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南京去哪裡招聘會找工作好
我要是說起當年找工作,那可是一言難盡那,招聘會跑了不少,車費花了不少,汗也流了不少,但最後工作還是在招聘會上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廣告公司,08年月工資1800,雖然不多,但在同學裡面已經算是比較高的了。
在招聘網上投簡歷雖然輕松,但我感覺好工作還是談出來的,況且在校沒畢業的時候在網上投簡歷,發現好多工作都是需要工作經驗的,我們這種應屆生基本上都被無視,再有能力也沒用,因為人家根本就不看你的簡歷,沒辦法,自尋活路吧。說起來我當時屬於初生牛犢類型的,超有自信,感覺還是去招聘會靠譜點,至少能和招聘的人聊聊,這樣就免費無條件的獲得一個面試的機會了,至於是否錄用,當然是談過後再說,但首先你要能和人見面,談出來。
南京的招聘會基本上每周六都有綜合性的,其他時間也有,但專場的比較多,相較而言,應屆生還是去綜合招聘會更適合。廢話不說了,如下
1、 廣州路213號江蘇省人才市場
南京市內行政級別最高的人力資源服務單位,隸屬江蘇省人社廳,與好多省內的行業協會都有合作,提供的崗位可信度比較高,場地也比較大,上次去的時候發現開始和廣東智通開始合作了,在網上查了一下,廣東智通是中國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實力應該更雄厚了。一般有300多家企業在裡面招聘。夏天有冷氣,真的是冷氣,三伏天在裡面會比較冷。
優點:權威、可信、公司多、適合對自己較有自信的應屆生,找工作效率比較高,夏天在裡面不會太熱,比較舒服。
缺點:建築有點舊,環境不太新鮮,會有些擁擠。
星級:★★★★★
附近站點:公交廣州路站、公交拉薩路站、地鐵漢中門站
路過公交:6路、78路、91路、132路、152路、302路、303路廣州路站下;3路、43路、60路、109路、317路拉薩路站。
2、 龍蟠路88號新莊國展中心
大型招聘會專用場所,大的江蘇、安徽兩地招聘會時企業超多,人超多,但比較難遇,而且缺乏管理,企業和崗位的分類比較亂,有經驗的沒經驗的,這行業的那行業的都有,覆蓋面廣,但投簡歷比較累。夏天沒有空調,一場下來像剛打完一場籃球。
優點:真正的大型招聘會時參展企業多,崗位多
缺點:企業和崗位比較雜,挑選起來比較費勁,夏天較熱。
星級:★★★★☆
附近站點:新莊
路過公交:2路、10路、28路、50路、58路、69路、71路、97路、125路、130路、140路、141路、159路、162路、309路、南棲線、南上線、南湯線
3、 北京東路63號南京市人才市場
這兩年剛開始有點紅火的人才市場,是南京市人才市場辦的。環境比較好,但展位太少,只有50幾個,一次能容納的企業數量太少,而且有保險公司長期入駐,比較適合非求職高峰期社會求職人士去逛逛。靠近紫金山,逛完了人才市場還可以去爬爬山。
優點:環境好,建築比較新,人不會太多不太擁擠,夏天不熱。
缺點:參展企業過少,不適合廣撒網式的投簡歷方式。
星級:★★★☆☆
附近站點:北京東路、雞鳴寺
路過公交:2、11、20、24、44、48、70、140,31、52、游1
4、 長江路101號文化藝術中心
常規招聘市場,有時火爆的不得了,有時招聘的企業比求職的人還多,人氣有間歇性的特徵,可容納約200多家企業,夏天沒有冷氣開放,比較熱。有時是綜合性的招聘會,有時是專業招聘,靠近新街口,交通比較方便。
優點:可容納企業較多,交通方便(現在德基在搞工程,可以從德基內穿過去)
缺點:不知道什麼時候企業較多,夏天沒有冷氣,很熱(當年陪女朋友去過一次,然後她再不去了)
星級:星級:★★★☆☆
附近站點:長江路站、新街口站
路過公交:29、60、68路長江路站;2、26、30、46、60路新街口站。
5、 各職業介紹所
街道或社區常設的公益性場所,提供職業介紹,面向本街道或本社區,當然其他地方的也可以,但其他地方也有同樣的場所,所設崗位多是針對下崗職工、藍領等,應屆生實在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去看看,偶爾也會有針對應屆生的招聘會,但企業不會多。
優點:方便、比較輕松、提供崗位要求普遍不高。
缺點:崗位常常集中在藍領、勞務等,不太適合正常的大學應屆畢業生。
附近站點:自己找
路過公交:自己找
6、 安德門
可以說是南京唯一的一個面向勞務人才的市場,飯店擇菜員、傳菜生、配菜師傅、司機等較多,而且不是企業在那招聘的招聘會形式,一般都是要找工作的人在那裡等別人來招,話說我大三時在學校搞的麻辣燙就是從安德門找了個小夥子幫忙,人挺憨厚,性格很好,可惜輟學比較早。
優點:不用自己去找、可以等人來招,基本露天空氣新鮮
缺點:崗位不匹配,實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學應屆生如果沒有心理負擔的話也可以試試
附近站點:地鐵安德門站、公交安德門站
路過公交:19路、26路、44路、61路、86路、88路、129路、305路、808路、820路
基本上,常設的南京每周六人才招聘會就都在這里了,我也只是把自己以前的求職經驗作個總結,供大家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大家少走些彎路,畢竟我自己經歷過,也體驗過求職過程的酸甜苦辣。改天有空了再把參加招聘會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談一下,希望能幫大家提高面試的成功率。
2. 江蘇鎮德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蘇鎮德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原鎮江市潤州電器控制設備廠),地處著名歷史文化古城——鎮江市丹徒新城工業園區(滬寧高速公路鎮江出口處),公司技術力量雄厚,管理理念先進,是原機械部、電力部定點生產高級高、低壓成套開關設備的生產企業。
法定代表人:鄭瞿敏
成立時間:2007-05-11
注冊資本:568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112100002099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光明村(原磚瓦廠)
3. 請詳細解答以下問題
這個問題題的邏輯性很強,很有深度,對於問題排布以及整理也是相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可以說,五百年來從來沒有人這么問過,總之一句話,問的好!
很像一個人啊,奧利弗
4. 流量計好像在江蘇那邊有很多廠子啊不知道價格質量都怎麼樣呢
流量計種類太多了,只能大概告訴你,不能一一例舉,
我是從事流量計的我來告訴你
電磁流流量計 一般 DN10--50 的 2800元四氟內村 2700元橡膠內村
渦街流量計 一般 DN10--50 的2300元一台 特殊的另議
我是從事流量計的,我來告訴你
規格 渦街 價格 電磁 價格 玻璃轉子價格
DN25 1800 2000 300
DN40 1900 2800 400
DN50 2000 2900 550
DN80 2200 3000 1000
DN100 2300 3200 1200
DN200 3500 3600
DN300 6200 5000
希望可以幫到你
5.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http://www.beijingww.com/
這上面全是.
北京在歷史上地位的變遷
一 中國與世界各國定都的差別
金主亮貞元元年(1153),由上都遷燕京,北京始成為國都。但那時是宋、金、夏三國鼎立,宋都臨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國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國,戰亂頻繁。七國對峙,各有國都。秦滅六國,始有統一的京都。自秦以後,分合無常。多則一二百年,少則一二十年,又出現政治大動亂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各國對峙,又各有國都。分久必合,新出場的英雄好漢,打天下,統一江山,又從他們集團的利害考慮,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變遷很頻繁。元以後約七百多年,北京長時間成為京都,但也出現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這是中國國都變遷史的特點,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結合這一特點,進行考察。
外國建都後很少遷移,如泰國的曼谷、埃及的開羅、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美國的華盛頓、加拿大的渥太華。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國都沒有變遷,如英國的倫敦、瑞士的伯爾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西班牙的馬德里等,有些國家在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德國所兼並或佔領,復國後仍以原國都為都,如奧地利的維也納、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丹麥的哥本哈根等,巴黎於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德國佔領,以貝當為首的法國賣國分子在法國中南部維希組織傀儡政府,盟軍登陸後,法國解放,仍以巴黎為首都。二戰末期,羅馬尼亞人民起義,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仍以布加勒斯特為首都。
有的國家國都變遷的也不過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維新後遷往江戶,改稱「東京都」。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國的都城,後來成為統一的俄羅斯的京都。十六世紀彼得大帝遷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後,都城又遷回莫斯科。柏林原是德國的首都,二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為二,東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則在波恩,德國統一後,暫時,仍以波恩為國都,已決定遷回柏林。
中國情況很特殊,建國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變遷卻很頻繁。
二 燕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殷紂王父帝乙遷都朝歌,今豫北淇縣地區。武王伐紂滅殷,不以朝歌為國都,回關中,另建鎬京,稱宗周,在長安西南。周公東征後,又建洛邑(今洛陽),稱成周。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吠戎等所殺,子平王東遷,以洛邑為都城,史稱東周,直到戰國末為秦所滅 。
洛邑雖是東周王朝的都城,由於周王窒衰落,沒有形成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業發達,經濟較繁榮,為天下一都會。
各諸侯國及戰國時各王國也有其國都,如晉都曲沃(又遷絳)、齊都臨淄、楚都鄂、趙都邯鄲、秦都咸陽等。
今北京地區當時屬於燕國。周武王滅殷後,封召公爽長子於北燕,稱燕國。據《史記·索隱》載,唐時幽州薊縣,屬邊區,與山戎雜居,社會發展緩慢。西周時,最初八代無世系可考。從周厲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春秋時期記載亦極簡略,不參與中原諸侯的盟會。戰國時期,特別自燕昭王(前311至279)進行改革,招賢納士,經濟、政治、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曾參加「合縱」以攻秦,又大敗齊國,攻佔70餘城。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駟馬車葬不少,這標志畜牧業、煉鐵業等有較大發展,與中原地區相同,荊柯將去刺秦王,別時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格律和情調同項羽《亥下歌》、漢高祖《大風歌》相同,與中原先進文化並駕齊驅。
燕名將秦開曾襲擊東胡,迫其後卻干余里,築長城,從今懷來至遼東,置上谷(唐時稱北燕州,今懷來一帶)、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各郡,防禦東胡和匈奴,形勢地位很重要。
司馬遷評曰:「燕迫蠻貉(指東胡、匈奴),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凡滅者數矣。」然能維持八九百年,「在姬姓獨後亡」,至前222年,為秦所滅,燕人衛滿等則流亡遼東,經略開發。
出現了秦開、燕昭王、荊柯、衛滿等英雄人物,當時已傳揚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土,表現了燕人的氣質。
三 秦漢至隋唐時期東北部的政治軍事重鎮
秦始皇滅6國,一統天下,舍東周王朝的洛邑,而以咸陽為京都,因秦在關中已有幾百年的根基。
前202年10月(秦漢以農歷10月為歲首),項羽敗亡後,劉邦在諸侯將相擁戴下,即皇帝位,初以洛陽為都城。5月,他採納張良、劉敬等建議,入都關中長安,由丞相肖何營建宮殿,因為秦始皇在咸陽及其周圍曾建離宮三百,又另建阿房宜,被項羽一把火燒了三個月,所以要另建。不都洛陽,而都長安,一因關中形勢險要,一則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得到關中吏民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其政治基礎。
秦統一後,設40郡,今北京地區屬漁陽郡。西漢因之,屬幽州(13州之一)漁陽郡。
秦始皇築長城,防禦匈奴,漁陽郡是軍事重鎮。陳勝,吳廣等900戌卒,就是調赴漁陽去屯守,而中途起義。
秦漢之際,燕、齊、趙居民避亂流亡遼東的約幾萬人。漢初,燕人衛滿亡命遼東,成為流民的領袖,自立為王,並略地至朝鮮北部,漢武帝起兵滅衛滿後代右渠,水路由渤海,陸路出長城。幽州漁陽郡成為經略遼東的軍事重鎮。
王莽篡位,仍以長安為都,因他在長安掌權多年,有其政治基礎。
東漢光武帝以關中經過更始,赤眉與豪強的混戰,破壞不堪,遂以洛陽為京都,並以此為基地,陸續消滅割據勢力。
東漢設13州部,今北京地區屬幽州,州治在薊縣,仍然是東北邊方的政治軍事重鎮。
東漢末,東胡族烏桓興起,分三大部,居住於遼西、遼東、右北平,各稱王。中山太守張純叛漢,自稱「彌天安定王」,為烏桓三大部元帥,寇掠青、徐、幽、冀4州,殺略吏民。靈帝末期,委任劉虞為幽州牧,平定叛亂。
不久,中原大亂,軍閥混戰,爭奪地盤,冀州牧袁紹得到遼西烏桓部大人蹋頓的援助,打敗幽州牧公孫瓚,兼並幽州,矯制封烏桓三大部大人蹋頓、難樓、削王等為王,皆稱單於。
袁紹自官渡戰敗病死(202),曹操連年進攻袁家諸兄弟,袁尚敗走幽州,投奔烏桓蹋頓,蹋頓於206年寇邊,企圖助袁尚收復冀州,第二年,曹操親率大軍打敗烏桓兵,斬殺蹋頓,各部陸續歸降,徙居內地,幽州、並州均歸曹操統領,新興起的鮮卑部落也歸附曹操。
東北口外少數民族捲入爭奪幽州的斗爭,自此開始,以後時弛時緊,關系更復雜。三國時,曹魏都洛陽,今北京地區屬魏國幽州,仍治薊縣,轄范陽、燕郡、右北平各郡。
蜀漢都成都。孫權於229年稱帝,遷都建業,即金陵,今南京。後曾一度遷武昌,又還都建業。
司馬炎篡奪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仍都洛陽。統一後陸續設置21州,今北京地區仍稱幽州,治涿縣。
匈奴貴族顛覆西晉王朝,司馬睿南渡,重建晉王朝,稱東晉,都建康(今南京)。華北地區陷入各族各國混戰爭奪的局面,即所謂5族16國時期。
幽州先後為匈奴族前趙、羥族後趙、鮮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鮮卑族後燕、南燕和漢族馮跋北燕所佔據,最後歸鮮卑族後魏所管轄。
魏文帝遷都洛陽。後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又分別為北齊、北周所篡奪,幽州先後歸 屬東魏、北齊。齊都鄴,周部長安。 577年,周滅齊,幽州又屬北周。
楊堅篡奪周政權,建立隋王朝,不久滅南朝的陳,又一統天下,分全國為9州,晉時幽、冀、並三州及司州河北的一部合並為冀州,今北京地區屬冀州的漁陽、北平各郡。
唐王朝繼續以長安為京都,分全國為10道(後增至15道),河北道轄25州,包括幽州。唐玄宗時,沿邊設10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是其中之一,治所在幽州,控制奚,契丹,不久分范陽節度使,置平盧節度使治所在營州,控制室韋、株羯(女真前身)。
安祿山即以范陽節度使的身分,以今北京地區為基地,起兵叛亂。白居易「漁陽毖鼓動地來」,即指此。
後來藩鎮割據期間,范陽節度使改名幽州節度使,又名盧龍節度使,治幽州,即今北京,領幽、薊、易、定、滄等9州,直至唐末,為李克用所兼並。
四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與宋遼對峙
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屬後梁、後唐管轄。 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起兵叛變,企圖篡位奪權,勾結契丹主耶律德光,取得他的軍事支持,拜他為父,並由德光冊立為帝,史稱「兒皇帝,建國稱後晉。交換的條件:割幽雲16州與契丹,計:幽州治薊,即今北京;薊州治漁陽,亦今北京;瀛州治河間;莫州治莫,今肅寧;涿州治范陽,即今涿縣;檀州治燕樂,即今密雲;順州今順義縣;新州治今涿鹿縣;她州治今懷來縣;儒州治今延慶縣;武州治今宣化;蔚州治今蔚縣;雲州治今大同;應州治今應縣;寰州治今朔縣東;朔州治今朔縣。
契丹得幽雲16州後,改稱幽州為燕京,改國號為大遼。
北宋都大梁,即開封,稱東京。自此以北至河間府,一片平原,無險可守。遼占燕雲16州,對宋是一大威脅。宋太宗兩次北伐,欲圖收復燕雲,均不幸戰敗無功。此後一直處守處,澶淵之盟後,每年向遼交納銀絹,稱「歲幣」,買得暫時和平。宋神宗急於變法,就是為了富國強兵,收復燕雲。可見幽州(燕京)歸那一方所有,關系重大。這就是燕京在當時所處的特殊地位。
遼國將其統治區設5京,分治5道。
遼太祖阿保機於9l6年稱帝,以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附近)為「皇都」即遼國的首都。太宗耶律德光於928年,升遼陽府為南京,後接收石敬塘所割燕雲16州,置南京析律府(今北京),又稱燕京,轄順、檀、涿、易、薊各州;改遼陽為東京。又置西京大同府,轄儒、武、蔚、應、朔各州。遼聖宗於1007年築遼西城,稱中京大定府。燕京與遼陽、大同、遼西一樣,雖稱為京,不是遼國的京都,只是政治軍事重鎮。猶如北宋稱洛陽為西京,宋州(商邱)為南京,大名府為北京,是同一性質。
1122年,遼天詐帝與金兵戰,屢敗,西奔,中京淪陷,鎮守南京的燕王耶律淳於是年3月在官僚的擁戴下,即位稱帝,5月病死,秦王耶律定繼位。12月,金兵攻佔燕京。在這期間,燕京可算是遼國的京都,但前後只有10個月。
遼太宗耶律德光於936年接收幽州,改稱燕京,又稱南京,作為遼南疆政治軍事重鎮,到了1122年為金兵攻佔,歸遼國營轄前後187年,作為遼京都不過10個月。若誇張地說,燕京是遼國的國都,讀者不察,以為是遼國一百幾十年的京都,與歷史事實不合。
五 金元的國都
金兵佔領燕京後,按照宋金盟約,於第二年將燕京和冀、景、檀、順、涿、易6州撥歸北來,宋則向金交納歲幣及「燕京代稅錢」一百萬貫。
兩年後,金人背盟,大舉南侵。第二年,開封淪陷,徽宗、欽宗被俘。高宗即位於商邱,後節節南逃,金兵直追至浙江海邊。來軍民展開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迫使金兵北撤。1140年,岳飛等收復河南諸郡,大敗金兀術於朱仙鎮,即將渡河,收復燕京,形勢大好。宋高宗在秦檜唆使下,強令岳飛班師,河南州郡盡失,第二年又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同金人簽訂割地賠款的賣國條約,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此以後,宋金對峙93年,直至1234年金亡於蒙古,其間有金主亮的南侵(1161)。
金自太祖阿骨打於11l5年建國稱帝後,不斷向外擴張,亦建立5京:上京會寧府是初期的都城,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大興府,即燕京。除上京外,其他四京是政治軍事重鎮,不是國都。
金主亮貞元元年,遷都燕京、以燕是列國的名稱,不宜為京師的稱號,改名為中都。開封府原稱汴京,改稱南京。11 61年6月,他又遷都南京開封府,大肆搜括騾馬,9月起兵南侵至瓜州,為宋虞允文所指揮軍隊大敗於採石磯。金人立曹國公東京(遼陽)留守完顏烏祿(改名雍)為帝,即金世宗。10月,金主亮為部將所殺,金世宗又定都中都(燕京)。
十三世紀初,蒙古興起.1213年,蒙古兵一再圍金中都(燕京),金宣宗被迫於1214年5月遷都開封,燕京為蒙古所佔領。
金以燕京為首都前後共8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建都和林。1260 年,元世祖即位,以汗平為都,4年後,即1264年,遷都燕京,改稱大都,稱開平為上都,至1368年元順帝逃往塞外,明徐達克復燕京。
六 明代以後南京北京輪換建都
明太祖朱元璋以應天府為根據地,奪取天下,於1368年即皇帝位,建都應天府,稱南京,開封為北京,曾營建濠州,擬置中都,後罷。稱元大都為北平。
建文帝繼位,仍以南京為首都。
靖難之變後,明成祖篡位稱帝,最初也以南京為國都。永樂四年(1406)開始營建今北京宜殿,准備建為京城,永樂十九年正月,始遷都北京。未遷前,南京仍是京都,他若北巡或出塞打蒙古,太子留守南京,稱監國,中央朝廷各衙門也在南京,一般政令亦在南京發布。這就是作為首都的基本特徵。
明成祖遷都後,為尊重乃父,仍稱南京為京都,北京為陪都。但北京已是事實上的首都,因為皇帝和中央朝廷在此,政令也由此發布。宣宗後才不稱陪都。從明成祖遷都到李闖王進京,北京一直是明王朝的京都。
李自成曾在北京即皇帝位。北京又是大順政權的都城,雖然只短短幾天。
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嵌在南京即皇帝位,仍以南京為京都,但只存在一年。
1644年3月,多爾袞率清兵入關,5月佔領北京,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爆發後, 1911年12月29日, 17省代表在南京開會,依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元旦正式就職,以南京為首都,迫使清帝退位。依照南北和議,孫中山於2月13日辭職,另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但他必需
到南京首都就職,袁以種種藉口和手段,不到南京。4月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被迫通過決議,遷都北京,即通常所說的北洋軍閥政府及其都城。
1927年北伐勝利,推翻北洋軍閥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又奠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抗日戰爭期間,曾以重慶為陪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定都北京,並載入憲法。
以上是北京在歷史上地位變遷的簡單過程,算不上什麼論文,僅僅為研究北京史的同志提供一些參考的線索。
從燕到清,考察北京歷史地位的變化時,抓住了錯綜和復雜的民族矛盾這一線索,便易於理解,同時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陽、長安的不同之處。民族斗爭的結果,不斷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融合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面。這已不在本文探討的范圍之內。
2.北京特色
北京小吃:
北京果脯
北京果脯採用宮廷傳統秘方,由鮮果加工精製而成,口味酸甜適中,爽口滑潤,甜而不膩,果味濃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個品種、幾百個規格的各類產品,均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
歷史:北京的果脯蜜餞製作來源於皇宮御膳房。為了保證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果品,廚師們就將各季節所產的水果,分類泡在蜂蜜里,好讓皇帝隨時食用。後來,這種製作方法從皇宮里傳出來,北京就有了專門生產果脯的作坊。
工藝:採摘講究,果實要成熟到果核與果肉能夠分離,馬上摘下送到工廠加工,鮮杏去核成兩瓣,用白糖溶液煮制,或者浸糖液用抽空壓縮機抽去果內水分。
特點:選料精、加工細,所以產品色澤好,味道正,柔軟爽口。色澤由淺黃到桔黃,呈橢圓形,不破不爛,不反糖,不粘手,吃起來柔軟,酸甜適口。
茯苓夾餅
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且此餅當推稻香村最佳。製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
關於茯苓餅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不過這種蠟煎的餅並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於薄」的主張,於是,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
乾隆時山東孔繁台家制的餅「薄若蟬翼,柔膩絕倫」。還有「秦人制小錫罐裝餅30張,叫做『西餅』」也是很薄的。繼而,人們又不滿足於其淡而無味,隨後便加了用多種果仁、桂花和蜂蜜調制的甜餡,即用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夾餡的茯苓餅。這種茯苓既桂香濃郁,又營養豐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之功。
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後得了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葯,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於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後,很滿意。並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因此,茯苓餅更加身價百倍,成了當時宮廷中的名點。後來這種餅傳入民間,成為京華風味小吃。
現今北京的茯苓餅,就是繼承了由清宮御膳房流傳下來的傳統製法,並經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斷改進而製作出來的。那每張極薄的餅皮,宛如餡料的包裝紙,且餅皮外表的模印圖案清晰,精美別致,更富有藝術性。因而,以其質佳味美,馳名全國。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皮,然後
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 ,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豆汁是什麼?
實際上是製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後撈出,加水磨 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 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 圈。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受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焦圈的製作,需用溫水化開鹽、鹼、少許礬,加水拌和麵粉成面團後,用手反復壓揉面團,揉勻後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後把面團壓扁,用刀切成5厘米寬的條,取成條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寬的劑(一般50克面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間切一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一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形後翻過來,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灌腸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 灌腸外焦里嫩,用竹簽扎著吃,頗顯特色。
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為最好。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艾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艾窩窩。」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艾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還注說:「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艾窩窩"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夾"。因明代帝、後喜食,就成了明宮小吃,稱"御艾窩窩"。後來傳入民間,衍化為"艾窩窩",亦作"愛窩窩"。
豌豆黃
年糕、切糕,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製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庄所制最有名。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像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糙豌豆黃兒"是用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俟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通常都置於罩有濕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經營此業的大多是京東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鄉。
"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製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屬上品。民國以後,北海公園漪瀾堂飯庄和仿膳茶社賣的即是細豌豆黃,以紙盒盛之,每盒十塊。它與雲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酸豆汁
豆汁這東西,不要說是外地人,就是自稱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後遷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來,豆汁卻是提神醒腦敗火的上等飲料。
過去北京經營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場豆汁張、東安市場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橋舒記豆汁。這四家裡,舒記豆汁最純正,張家的熱豆汁是一絕。其他兩家也各有特色。
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則那酸味太「沖」鼻子,要像喝茶一樣一點一點的抿。豆汁里要放鹹菜絲辣椒油,就著焦圈兒一塊吃。
由於豆汁有祛火養嗓子的功效,所以許多京劇名角和相聲演員也喜歡喝。梅蘭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癮。抗戰時梅大師蓄發明志隱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個大灌子盛滿豆汁從北京風塵去拜訪他。梅蘭芳當即請他到國際飯店美餐一頓以表謝意~~
六必居醬菜
話說「六必居」這塊橫匾,相傳為明嘉靖年間武英殿大學士嚴嵩所寫。它筆力飽滿,雄健渾厚,字體端嚴,熠熠生輝。隨著這塊名匾的問世,「六必居」曾九城聞名,盛極一時,又歷盡艱辛,飽經風霜。可以說這塊金字招牌是無法估價的無形資產,保留至今實在不易。有關它的民間傳說,浪漫神奇,但它的產品生產工藝中的「六必」嚴謹精細,使它470餘年來仍有口皆碑,今日且更加輝煌。
相傳「六必居」最初是6個人合開的買賣,托嚴嵩題匾說來也是巧遇,一天,在嚴夫人的幫助下,嚴嵩寫下了「六心居」寫完後又想,六必豈能合作?於是又提筆在「心」上添了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