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墨斗是什麼
墨斗在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主要是用來畫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其結構是後部有一個手搖轉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前端有一個圓斗狀的墨倉,里邊放有棉紗或海綿,可倒入墨汁。墨線由木輪經墨倉細孔牽出,固定於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後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墨斗造型、裝飾各式各樣,墨倉有桃形、魚形、龍形等,既是自娛,也是木工手藝的炫耀。圖中的墨斗木輪外側各雕一獅形,獅子造型簡括質朴,前肢撫銅錢一枚,一條線從兩個銅錢中穿入。整個墨斗雕刻不很細致但樸素無華,結構設計巧妙,整體造型繁簡得當,線條曲直有節奏。
㈡ 古代墨斗的簡稱
墨倉:墨斗前端的一個圓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後有一小孔,墨線從中穿過,墨倉內填有蠶絲,棉花、海綿之類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後可以短時保存)。
線輪:一個手搖轉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墨線由木輪經墨倉細孔牽出,固定於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後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墨線:一般用蠶絲做成的細線,也可以用棉線,其特點是,它經過墨倉時可以保留一定數量的墨汁。墨線的末端有一個線錐,是用鐵或銅製作的有尖錐『8』形,也稱「替母」,它可以插在木頭表面來固定墨線的一端,也可以當鉛錘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線』)。
墨簽:用竹片做成的畫筆,其下端做成掃帚狀;彈直線時用它壓線(使墨線濡墨),畫短直線或記號時當筆使用;
墨斗造型、裝飾各式各樣,墨倉有桃形、魚形、龍形等,既是自娛,也是木工手藝的炫耀。圖中的墨斗木輪外側各雕一獅形,獅子造型簡括質朴,前肢撫銅錢一枚,一條線從兩個銅錢中穿入。整個墨斗雕刻不很細致但樸素無華,結構設計巧妙,整體造型繁簡得當,線條曲直有節奏。
㈢ 什麼是墨斗線
墨斗由墨倉、線輪、墨線(包括線錐)、墨簽四部分構成,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墨斗通常被用於測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
墨斗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其用途有三個方面:
1、做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將濡墨後的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
2、墨倉蓄墨,配合墨簽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
3、畫豎直線(當鉛墜使用)。
(3)杭州墨雕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
墨斗結構:
墨倉:墨斗前端的一個圓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後有一小孔,墨線從中穿過,墨倉內填有蠶絲,棉花、海綿之類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後可以短時保存)。
線輪:一個手搖轉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墨線由木輪經墨倉細孔牽出,固定於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後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墨線:一般用蠶絲做成的細線,也可以用棉線,其特點是,它經過墨倉時可以保留一定數量的墨汁。墨線的末端有一個線錐,是用鐵或銅製作的有尖錐『8』形,也稱「替母」,它可以插在木頭表面來固定墨線的一端,也可以當鉛錘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線』)。
墨簽:用竹片做成的畫筆,其下端做成掃帚狀;彈直線時用它壓線(使墨線濡墨),畫短直線或記號時當筆使用;
墨斗造型、裝飾各式各樣,墨倉有桃形、魚形、龍形等,既是自娛,也是木工手藝的炫耀。圖中的墨斗木輪外側各雕一獅形,獅子造型簡括質朴,前肢撫銅錢一枚,一條線從兩個銅錢中穿入。整個墨斗雕刻不很細致但樸素無華,結構設計巧妙,整體造型繁簡得當,線條曲直有節奏。
㈣ 元代時期的墨是什麼樣的
元代君主都輕視文化,制墨業沒有什麼特別的發展,但還能維持宋代的余風,保持原來的成就。元代也有不少制墨名家,如朱萬初、潘雲谷、吳善、吳良國、沈學翁等。上述各代名家所制之墨尚未見其實物。
明代麻三衡《墨志》中引楊升庵的話,元代制墨以朱萬初為代表,他取墨材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壞者,所制煙煤極佳。
明、清兩代制墨工藝較前代發達,名家輩出,實物流傳亦較多。有關明代制墨家的記載有明末麻三衡《墨志·系氏》一章里所記的一百多餘家,明末萬壽祺《墨表》記載的三十餘家。
清初張仁熙的《雪堂墨品》、宋的《漫堂墨品》和《漫堂續墨品》,記載了約二百家。清代造墨家多於明代,但文字記錄沒有明墨多。清末和民國初年藏墨家盛昱和袁勵準的《墨錄》都只收明墨。
明代制墨工藝上有新的發展,墨的配方和品質更加受到重視,墨的質量有很大的提高,墨品更為堅細,鋒可裁紙。
明代油煙制墨技術已相當成熟,據記載,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集前人之長,創造性地提高了桐煙和漆煙的制墨水平,他的很多墨品都是油煙製成的。但由於工藝、產量等方面的原因,油煙墨沒有占據主流。
明代到清代前期是徽墨生產的盛世,明代和清代好墨主要出在徽州。江西等地也有造墨的,但遠不及徽州。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縣、休寧、婺源三縣。
明清時期,墨模圖案的繪制和漆匣的裝潢製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當時的墨模一般多採用堅細空心的石楠木,也有用棠梨樹和杞樹的。
墨模的製作,由專家親自操刀雕刻,運用線刻、浮雕及圓雕等多種技法,著力表現各種山水、人物、龍鳳等圖案文字。圖案往往延請書畫名家繪制,如明代的丁雲鵬、吳左乾等,有的則是摹仿前代名家的作品。
圖案須先在墨模大小的竹紙上繪出,然後將圖拓印於墨板上,隨後以類似木刻的過程雕刻。不過,墨模雕刻的難度很大,因為這是反刻,而且底部也要平滑。為了能圓滿地表達各派藝術家不同的風格,在刀法、刻線上或遒勁,或秀潤,或粗獷,或細巧,各具姿態。
明代墨模一般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則柔妍精細,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清代《御制鋸園圖》《御制西湖名勝圖》《御制柿花圖》《御制四庫文閣詩》及《新安大好山水》等墨模,雕刻精細,是清代墨模工藝的代表作。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個新時期,這時出現了曹素功、汪近聖、江節庵、胡開文等四大墨王,並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
曹素功憑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吳叔大的墨模製墨,改玄粟齋為藝粟齋,創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錦墨豹囊叢賞等名貴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寶座。
汪近聖原系曹素功家的墨工,後在徽州府城開設鑒古齋墨肆,他的墨雕之工,裝飾之巧,可稱雙美。
汪節庵是歙派制墨業代表人物,擅長集錦墨。
四大墨王中最後一位是胡開文,是徽墨休寧派制墨業的後起之秀。原店在休寧,乾隆四十七年在安徽海陽、屯溪兩處開設墨肆,由他的長子、次子主事。
同治三年,胡開文的四世孫在蕪湖創設「沅記胡開文」。光緒年間他的五世孫胡祥均在上海開設「廣戶氏胡開文」。後來,胡氏後裔又在歙縣、杭州、廣州等十多座城市分設墨店。至清末,胡氏墨風靡神州,行銷世界,胡開文的代表作是蒼佩室墨。
此外,清代知名的制墨家還有歙派的程正路、吳守默、方密庵、巴慰祖、程瑤田等,休寧派的吳天章、胡星聚、程怡甫等,他們對清代墨業的盛世都各有一番貢獻。
㈤ 水墨畫的鑒賞
鑒賞墨:如故宮收藏的「乾隆御詠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異,墨的形式富於變化。一面為陰文楷書填金乾隆御詠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詩,一面浮起詩中所詠西湖十景圖畫。依次為「麴院風荷」、「花港觀魚」、「蘇堤春曉」、「斷橋殘雪」、「三潭印月」、「雙峰插雲」、「柳浪聞鶯」、「南屏晚鍾」等。畫面的構圖,以極簡練的手法刻畫出方題的基本特徵,藝術地再現了杭州西湖的美麗景色,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西湖十景的歷史面貌,是較好的鑒賞墨。此套墨為色墨,是繪畫用的顏料,有紅、黃、青、綠、藍、棕、白色等色,多為天然色料配製,色彩純凈艷麗,不易褪色。雖早期色墨不多見,但從唐、宋的繪畫中,可以看到顏料的精美與華麗。唐人《金碧山水圖》,畫面以青、綠色彩為主,間施以金描繪出秀麗蒼翠的山川,巍峨宏偉的殿閣,展現出輝煌壯麗的自然圖景,突出了色彩的美麗。五代著名畫家顧閎中創作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前後分作5段,用濃筆生彩的藝術手法,把南唐宰相韓熙載的夜生活,刻畫得惟妙惟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色彩柔和艷麗,人物傳神,更顯出色彩的美妙。這些在紙、絹上的色彩,已歷經了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滄桑,仍然保持著奪目的光彩,充分顯示了這些彩色墨製造精良,是古代鑒賞的佳品。
鑒別文物真偽是文物科研及陳列研究的前提,無鑒別真偽就談不到鑒定。所以鑒別、鑒定是文物工作者首要解決的。我們鑒別鑒定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研究真實可靠實物的參考憑證。我們鑒別墨也一樣,要求多看實物、多記實物,通過實物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看後加以思考,善於比較分析,善於發現問題,多看實物是可以對某一名家名作的墨質、題識、圖案、墨品、風度認識就越深刻熟悉。加上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多學文獻資料,並學會區分歙縣與休寧各派的墨品及風度的特點,通過對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沒有年款的情況也可以鑒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如:康熙三十五年所制「耕織圖」墨品,乾隆三十年所制「棉花圖」無論仿造、改制,我們都可以斷定康熙三十五年以前沒有「耕織圖」墨品,乾三十年以前沒「棉花圖」墨品,以後仿造可能就是舊模新作比較容易鑒別真偽。還有清代名家墨品分等級、價格也可以參考。
另外避諱對墨影響,封建社會有國諱與家諱之說。國諱是避皇帝與孔子的名;家諱是避自己祖先的名字。避諱的方法是,在書寫時候凡遇到應避的名諱,或缺筆或易字,說念之時改原音。「避諱」對於文物鑒別有一定影響。如「避諱」對於明清兩代墨的鑒別尤為重要。明代還可以,在明清兩代制墨中品名,齋名常用「玄」字,「玄元靈氣」、「九玄三極」等。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名玄燁,因而「玄」字避諱,或改寫元,或缺寫一筆,明清兩代凡有「玄」字的墨如不是仿造假品,當是康熙以前的作品。如「玄」改寫「元」或缺一筆當是康熙以後的作。而由於「玄」字墨品給明代墨帶來多少厄運。明代的「玄」字墨到了康熙以後,均挖去「玄」字或將墨毀壞。總之「玄」給明代傳品招致厄運,其損失不可估計,但同時也在鑒別方面起到了劃分時代的作用。由於明清兩代書畫受各流派的影響,其風格有所不同;因書畫風格不同,其墨模雕刻技巧、手法,顯然有時代的區分。明代的書法多遒勁,雕刻手法為了表達遒勁,刀法則需要深厚,才能顯示字體雄健,陽文字鋒芒峻厲,圭角嶄然。清代書法多秀潤,雕刻手法必須掌握精秀潤細的刀法,才能表達柔麗清雅。繪畫與書法完全一致,因之明清兩代雕刻墨模的技巧,以明清兩代書畫不同風格,而形成兩大流派:明代墨模,其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其刀法多柔妍精細。其所以不同,實因書法繪畫風格不同所致。這樣對鑒別明清兩代名墨,就可掌握內涵。
明清兩代大部分為了更換墨模,不在模上刻用年款,即刻上也在側面,更換時也不影響墨面。
在墨上考證年代,只能以自製墨來解決,文人官吏囑墨家制墨不惜墨模成本,帶有紀念性的墨品,多署干支年款,這就為我們考證年代提供了方便。
另外從墨模上鑒別墨品,墨模使用年久影響墨面的清晰,凡是初版初刻,花紋、書畫、印章均特別清楚悅目;相反,墨模使用久了,墨面就顯得模糊不清,可能是復制,年代則稍晚一些,所以說墨模可以反映墨家業務大小,經營盛衰。
墨品的漆衣,是在墨布加刮摩。通過漆衣也可鑒別墨,漆衣墨凡年代較遠,漆皮顯得渾厚,並呈蛇皮斷紋,與古琴相似。斷紋不是裂紋,有紋不裂,隱蘊在漆皮之間,又與古瓷開片相同。漆皮墨盛於萬曆年間,清康熙墨少見,乾隆晚期以後漆衣墨,其光澤漂亮有餘,而蒼厚渾朴不足。墨上的漆邊也可作為不同時代的風尚,有助於我們對年代的鑒別。明代大從漆上下左右側通漆邊,正面背面為本色。清代多漆兩面的邊,兩側上下都不漆。
㈥ 汪節庵有怎樣的制墨技巧
汪近聖原系曹素功家的墨工,後在徽州府城開設鑒古齋墨肆,他的墨雕之工,裝飾之巧,可稱雙美。汪節庵是歙派制墨業代表人物,擅長集錦墨。
㈦ 西府趙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一字墨雕板肋賴麒麟.怎麼馴服的you什麼來歷
是楊林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