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销售活动抽奖奖品购买费进什么科目
方法一:如果你购买奖品的进项税抵扣了,那么赠送的时候要视同销售
外购用于抽奖奖品,适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视同销售处理,计算销项税——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按规定计算征收增值税。
购买的用于抽奖的物品的进项税可以抵扣
视同销售价格的确定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十六条
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视同销售货物;并按服
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税发(1993)154号)明确:纳税人因销售价格明显偏低或无销售价格等原因,按规定需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销售额的,其组成计税价格中的成本利润率为10%。
方法二,购入奖品不要抵扣增值税 作为销售费用处理
在会计核算上一般不作销售处理,而按成本予以转账。相应的,抽奖礼品资产也是企业非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该项支出一般在“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或者计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即不管税法如何界定,会计处理都作为企业的支出在当年会计利润中扣除。
❷ 商业促销抽奖活动需要公布中奖率吗法律有无硬性规定
需要公布的,法律有硬性规定,具体如下:
《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上的利益的行为。包括:奖励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和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凡以抽签、摇号等带有偶然性的方法决定购买者是否中奖的,均属于抽奖方式。
经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有奖募捐及其他彩票发售活动,不适用本规定。
第六条 经营者举办有奖销售,应当向购买者明示其所设奖的种类、中奖概率、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种类、兑奖时间、方式等事项。属于非现场即时开奖的抽奖式有奖销售,告知事项还应当包括开奖的时间、地点、方式和通知中奖者的时间、方式。
经营者对已经向公众明示的前款事项不得变更。
在销售现场即时开奖的有奖销售活动,对超过五百元以上奖的兑奖情况,经营者应当随时向购买者明示。
(2)抽奖活动营销中心扩展阅读:
违规有奖销售的法律责任:
《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第七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隐瞒事实真相的,视为欺骗性有奖销售,比照前款规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十条 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二)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❸ 捷途出了个抽奖活动是不是真的 还是只是营销手段
当然是营销手段。
❹ 企业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和支付宝进行线下营销抽奖活动
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可以和支付宝进行线下营销抽奖活动,这是平台的一个营销策略。
❺ 关于抽奖活动是否违法,
【网络反诈骗联盟团队抄】友情提醒:所有在路边捡到的某某实业公司以周年庆活动为名丢弃的各种纸巾、刮刮卡、彩票、入库单、会员卡,均为典型的低级骗局,请立即销毁丢弃,以免他人二次上当,这些所谓的实业公司和抽奖活动以及公证处等等信息纯属子虚乌有,骗子以中奖28万或者轿车为名,诱骗捡拾者传真各种个人资料,然后进一步骗取各种汇款手续费、保证金、所得税、公证费等等,最后骗子或销声匿迹或猖狂叫嚣,让上当者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所以,本团队特别提醒广大网友,不但自己要做到不相信,更要力所能及地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遇到此类骗局不要上当受骗! 本团队欢迎有志于反诈骗的网友积极加入,共同致力于反诈骗的活动中来!
❻ 如何把微信抽奖大转盘活动和节日营销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商家都是喜欢利用节日来进行商业活动,因为营销活动会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实际流量和知名度。这就是节日营销,它往往呈现出集中性、突发性、反常性和规模性的特点。下面【活动盒子】小编就和大家来说说微信抽奖大转盘活动该怎样和节日结合。
创建微信抽奖大转盘
一般商家或企业没有能力和技术开发一个微信大转盘,这时候需要有一个企业商家需要有一个第三方的活动运营工具进行创建。就可以直接使用创建抽奖活动了。在创建活动中填好活动内容,奖品设置和自定义设置,保存即可。在活动盒子中,有自带的奖品可供商家购买,也可自主设置奖品。然后就可以把创建好的活动二维码或者链接发布出去。
大转盘活动标题
每一个节日,都会本身的独特含义,所以在进行微信抽奖大转盘的时候,需有一个好玩有趣的主题或突出的个性化标题,还是可以在众多的活动当中吸引眼球脱颖而出的。在活动盒子创建的时候,可以自主修改活动内容标题。
节日活动文案
在节日的大转盘抽奖活动中,如果有一个结合节日而创作的故事情节文案,相信会非常吸引读者。真正好的节日文案应该第一眼就能打动你,深藏心里的。这个需要运营者多下功夫。例如七夕节,是为了实现女票的所有愿望,这样就带动情侣。
大转盘页面设计
当用户点开幸运大转盘页面,简洁实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特殊环境下,尽量以最高效率的方式将用户所要想得到的信息传送给他就是最好的。一个活动页面强调的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所做的设计才是成功的。例如:利用节日的元素,在活动背景加入或者大转盘标志出加入,都会使得大转盘充满节日的气氛。在制作微信抽奖大转盘的时候,可以根据商家需求,添加活动照片,活动盒子更有强大的设计团队。
节日抽奖奖品设置
节日活动的奖品设置需要更花心思的,这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点。比如儿童节,就可以是儿童乐园的门票或者套餐,七夕节就应该是情侣餐厅优惠券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结合节日的性质去设置的。
利用节日的各种元素,加入到微信抽奖大转盘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样就可以把节日和微信抽奖大转盘更好结合一起了。
❼ 某商场开业第一周进行有奖销售活动 每天抽奖幸运奖40名,商场准备了4种不同奖品,平均每种奖品准备了
平均每种奖品准备了70件。
分析:
因为求的是平均每种奖品的数量,所以版只要求出奖品的总权数,然后除以4即可。
进行一周的有奖销售活动,一周有7天,就是进行7天的有奖销售活动;
每天40名幸运奖,每天就要准备40件奖品,7天就要准备40×7=280(件)奖品;
奖品有4种,所以平均每种奖品准备280÷4=70(件)。
解答:
解:
40×7÷4
=280÷4
=70(件)
答:平均每种奖品准备了70件。
❽ 私人搞抽奖活动既然算违法!!!那么可以向工商局申请吗
私人搞抽奖活动不违法。但不得欺骗抽奖者,不得以此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而且抽内奖奖金中最高容奖不是高于5000元。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十三条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❾ 请问抽奖活动有什么法律法规的限制吗
法律法规对抽奖活动的限制: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回法》
答第十三条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❿ 抽奖类的有奖销售是否违法
遵从国家规定的有奖销售不属于违法行为。有奖销售信息必须明确,不得影响兑奖;不能存在欺骗方式;抽奖式最高金额不得超过五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第十条 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二)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10)抽奖活动营销中心扩展阅读:
有奖销售不可随意而为
据媒体报道,近日广西一超市举办抽奖活动,一名2岁半男童幸运抽中了一辆宝马车。但随后当地工商部门介入调查,称超市的抽奖行为涉嫌违法,可能面临罚款。
商家举办的各种抽奖活动就是为了推销商品、扩大销售,是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手段,尤其到了节假日前,类似的活动就更多,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抽奖、返券等。这些抽奖活动,看似是商家的销售行为,但是按照法律也有不少限制性的规定,不能随意而为。
根据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违反相关规定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可见,商家设置有奖销售必须严格遵守上述规定,否则有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上述新闻中,超市的抽奖行为就是违反了“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五万元”的这条规定,涉嫌违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商场里的抽奖活动又蔓延到网络,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是聊天群形式在网上进行抽奖,线下领奖,无论是“集赞送”还是“抽奖送”,在领取时都普遍存在“兑换难”的问题,这种抽奖除了商业欺诈,还会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消费者参与抽奖的初衷很简单,往往是抱着“参与一下”“试试运气”的心态,但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无论抽奖条件看起来如何诱人,消费者都要理性面对,不要为了抽奖而冲动购物,更要把商家的抽奖细则以及各种限制了解清楚,以免误入陷阱。
一旦遇到营销欺诈,也要保存好证据,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对于花样频出的有奖销售行为,监管部门不能总是“迟到”,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督促商家规范经营,消除监管盲区;
通过多种途径向商家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经营者自觉树立守法经营的意识,营造公平守法的市场竞争秩序;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获取相关线索,依法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指导、市场准入、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