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電子商務服務業發展現狀
1、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分析?
經過「十五」的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有所改善,法律法規、政策、標准、信用等電子商務市場環境建設得到一定程度重視,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互聯網管理的一些條例,在建立統一的電子商務標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探索,加大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力度,部分行業和地方頒布了電子商務交易的管理辦法。網路基礎設施、第三方服務機構、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電子商務應用支撐環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區和行業先後建立了數字證書認證機構,大多數銀行已開展在線支付業務,物流信息化與系統化建設形成一定規模。電子商務逐步滲入到各行各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應用效果逐步凸現。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商務在經歷了探索和理性調整後,步入了務實發展的軌道,為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電子商務逐步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應用初見成效
2005年,全國企業網上采購商品和服務總額達16889億,占采購總額的比重約8.5%,企業網上銷售商品和服務總額為9095億,佔主營業務的收入比重近2%。中小企業成為電子商務的積極實踐者,經常性應用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約佔全國中小企業總數的2%。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不斷創新,基於網路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不斷涌現,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網上零售總額約佔全社會零售總額2%。
我國大部分骨幹企業和重點行業開展了網路營銷,部分骨幹企業在內部信息化基礎上實現了在線交易、支付及物流局部集成應用,少數骨幹企業在創新管理模式、優化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實現了在線交易、支付及物流的一體化集成應用。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中小企業充分利用網路營銷獲取新的商業機會,成為電子商務的積極實踐者。數字化商品和網上消費服務日新月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中央及省市地方政府采購信息基本實現了網上發布,為電子商務推廣應用起到了一定示範作用。面對全球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態勢迎來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電子商務廣泛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網路化生產經營與消費方式逐步形成,資金周轉、物流效率普遍改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民經濟重點行業電子商務應用成一定規模,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向網路化、數字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蓬勃發展不斷創造國民經濟增長新動力。電子商務在促進傳統產業組織方式和管理變革的同時,使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網路消費文化趨於成熟,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服務范圍不斷拓寬,個性化日趨明顯,數字化商品和網上消費服務模式日漸豐富。信息網路不斷為傳統服務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線交易、電子認證、在線支付等服務業蓬勃發展,移動商務應用模式日趨活躍,開始推動經濟社會活動向集約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續方向發展。
二、支撐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趨於協調發展
電子認證、在線支付、現代物流、信用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初具規模,呈現出支撐體系建設與電子商務應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局面。近20家電子認證機構獲得電子認證服務許可,在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應用中開展了電子認證及數字簽名應用服務。近20家商業銀行開辦網路銀行業務,第三方在線支付平台不斷涌現,在線支付業務穩步上升。物流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程度逐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設形成一定規模,第三方物流產業迅速發展。信用體系建設得到重視,部分地區加大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力度,區域性信用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40餘項電子商務和物流標准陸續頒布,標准推廣應用工作進一步深化。全國300多所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各類電子商務繼續教育及在職培訓快速發展,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
三、電子商務服務業應運而生,模式創新亮點突出
基於網路的交易服務、業務外包服務、信息技術外包服務模式和產品不斷創新,服務規模逐漸擴大,電子商務服務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新動力。基於網路的產品、技術與服務的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自主發展態勢日漸顯現。在線交易、在線支付、電子認證、現代物流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行業、區域及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台加快發展,基礎電信運營商、軟體供應商等紛紛涉足電子商務,服務於行業、區域及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台加快發展,新型業務模式不斷涌現。
四、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法規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確立了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了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將電子商務列為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行動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確立了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為電子商務交易主體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區各部門從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不斷開拓進取,紛紛出台積極的政策措施,加大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力度。全社會電子商務的應用意識不斷增強,對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形成了發展電子商務的良好社會氛圍。
㈡ 什麼是電子商務服務業
電子商務是基於信息技術,以電子化方式為手段,以商務活動為主體,在法律許專可屬范圍內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電子商務本身是傳統商務活動的電子化,是傳統商務活動升級的實現;其實質依然是商務,屬於服務業的范疇,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電子商務服務業是伴隨電子商務的發展、基於信息技術衍生出的為電子商務活動提供服務的各行業的集合;是構成電子商務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新興服務行業體系;是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基礎和促進電子商務創新和發展重要支撐性基礎力量。
在電子商務生態中,電子商務服務業以硬體、軟體和網路為基礎,向電子商務企業和個人提供全面而有針對性的服務支持,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交易服務、業務支持服務及信息技術系統服務。在服務業形式上,主要是以電子商務平台為核心、以支撐服務為基礎,整合多種衍生服務。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㈢ 電子商務服務業是什麼從何發展而來
目前,電子來商務服源務業在內涵上有兩種理解:
廣義的理解,是指傳統服務業自身的電子化,即傳統服務業藉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化升級後實現服務的電子化。這適用於服務業電子商務的一般概念,其實質是技術進步引起的產業自身的優化升級,屬於新技術應用,產業改造升級的范疇。
狹義的理解,是指伴隨電子商務的發展催生(衍生)出的專門為電子商務活動提供服務的新興服務行業體系。這適用於電子商務服務業的狹義概念,其實質是服務業自身的延伸和深化,具有創新性和拓展性,是新技術應用背景下催生或衍生的新興產業或行業,富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屬於創新技術應用和衍生的范疇。
電子商務服務業是伴隨電子商務的發展、基於信息技術衍生出的為電子商務活動提供服務的各行業的集合;是構成電子商務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新興服務行業體系;是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基礎和促進電子商務創新和發展重要支撐性基礎力量。
㈣ 電子商務屬於服務行業嗎
電子商務屬於服務行業。
電子商務是基於信息技術,以電子化方式為手段,以商務活動為主體,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電子商務本身是傳統商務活動的電子化,是傳統商務活動升級的實現,其實質依然是商務,屬於服務業的范疇,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電子商務屬於服務行業。
電子商務存在價值就是讓消費者通過網路在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節省了客戶與企業的時間和空間,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別對於工作忙碌的上班族,也大量節省了其寶貴時間。在消費者信息多元化的21世紀,可以通過足不出戶的網路渠道,如網路微購、淘寶、新蛋等了解本地商場商品信息,然後再享受現場購物樂趣。
電子商務的形成與交易離不開以下四方面的關系:
一、交易平台
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以下簡稱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關服務的信息網路系統總和;
二、平台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經營者(以下簡稱平台經營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並領取營業執照,從事第三方交易平台運營並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三、站內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台站內經營者(以下簡稱站內經營者)是指在電子商務交易平台上從事交易及有關服務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四、支付系統
支付系統(Payment System)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務的中介機構和實現支付指令傳送及資金清算的專業技術手段共同組成,用以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一種金融安排,有時也稱為清算系統。
㈤ 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概念
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概念:
電子商務是基於信息技術,以電子化方式為版手段,以商務活動為主體,在權法律許可范圍內進行的各種商務活動。電子商務本身是傳統商務活動的電子化,是傳統商務活動升級的實現;其實質依然是商務,屬於服務業的范疇,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電子商務服務業是伴隨電子商務的發展、基於信息技術衍生出的為電子商務活動提供服務的各行業的集合;是構成電子商務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新興服務行業體系;是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基礎和促進電子商務創新和發展重要支撐性基礎力量。
在電子商務生態中,電子商務服務業以硬體、軟體和網路為基礎,向電子商務企業和個人提供全面而有針對性的服務支持,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交易服務、業務支持服務及信息技術系統服務。在服務業形式上,主要是以電子商務平台為核心、以支撐服務為基礎,整合多種衍生服務。
㈥ 電子商務服務業的體系要素有哪些
電子商務來的基本組成要素: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用戶源、物流配送、認證中心、銀行、商家等。
(1)網路:internet、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是電子商務的基礎,是商務、業務信息傳送的載體;intranet是企業內部商務活動的場所;extranet是企業與企業以及企業與個人進行商務活動的紐帶
(2)用戶: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
(3)認證中心(CA):受法律承認的權威機構,負責發放和管理數字證書
(4)物流配送
(5)網上銀行:提供24小時實時服務
㈦ 電子商務和現代服務業的競爭優勢
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本實現了由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
30年來,我國堅持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三次產業中,1979-2007年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6%,第二產業增長11.4%,第三產業增長10.8%。從構成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產業所佔的比重從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由47.9%上升為48.6%,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由23.9上升為40.1%,上升16.2個百分點。現代經濟的結構性特徵越來越明顯。
圖1:1978-200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變化情況
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大調整,70%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觀,相當比例的人口轉而從事工業和服務業。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17.3%上升至26.8%,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由12.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個百分點。
服務業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最鮮明的特徵。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1979-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了14.4倍,佔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了12.6倍,佔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了30.2倍,佔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一大批現代服務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長了30倍,在GDP中所佔比重由1.9%上升為4.4%,提高了2.5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了22.8倍,所佔比重由2.2%上升為4.8%,提高了2.6個百分點。國際旅遊收入由2.6億美元增加到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國內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達到16.1億人次和7770.6億元,比1990年分別增長4.8倍和44.7倍。
二、農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由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農村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農民無權決定種什麼、怎麼種、種多少,農業產業結構長期處於「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以糧為綱」的狀況。隨著中央方針政策的調整,由「以糧為綱」轉為「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農民根據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開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明顯下降,林、牧、漁業比重顯著提高。種植業由1978年的80%下降為2007年的50.4%,下降了29.6個百分點。林、牧、漁業所佔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3.4%、15%和1.6%變為2007年的3.8%、33.0%和9.1%,分別提高了0.4、18和7.5個百分點。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進展明顯。在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獲得大發展。1979至2007年,棉花產量增長2.5倍,油料產量增長3.9倍,糖料產量增長4.1倍,水果產量增長26.6倍。糧食、經濟作物和其它作物種植面積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轉變為2007年的68.9∶26.65∶4.45,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明顯提高。畜產品構成中,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則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佔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產量快速增長,在畜產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農業生產布局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國已經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新疆棉花產業帶。2007年,棉花、小麥、大豆、油菜籽、玉米產量前5位的省區①佔全國產量的比重達75.9%、73.2%、69.8%、63.7%、52.9%,分別比1981年提高18.0、17.3、11.4、3.7和4.1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快速發展。「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經營形式不斷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骨幹龍頭企業和專業鄉、專業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業的整體效益。到2007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7萬個,帶動農戶9511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38.4%。
三、工業經濟結構明顯升級,基本實現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
紡織機械行業的自動化技術有較明顯的提高,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能源生產技術明顯升級。1978年國內生產的火電機組,以5萬千瓦和10萬千瓦為主,大體相當國外50年代水平。目前小火電機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冶金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完全被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所取代。鋼鐵行業落後的平爐煉鋼工藝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高爐、大型轉爐、現代化連軋機組等相繼建成投產,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的6.2%提高了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重大技術裝備改變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4萬立方米等級大型空分設備、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成套裝置等關鍵設備全部實現自主化。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虛擬軸機床等一批國產高檔技術裝備逐步進入市場。
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發展的大局和趨勢,我國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著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07年,全國高技術產業共有企業21517家,增加值11621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9%,分別比1995年提高3和2.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00年的3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8.3億美元,年平均增長91.4%,佔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進入一個由大變強的歷史性階段
四、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
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不斷增強。1978年,工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構成的單一公有制結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數量佔24.0%,工業總產值中佔77.63%;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數量佔76.0%,工業總產值佔22.37%。隨著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從製造業、紡織業等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退出,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一批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被關閉,公有制企業面多量廣、過於分散的狀況得到很大改觀,在工業經濟中的數量和產值比重均明顯下降。2007年,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僅佔6.1%,工業總產值佔29.5%;集體企業數量佔3.9%,工業總產值佔2.5%。
㈧ 關於服務業電子商務的應用有哪些
關於服務業電子商務的應用如下:
網上自助值機服務;
電子商務對物流業的影響;
電子商務在民航業的應用;
航空票務網上銷售;
電子機票;
客戶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