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世界地球日促銷活動主題

世界地球日促銷活動主題

發布時間:2022-09-03 10:56:37

『壹』 世界地球日主題是什麼

該活動最初在1970年的美國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隨後影響越來越大。活動宗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貳』 歷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

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當時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普遍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從此「地球日」成為「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裡持續惡化。有資料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目前世界上約有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在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而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地球日是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最早由美國威斯星州民主黨參議員納爾遜提出,而最終將第一個「地球日」確定為1970年4月22日這天的則是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海斯。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參加了這次活動。人們通過舉行集會、遊行、宣講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呼籲所有人都行動起來,保護和拯救我們的地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活動取得了極大成功,以後每年的「地球日」也都備受關注。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從此「地球日」成為「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裡持續惡化。有資料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目前世界上約有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在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而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地球日是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最早由美國威斯星州民主黨參議員納爾遜提出,而最終將第一個「地球日」確定為1970年4月22日這天的則是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海斯。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參加了這次活動。人們通過舉行集會、遊行、宣講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呼籲所有人都行動起來,保護和拯救我們的地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活動取得了極大成功,以後每年的「地球日」也都備受關注。

『叄』 2017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什麼啊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近日下發通知,確定第48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倡導綠色簡約生活——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並確定4月17日~4月23日為主題宣傳活動周。

摘自:

『肆』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什麼

2006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確定

2006年第 37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近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國土資源系統扎實做好宣傳活動。

通知要求,要圍繞主題向公眾進行資源環境的基本知識、基本國情,節約利用、集約利用資源,以及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政策和科普知識宣傳。

通知要求,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圍繞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進行宣傳,做好具體的組織工作。聯合相關學會、協會,並爭取新聞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參與,使資源環境保護的科普宣傳更加深入。

通知要求,要創新形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在紀念「世界地球日」期間,充分利用好國土資源科普場館等基礎設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紀念活動。創造條件開放國土資源實驗室等科普設施,積極進行國土資源科學知識和科技成果宣傳。通過散發宣傳資料、進行實物展示、播放錄音錄像、舉辦科普講座和組織專家現場咨詢等方式,向公眾宣傳、講解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知識。還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的作用,集中報道資源環境保護內容和主題宣傳活動情況,擴大宣傳影響和效果。

世界地球日(背景資料)

每年的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發起並組織的環境保護活動,猶如星火燎原。全美國共有2000多萬人參加,約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國的各大團體參加了這次活動,這一天就成了第一個地球日。

1972年全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此後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我國從1990年開始,每年都舉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伍』 世界地球日主題及歷年主題

2014年世界地球日主題及歷年主題

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目前最主要的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

2014年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

2013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 共建美麗中國

2012年 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

2011年 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 倡導低碳生活

2010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

2009年綠色世紀(Green Generation)

2008年 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007年 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3年 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1年 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0年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0年兒童與環境

1989年警惕,全球變暖!

1988年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7年環境與居住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4年 沙漠化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更多相關文章:

1. 世界地球日手抄報素材

2. 世界地球日手抄報內容推薦

3. 世界地球日手抄報內容素材

4. 最新世界地球日手抄報資料圖片大全

5. 2012世界地球日主題確定文件

6. 世界地球日手抄報資料大全

7.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介紹

;

『陸』 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什麼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中國2008年:「認識地球 和諧發展」。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時年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積極響應。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同時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世界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聯合國的首肯。其後,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獲得各種資源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著全球生態環境,導致全球氣候和環境急劇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年2月在巴黎發表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從20世紀中期至今,全球超過90%的溫度上升現象可能與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關。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燒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致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人類過度耕種、過分放牧和狂砍濫伐森林,使森林等植被橫遭毀壞也是氣候和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限制地浪費水資源、無節制地使用空調等電器、汽車排放的尾氣等也製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溫室氣體。 因此,保護地球環境要從節約資源開始。近年來,國際社會正逐步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地球環境。2000年制定的《聯合國千年宣言》將環境保護問題納入其中。2006年2月,旨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標志著人類在控制全球環境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此外,每一位社會公民都要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少開汽車、多用節能產品和節制使用空調,為保護地球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近年世界地球日中國確定的主題 1997年:「保護地球資源與環境」; 1998年:「環境、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1999年:「防治地質災害」; 2000年:「清潔能源,中國活動的主題是:地質環境保護」; 2001年:「地質遺產保護」;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7年:中國確定的主題是「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開始」。 2008年:認識地球 和諧發展」。

『柒』 世界地球日主題有哪些

1、2017年世界地球日主題:--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

2、2016年:節約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簡約生活

3、2015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4、2014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

5、2013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

6、2012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

7、2011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

8、2010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

9、2009年:綠色世紀(Green:Generation)

10、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1、2007年: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12、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13、2005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捌』 2020年的地球日主題是什麼

2020年第51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

『玖』 國際: 地球系列主題活動

(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濕地日……)

·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每年 4 月 22 日)

1969 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 「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並選定 1970 年 4 月 22 日為第一個 「地球日」。這一天全美有 2000 多萬人、1 萬所中小學、2000 所高等院校和2000 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 「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組織者丹尼斯·海斯由此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1990 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范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他們採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於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共同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 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 1990 年 4 月22 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於 1990 年 4 月 22 日全球 141 個國家的 2 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從 1990 年開始,我國每年都進行 「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2000 年 2 月,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 「中國2000 年 『地球日』 中國行動」 啟動儀式。

·世界環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每年 6 月 5 日)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 《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 6 月5 日定為 「世界環境日」。同年 10 月,第 27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 6 月 5 日選擇一個成員國舉行 「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發表 《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及表彰 「全球 500 佳」,並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 「世界環境日」主題。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當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並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發表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書。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這期間發布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中國從1985 年6 月5 日開始舉辦紀念世界環境日的活動,以「青年,人口,環境」為主題 。自此之後,每年的 6 月 5 日全國各地都要舉辦紀念活動。1993 年北京被選為舉辦慶祝活動的城市,其主題是 「打破貧窮與環境的怪圈」。

1972 年 6 月 5 ~ 16 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出席會議的國家有 113 個,共 1300 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團外,還有民間的科學家、學者參加。會議討論了當代世界的環境問題,制定了對策和措施。會前,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莫里斯·夫·斯特朗委託58 個國家的152 位科學界和知識界的知名人士組成了一個大型委員會,由雷內·杜博斯博士任專家顧問小組的組長,為大會起草了一份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這次會議提出了響遍世界的環境保護口號: 只有一個地球! 會議經過 12 天的討論交流後,形成並公布了著名的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簡稱 《人類環境宣言》和具有109 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 「行動計劃」,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而共同努力。

·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每年 3 月 22 日)

1977 年召開的 「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

1992 年 12 月 22 日,聯合國大會的 47 /193 號決議設立了世界水日。在 2003 年 12 月 23 日的 58/217 號決議中,大會宣布從2005 年 3 月 22 日的世界水日開始,2005 年至 2015 年為 「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

2006 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 「水與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公布 《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面對全球水資源開發問題,敲響九聲警鍾。

第一聲警鍾: 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由於管理不善、資源匱乏、環境變化及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全球人口約有 1/5 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

第二聲警鍾: 水質差導致生活貧困。

2002 年,全球約有 310 萬人死於腹瀉和瘧疾,其中近 90% 是不滿 5 歲的兒童。

第三聲警鍾: 大部分地區水質下降。

淡水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迅速衰退,退化速度快於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

第四聲警鍾: 90%災害與水有關。

許多自然災害都是土地使用不當造成的惡果。日益嚴重的東非旱災就是一個沉痛的實例。

第五聲警鍾: 農業用水供需緊張。

農業用水已經佔到全球人類淡水消耗的近 70%。

第六聲警鍾: 城市用水緊張。

2030 年,城鎮人口比例會增加到近 2 /3,從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七聲警鍾: 水力資源開發不足。

發展中國家有 20 多億人得不到可靠能源,而水是創造能源的重要資源,而目前水資源開發不足,影響了其他能源的創造。

第八聲警鍾: 水資源浪費嚴重。

世界許多地方有多達 30% ~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費掉了。

第九聲警鍾: 對水資源的投入滯後。

·世界氣象日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每年 3 月 23 日)

「世界氣象日」又稱 「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時間在每年的3 月23 日,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 《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 (1950 年 3 月 23 日) 而設立的。每年的 「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國際氣象組織原為非官方性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在其各成員國代表簽訂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 年3 月23 日,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成為政府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

1960 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決定把每年 3 月 23 日定為世界性紀念日,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氣象日都有一個中心活動內容,各成員國在這一天可根據當年的中心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紀念活動,如組織群眾到氣象站參觀訪問,舉行有政府領導人參加的群眾慶祝儀式,舉辦氣象儀表裝備、照片、圖表和資料的展覽,舉行記者招待會,由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報道特寫文章和講話,放映氣象科學電影,發行紀念郵票等。

我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1972 年恢復在該組織的合法席位。

2007 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 「極地氣象: 認識全球影響」,旨在探討全球變暖對極地氣象的影響。

極地地區是全球氣候系統的冷源,對全球的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通過對兩極地區冰蓋上大氣沉積物的詳細觀測,可以了解兩極地區乃至全球的氣候環境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 《2006 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分地區氣候持續偏暖,極地冰層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 2 月 1 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預測,從現在開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 1. 8 ~ 4℃,海平面可能升高 18 ~59 厘米。

科學界已經記錄了南極洲和格陵蘭島冰原正在不斷消失,並發現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結冰時間越來越短,過去基本在海冰上度過一生的北極熊開始逐漸向陸地轉移。專家預測,如果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地區冰層消失,那麼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 7米,這對於一些沿海國家和地區來說將意味著 「滅頂之災」。因此,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國際社會對極地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 1882 年至 1883 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就發起組織了 「第一次國際極地年」活動,有 12 個國家的科學家聯合對南北極進行了考察,標志著極地考察從探險時代進入到科學考察時代,也宣告了極地科學考察國際合作的開始。

開展 「世界氣象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各國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情況以及氣象部門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推動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應用。

·世界森林日 (World Forest Day 每年 3 月 21 日)

「世界森林日」,又被譯為 「世界林業節」。

這個紀念日於 1971 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的特內里弗島大會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議並得到一致通過的。同年 11 月,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正式予以確認。

1972 年 3 月 21 日為首次 「世界森林日」。有的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植樹節; 有的國家根據本國的特定環境和需求,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中國的植樹節是 3 月 12 日。而今,除了植樹,「世界森林日」廣泛關注森林與民生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古代,人們出於對森林和樹木樸素的敬畏之情,舉行一些紀念活動。美洲印第安視森林為圖騰: 「樹木撐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頂的天空就會塌落,自然和人類就一起死亡。」

隨著人類的發展,從早期的農業耕種到近現代對木材及林產品的消耗猛增,導致全球森林面積急劇減少,森林品質不斷下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世界森林日」的誕生,標志著人們對森林問題的警醒。

目前,人們普遍達成共識: 「森林可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它在環境安全、消除貧困、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等許多方面蘊藏著巨大潛力。」為了人類與森林長久共存,全球當務之急: 「維護和增加森林覆蓋面積; 恢復並提高森林功能; 加強種植業以彌補對森林的開發使用; 重視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的權利等。」

·世界濕地日 (World Wetlands Day 每年 2 月 2 日)

濕地是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不同的國家和專家對濕地有不同的定義。我國科學家對濕地定義是: 陸地上常年或季節性積水(水深 2 米以內,積水達 4 個月以上) 和過濕的土地,並與其生長、棲息的生物種群,構成的生態系統。常見的自然濕地有: 沼澤地、泥炭地、淺水湖泊、河灘、海岸灘塗和鹽沼等。

濕地具有較強調節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 它能夠凈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 濕地還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生物的多樣性,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 「地球之腎」。

為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利用,1971 年 2 月 2 日,來自 18 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 《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這個公約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全球各國政府間的共同合作,以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水禽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了紀念這一創舉,並提高公眾濕地保護的意識,濕地國際聯盟組織於 1996 年 3 月在 《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 19 次會議中決定: 從 1997 年起,將每年的 2月 2 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從 1997 年開始,世界各國在這一天都舉行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宣傳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濕地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據聯合國環境署 2002 年的權威研究數據表明,1 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 1. 4 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 7 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 160 倍。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每年 6 月 17 日)

1994 年 12 月 19 日第 49 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次委員會的建議,通過了 49/115 號決議,從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日定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1977 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 「土地荒漠化」 這個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 年 6 月,100 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的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採取行動的領域。之後,聯合國通過了 47/188 號決議,成立了 《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1993年5 月開始,歷經5 次,於1994 年6 月17 日完成。「6·17」即為「國際社會對防治荒漠化公約」達成共識的日子。在 1994 年 10 月14 日至 15 日於巴黎舉行的公約簽字儀式上,我國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代表我國政府簽署了公約。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ation 每年 10 月第二個星期三)

「國際減災十年」是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 年7 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的。此後這一計劃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分別在 1987年 12 月 11 日通過的第 42 屆聯合國代表大會 (簡稱 「聯大」)169 號決議、1988 年 12 月 20 日通過的第 43 屆聯大 203 號決議,以及經濟和社會理事會 1989 年的 99 號決議中,都對開展國際減災十年的活動作了具體安排。1989 年 12 月,第 44 屆聯大通過了經濟和社會理事會關於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 年至 1999 年開展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活動,規定每年 10 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1990 年 10月 10 日是第一個 「國際減災十年」日,聯大還確認了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國際行動綱領。2001 年聯大決定繼續在每年10 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紀念國際減災日,並藉此在全球倡導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活動,包括災害的防止、減輕和備戰。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首先確定了行動的目的和目標。行動的目的是: 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蕭條。其目標是: 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 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 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於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 傳播、評價、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資料和新技術資料; 透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國際行動綱領要求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要做到: 擬訂國家減輕自然災害方案,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將之納入本國發展方案內;在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期間參與一致的國際減輕自然災害行動,同有關的科技界合作,設立國家委員會; 鼓勵本國地方行政當局採取適當步驟為實現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貢獻; 採取適當措施使公眾進一步認識減災的重要性,並透過教育、訓練和其他辦法,加強社區的備災能力; 注意自然災害對保健工作的影響,特別是注意減輕醫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損失的活動,以及注意自然災害對糧食儲存設施、避難所和其他社會經濟基礎設施的影響; 鼓勵科學和技術機構、金融機構、工業界、基金會和其他有關的非政府組織,支持和充分參與國際社會,包括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擬訂和執行的各種減災方案和減災活動。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每年 5月 22 日)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 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 個國家簽署了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 年 12 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 12 月 29 日定為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並從 2001 年開始,將每年 12月 29 日改為 5 月 22 日。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中醫葯絕大部分來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間接用於醫葯的生物已超過 3 萬種。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於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基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每年 9 月 16 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為每年的 9 月 16 日。1995 年 1 月 23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從 1995 年開始,每年的9 月16 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聯合國大會確立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目的是紀念 1987 年 9 月 16 日簽署的 《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要求所有締約的國家根據 「議定書」及其修正案的目標,採取具體行動紀念這一特殊日子。

『拾』 世界地球日主題

世界地球日每一年的主題是不一樣的,如1974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是,「只有一個地球」,1975的主題是,「人類居住」,2021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地球日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於1970年發起,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1970年4月22日,美國舉行第一次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環保活動。

閱讀全文

與世界地球日促銷活動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遊大米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08
運輸公司夏季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574
服飾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289
少兒藝術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3
市場營銷的考題 瀏覽:471
幼兒園中班元旦策劃方案 瀏覽:578
鄉鎮扶貧產業培訓方案 瀏覽:818
山西愛夢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68
網路銷售跟網路營銷 瀏覽:265
市場營銷環境及其特徵 瀏覽:462
大學六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5
破冰大會策劃方案 瀏覽:268
小學教師網路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963
聯通上市推廣方案 瀏覽:442
紅包裂變推廣方案 瀏覽:967
城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67
年度安全培訓計劃方案表 瀏覽:23
南昌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瀏覽:71
天津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市場定位 瀏覽:363
線下營銷與網路營銷的關系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