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電子商務反惡意並購案例

電子商務反惡意並購案例

發布時間:2022-03-20 04:35:42

Ⅰ 敵意收購有哪些經典案例過程和結果是怎樣的

案例一:
1989年KKR敵意收購的RJR Nabisco煙草公司
過程:起初西爾遜雷曼哈頓公司想收購RJR Nabisco煙草公司,每股出價75美元。
KKR聽到消息後迅速將出價提高至90美元。
隨後,福斯特曼·利特爾加入收購競爭,KKR立即將出價提高至109美元。
RJR Nabisco煙草公司的管理層則在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和所羅門兄弟的幫助下發起了反收購,將價格抬高至112美元。
最後RJR Nabisco煙草公司董事會接受了KKR公司109美元的價格。
在收購與反收購的激烈爭奪中,除了雷曼兄弟和所羅門兄弟外,摩根斯坦利、高盛和美林等頂尖投行和其他商業銀行也都紛紛捲入,為交易各方提供財務顧問或資金支持。
結果:這宗敵意收購涉及金額高達311億美元,KKR卻只動用了3000萬美元的自有資金。
311億美元的交易紀錄一直保持了17年,直到2006年才被打破。如果按照美元不變價格而不是名義價格計算,迄今還沒有任何一宗交易涉及的金額超過它。
這樁交易被記錄在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RJR Nabisco的隕落》中,後來還被拍成電視劇。
案例二:
過程:盛大同控股股東地平線媒體有限公司一起通過公開股票市場交易收購了新浪公司(Nasdaq:SINA)大約19.5%的已發行普通股。
而且,盛大已經按照美國證券法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Schele 13 D報告,該公司在報告中表明了對所持有新浪股票的受益所有權,同時還公布了相關交易以及其它需要在Schele 13 D中報告的特定內容。
緊接著,2月19日23時,新浪CEO兼總裁汪延代表管委會發給全體員工一封信,表明了新浪不被控制不受影響的態度。2 月24 日,新浪正式表態,不歡迎通過購買股票的方式控制新浪,同時其管理層拋出「毒丸」計劃,以反擊盛大收購。
根據Nasdaq 數據顯示,盛大此時的市值約為21.3 億美元,新浪是12.9 億美元。在一般情況下,新浪可以以每份購股權0.001美元或經調整的價格贖回購股權,也可以在某位個人或團體獲得新浪10% 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獲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內)終止該購股權計劃。
結果:最終盛大隻能無奈放棄新浪。
案例三:
南孚電池在電池生產行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南孚占據全國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億6千萬。南孚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
過程: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福建興業銀行、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福建分公司(簡稱「基地福建公司」)、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資組建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東以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與摩根士丹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新加波政府投資公司合資組成中國電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國電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絕對控股權,也就是說外方股東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過中國電池間接控股南孚。
「南孚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相反,南孚的資金很充裕。南孚當時是被迫合資的!」
做為國際風險投資大鱷,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業的理由很簡單,無非是看中其潛在的市場價值,時機一到便將其所持股份拋售,從股票升值中賺取巨額利潤。南平市政府引進國際風險投資的舉動無疑是「引狼入室」。
南孚後來被出賣給競爭對手的厄運便由此開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於經營不善,造成巨額虧損,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讓了中國電池8.25%的股份。接著,摩根士丹利以1500萬美元獲得了原屬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國電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東又收購多達1000萬美元的中國電池股份。至此,中國電池有限公司的絕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轉入外方股東手中,而它們對南孚的控股也已達到了72%。本來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國電池有限公司能夠在海外上市,從而給它帶來巨額的股票收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中國電池遲遲未能上市。
外方股東等不及了,它們以1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電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給美國吉列公司。外方股東的總投資約為4200萬美元,一下子凈賺了5800萬美元!
結果:生產「Mach3」剃須刀和金霸王電池等消費產品的美國吉列公司宣布,已經買下中國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的多數股權——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
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
本來南孚的優質鹼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只好匆匆鳴金收兵。
由於不能與金霸王正面沖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閑置著。
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南孚被並購,不僅對其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南孚被收購後不久,原總經理陳來茂便黯然辭職。
十幾年的辛勤奮斗換來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經是別人的了。

電子商務的典型詐騙案例

知道啦,我在淘寶上都遇到過類似的,太明目張膽了,都弄到淘寶主頁上了淘寶都沒反應,我直接給淘寶客服反應的,所以最好不要抱發財心理啊,錢要是那麼好賺就沒那麼多人忙著找工作了

Ⅲ 有哪些經典的敵意收購 案例和手法

敵意收購(hostiletakeover),又稱惡意收購(hostiletakeover),是指收購公司在未經目標公司董事會允許,不管對方是否同意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收購活動。當事雙方採用各種攻防策略完成收購行為,並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權,成為大股東。當中,雙方強烈的對抗性是其基本特點。除非目標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場上吸納,否則收購困難。敵意收購可能引致突襲收購。進行敵意收購的收購公司一般被稱作「黑衣騎士」。就惡意收購來看,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狗熊式擁抱(BearHug),第二種則是狙擊式公開購買。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歐洲企敵意收購准備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在中國證券史上,90年代寶安、延中的控股大戰以及大飛樂、小飛樂的收購案都是惡意收購的經典案例,且大多成功。在美國證券史上,此類惡意收購也層出不窮,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Ⅳ 敵意收購的經典案例

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
歐洲企業界最大敵意收購戰,當法國制葯巨頭塞諾菲宣布斥資480億歐元收購競爭對手安萬特,在全球制葯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的時候,卻有另外兩家看似與此無關的公司從中受益。它們就是石油巨頭道達爾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石油巨頭道達爾(TotalSA)和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SA)這兩家大型法國公司都持有塞諾菲的大量股權。不管收購結果如何,它們都能最終獲利。如果塞諾菲能夠成功地以480億歐元出價收購安萬特,道達爾和歐萊雅就會更容易兌現它們所持新制葯巨頭的股票。如果塞諾菲落敗,自己就會一夜之間成為被收購的目標,那麼道達爾和歐萊雅所持的塞諾菲股票就會增值。
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在中國證券史上,90年代寶安、延中的控股大戰以及大飛樂、小飛樂的收購案都是惡意收購的經典案例,且大多成功。
在美國證券史上,此類惡意收購也層出不窮,2004年12月13日上午,甲骨文惡意收購仁科案就是一例。當天,兩家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仁科同意以每股 26.50美元現金、合總額103億美元的價格被甲骨文收購。從收購過程來看,從正式決定收購完成,甲骨文先後對收購價格進行了5次調整,從最初的63億美元調整至73億美元,然後調至94億美元,又到77億美元,而最後以103億美元成交,前後歷時18個月。
2008年7月12日早晨,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掛出大股東中鋼集團的聲明,截至7月10日,中鋼總計持有Midwest股份已達到213,840,550股,持股比例達到50.97%,獲得了Midwest的控股權。分析人士稱,此項目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已無需澳官方再行審批。對於鼓舞中國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會產生積極影響。
一位熟悉中鋼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次中鋼在澳洲對中西部公司的成功收購,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上成功完成的「沒有被邀請的要約收購」(unsolicited takeover),也就是大家所稱的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此項目僅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三次海外敵意收購嘗試,也是第一宗成功的敵意收購案例。其他中國公司很有可能會受此鼓舞,更加積極地實施他們的海外擴展計劃。

Ⅳ 收購與反收購的經典案例

以搜狐為例淺析企業收購與反收購

10月12日青鳥公司宣布將分批拋售所持的全部672萬股搜狐股票,據稱主要原因是:集團內部對互聯網的看法產生分歧;搜狐方面的不合作態度;搜狐內部人員持股比例過高。這里的「不合作態度」指的是搜狐在今年7月底制定了「現有股東購買優先股權利」的防止惡意收購計劃。下面,我們試著以此案為例,說說企業的收購與反收購。

收購的定義、動機和方式

收購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獲取企業的股權及控制權。

舉例來說,青鳥手握672萬股搜狐股票,僅為搜狐的第三大股東,因此還談不上收購搜狐。相比來看,新浪則成為了陽光衛視的第一大股東,雖然沒有絕對控股,但通過與楊瀾合作,卻可以控制陽光衛視董事局。

收購的常見動機為:

(1)追求規模經濟,擴大產品線以及市場份額。(2)快速進入新的行業領域。(3)取得先進生產技術和各類人才。(4)轉手倒賣。(5)扼殺競爭對手。(6)內部控制人--經理層擴張性沖動或個人私慾驅動等。(7)獲取上市公司的殼資源等。

顯然,在搜狐這個案例中,青鳥對搜狐的收購動機最可能是(2)或(4)。

具體到收購方式主要是通過收集目標企業的股權來實現,從收購雙方的合作程度來看,可分為敵意收購與善意收購兩種。青鳥成為第三大股東後,可能正式向搜狐提出收購意向,要求與搜狐協商此事。而搜狐董事會沒有理會,因此基本可以判定為非善意收購。裕興舉牌方正科技,也可劃入敵意收購行列。新浪經與楊瀾友好協商,換股進入陽光衛視,則為善意收購。

另外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杠桿收購方式,主要是指運用財務杠桿,通過借款籌集資金,以小博大,控制目標企業。杠桿收購與一般收購的區別在於,一般收購中的負債主要由收購方的資金或其他資產償還;而杠桿收購中引起的負債主要依靠被收購企業今後內部產生的經營效益,結合有選擇的出售一些原有資產進行償還,投資者的資金只在其中占很小的部分,通常為10%-30%左右。

美國80年代中後期曾經流行「垃圾債券」(Junkbond),即信用評級不太高,但利率較高的債券。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的垃圾債券有1700多億美元, 其中有一部分即是出於杠桿收購的需要。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魔術師」、「垃圾債券之王」米爾根(此君後來也完蛋)發行的垃圾債券籌得的。利用垃圾債券進行杠桿收購財務風險較大,基礎利率高時不甚適合此法,如果收購完成後碰到熊市或股災,就難以順利還款。

收購與反收購

通常情況下,惡意收購方一開始是隱蔽的,准備得當後才突然發難,要求與被收購方進行協商收購,遭拒絕後便可能爆發股權之戰,被收購企業也會進行反收購行動。

惡意收購主要有以下手法:(1) 狗熊式擁抱(bear hug),指投書給目標公司的董事會,允諾高價收購該公司股票,要求董事會以股東利益為重接受報價,董事會出於責任要把信件公布於全體股東,而分散的股東往往受優惠價格的誘惑迫使董事會接受報價。(2) 狙擊式公開購買,先在市場上購買目標公司的股票,通常為5%(有的國家和地區,如我國規定,這里得公告,無法隱藏),然後再視目標公司反應進行下一步行動,比如增持股份;若收購不成,還可以高價售出股票獲利。 除了收購股票外,還可收購目標公司中小股東的投票委託書。如果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投票委託書,使其發言權超過目標公司管理當局,就可以設法改組後者的董事會,最終達到合並的目的。

一般來說,被狙擊的公司,通常是大股東財務吃緊、公司股權相對分散、股價被明顯低估或者是現金流豐裕幾種情況。比如方正科技,就是股權高度分散的典範。搜狐則擁有充足的現金,股價也低,但是它的股權相對集中,張朝陽與MAXTECH公司合計持股比重超過45%,若二者抱成一團,青鳥顯然沒有機會收購成功。在香港股市中,比較有名的狙擊手有劉鑾雄(他也是女明星的狙擊手),經典的戰役有狙擊能達、收購華置、狙擊煤氣、挑戰嘉道理等。

反收購的動機一般都比較單純,即:不願意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認為收購方實力不強、出價過低;認為收購方入主後對公司經營不利等。搜狐的第一大股東是張朝陽,兼任公司董事長及CEO。如果青鳥收購搜狐成功,則張朝陽的位置會有些危險。此外,張朝陽對搜狐本身比較有信心,深信當前搜狐的股價過低,此時轉讓手中股份頗為不值。再者,搜狐管理層具有留洋背景,可能不太認同土生土長的青鳥公司。青鳥在內地有青鳥華光、青鳥天橋兩家上市公司,在香港還有青鳥環宇。主營業務是軟體、有線電視網等,比較雜亂,而且都不是很強勢。三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能力也有限。搜狐有理由防著對方僅僅沖著自己手中的數千萬美金而來。

常用的反收購方式有:增持股份、尋求大股東聯盟及收集中小股東的投票委託書、找第三方公司充當外援、高報價求購狙擊手的股份、制定有針對性的股東權益計劃(即「毒丸」)等。方正集團在應對裕興收購戰時,就採用了前幾種辦法。搜狐則利用了「毒丸」計劃,具體的方法是給予股東大量的優先股購買權,當並購發生時,這些優先股可以轉化為普通股,從而令收購方股份稀釋。這個計劃不僅使青鳥無法順利收購,而且可能嚇跑潛在的有收購意向的機構,令青鳥難於高價轉讓套現。

如果收購方現金吃緊,則可能面臨以下尷尬:要麼再花費大量現金行使普通股認購權;要麼就只能放棄認股權,只佔有稀釋後的、比重不高的股權。「毒丸」也有變種,如兌換毒債,即公司在發行債券或借貸時訂立「毒葯條款」,依據該條款,在公司遭到並購接收時,債權人有權要求提前贖回債券、清償借貸或將債券轉換成股票。這樣,目標公司可能得在短期內償付大量現金,導致財務惡化;或者因債轉股,增加不少股票,令收購難度加大。「毒丸」計劃令現有股東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但同時需要法律支持。在我國,因為公司不能發行優先股,也不容易發行債券,很難私下形成借貸關系,所以「毒丸」計劃在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還沒有多大的實用性。

我國的相關法規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之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購》對我國的上市公司收購有具體規定。上市公司收購可以採取要約收購或者協議收購的方式。前者主要是指,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的百分之三十時,繼續進行收購的,應當依法向該上市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要約。收購要約中提出的各項收購條件,適用於被收購公司所有的股東。比方說,我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若持有A公司30%股份,且有意收購,便須發出要約。這時,所有的其他股東均可以按同等的價格將股票賣給我,我不能不買。

收購要約的期限屆滿,收購人持有的被收購公司的股份數達到該公司已發行的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該上市公司的股票應當在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若達不到75%的比例,則全面收購失敗,若干時間內不能卷土重來。記得香港股市也有類似規定。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有些收購者如果能以30%以下的股份控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則不願意進一步增持,以免付出更多現金。

協議收購方式比較簡單,指收購人依法同被收購公司的股東以協議方式進行股權轉讓,並作出公告,公告後方可履行協議。需要注意的是,證券法規定,在上市公司收購中,收購人對所持有的被收購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購行為完成後的六個月內不得轉讓;上市公司收購中涉及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持有的股份,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

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的股票,但為減少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者與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並時除外。因此,我國的股份公司很難也很少操作股票回購。《公司法》還規定,發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內不得轉讓;公司董事、監事、經理應當向公司申報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並在任職期間內不得轉讓。在收購實踐中,倘若碰到此類情形,收購方便無法受讓發起人及管理層的股份。

Ⅵ 反並購失敗案例

比如即將失敗的愛馬仕,lvmh要並購他

Ⅶ 反並購策略的經典案例

1998年初計算機合夥人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簡稱CA)對計算機科學股份公司(Computer Sciences Corp簡稱CSC)的收購案例。收購方CA和被收購方CSC均為紐約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由著名美藉華裔王嘉廉領導的CA是美國第三大獨立軟體製造商。它主要為大公司提供數據管理商業軟體。全球「財富500」家大企業中,有95%採用它的網路化管理軟體。位於加州的被收購方CSC是美國著名電腦咨詢服務公司,它的服務項目包括程序設計。管理咨詢,系統結合及產品尋購業務等,它的主要客戶是政府及政府附屬機構,占其總業務量的25%左右。 CA在1997年12月中旬開始同CSC接觸,洽談並購事宜。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友好」談判後,雙方在價格和收購條款上均未能達成協議。1998年2月中旬,CA決定採取行動,公開發出以高出當時CSC市價的30%,每股108美元的價格收購CSC公司的收購要約,整個收購金額涉及90億美元(如果收購成功,將成為當代高科技領域第三大並購交易)。CA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庫馬先生在寫給CSC董事長漢尼卡特的正式書面信中提出:對兩家公司至今未能達成協議感到遣憾,但CA決心不遣餘力採用所有合適的方法來促使並購交易成功。在CA收購要約中,CA提出以下幾個收購條件:①留住CSC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和主要員工;②向CSC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和員工提供員工購股權:保證在合並後公司中,CSC和CA組織地位相等:④除非萬不得已,原CSC組織框架不變;(5)合並後公司使CA和CSC在技術和市場開拓上能互相幫助,共同發展;⑥沒有裁員計劃。
CA這種做法帶有很強的敵意。第一,CA原來打算:如果CSC同意同CA以「友好」方式合並,CA願以每股114美元的價格向CSC股東購買CSC股權。但現將收購價調低,顯然是對CSC不合作的懲罰。第二,從「友好」協議轉向以正式要約收購,迫使CSC在十天內作出反應。除此之外,CA還向內華達地方法院提出要求:希望法院裁定CSC在1998年8月份召開股東大會之前將CA收購要約提前交給股東討論。並購談判從「友好」轉向「敵意」,使原本有意尋找合並夥伴的CSC改變對整個兼並活動的立場,CSC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決定不道餘力造行反收購。CSC通過採取以下行動來回應CA的敵意收購:①修改公司章程,取消擁有20%股權的股東提出提前召開股東大會的權利;②為公司最高層17位管理人員訂立豐厚離職補賞金;將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比率要求從50%提高到90%;④揚言計劃向優先股股東發放普通股認股權的股息,為公司毒丸防禦計劃鋪平道路,因為一旦發生兼並,優先股可轉換為收購者普通股,以增加收購成本;⑤向洛杉磯最高法院提出5000萬美元的訴訟,起拆CA收購行為違反了加洲不公平商業競爭法;⑥向美國洛杉磯地方法院起訴CA和它的並購顧問貝爾,控制被告方通過CSC以前的商業夥伴,一家信譽評級機構中非法獲取CSC機密信息。
3月2日,CSC正式拒絕了CA收購要約。3月6號,CA在經過各種努力後,終於宣布:當3月16日收購要約期結束後,不考慮延長要約期,這也意味著CA徹底放棄了對CSC收購,從而使美國高科技史上第三大兼並案以流產告終。 CA在兼並之前未對目標公司作深入。全面了解,CA認為向CSC股東發出收購價已高於其市場價30%,收購價格應當合理。但這是其實對CSC股東心理缺乏了解。CSC是高成長性公司,有一半以上CSC股東屬長期投資者,持有CSC股票至少五年了。並且CSC是他們投資組合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每股108元,即以高於市場價30%得出的收購價格對其他被並購公司也許合理,但對CSC股東卻偏低。一位高科技行業的分析家認為每股130元才是吸引 股東放棄股權的合理價位。CA及它的並購顧問貝爾,因為沒有充分了解目標公司股東情況,在收購的最關鍵問題造成失誤。
CA未考慮被兼並企業的行業特性,選用了錯誤的並購方案。
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講,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如果被兼並企業的人才對兼並公司不滿,兼並後紛紛離開公司,也就喪失了兼並的意義。因此,對高科技企業的兼並,人們極不推崇採用敵意收購,因為它往往造成被兼並方管理層和員工對兼並方的敵對情緒,使兼並結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CA在這場兼並戰中,不顧及CSC的反對,我行我素,按美林證券分析師的說法:採用對CSC敵意收購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因為即使敵意收購成功,也勢必造成CSC員工和忠誠客戶的流失,不可能有好的商業經濟效果。

Ⅷ 敵意並購的案例

1.澳大利亞反壟斷監管機構阻止Toll Holdings以46億澳元(合35億美元)的出價收購國內競爭對手Patrick Corporation,使這場旨在締造全球第四大運輸及物流公司的敵意收購行動受挫。
2.為防止被敵意並購日本各大公司紛設毒丸自保。
3.韓國工業巨頭浦項鋼鐵日前計劃以其1%股份,與另一巨頭現代重工交換同樣比率的股份,力圖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敵意並購威脅。
4.新日鐵聯合神戶制鋼和住友金屬工業共同宣布,三家日本鋼鐵巨頭計劃採取聯盟防禦策略對抗敵意並購。新日鐵、神戶制鋼和住友金屬工業在共同聲明中稱:「只要其中一家公司遭到敵意並購,三家公司將共同研究應對策略。」據悉,日本鋼鐵三巨頭達成了合作協議,因為一家公司遭受敵意並購必將給其他兩家公司帶來巨大沖擊。
5.法國財長:增資計劃將防止興業銀行受到敵意並購。
6.西門子監管委員會主席格哈德·克羅默(Gerhard Cromme)考慮出售公司部分資產,以提升股票價值,並降低公司被敵意並購的危險。

Ⅸ 反並購案例

反並購策略案例——廣發VS中信

事件經過

2004年9月1日,中信證券召開董事會,通過了擬收購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發證券」)部分股權的議案。9月2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聲稱將收購廣發證券部分股權。一場為期43天、異彩紛呈的收購和反收購大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9月4日,廣發證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目標公司深圳吉富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吉富」)成立。9月6日,中信證券發布擬收購廣發證券部分股權的說明,稱收購不會導致廣發證券重大調整,不會導致廣發證券注冊地、法人主體,經營方式及員工隊伍的變更與調整。9月10日,深圳吉富以每股1.16元的價格率先收購雲大科技持有的廣發證券3.83%股權。9月15日,深圳吉富按每股1.20元的價格受讓梅雁股份所持有的廣發證券8.4%的股權,此時,深圳吉富共持有廣發證券12.23%股權,成為第四大股東。

面對廣發證券的抵抗,9月16日,中信證券再一次重拳出擊, 向廣發證券全體股東發出要約收購書,以1.25元/股的價格收購廣發股權,使出讓股東的股權在評估值基礎上溢價10%-14%,以達到收購股權51%的目的。

9月17日,原廣發證券第三大股東吉林敖東受讓風華高科所持有2.16%廣發證券股權,增持廣發證券股權至17.14%,成為其第二大股東。9月28日,吉林敖東再次公告受讓珠江投資所持廣發證券10%股權,至此,吉林敖東共持有廣發共計27.14%的股權。同日,原廣發證券第一大股東遼寧成大公告,受讓美達股份所持有的廣發證券1.72%的股權,至此遼寧成大共計持有廣發證券27.3%的股權,繼續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此時,遼寧成大、吉林敖東與深圳吉富共同持有廣發證券66.67%的股權,三者構成的利益共同體的絕對控股地位已不可動搖。

10月14日,因無法達到公開收購要約的條件,中信證券發出解除要約收購說明。至此,歷時43天的反收購大戰,以廣發證券的成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收購動機分析

廣發證券在全國各地擁有78家證券營業部,其中廣東47家。中信證券本身的營業部主要分布於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山東,若能收購廣發,則中信在東南沿海各省市的競爭力將大幅提高。

此外,廣發的投行部門也頗具實力,2002年,股票發行總家數、總金額分別名列第1位和第2位,國債承銷在證券交易所綜合排名第7位。2003 年,股票發行總家數名列全國同業第4位。收購可以大大加強中信證券的綜合實力。同時,廣發的人才和市場聲譽也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對中信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另外,中信發現廣發的價值相對低估,通過收購廣發能夠提高自身的業績。當時,中信證券的股價雖然比最高點損失慘重,但股價仍為7元左右。而廣發證券的轉讓價格均接近其每股凈資產,約為1.2元。兩家公司的股價之比高達6倍左右,中信證券的市盈率高達150倍,PS比率(股價/每股銷售收入)也高達18倍,分別是廣發證券對應估值比率的8倍左右。

按中信當時的市凈比指標為參考,廣發證券的每股定價可達到凈資產的3.3倍,即4元左右,如按照中信證券的市盈率和PS指標看,廣發證券的每股價格則會高達8元左右。一旦廣發證券上市,則每股估計在4-8元左右,因此,只要收購價格低於每股4元,對於中信提高業績、降低估價指標和支撐股價十分有利。

反收購策略運用

根據對收購動機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這次收購行動中,中信是金融買家和擴張者。因此,廣發證券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以下三個主要的反收購策略:實行相互持股,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果斷啟動員工持股計劃,阻止中信收購的步伐;邀請白衣騎士,提高股價和緩解財務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反收購戰斗中,由於股東、管理層和員工高昂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心,沒有貿然啟用副作用很強的「毒丸」計劃和「焦土」戰略,有效地防止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堅定的相互持股。廣發證券與遼寧成大的相互持股關系,在廣發證券反收購成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廣發證券工會是遼寧成大的第二大股東,持股16.91%。遼寧成大2004年初持有廣發20%的股份,2月又從遼寧外貿物業發展公司收購了廣發約2538萬股,約佔1.3%,6月從遼寧萬恆集團收購廣發約8624萬股,約佔4.3%,至此,遼寧成大持有廣發的股份比率高達25.58%,成為廣發的第一大股東。在中信證券發出收購消息之初,遼寧成大即表示要堅定持有廣發的股權,並於9月28日受讓美達股份所持有的廣發證券1.72%的股權,這種態度給廣發證券很大的信心支持。

員工持股計劃。由於幾年前公司高層已經有員工持股的戰略意圖,並開始運作員工收購計劃,因此,吉富公司的募股非常順利。到2004年8月20日,包括廣發證券、廣發華福、廣發北方、廣發基金與廣發期貨在內五個公司的員工交納的募資就近2.5億元。當中信公布收購廣發之後,廣發證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目標公司——深圳吉富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很快就召開了創立大會,並正式運作。在成立之後通過收購雲大科技與梅雁股份所持有的廣發股權,在實現自身目的的同時也有效地阻止了中信收購的步伐。

白衣騎士。在本次反收購行動中,廣發證券積極尋找白衣騎士也是反並購能夠成功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深圳吉富在收購雲大科技與梅雁股份所持有的廣發股權之後,很快就面臨著資金的短缺。吉林敖東在這次反收購活動中,就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吉林敖東原本是廣發證券的第三大股東,共持有廣發證券14.98%的股權,在本次反收購過程中,吉林敖東不斷增持廣發證券的股權,有力地挫敗了中信證券收購行動。

閱讀全文

與電子商務反惡意並購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舞蹈培訓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4
4s店全員營銷方案ppt 瀏覽:935
市場營銷和哲學有什麼聯系 瀏覽:137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
大學校園電子商務 瀏覽:966
淺談電子商務會計發展 瀏覽:162
社區黨員參觀博物館策劃方案 瀏覽:511
培訓學校教務主管考核方案 瀏覽:854
財經委外出培訓方案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