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服裝行業的電子商務盈利模式
互聯網+的浪潮,服裝行業作為一個比較傳統的行業,部分公司積極擁抱互聯網。在行業專傳統增速降低屬之時,新增網上業務為其打開估值空間。機構紛紛看好行業內公司未來線上與線下融合趨勢,行業估值短期抬升預期較大。
目前o2o融合已經不再停留在概念上,已經有部分服裝行業前瞻企業在努力嘗試線上線下融合和盈利模式創新,線上結合線下,更多品牌再開線下體驗店,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應該給這部分企業更高的估值溢價。事實上,憑借低價、便利、產品豐富等優勢,中國電商飛速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網購市場。
② 服裝電子商務行業如何繳稅
您好,158教育在線為您服務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網路發票管理辦法》的實施,必將成為國家向電商集體征稅的前兆,但關鍵問題是如何征稅才能不破壞電商行業的發展。業界人士也紛紛表達了自己對電商如何納稅的看法。支招一:徵收模式學習個人所得稅對於現在業內熱議的電商納稅一事,國內某知名B2C企業負責人表示,即便現在電商徵收稅款,對B2C企業而言也沒有影響。不過,該負責人認為,這項提議對淘寶賣家為代表的C2C影響最大。電商征稅會直接打擊淘寶,「目前,阿里已經把很多資源從淘寶轉移到了天貓,現在淘寶在走下坡路,很多淘品牌已經岌岌可危,能夠跳到天貓上需要一定的規模和資質,多數淘寶賣家還不具備這個資格,如果現在征稅則會對小賣家們產生巨大沖擊」。對於徵收標准,該負責人表示,可能和個人所得稅一樣,有個最低限,幾千塊錢以上起收,但具體數據不好判斷。不過等到政策出來,也肯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C2C收稅執行起來較為困難。如果國家確定對電商征稅,就需要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相關執行辦法,否則也收不上來。支招二:實施減免政策艾瑞咨詢網分析師王亭亭認為,如果對電商征稅,具體執行的話可能會按照優惠、減免的政策去收。「稅收是國家的態度,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是必須的,但針對電商可以在各個階段上通過政策予以優惠,保證電商企業的發展。」具體標准可以參考已經上市的唯品會和當當網的稅率水平,「其他大型電商的稅收方面也很完善,可以進行參考」。據知情人士透露,作為已經上市的當當網去年銷售50多億元,納稅在1億元左右。但這一信息並未得到當當網方面的確認。不過王亭亭指出,即便對電商企業全面征稅,這其中也存在討巧的辦法,「比如說一般企業交增值稅,但如果注冊成其他類型的企業從外部包裝一下,可能就會從增值稅改變成營業稅」。國內某知名B2C企業負責人認為,目前,國內電商行業還處於初級階段,還不到對電商集體征稅的時候。目前國家應該多在規避假貨、網路監察、提高整體服務質量、信息安全、互聯網安全上下功夫,不是果子熟了就該摘了,國家應該多想想如何綠色健康發展,多扶持監督,不應該現在就「剪羊毛」。相對於征稅,在這個時間段,是不是應該通過減免稅收來扶植電商市場。支招三:別照搬實體稅收模式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也認為,網店征稅,尤其是向淘寶網店征稅,從規范行業的大方向上是有必要的,否則對於B2C企業以及線下賣家而言並不公平。另一方面,對個人網店征稅後,有利於促進C2C領域的優勝劣汰,使「無良商家」難以生存,並將網購呈現出來的許多問題落實到每個責任人。買家與賣家將以誠信為基礎,建立優質的網購市場。對於《網路發票管理辦法》對電商繳稅的推動作用,莫岱青坦言具體怎麼收稅現在還很難說。「要依照電商的特點來進行征稅,完全照搬實體店的稅收模式可能不太好,根據網店的成交訂單數、銷售額、利潤等經營指標,實施差異化稅收政策,也可根據不同細分行業進行征稅。」她同時建議,政府可以對網店的稅率採取一定的優惠,以保證個人網店的健康發展。對於企業和個人開網店征稅需要區別對待。支招四:借鑒歐美電商納稅經驗電商進行征稅正在成為國際趨勢,中國似乎也難以置身事外。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不論是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還是經濟發達的歐盟,都明確對電子商務征稅。1996年美國財政部頒布的《全球電子商務稅收政策解析》、1997年美國政府發布的《全球電子商務綱要》都對電子商務實施稅收徵收持肯定態度,1998年美國正式通過了《互聯網免稅法》,決定不為「比特」的流動發明新稅,就是對互聯網接入服務免稅,其規定的免稅期經過多次延長直至2014年11月1日。歐盟不僅在1997年通過了《歐洲電子商務動議》以及《波恩部長級會議宣言》等文件,而且還在2003年7月正式啟動了對電子商務課征增值稅。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應該借鑒美國和歐洲的成功經驗,但是需要根據本國國情,對電子商務應採用適當優惠的稅收政策,促進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以便日後開辟新的稅收來源。如有疑問,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③ 什麼是服裝電子商務
服裝電子商務源於1994年初,主要是指通過電信網路進行服裝生產、營銷和疏回通活動。目前,它不僅基於互答聯網上的貨物貿易,而且發展到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降低成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機的服裝商務活動,具體包括通過網路實現從原材料查詢、采購、服裝產品展示、訂購到服裝產品儲運及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貿易活動。
服裝電子商務的基本原理主要通過是服裝B2B電子商務模式、服裝B2C電子商務模式、物流管理及服裝網路市場進行交易貿易等。
④ 中國服裝行業市場規模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近日表示,紡織服裝工業1-8月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6.7%,高於全國製造業平均水平;預計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年產值將突破7萬億元,全行業企業產值將突破9萬億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年中國服裝行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2bb973d78b464679.html
服裝增速則落後於整個行業。統計數據顯示,1-8月,全國服裝行業生產服裝192億件,同比僅增長0.81%,主要是針織服裝出現負增長拖累了服裝板塊整體表現。
高勇指出,需求不振仍是造成紡織服裝行業增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國內社會消費品增速較前兩年下降明顯,目前紡織服裝消費品增速已經降至9%左右,增速低於全國消費品增速。最大問題則是出口不振,前8月紡織服裝行業出口規模達到1891億美元,同比下降4.45%,已經連續三個月出現負增長。其中服裝出口下降明顯,同比下降6.34%。前8月對美出口仍保持9%的同比增速,但紡織服裝產品對歐洲和日本的出口下降明顯。
紡織業當前的增長速度比較正常,符合現在國內經濟運行情況和行業結構轉型的實際。
⑤ 中國服裝產業格局如何分析
1、行業整體滲透率高
中國電商行業發展早、速度快,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社會零售消費中重要的渠道之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顯示,國內電商零售規模從2013年的1.4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5.5萬億元,當年同比增速為31%,2013-2017年CAGR為41%。同期,電商的滲透率不斷提升,佔比社會零售的佔比從2013年的8%提升至2017年的15%,預測到2020年電商零售規模將達到10.1萬億元,佔比社零總額將達到22%。
服裝品類有區別於其他品類的獨特性,相比3C電子產品個性化程度高,簡單的變種就可形成新的設計,在產品質量差異化低的時期,產品可替代性強;相比食品類早期消費者對安全性有所顧慮,服裝尤其是成人服裝產品比較少有安全性的潛在危險;相比高價商品,服裝產品單價低,更容易形成交易。2011年國內服裝電商市場規模為2035億元,2016年市場規模增長至9343億元,當年同比增速為25%,2011-2016年CAGR為36%。服裝電商的滲透率也從2011年的14%提升至2016年的37%。 2、 單個公司滲透率參差不齊
從上市公司來看,由於主要的銷售渠道在線下,大多數公司電商佔比低於服裝行業水平,統計了主要的上市公司電商收入佔比,平均值為20%,明顯低於服裝行業整體的網購滲透率水平37%(2016)。
休閑服板塊電商收入佔比參差不齊,森馬服飾和太平鳥佔比較高,分別為27%(17H1)和23%(17Q3),兩家公司開發線上業務時間略有先後,分別在2012、2014年成立正式電子商務公司負責電商銷售,業務發展初期將實體渠道舊貨折價銷售,滿足了線上客群對低價的需求,以及對品牌的消費願望,積累一定消費者後,逐步將線上發展成為單獨業務線。而海瀾之家電商佔比僅5%(17Q3),主要系:1)主品牌執行不打折策略;2)前期銷售良好,舊貨少,同時有渠道處理庫存。
高端女裝由於定位高檔,單價高,不適合現階段的電商消費環境;同時,高端女裝SKU數量少,單品牌舊貨規模小於大眾服飾,難以實現規模化銷售。2017年前三季度歌力思、維格娜絲、安正時尚電商收入佔比分別為4%、10%、12%。
綜上,能夠穩定提供大規模、低價產品,有利於發展公司電商業務,所以高價格敏感度是電商業務發展的天然土壤。
⑥ 服裝紡織行業開展電子商務有哪些優勢
服裝紡織行業開展電子商務有以下優勢:
一、服裝紡織行業電子商務市場由「量變」內轉向「質變」 。容
二、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大背景下,服裝紡織行業進入「大企業」發展時代 。
三、新興市場和新的消費模式浮出水面。
⑦ 電子商務對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影響
一.企業主的意思問題
過一些服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電腦,老闆從來沒有上過網,也不會上網,有的企業有幾台電腦也沒有人會用,就是擺擺樣子。和他們談到電子商務的話題,他們就會說不就是在網上賣衣服嗎?網上賣的都是便宜貨,我們的產品不適合,再說我們現在生產的產品都不夠賣,客戶都要等貨哪有那功夫做那個(都是自己騙自己,現在的服裝企業一年有半年的時間沒有生意做,至於對到有了生意又拿不出貨的原因認識不夠,只知道來不及生產)。他們的對電子商務的概念很模糊,就是以為是在淘寶上開個店,或則是在阿里巴巴上發布個信息,這樣就是在做電子商務了(我的一個朋友在阿里巴巴上投了十萬,一年下來一分錢的單也沒有接到,發誓再也不做電子商務了,其實他就根本沒有登陸過阿里巴巴)。還有的企業主以為有了自己企業的網站就是有了電子商務,網站的製作,維護費用一年要幾千塊錢,可是網站沒有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效益,這樣他們也會說電子商務做不得。這些就是一些中小企業主對電子商務的意思,這個問題不解決何談電子商務?不懂電子商務怎麼會知道PPG一天銷一萬多件衣服,VANCL半年超過雅戈尓。
二.代理商的問題
服裝企業現有的代理商是企業產品流通的生命線,切斷這條生命線去做電子商務是不現實的,所以企業做電子商務的同時怎麼樣安排代理商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既不傷害代理商的利益,又可以壓縮代理商的運營成本,提高他們的銷售能力是最關鍵的問題。
三.地域的問題
企業現有的代理商是按照地域分配的,如果企業加入到電子商務的行列之中後,打亂了這個地域的分配布局,代理商和代理商之間就會有矛盾,對企業自身也不好。
四.終端銷售的問題
服裝企業做電子商務不是和終端銷售搶飯吃,而是要幫助終端銷售多銷售,這才是硬道理。
五.平台的選擇問題
服裝企業做電子商務的平台很重要,用自己的網站做不可取,企業網站的推廣很費勁。走PPG和VANCL的道路未必走得通,學報喜鳥線下不動線上用BONO的品牌投資8千萬運作電子商務也不現實。現在的平台非常多,各種模式的都有。淘寶提供零售業務,阿里巴巴可以提供外貿業務,但是服裝企業目前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們需要的是對於整個線下銷售網路的維護,對產品定位的幫助,整個運營成本的壓縮和開拓網路銷售市場。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投入小、見效快、經濟實用不花俏的非常專業的平台。我經常關注服裝類的網站,名品服飾展購網做得就很好,雖然名氣不大,可是能為服裝企業解決許多實際問題,比如上面談到的一些,還有銷售管理的問題,包括最敏感的新產品保密以及價格等問題。還有一些也不錯,平台很多,選對最重要。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⑧ 未來幾年中國服裝企業在國內或者國外還占據市場嗎
服裝行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地位。近年來,服裝消費已經從單一的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行業面臨轉型壓力。未來中國服裝行業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1、服裝的生產方式數字化
利用機械設備進行流水作業是當下服裝行業的主流生產模式,而面對如今招工、成本以及效率等問題,服裝行業企業必須藉助服裝科技來武裝自己,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轉變生產模式。
未來服裝生產將走向數字化時代,智能化軟體、自動化機械服裝設備、新型技術、新奇材料應用,諸如3D技術、機器人作業、自動化技術應用這樣的新工藝以及整套流水化、現代化、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數字時代生產模式將顛覆傳統促進服裝行業大發展。
2、服裝的設計方式智能化
服裝應用型軟體改變了服裝行業設計、技術部門的作業方式,傳統手工轉換成為電腦數字化、智能化作業,二維款式設計軟體改變了手繪設計模式,三維款式將沿著設計、成樣、試衣、走秀的發展方式顛覆整個服裝行業傳統模式。服裝CAD以及工藝單的普及應用,提高了技術版房的作業效率,樣板的設計、放碼、排料、工藝單以及樣板管理,都利用智能化軟體完成,結合輸入、輸出自動服裝設備完成了高效率作業。
3、DIY互動為未來服裝的購買方式
電子商務開辟的全新的配送渠道和物流系統具有傳統銷售渠道不可比擬的傳播和銷售優勢,「觸網」自然不可避免。淘寶網已建立買家應用中心平台,技術主要包括「虛擬衣櫃」、「虛擬試衣間」和「夢境全息展示櫃」三大部分,其中已植入發布會上將做走秀的服裝服飾,現場體驗除了能夠看到炫彩奪目的走秀展示,更能通過3D服裝體驗技術對展示服裝進行試穿搭配,雖然目前技術還不很成熟,但可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
⑨ 服裝行業,線上電商和線下品牌市場有何區別求科普…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顯示,近三年來我國服裝零售業走勢不容樂觀。2010年,我國服裝業量價齊升;2011年價升量跌;2012年,量價雙雙承壓;進入2013年,我國服裝終端消費仍然未見起色,延續疲軟的發展態勢,服裝消費增長動力遭遇了發展瓶頸。2012年行業經歷拐點,2013年行業頹勢依舊,2014年服裝業將面臨怎樣一個發展局勢
服裝業以品牌外延擴張和提價為主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正遭遇到瓶頸,傳統期貨為主的訂貨模式也逐漸失去它的魅力。先講期貨訂貨制度,企業根據過往銷售情況和對未來流行趨勢的預判制定款式,這是一種傳統鏈條式單向的"推",消費者是被動選擇。而現在不少淘品牌常先少量推出某幾種單品,根據消費者的預定的情況再決定哪些款式量產,相當於"類訂制"。根據市場需求、終端消費者反饋來決定產銷的典型企業是紅海中殺出一條生路的小米。這個模式小米運用的爐火純青,服裝企業可以適當借鑒,將原來單向的生產方式靈活變動,更多的考慮市場的變化。而這些要求對信息的及時准確掌握和反饋,也對供應鏈的快速反應提出了極高要求。
粗放的外延擴張有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加盟與代理層級極多,利益糾葛復雜。在"舊時代"這是企業跑馬圈地的法寶,能夠快速佔領市場,不斷提高區域覆蓋率和滲透率。但多層的代理層級使得服裝企業必須通過較高加價率確保各渠道環節獲得合理回報,產品成本的高企,使得其難以與線上扁平銷售渠道下的價格相競爭。通過下圖的對比可以看出,雖然線上品牌的利潤較傳統線下服裝品牌要低一些,但是在成本一塊卻是大大低於傳統服裝企業的。傳統服裝企業競爭力在這里來開了一大截。
⑩ 能不能幫我下一下:《2013中國服裝電子商務發展論壇:解析電子商務發展現狀》,急需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近三年來我國服裝零售業走勢不容樂觀。2010年,我國服裝業量價齊升;2011年價升量跌;2012年,量價雙雙承壓;進入2013年,我國服裝終端消費仍然未見起色,延續疲軟的發展態勢,服裝消費增長動力遭遇了發展瓶頸。
服裝業以品牌外延擴張和提價為主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正遭遇到瓶頸,傳統期貨為主的訂貨模式也逐漸失去它的魅力。先講期貨訂貨制度,企業根據過往銷售情況和對未來流行趨勢的預判制定款式,這是一種傳統鏈條式單向的"推",消費者是被動選擇。而現在不少淘品牌常先少量推出某幾種單品,根據消費者的預定的情況再決定哪些款式量產,相當於"類訂制"。根據市場需求、終端消費者反饋來決定產銷的典型企業是紅海中殺出一條生路的小米。這個模式小米運用的爐火純青,服裝企業可以適當借鑒,將原來單向的生產方式靈活變動,更多的考慮市場的變化。而這些要求對信息的及時准確掌握和反饋,也對供應鏈的快速反應提出了極高要求。
粗放的外延擴張有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加盟與代理層級極多,利益糾葛復雜。在"舊時代"這是企業跑馬圈地的法寶,能夠快速佔領市場,不斷提高區域覆蓋率和滲透率。但多層的代理層級使得服裝企業必須通過較高加價率確保各渠道環節獲得合理回報,產品成本的高企,使得其難以與線上扁平銷售渠道下的價格相競爭。通過下圖的對比可以看出,雖然線上品牌的利潤較傳統線下服裝品牌要低一些,但是在成本一塊卻是大大低於傳統服裝企業的。傳統服裝企業競爭力在這里來開了一大截。
淘寶搞的雙11帶來全民消費狂歡,但是卻使得百家重點零售企業的服裝零售額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負增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受雙11的沖擊,2013年百家重點零售企業服裝銷售額增長-0.3%。而線上服裝類銷售年復合增速卻在50%以上,有危機意識的服裝企業均上線涉水電子商務。
根據服裝行業研究報告公開數據,A股服裝上市企業電商業務貢獻的收入是連年高速增長,以七匹狼09-12年線上收入增速例,分別為749%、767%、308%、70%,可以說是爆發。但是線下業績卻甚理想從而拖累整體業績,還是以七匹狼的數據為例,09-12年營收增速分別為20%、11%、33%和19%。
這里有個悖論,線上電商高速增長的業績是分流自線下渠道,大多線上電商策略是以不觸動線下原有渠道利益和價格體系為前提,採取線上清線下庫存策略、線上專供款策略,也有一部分是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策略(同價策略失去線上高性價比優勢,一般消費者並不青睞同款同價產品)。因此,線上產品在分流里線下消費者的同時卻難以產生更高的收入規模。
但是固守陳規將死的更快,一些具有先進意識的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上海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在第三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反復提到"全球化""互聯網化","傳統零售企業的模式和行為很封閉,而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人的機體能力已經被延伸,所有資源都能夠實現互聯互通,我們必須顛覆固有的行為和模式。"
2012年,美特斯邦威經歷了一系列人事變動。2013年,繼續加大調整力度,預計共關閉了不盈利直營店100家以上。更重要的是門店調整與O2O戰略同步發力,美特斯邦威以"一城一文化、一店一故事"的體驗式購物為目標,對終端形象全面升級,在幾大城市建立了具有文化特色的門店,如廈門閩南風情、成都寬窄巷子主題店等。周成建表示:"兩三年我們會升級千店體驗,為消費者創造更多體驗和購物模式"。
那邊,森馬服飾業提出「1-3-5-7」戰略:1 年內調整終端渠道,3 年內進一步強化供應鏈並加強電商銷售能力,5 年內逐步進入Shopping Mall,7 年內試水國際化。
連傳統產業航母萬達集團也發出利用大數據,走到線上去的號召。經過一年多的開發研究,決定建立萬達會員體系,用現代移動終端的先進技術,把會員消費次數、額度、喜好等一切建立和掌握起來,根據大數據做出分析。然後針對性進行下一階段的招商和調整商家布局。
龐大、沉重如商業地產巨頭萬達都絞盡腦汁擁抱大數據,服裝企業還有理由覺得自己的供應鏈太重,渠道太冗長,難以輕裝上陣么?線上線下利益不是零和博弈,兩者有機融合將是大趨勢,如何利用大數據,提升運營效率,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創新模式是服飾企業迎來業績拐點的關鍵。
2014,將是服裝企業變革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