只要稍微考察一下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那麼這個罪名無論如何也不能加諸印第安人身上, 恐怕美國政府都難逃其咎。聯邦政府把奪取土地的條約強加於印第安人,讓印第安人接受無法承受,無休止的侵吞印第安人的土地,嚴重損害他們根本利益。印第安部落為保衛自己的土地、爭取生存權利而拒絕承認那些被迫簽訂的割地條約就算不得什麼「 背信棄義」了。
三、誰是「 殘忍的殺手」。歐洲殖民者踏上北美的土地屠殺土著居民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但在美國的史書中, 這個事實被顛倒了。印第安人被描寫成「 殘忍的殺手」 , 常常把印第安人對征剿者的反抗說成是屠殺, 而對那些剿殺印第安人的戰役和指揮作戰的軍官則大加贊揚, 稱之為保衛戰和保護移民的功臣、偉大的英雄, 等等。完全的強盜土匪行徑。

4. 求關於部落或印第安方面的組織結構,其具有哪裡意義及含義!謝謝

部落
由於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於是產生了新的氏族。專幾個新老屬氏族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稱與領土,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宗教與祭祀儀式。部落內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領稱為酋長,由各氏族推選產生,公共事務由各氏族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討論決定。

5. 美國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哪裡

印第安人分布
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東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盡管環境不同,卻有類似的經濟活動。在現在美國西部──從俄勒岡州到墨西哥北部,從太平洋海岸區到落磯山東邊──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獵及採集果實為生,但已有原始農業技術發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術上有了進步的發展,諸如有溝槽的石斧及石錘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區域的部落間有貿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氣候變得溫暖,於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後,進入薩斯喀徹溫(Saskatchewan)河與亞伯達(Alberta)地區,亦有更北進入北極凍原。
前2000年前後,美國西南部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個寒冷時期,阻礙了農業發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發展出以村落為基礎的文化,特色是進步的農耕方法與復雜的宗教儀式。此時期在西南部各處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納薩齊(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屬前普韋布洛(pre-Pueblo)社會。莫戈隆的農業技術是阿納薩齊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與引導河水來澆灌作物;亞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來維持其農業經濟。西元後第一個1,000年期間,普韋布洛文化發展出用石塊建造居室的技術,並在制陶方面有重大進展。1300∼1700年為退步的普韋布洛時期,由於居民向東、南方遷移,許多石屋因此荒廢。現代普韋布洛時期始自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前來定居之時。普韋布洛文化與農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猶存。
在殖民時代,歐洲各國採取不同的政策來對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為基督徒,並使其居於指定地區。法國人與印第安人建立貿易關系。英國在1763年宣告將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區撥給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國統治結束而終止,接著由美國予以採行。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後,眾多白人向西遷移,遂爆發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蘇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進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殺。1887年多數印第安人遷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喪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來,由於新的政策以及社會上對民權的關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許多組織,並引起全國注意到他們的問題。

6. 北美印第安人的被征服的過程

15世紀末歐洲殖民者最初來到北美時,印第安人曾慷慨援助,但殖民者站穩腳跟之後,版就開始奪取印權第安人的土地,對印第安人採取野蠻的種族滅絕政策。美國獨立後,掠奪印第安人土地的方式變得格外毒辣,美國統治集團採取武力和欺詐手段把印第安人從他們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趕走,僅在19世紀,美國對各印第安人部落就發動 200多次襲擊與掃盪性戰爭,殘暴屠殺印第安人,把他們驅趕到西部貧瘠的沙漠地帶和一些州的零散的「保留地」內。到1865年,除阿拉斯加外,美國印第安人的人口銳減,只剩下38萬人。在被驅逐與被征服的過程中,印第安人對殖民者進行英勇斗爭。在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戰斗持續了幾個世紀。在斗爭中涌現一批英雄人物,如美塔科姆、杜堪士、黑鷹、紅雲等。北美印第安人

7. 處於原始部落的北美印第安人,他們居住的大房屋是什麼樣的

處於原始部落的北來美印第安人自,他們居住的都是「群居大房屋」。他們的這種大房屋,形式各異,僅加利福尼亞一帶,大約就有7種之多,這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中有所記載。易洛魁人居住的房子,通稱為長屋。這種長屋,長短大小不等,短的長約有15米,而大的則長達24米。

8. 美國印第安人

東南美國印第安人

American Indians, Southeast

美國東南部印第安人居住在墨西哥灣以東的大西洋沿岸一帶。這一地區屬於密西西比沖積平原,西與南方平原接壤,北與東北灌木地帶相連。該地區沿海是灌木叢生的沙土地帶,內地有蜿蜒起伏的丘陵。這里曾是北美印第安人最稠密的居住區。按照保守的估算,當年也曾有原住民12萬人以上,其中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內地,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野生果物充裕。
該地區的印第安人主要講穆斯科格語(Muskogean),包括5種方言︰1.密西西比、田納西西部的喬克托語(Choctaw)和奇克索語(Chickasaw); 2.佛羅里達西北部的阿帕拉契語(Apalachee); 3.東南地區中部的阿拉巴馬語和誇薩蒂語(Koasati); 4.喬治亞的希奇蒂語(Hitchiti)和米卡蘇基語(Mikasuki); 5.喬治亞東部和佛羅里達的克里克語(Creek)。此外,在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還生活著一些講納切斯語(Natchez)、圖尼卡語(Tunica)、奇蒂馬查語(Chitimacha)和阿塔卡帕語(Atakapa)的部落。在該地區還有四個屬於蘇人(Sioux)的語種,即圖特洛語(Tutelo)、比洛克西語(Biloxi)、奧福語(Ofo)和卡托巴語(Catawba)。這表明,在史前時期,屬於蘇人的一些部落進入了這一地區。生活在喬治亞的尤奇人(Yuchi)操著另一種獨特的語言。另外,在美國東南部的邊緣地帶還生活著一些講易洛魁語(Iroquois)的部落。
該地區印第安人部落的政治基層組織是村落或小鎮,它們的結構與規模大小不一,有的小鎮多達1,000餘人,但一般典型的印第安村落都不足500人。每個村落都是一個自治單位,居民與毗鄰村落的人往往有血緣關系,還享有共同的文化傳統,使用共同的語言。
在一些印第安部落中,社會階層的分化已趨明顯,有些部落已出現了等級制度。比如在納切斯人的部落中就存在4個集團,其中3個集團屬於社會上層;另一個集團則是人數眾多的下層社會。大多數印第安部落的首領是依據血統關系繼承下來的。
大多數印第安部落還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有些部落中已出現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男女結婚時要舉行儀式,婚後,新郎通常要搬到新娘家中生活數年,然後方可建立自己的家庭。大部分部落都不禁止甚至鼓勵婚前性生活。婚後通姦則被嚴厲禁止,離婚現象頗為常見。
印第安人在勞動中根據性別進行分工,婦女耕種土地、採集野果、收藏食物、撫養兒童並從事各種手工業如編織、制陶、織布等。男人從事狩獵、建築和戰爭活動。在收獲季節,男人也幫助婦女收割莊稼。土地一般歸耕種者的家庭所有,也有部分土地由集體耕種,但收獲的莊稼則歸部落首領所有。主要農作物有玉蜀黍、豆類、南瓜、向日葵、煙草等,採摘的野果有野葡萄、李子、胡桃等。他們還從事捕魚。
印第安人的大部分部落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經濟上的分工與貿易活動已經出現。沿海與內地有定期的貿易往來。從這里發現的銅器和陶器說明,該地區的印第安人與北美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存在著貿易聯系。在一些富裕的部落中,已經出現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人員,此外還有術士、巫師、占卜家和巫醫。絕大多數美國東南部印第安人現在居住於奧克拉荷馬州。

9. 美國本土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部落都有哪些

截止到2015年,美國政府官方認證的原住民部落有556個:

10. 美國印第安人在美國歷史上的不平等待遇是什麼

在眾多的美國歷史教科書和專著中,印第安人被描寫為「不負責任」、「不遵守條約規定的人」、「背信棄義者」。其根據是印第安人在簽訂條約後從來不遵守、出爾反爾。如果只看錶面現象,這種事例隨處可見。但只要稍微考察一下事件的起因和經過,那麼這個罪名無論如何也不能加諸印第安人身上,恐怕美國政府都難逃其咎。

從18世紀80年代美國邦聯政府同印第安人簽訂條約開始,就出現了印第安人不遵守條約的事件。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邦聯政府把奪取土地的條約強加於印第安人。美國政府的政策是不斷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以滿足政府的一切需求,在一定時期內不僅能容納來自聯盟其他州的移民,而且能容納來自外國的移民。」[12]根據這項政策,邦聯政府派出的印第安事務官員強迫居住在東北地區和南卡羅萊納的印第安部落簽訂了斯坦威克斯(1784年10月22日)、麥金托什(1785年1月20日)、霍普維爾(1785年11月28日)和芬尼(1786年1月31日)等四項條約。

聯邦國會雖然未就門羅總統的咨文做出任何決定,但遷移印第安人的問題已經正式提上了國會的議事日程。而地方政府出面驅趕印第安人的事件也越來越多。1829年初,幾名切羅基部落的代表給聯邦陸軍部寫信,控告喬治亞州議會非法奪取印第安部落的土地,指控「喬治亞議會違背聯邦法律」, 擅自宣稱他們剝奪切羅基人土地的法令條款將於1830年對切羅基人產生法律效力。 他們要求陸軍部對喬治亞議會的非法行為進行干預。當時的陸軍部長約翰·H·伊頓於4月18日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堅決貫徹傑克遜總統的意圖,已經明確地表示了要把東部的印第安部落遷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構想。他寫道:「應當指出,除了常常提到的,在此以前已經提請你們考慮的向密西西比河彼岸遷移的方案以外,沒有值得一提的辦法,只有在那裡能夠為你們提供保護與和平。對此你們應當明白,總統命令我再次把這個方案提請你們認真地、嚴肅地加以考慮。繼續停留在你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即停留在獨立州的領土內,除去騷擾和憂慮不安以外,你們什麼也得不到。在密西西比河彼岸你們的前景將會不同。你們會發現那裡沒有利害沖突。聯邦的權力和主權不會受到具有高度權威的州司法權的牽制,而完全依靠它自己的力量,它將可以用你們民族的語言對你們說,只要樹木生長或者溪水長流,土地就將是你們的。」[15]

1830年5月28日, 美國聯邦國會經過激烈辯論後通過了《印第安遷移法》,在法律上剝奪了印第安部落在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居住的權利,侵佔了他們世代相傳的家園和土地。涉及面很廣的法令,使許多印第安部落身受其害。但如果此後聯邦政府真的遵守諾言,那麼這些部落遷往密西西比河西岸以後還有一線生機。然而政府的諾言一再被破壞,印第安人的土地一再被剝奪,最後只剩下一些不大的貧瘠的保留地。從1778年同特拉華人簽訂第一個條約起, 到19世紀70年代共簽訂了370項條約。[16]差不多每項條約都同剝奪印第安人的土地有關,都同背叛以前美國政府的承諾有關。印第安部落為保衛自己的土地、爭取生存權利而拒絕承認那些被迫簽訂的割地條約就算不得什麼「背信棄義」了。

這四項條約有幾個共同特點。第一,談判地點都是政府軍駐防的軍事要塞。身處其中的印第安部落代表只有接受政府的條件,順從地簽字,別無選擇。第二,條件十分苛刻,所剝奪的土地數量巨大,影響到印第安部落的日常生活。例如,斯坦威克斯條約使易洛魁人和俄亥俄河流域的諸部落失去了安大略湖南端和伊利湖東南沿岸的大片土地。麥金托什條約把西北領地的印第安部落限制在伊利湖南岸一塊矩形土地里,使他們喪失了大片西北土地的所有權。霍普維爾條約則迫使切羅基人讓出幾乎全部的現今肯塔基州的土地和西弗吉尼亞州、南北卡羅來納州的部分土地。第三,參加談判的代表不代表所有的有關部落,也沒有得到本部落成員的推薦和授權。他們簽訂的條約自然得不到部落的認可,更不可能為未參加談判的部落所接受。

上述三個特點註定了這幾項條約不可能得到遵守。俄亥俄河流域的非易洛魁部落在斯坦威克斯條約簽訂後立即憤怒地聲明,易洛魁部落的代表無權為他們簽訂這項條約。就是參加簽約的易洛魁人也由於條約威脅著他們的生存而拒絕承認,並且揚言如果條約要付諸實行就要攻擊靠近易洛魁土地的移民點。麥金托什條約簽訂時也出現了類似情況,肖尼人拒絕簽字,勉強簽字的部落也不準備遵守。[13]切羅基人根本不承認自己代表所簽訂的霍普維爾條約,奮起抵抗佔地者達5年之久。 在政府軍的包圍下被迫在芬尼條約上簽字的肖尼人代表返回自己的村莊以後,立即宣布拒絕承認這項強加給他們的該死的條約。

不錯,印第安部落確實首先撕毀了條約,但這些條約是強加給他們損害他們根本利益的條約,而且簽訂條約的人又沒有合法的代表權。他們有充分理由拒絕這些掠奪性的條約,同一般的背信棄義的行為毫無共同之處。反觀合眾國政府的行為倒可以得出背信棄義的結論。邦聯政府在同印第安部落簽訂每一項奪地條約的時候都要信誓旦旦地保證,只要印第安部落在限定的地區內居住,就可以得到政府的保護,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但是,條約的墨跡未乾,印第安部落的土地就一再遭到侵佔而得不到政府的任何保護。例如,斯坦威克斯條約簽訂後,新劃定的易洛魁人的土地就不斷被奪走。到1790年,易洛魁人的土地已喪失殆盡,只剩下幾個孤零零的居住點。

不過,這時合眾國政府背信棄義行為給印第安部落造成的損失相對地說還不算太大,一般只涉及個別部落,或者某一地區的部落。但是在19世紀20和30年代外來移民大量湧入美國以後,對土地的需求大幅度增長。聯邦政府不顧過去對印第安人的承諾,企圖把他們全部趕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去。早在1802年,喬治亞政府就曾與聯邦政府簽訂協議,要求聯邦政府通過和平途徑,以合理的代價,剝奪印第安人在該州擁有的土地,以換取該州放棄對西部土地的要求。路易斯安那購買完成後,在聯邦政府內部也出現過把密西西比河以東所有印第安部落遷移到河西去的論調。但由於當時西北領地內的土地尚待移殖,沒有大動干戈的必要。直到1825年1月27日, 門羅總統才正式向聯邦國會提出遷移印第安部落的咨文。咨文闡述了遷移印第安部落的必要性、應當注意的原則和可能採取的方案。咨文還指出:「應當完成的一件大事是把這些部落遷移到指定的領地,遷移的條件必須使他們滿意,又使聯邦政府不丟臉。」

閱讀全文

與美國印第安部落項目策劃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團隊聚會游戲策劃方案 瀏覽:507
運營市場營銷的區別與聯系 瀏覽:359
市場營銷就業前景怎麼樣 瀏覽:24
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179
中小學音樂培訓機構管理方案 瀏覽:698
教育咨詢策劃方案 瀏覽:570
幼兒英語dm推廣方案 瀏覽:304
畫畫培訓機構聖誕節策劃方案 瀏覽:877
夢芭莎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975
市商務局業務知識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98
汽車市場營銷觀念 瀏覽:258
培訓學校課外活動課策劃方案 瀏覽:142
聚美優品促銷活動 瀏覽:658
村電子商務發展方案 瀏覽:747
浙大市場營銷畢業自我鑒定 瀏覽:168
梨城電子商務 瀏覽:129
農信社貴金屬營銷活動實施方案 瀏覽:960
服裝尾部質檢培訓方案 瀏覽:24
白酒品牌營銷計劃 瀏覽:905
安全生產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