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的網路沒有大陸發達
我最近也在一些台灣綜藝節目上看到了相關的說法,也在想這個問題!! 然後我想到了以下幾點,你看看~~~~~
---港台當然也有網路, 但是重要的是港台地區的人沒有大陸人這么熱衷於上網.上網的人多了,當然其中的某些技術必然就會及時的改進,所以變得非常發達和便利,這個是他們比不了的.
---還有就是電腦的普及速度. 是,他們也有很多網民,但是都是很長時間中積累下來的,不像大陸,幾年之間網民的數量就遠遠大於他們十幾年積累的數字.
---再加上大陸近年IT發展超速~ 大陸網民對網路的依賴程度也相當的高, 比如大陸網民在網路上搜索的數量動不動就1個億, 這在他們來說根本就遙不可及!
---前幾年,台灣藝人來大陸,無論實力相貌,只要是從台灣來的,那大陸人看他們都是高人一等,崇拜的不得了! 但是近年,很著名的,就是三番兩次大陸網民萬人,甚至百萬人在網上聯名抵制某些港台藝人來大陸,或者聯名抵制某些港台藝人的電視作品和廣告,更是讓台灣人震驚! 他們可沒有這樣的凝聚力量!
---還有,就是台灣人一向唯美,日是瞻,要知道,現在中國網民數量已經全球第二了,僅次於美國, 關於網民數量問題, 全球前十名里,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只有3個國家上榜,中,日,南韓.其中中國完全以絕對優勢排行全亞洲第一.而且這個現象,美國人很樂於報道,所以台灣人就越覺得美國人都另眼相看的中國網民,對他們來說就更是望塵莫及啦!
所以他們就老提大陸的網路什麼的.
ps.當然也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大陸的網路經常出現奇人怪聞,比如蘭花姐姐, 紅衣教主, 芙蓉姐姐,山東二哥什麼的, 他們經常報道這些人和事,因為他們覺得新鮮,他們幾乎沒有人可以那麼長時間的泡在網上,然後經營一個那麼完整的網路身份,報道的多了,他們自然就會有很深的印象,大陸的網路如何如何....是吧!
❷ 台灣的互聯網產業為什麼落後大陸
台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的4個原因
事實上,台灣互聯網行業起步早於大陸,現在卻遠遠落後於大陸,這種發展差距的產生並非偶然。在我看來,主要由4個原因所致:
一、製造業成為台灣IT產業轉型羈絆
20世紀60年代,台灣在短短10年內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幕後功臣是其強悍的硬體創新實力,硬體、晶元和代工是代表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涌現HTC、富士康、宏碁、華碩、台積電等一大批明星企業。台灣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台灣非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大量外資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曾表示,台灣教育發達,硬體研發能力很強,加上又是貿易港口地區,做硬體很容易實現國際化。不難看出,台灣製造業擁有搶占國際市場的先天優勢,不僅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也成為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不過,讓台灣人倍感驕傲的製造業,也為台灣科技企業轉型埋下兩大隱患。
一是年輕人喪失狼性,施振榮、郭台銘等老一輩企業家幾乎養活了一個時代的人,使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生存壓力,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自然不願去互聯網領域闖盪,與60、70年代年輕人樂於追求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小確幸的生活觀深刻影響台灣年輕人,久而久之使其逐漸喪失冒險精神,大學畢業後往往順從家人意志去宏碁、HTC、富士康等大公司,其軟體編程能力在硬體公司只起到幫襯作用。
更嚴峻的是,台灣年輕人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失業率正不斷上升,20歲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為整體失業率的3倍多,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去服務生也不願做實業,更別提去創業,更有甚者一畢業就當啃老族,臨近30歲還向爸媽要生活費。不難看出,享受安逸生活的台灣年輕人幾乎與狼性絕緣,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是投資視野變窄。製造業的大獲成功,無形中影響著企業家和創投機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他們更熱衷於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為主,比如工廠、硬體等固定資產,而對以賣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互聯網公司則不感冒。
同時,大陸創業者拿著商業計劃書說服投資人拿到一筆啟動資金,然後迅速招人、做出產品,並根據市場反饋改變策略,錢燒完之前再融下一筆資金,這在台灣幾乎無法想像,折射出台灣創業風險投資普及程度不高,與製造業大佬沒有形成天使投資的風氣密切相關,而且即便其投資,也更青睞獲利較快的企業級產品,而不看好大眾級產品,資本不待見互聯網行業為創業者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二、台灣當局對互聯網感到憂慮和警惕
政府態度無疑在互聯網行業的變遷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陸互聯網從細分行業進化為主流行業,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201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出台一系列措施、方案促進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反觀台灣當局不僅陷入無休止藍綠惡斗無暇顧及,而且未能及時轉變思維、加緊變革以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
比如,第三方支付是電商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直到2015年初才在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比支付寶整整晚了11年。獵豹移動在台灣的合作夥伴吳德威曾直言,支付寶絕對不可能在台灣出現,台灣當局對第三方支付的審批極為嚴格,大陸流行的網上銀行直到近幾年才在台灣鋪開,而且功能有限,只能用於查詢余額。
同時,台灣《公司法》也對互聯網創業投資設置重重障礙。其中,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境創業徵收高額的境外稅,一定程度上導致台灣互聯網創業規模不大,只能偏安台灣一隅。「如果把眼光放在台灣,你的價值是1;如果放在全球,就是100倍的價值。」施振榮曾表示。
不難看出,與大陸積極鼓勵互聯網行業發展,更有戰略規劃和目標不同,台灣當局對互聯網帶來的一系列改變,更多抱持憂慮、警惕的態度。當大陸已在嘗試互聯網+的經濟新形態,台灣當局仍在擔心網購是否會造成稅收流失、實體商業是否會遭受沖擊等問題。一個政策松綁,一個政策束縛,發展水平高下立見。
三、小小的台灣沒有誕生BAT級企業
無論是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台灣與大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直接導致台灣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難以正常運轉。要知道,互聯網行業三大商業模式——廣告、電商、游戲,本質上都是流量變現的生意,從而限制企業規模,欠缺類似BAT的標桿企業。
台灣人口約為2300萬,與北京相差無幾,一個App用戶突破10萬已屬不易,而且天花板效應明顯。缺乏龐大用戶量和市場,使台灣無法出現大陸動輒上億的超級App,阻礙台灣互聯網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盈利模式自然無法豐富起來,這是其與大陸玩家對比之下的先天短板。
除了市場規模受限,台灣營造的重製造業、輕互聯網的社會氛圍,使誕生BAT級企業的機會更加渺茫,地位不高的互聯網企業往往被視為「反叛軍」、「邊緣人」。沒有BAT級企業帶來的示範效應,台灣難以形成全行業廣泛性的創業創新浪潮,相關技術、思維和人才的積累顯得不足,創業生態的建設自然推進不順。
四、台灣互聯網創業者目光短淺
固然台灣當局出台的政策和人口基數較小不利於擴大規模,但創業者自我設限才是台灣互聯網企業無法做大做強的根本原因。毫不客氣地講,他們普遍存在目光短淺的劣勢,即小農思想,不少台灣年輕人將創業與開雞排店劃上等號,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台灣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成功的人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創業者局限於本地思維,很難脫離台灣當地環境去思考問題,創業項目帶有深深的本土烙印,鮮少考慮國際化,即便國際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並非遙不可及。比如,大部分和App有關的校園論文課題,台灣年輕人都是圍繞自己的城市而展開,「如何幫你找到花蓮夜市最好吃的東西」便是其中之一。
台灣掉隊移動互聯網時代後出路在哪
曾有業內人士將台灣比作互聯網創業的荒漠,甚至認為台灣移動互聯網已死,我並不認同,台灣可以藉助移動互聯網全球化浪潮迎頭趕上,以人才資源輔助大陸互聯網企業國際化,並依託製造業資源發力智能家居。
高素質人才、完備而龐大的供應鏈背景等條件,使大陸互聯網公司對台灣趨之若鶩,將其視為全球化的重要橋頭堡。相比大陸,台灣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在語言技能、人文底蘊還是文化習慣都更深地融入全球互聯網,可以作為大陸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佳跳板。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表示,如果去美國建立全球化團隊,發現文化有隔閡,團隊融合需要很長時間,在台灣則更容易推進,而且他認為台灣好機會實在太多。2015年1月,獵豹移動成立1億新台幣(約合1900萬元人民幣)創業基金,希望帶來全新的思考模式,擺脫平台思維,使台灣本土擁有有活力的創業團隊。
小米掌門人雷軍曾直言智能家居將成為台灣未來5—10年最重要的方向,未來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庭設備都會智能化,而且與手機連接。「台灣有工業基礎、軟硬體工程師,現在關鍵是怎麼把互聯網融進來,實現軟硬結合。」目前,這波浪潮已經開始,但鮮少有台灣創業公司深耕智能家居。
在施振榮看來,搭上移動浪潮並不難,但要如何長青才最難,「飛的時候靠風,但要飛得久還是要看豬本身,要學會如何做一隻智慧的豬。」不可否認,在多方努力下,近兩三年台灣創業熱情有所回溫,但想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重現硬體時代的輝煌,仍存在較大難度,除了上述4大因素,留給台灣補齊短板的時間也所剩不多。
❸ 總是有人說台灣經濟差,可是為什麼大陸這么多台灣企業啊
就是因為台灣企業都過來大陸辦廠,
經濟才會差啊!
❹ 聽說台灣現在比大陸落後,是嗎
大陸的高速發展,已經把台灣遠遠的丟在了時代的後面。台灣公共建設緩慢,都市更新更遙不可及
❺ 台灣節目:大陸電商那麼發達,為什麼還要發展無
從狹義抄到廣義,電商是一個不斷襲發展的概念,其最初的狹義電商概念是由電子商務的先驅IBM公司於1996年提出Electronic Commerce(E-Commerce)的概念,到了1997年,IBM公司又提出Electronic Business(E-Business)這一廣義電商的概念。我國在引進這些概念的時候都翻譯成了電子商務。
❻ 大陸的百度貼吧和台灣的是一樣的嗎台灣人發帖我們能看到嗎
可以的
不僅是台灣,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貼吧志願者為您解答
❼ 台灣人請回答,在你們眼中,大陸是不是很落後
會說大陸落後的應該都是老一輩的台灣人吧.就像老一輩的大陸人會說台灣很富裕.....哈
❽ 從台灣退學回來的大陸學生多嗎台灣太落後,實在待不下去了
這是一種疏離感。畢竟台灣和大陸已經隔絕70年,思想和文化缺乏交流,意識形態時有沖突。如果待不下去就回來吧。
❾ 總是有人說台灣經濟差,可是為什麼大陸這么多台灣企業啊
旺旺集團在電視上經常能看到旺旺的廣告,應該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個品牌吧。旺旺集團是台灣第一個在大陸注冊商標並且擁有最多注冊商標的公司,旗下業務主要有生產及銷售休閑食品、飲料及相關產品。
頂新集團這個公司在中國大陸知名的品牌那就太多了,有康師傅,味全,德克士,全家便利(國內運營權)。頂新集團是台灣一個以食品制銷為中心企業集團,由彰化永靖出身的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四兄弟共同創立。
徐福記徐福記由來自台灣的徐氏四兄弟於1992年在中國大陸注冊創立,專注於生產經營糖果、糕點、沙琪瑪、巧克力及果凍布丁等糖點休閑食品,在超市經常能夠看到它的產品。
技嘉科技是台灣的電腦硬體生產商之一,以主板、顯卡產品為主力。技嘉主板你值得擁有~~
華碩是目前全球第一大主板生產商、全球第三大顯卡生產商,同時也是全球領先的3C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致力於為個人和企業用戶提供最具創新價值的產品及應用方案。國內大部分人見得多的應該是華碩電腦,想當初有不少同學在用呢。
微星LoL比賽直播,每次比賽基本都有它的廣告。其總部位於台灣新北市中和區。是全球前五大主板廠商之一和第一大顯示卡生產商。
台積電大家平時見得多的應該是它的平板,但是,台積電是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企業,半導體的運用可就非常廣泛了,常見的手機、電腦等等。台積電在2017年的世界500強中排名369名。
統一集團為中國非碳酸飲料及方便麵主要的台資製造商之一,主要飲料產品為果汁飲料及飲茶。平時小商店電冰櫃裡面很多飲料都是統一集團的,比如冰紅茶,當然還有前面的康師傅,這兩家基本制霸了小商戶的冰櫃。
永和豆漿在中國大陸有很多家門店,是1982年由台灣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創立餐飲業知名品牌,1995年跨過來到大陸發展。
寶島眼鏡以前在家鄉小城市看到過好幾家寶島眼鏡的門店,每次都覺得這應該是台灣企業,畢竟寶島台灣嘛。然而現實是它就是台灣企業!寶島眼鏡擁有30多年歷史,在大陸有超過1200家門店。
國泰人壽由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與台灣地區國泰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雙方各持有50%的股權,是第一家海峽兩岸合資壽險公司,是台灣地區第一家進入大陸市場並正式獲得營業資格的金融企業。2017年世界500強411位。
捷安特是全球自行車生產及行銷最具規模的公司之一,其網路橫跨五大
❿ 大陸用百度貼吧,台灣用什麼
台灣沒有像「網路貼吧」這樣的交流網站很多是用奇摩的「知識+」來群聚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