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說說古詩中關於「洛陽」的詩句
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庄《鶯梭》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庄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31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唐 李白
32漢有洛陽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34洛陽名工見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吳均
35河中之水向東流, 洛陽女兒名莫愁。 晉 蕭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陽社。 唐 謝珧
37悠悠遠行歸,經春涉長道。 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 唐 崔顥
38洛陽三月梨花飛, 秦地行人春憶歸。 唐 崔顥
39傳聞合浦葉, 遠向洛陽飛。 唐 江左
40洛陽誰不死? 戡死聞長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門前四五樹, 亞夫營里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 黃金枝映洛陽橋. 唐 白居易
42風起洛陽東, 香過洛陽西. 三國 曹鄴
43洛陽之興衰,天下治亂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業, 永懷河洛間. 宋 陸游
45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周易》
46長安重遊俠, 洛陽富財雄。 唐 盧照鄰
47欲問古今興廢事, 請君只看洛陽城! 宋 司馬光
48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三國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里。 晉 左思 《三都賦》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漢 司馬遷
52人間佳節惟寒食, 天下明園重洛陽。 宋 邵雍
53洛陽牡丹甲天下。 宋
54漢魏文章半洛陽。 漢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國魏 曹植
56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陽名園歌舞沉, 亂鴉啼破林幾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 晉 潘岳
60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塵近洛陽。 唐 白居易
61洛陽訪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古詩十九首之三》
63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華林滿芳景,洛京遍陽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軒溢洛陽.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唐 王昌齡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許敬宗
68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唐 張九齡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餘. 唐 崔智賢
70銘開武岩側,圖薦洛川中. 唐 武則天
71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韓愈
72今到白氏詩句出,無人不詠洛陽秋。 唐 徐凝
73記得歸詩章,花多屬洛陽. 唐 白居易
74洛陽芳樹映天津,灞岸垂楊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離緒亦紛紛.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陽陌,光景麗天中. 唐 張九齡
77東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 唐 蘇頲
78緣憂武昌柳, 遂憶洛陽花。 唐 李商隱
79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 宋 文及翁
80人間何曾識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楊萬里
81千嬌百媚看不夠,魂牽三月洛陽花。 唐 木蘭花
82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 唐 於鄴
⑵ 《風起洛陽》晉王是好人還是壞人
風起洛陽晉王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
晉王武慎行,是聖人武則天的侄子,不但和聖人身邊的煥相有曖昧,敢對東川王幸災樂禍,還暗地裡和堂弟武攸決搞內卷。
熟知歷史的人一看就知道晉王武慎行,實際就是歷史上的梁王武三思,女皇武則天晚年時期最親近的武氏代表。劇中的武慎行一看就不是啥好人,因為歷史上的武三思本來就不是正面人物。
《風起洛陽》故事梗概:
部劇主要講述武則天時期發生的故事,牡丹花重紫薇宮,玄門風動神都城。歷史上的「紫微宮」即隋唐洛陽城宮城,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是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亦名紫微宮。
陸續成為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北宋七朝的理政之所,存世53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紫微城的命名理念後被明清北京紫禁城所繼承。
⑶ 古代出生於洛陽的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陳,法名玄奘。洛陽偃師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學者、翻譯家、旅行家、與鳩摩羅仁真帝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從小就出家於洛陽凈土寺為和尚,後又在國內遍訪名師,他感到所說紛歧,難得定率,便決心到天竺學習,在那爛陀寺從戎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並同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天竺,經歷了17年,貞觀十九年回到了長安。譯出經、論35部,凡1335卷,1300多萬言。多用直譯,筆法嚴謹。所譯經籍,對豐富祖國文化有一定貢獻,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的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撰有《大唐西域記》一書,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和從事考古的重要資料。他到天竺取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後人為紀念他,在其故鄉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內大殿為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現在尚為完好。他的父親陳惠在隋代曾任江陵縣令,二哥陳素出家於洛陽凈土寺,法名長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小說家。其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 元稹出身寒門,又早年喪父,依靠親戚度日。他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學習,發奮為文,15 歲明經及第,21歲初仁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為秘書省校書郎。28歲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對策第一,授左拾遺。青年時代,具有正義感,力主改革時弊,因遭忌,被貶為河南縣尉。後又任監察御史,奉使東蜀,不畏權貴,懲處貪官污吏,名動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又貶謫通州司馬。轉而依附宦官權勢。穆宗繼位,召升膳部員外郎,後又升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穆宗長宗二年升任宰相數月,同年罷相,出任同州刺史、後改越州刺史、又轉浙東觀察使。在任職屬地仍改革時弊,大和三年回長安任尚書左丞。次年任武昌軍節度使至死。終年53歲。 他的詩作,以樂府詩為最有名。如《國家詞》、《織婦詞》、《採珠行》、《連昌宮詞》。他的小詩《行宮》,寫得含蓄有味。雖只有四句,而讀者不覺其短。他寫的《鶯鶯傳》,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優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摯,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賢相。伊尹出生於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國的空桑澗,即今日洛陽嵩縣莘樂溝。他出身於奴隸家庭,其父為奴隸主的家用奴隸廚師,母為採桑養蠶
的奴隸。
伊尹自幼聰慧,勤學上進,耕於有莘國之野,但由於父傳,他的烹調技術很高。他還努力鑽研治國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隸,又是奴隸主子弟的「師仆」。商部族的首領湯求賢若渴,幾次去求伊摯,他沒有從。空桑澗西南平地上有個小山丘,相傳就是商湯請伊摯的三聘台。之後,商湯娶有辛氏之女為妻,伊摯以陪嫁奴隸身份來到了商湯身邊。並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續)
--作者:往事如風 (2005-07-18 20:59) 回復留言
1. (續上) 湯的信任,為其滅夏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商朝建立後,伊摯受封為尹,即宰相,助湯治理國家。商湯死後,伊尹曾輔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他強調「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滅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來教育國君。他指出:「明德則天下存,失德則天下亡。」他對商朝的創立及鞏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歲,到沃丁執政時死去。死後葬於西亳,離湯冢有7里地。在今偃師縣城西 10公里處。明代在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重修的「元聖祠」是作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門的對聯把伊尹與孔子並舉,稱伊尹為元聖,稱孔子為至聖。後來人們稱他為中國第一位賢相,尊他為元聖。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為周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卓絕的功勛。他協助武王姬發完成興周滅商的大業,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後,成王姬育繼位。而當時成王還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國之事。在周朝草創、百廢待興之時,周公旦代成王執政,處理國家大事。周公攝政不久,卻引起了周統漢集團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處造謠,說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圖篡奪王位,被封為商地的紂王兒子武庚認為有機可乘,便與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結,扯旗反叛。在這緊急關頭,周公決定親自率軍東征,經過三年戰斗,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誅殺,蔡叔被流放到邊遠地區。 周公東征之後,開始實行大分封,同時覺得鎬京偏西,不利於統治全國,有必要在東方伊洛一帶建個新都,於是就在成王五年,開始大規模地營建新都洛陽,僅用了一年時間,在洛陽創建兩座城:西為王城,東為成周城。總稱洛邑。洛邑建成後,西周有兩個都城。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兩京制、周公居洛期間,制禮作樂,確立了周朝的統治體制,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成王成人後,周公將政權歸還給成王。《尚書·無逸》篇,就是周公歸政時,對成王的一番諄諄告誡,為成王執政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周公營建洛邑並長久居洛,與洛邑有著密切的關系。幾千年來,洛陽的人們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為幸吉祥、勝利的象徵。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師魯,河南洛陽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新古文運動的先驅者。
尹洙自幼聰敏好學,早就與兄源知名於時。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及第,調繹州正平縣主簿,歷任河南府曹參軍,安國軍節度判官、知光澤縣。又舉書判拔萃,為山南東道節度掌書記,知伊陽縣。後召試殿中,任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不久被貶郢州酒稅,徙唐州。後復任太子中允,知河南縣。又任經略判官,繼遷集賢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賢院、太常丞、知涇州。又徙知慶州、晉州,遷起居舍人,直龍圖閣、知路州等。慶歷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終年47歲。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學,他與歐陽修、梅堯臣等高舉韓柳復古文的 (未完待續)
2. (續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壇的浮靡之氣,開一代文學新風。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傳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還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陽人。她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鳳凰管、不歸麒麟轄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與群芳爭艷。早年隱居不仕。兩次舉薦為官而不出。紹興二年(1132年),宣諭伎明又向朝廷推薦朱敦儒,言敦儒深達治體,有經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稱頌他的學問與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詔命他為右迪功郎,並命肇慶府督促他赴臨安任職,敦儒仍不肯受詔,在眾朋的勸勉下,他方應詔到了臨安。賜進士出身,授以秘書正字,爾後兼兵部郎官,遷兩浙東路典獄。後來因主張抗戰,發表主戰言論,並於主戰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諫議大夫汪勃的彈劾,於1149年被罷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詞人。其負早期秀婉工麗,注意詞的格律和四聲,多寫隱居生活。南渡後,家國之難,流離之苦,尤其是壯志難酬的無限悲慨使他的詞風大有改變,使他唱出了具有這個時代特徵的憤激慷慨的主旋律。後來秦檜當政,選用一些文人來裝點門面。加之秦檜之子秦(火+喜)喜歡工詞與樂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為鴻臚少卿,秦檜死,郭儒又被罷官。他的後來出仕,眾說不一。宋高宗說:「此人朕且囊薦以隱逸命官,置之館閣,豈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來,他後來出仕是有難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稱《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詞風分為三段:即早年詞風濃艷、麗巧;中年詞風激越慷慨;閑居後詞風婉明清暢。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時代、不同格調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於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後,立太甲。太甲無道,伊尹將其放逐桐宮(今虞城南)。3年後,太甲悔過,復得其位。享年百歲,卒後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與湯並祀。傳有《伊訓》、《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國著名商業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穀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字季子。洛陽人。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游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趙封為安君。後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民間活動,被齊人車裂而死。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賀若弼(544~607)隋大將。�
⑷ 關於洛陽的十首古詩
關於洛陽的古詩詞彙總如下
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庄《鶯梭》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白居易《牡丹芳》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劉禹錫《賞牡丹》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圖》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韓愈《李花二首》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王建《北邙行》
12.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韋庄《菩薩蠻》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唐.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宋.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司馬光《洛陽看花》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劉灝《牡丹》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宋.歐陽修《戲答元珍》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武元衡《春興》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唐.王維《洛陽女兒行》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李益《洛橋》
24.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李頎《送陳章甫》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李賀《洛陽城外別皇甫湜》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李白《古風·其十九》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 唐.賈至《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杜甫《寄韓諫議 / 寄韓諫議注》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崔顥《遼西作》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⑸ 西湖十景和洛陽八景的區別
摘要 「西湖十景」最早見於《方輿勝覽》,有文載:「好事者嘗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此外,《夢梁錄》卷十二《西湖》載:「近者畫家稱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蘇堤春曉、麴院荷風、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兩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映月。春則花柳爭妍,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瑞雪飛瑤。四時之景不同,而賞心樂事者亦與之無窮矣。」
⑹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
⑺ 宋代洛陽成就了現在的牡丹文化節,創意因何會出自日本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並不是今天突發奇想的腦洞,歷史上早就把洛陽和牡丹聯系在了一起。二者結緣的三個標志時間段是隋唐、北宋和改革開放。隋唐以詩歌為名,北宋以文化大盛名史,改革開放以民族復興為夢,這三個時間段的接續積淀,才塑造了今天馳名世界的洛陽牡丹節。
洛陽牡丹
五、新中國成立後牡丹的復興新中國成立後,洛陽牡丹也獲得了新生。在國家的支持下,洛陽政府和園藝工作者從曹州引進了牡丹品種,開始再次栽培。
改革開放後,中國走向世界,牡丹的栽培深受世界交流春風的拂動,而提上新的日程。1982年,日本代表團訪問洛陽,在交流中中方受到日本櫻花節的啟發,在第二年4月,洛陽政府就在王城公園舉辦了第一屆牡丹節。此後每年一次,洛陽牡丹節逐漸成了國家級節日,在2010年被國家正式承認。
經過地方政府保護和國家支持,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景終於再次出現在洛陽。至2019年,據統計,參加牡丹節的國內外遊客已經達3000萬,洛陽牡丹節成了中國的文化名片。
⑻ 《風起洛陽》中,幕後的主使會是誰
應該是東川王。
有兩條線索非常關鍵。首先第一條線索,便是柳適。柳適本應該才是柳家的一家之主,十年前卻忽然進山修道,從此音訊全無,之後一直都是柳襄主持大局。
從柳襄對柳七娘的態度看,為春秋道做事情,應該不是他一個人的決定,而是家族的選擇。從這里可以推斷,柳適並不是被軟禁,而是故意隱藏幕後,偽裝成被軟禁,為家族留一條後路,一旦行事敗露,那麼柳襄一人背鍋,還能保住柳家。柳家是一等一的大門閥,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能讓這樣的家族以身涉險,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皇權之爭。再聯系貪墨大量黃銅不知去向,多半是用於兵器鍛造,這一切就變得合理起來。所以春秋道的幕後,必然是皇族中人,或者說是李家人,目的是從武則天手中拿回帝位。
第二條線索,則是聯肪。聯肪監察天下,但是在奩山銅礦失竊,還有告密者被殺等事情中,卻都沒有絲毫的察覺。目前已經確認有奸細混在其中,那麼這個奸細是誰呢?在調查之後,負責萬象殿的善巧和浮屠成為最大嫌疑人。
但是他們陷入思維的燈下黑,漏掉了嫌疑最大的一人,那就是聯肪的肪主公子楚。春秋道如此龐大的組織和行動,在聯肪的天羅地網下,不可能多年一點蛛絲馬跡沒有留下,只有統籌一切的公子楚有能力隱瞞其存在。公子楚的真實身份是東川王,是皇室李家人,正好符合了前面的推測。他表面上放盪不羈,終日玩樂,實際上暗中控制聯肪,作為聖人的耳目。
但是他對於這個位置是有不滿的,因為聯肪有監察之職,卻沒有執法實權。另外身為皇族,這樣戴著面具的生活,也不符合他的身份期待。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郡主的生日宴會上,東川王和柳襄關系親密,不但走在一起坐在一起,還要一起離開,這些都說明兩人私下聯系不少,進一步合理了東川王才是幕後主使的可能性。
⑼ 古代洛陽出過多少名人呢,請列舉出二十個!
周最、蘇代、白圭、蘇、樂羊子妻、長孫澄、賈誼、范遷、長孫無忌、吳雄、單超、孫堪、左稱、左珀、種拂、種勛、摯恂、慶鴻、史晨、晉灼、趙廷美、溫仲舒、趙安仁、范雍、趙尚寬、張奎。
1、白圭
白圭,戰國時期中原(洛陽)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譽。在魏惠王屬下為大臣,善於修築堤壩,興修水利。《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
他主張減輕田稅,徵收產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主張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經商。
穀物成熟時,進收糧食;蠶繭出產時收進絮帛,出售糧食。白圭並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認為農業的一個周期為12年。他亦認為經商要按時機,就像孫子吳起用兵、商鞅行法。
2、蘇秦
蘇秦(?—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投入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游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游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著作有《蘇子》31篇,收於《漢書·藝文志》,早佚。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
3、溫仲舒
溫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陽,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北宋大臣,與寇準並稱「溫寇」。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了進士,位列探花。曾任樞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樞密院事,位列宰執,後外放秦州知州,驅逐渭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使之從邊地成為北宋的內地。回朝後擔任過參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溫仲舒被封為昭文館大學士,不久去世,享年67歲。追贈左僕射,謚號為恭肅。
4、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為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後同母兄。
自幼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聰明鑒悟,雅有武略,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進而結為姻親。晉陽起兵後,前往謁見投效,跟隨唐太宗征戰四方,成為心腹謀臣,封上黨縣公,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封趙國公,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一。立儲之爭時,支持外甥唐高宗,成為顧命大臣。
永徽年間,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冤殺吳王李恪,反對「廢王立武」。顯慶四年(659年),為許敬宗所誣,削爵流放黔州(今重慶市),自縊而死。上元元年,追復官爵,陪葬昭陵。
5、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
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朴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
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溫仲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孫無忌
⑽ 26年工齡洛陽市26年工齡,洛陽市退休26年工齡,洛陽市退休能領多少錢
生活中,我們會體味到許多智慧與哲理。如平凡的生命因風險而變的偉大;如平淡的生命因樂觀向上的態度而變得充實;如不容易的事因執著的態度變得簡單。其實簡單與復雜也是生活中的一門學問。有時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它就輕而易舉地被解決;有事把簡單點東西復雜化,它絞盡腦汁也不能攻破。你可曾聽說過這樣—則希臘神話,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神獸絞盡腦汁想一個問題,它便問路人,回答不出者將會身亡。什麼東西日出時分四條腿,正午時分兩條腿,日暮時分三條腿。最終一位少年回答了出來,神獸決然死去。其實答案很簡單—人。但為之死去的人不計其數,他們真笨嗎?其實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拋開雜念,你會發現它並不難。生活是一門藝術,如果你深刻的體會身邊,你會發現簡單中有復雜,復雜中亦有簡單。我們兒時都學過1+1=2,但這一問題是十分深奧的。因為1+1=1是化學;1+1=3是文學;1+1=O是哲學。如果我們認真去推敲探索,你會發現1+1我們兒時的簡單化變得復雜。誰又能預測當一個事物遇到另—個事物時會發生什麼,當1+1時有等於幾。讓玻璃內無氣泡並不用耗巨資,搞科研,反復研究,只需用木棍攪拌幾下;讓生活充滿歡笑和滿足,並不用追名逐利,求富貴,只需與人和善樂觀豁達;就像做一道選擇題,無需猜疑,只需相信自己。
一件簡單的事,經過執著的努力,就變得復雜;一件復雜的事,只要找准目標認定方向,就會變得簡單。我們可以像陶淵明那樣淡泊的簡單生活,當然也可以像曹操那樣猜疑復雜的生活。心之所向決定著你的生活是復雜還是簡單。
生活中,愛一個人應該從點滴開始,從心靈開始,看似復雜,其實用心去愛,你會發現愛如此簡單。人生中,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努力、執著、汗水為之交雜。看似復雜,其實用心去追求和實踐,你會發現路就在腳下,夢想就在眼前。
滴水穿石看似復雜,滴水做到了;奔流到海看似復雜,流水做到了。因為執著,復雜變得簡單化;也正是因為執著簡單不在那麼的簡單化。
是簡單?是復雜?要我們自己去探尋思索。
是簡單?是復雜?要看我們如何看待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