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破窗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实例
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本质是一种人群的累积效应。
实例:大家看到的例子貌似都是偏向不好的,今天就给大伙带来一个中性的例子
就拿脑白金来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不是有病吗?怎么电视台把这种带病句的广告词也播出来了,会不会影响小孩学习伟大的母语?然而事实是,我们都在默默的接受这种“错误”,在逢年过节送礼中,还把脑白金当做有档次的礼品。
② 破窗理论的理论启示
启示: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2)破窗理论营销案例扩展阅读:
“破窗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损害有益” ,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
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状态。
而此时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产生对商品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③ 破窗效应与团队合作的实例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 破窗理论
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④ 破窗理论的破窗理论应用
2008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年。2008年1月25日湖南雪灾;到3.14西藏大骚乱;到5.12汶川地震;到8.8到北京奥运;到9.11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国911事件);到9.20深圳龙岗特大火灾、及一系列高官免职、问责风波;到9.23黑格比特大台风,掠走60亿;到9.25神舟七号升天;10月美国次代金融风暴,波及中国……
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股市的运行,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要研究2008年的中国经济,或者是分析2008年的中国股市,恐怕都绕不开年初的冰雪灾害与年中的地震灾害。
重建经济总量
讲到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破窗理论”。19世纪50年代,有个法国人巴斯夏在讲授灾难经济理论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房屋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破了,这固然会造成经济损失。但是,为了修复窗户,人们必须去安装新的玻璃,导致对玻璃的需求增加,并且拉动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从而最终创造出新的GDP刺激经济。
表面来看,这个推导颇为完整,于是有人把它归结为“破窗理论”。应该说,“破窗理论”实际上是阐述了灾后重建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应该说在分析重建需求的传导与扩散方面,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不过,“破窗理论”也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因为灾害的发生本身是对财富的破坏,灾后重建则是一种修复性的行为,假设是按原样修复的话,那么实际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增加的只是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总量,并且以消耗社会资源为代价。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防止灾害的发生,而不是“破窗理论”引发的预期。正因为这样,在经典的灾难经济理论体系中,并没有“破窗理论”太高的地位。事实上,即便后来黑兹利特将“破窗理论”予以系统化,也没有得到多少呼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社会学中也有个分析犯罪现象的“破窗理论”,该理论似乎比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更有知名度。
中国1998年发生了特大洪水,当时就有人引用“破窗理论”来分析水灾对经济的影响。当时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危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国家面临了很大压力,经济增长面临滑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特大洪灾的出现,使得灾后重建的任务大大增加,客观上为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提供了契机。
“破窗理论”刚好适合当时的市场氛围,因此在当时开始流行起来是很自然的。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增长模式的转变,近几年来,人们对“破窗理论”的有效性、合理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质疑。初冰雪灾害发生后,就有人依据“破窗理论”,提出灾后重建将成为松动银根的一个转机。但是几个月下来,很明显这个预期要落空。时下,面对破坏程度更大的地震灾害,人们当然更不能沉湎于“破窗理论”而不能自拔了。
宏观调控因灾松动迹象尚未出现
前面提到,“破窗理论”的一大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灾害对社会财富所造成的破坏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将落脚点局限在恢复与重建所带来的经济活动增量上。而面对灾害,人们首先要评估的是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就以这次四川汶川地震来说,已经有海外研究机构在测算损失额了,初步估算是200亿美元。不过,由于灾情还在发展,这个估算显然偏保守。也有国内研究机构评估,这次地震将影响我国GDP的增长约0.2个百分点;CPI上涨0.3个百分点;PPI上涨0.4个百分点;同时压缩消费0.6个百分点;推动投资增加0.3个百分点。
应该指出,在抗震救灾还处于最紧张的关头、灾后重建尚未开始的时候,上述判断尽管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精确度不会很高。但即便这样,人们还是可以看到灾害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在这里,可以将地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地震造成直接损失,包括几万人伤亡、大量房屋及基础设施、生产设施被毁、灾区生产停止等。应该说,由于这次地震的震中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虽然当地损失的绝对数很大,但是其在国家经济格局中所占的权重毕竟不高,相对数有限。在工业生产方面影响最大的大约有占全国约1%的发电与输电能力受损。显然这方面的损失是可控的。
其次,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抗震救灾。这个数字非常大,同时在调动相关人员抗震救灾、并腾出通道与其他资源予以支援时,势必对别的经济活动产生“挤出效应”。不过,理论上抗震救灾有个“黄金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救灾的重点会出现改变,强度会有所下降。同时,我们的经济体量已经很大,国家本身就有救灾物资的战略储备,因此抗震救灾的投入相对于国家的供应能力来说是有限的,这方面的支出也完全可以承受,不会因此严重影响到经济运行。
第三方面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我国将执行了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该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且把“防止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变为全面上涨、防止经济增长从偏快变为过热”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实际上,政府在努力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增长之间维持某种平衡。
从1—4月份的情况来看,通胀压力仍然很大,而制约经济增长的各种潜在矛盾都在逐渐地暴露,宏观调控进入到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特大地震灾害的突然出现,对经济运行会有一定的干扰,从而使得在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和年初一样,有人认为地震灾害的出现有可能使得调控有所松动。
进而言之,“破窗理论”所提出的以扩大经济活动增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思路,似乎没有得到响应。以后的情况会怎么样?所披露的信息还很难预期,人们只能说地震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也使得经济运行增多了新的变量,增添了困难。这个问题,显然要认真加以关注,并不能简单地靠“破窗理论”来引导解决。
不必夸大地震灾害对股市影响
理论上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它对于经济运行状况乃至相关政策变化,都会有反应。实践也表明,在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股市会根据具体情况当即作出强烈反应。
1998年洪水灾害时,股市表现的相当疲弱。年初冰雪灾害发生时,股市也连续好几天大幅下跌。至于这次地震灾害,大家都记得当消息传出后,股市迅即掉头向下,次日更是再度下跌。
不过,这只是一种短期的表面现象。股市对自然灾害的反应很复杂,一般来说首先会选择下跌,随后又会依据灾害的具体情况,形成对某些具有抗灾概念股票的炒作行情。而大盘的最终运行态势,还是会依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换言之,只要自然灾害没有使得经济运行态势出现本质上的改变,那么这阶段股市的走势不会出现趋势上的改变——自然灾害只是短期行情的某种扰动因素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1998年洪水灾害时,股市本身就处在调整格局中,因此当时不过是让弱势态势变得更弱一点。股市的内在调整压力很大,冰雪灾害的发生使得原本就要回落的股市加快了下跌的步伐。而这次,本来大盘已经在政策的推动下,开始走出底部试图上涨。此刻遭遇到地震,自然会对行情发展形成负面因素。
不过,这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久就将得到消化,所以几天以后,行情还是回归到原有的轨道。可以说,地震对股市行情所形成的总体冲击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大盘走势,更多地需要宏观政策指引,在释放利空、消除不确定性之后,再有所表现。当然,地震本身也是一个不确定性,多事的2008年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这些不确定性未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个意义上,投资者关注地震之类突发事件对经济、对股市的影响是必要的,但是不必过于夸大这些因素。进一步说,在这里实践“破窗理论”的操作空间并不大。
当然,对于具体的股票来说,地震的影响就不那么简单了。人们比较关注救灾对医药用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灾后重建对水泥等建材需求的扩张,因此相关股票出现了一段比较明显的上涨行情。这里有些是合情合理的,有些则未必。譬如水泥,考虑到它的运输半径,把所有水泥类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封上涨停,只能是一种低劣的题材炒作。
根据海外市场经验,大地震以后的一段时期,建材方面的需求确实会比较旺盛。这类股票上涨是大概率现象,问题在于对具体的公司要进行具体分析。在笔者看来,由于国内上市公司众多,对于那些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有关联的,要细细梳理,不能盲目。
同样还是这句话:因为有“破窗理论”,所以在股市方面将地震利空当利多来做,寄希望于出现一波大行情,特别是形成什么“抗震板块”,这实在很幼稚。
⑤ 破窗理论的表现与案例
破窗理论的表现是:
1、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2、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
3、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案例:
在18世纪,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
威廉·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警察局局长,此人笃信破窗理论。在任职期间,他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理论,教导他的警员治理犯罪要从影响生活质量的轻度犯罪行为入手。
布拉顿向市民们宣告:警局将逐步提高对诸如公共场合酗酒、随地小便等轻微犯罪行为的执法力度,逮捕那些屡次违法乱纪的人,包括向街上掷空瓶子,或者对他人财产进行破坏如果你在街上小便,你要进监狱。
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城市中的脏乱环境: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
此后,纽约市的犯罪率神奇地急速下降。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被称为纽约引爆点。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治理城市中的脏乱环境,向轻微犯罪行为宣战,布拉顿的这些做法,无不遵循了破窗理论的主要原则。
(5)破窗理论营销案例扩展阅读
破窗理论的社会意义有:
1、破窗理论阐述了要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的道理。及时修补被打碎的窗户,才能遏制问题的蔓延。
2、对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为和无序状态要及时治理,即公共建筑物的第一扇破窗要及时修理,即使对那些够不上违法的不文明行为,也要有及时修正的治理机制。
3、现代社会管理要以法治为基础,公民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但在公共生活层面,却需要有基本原则或底线来规范公民的个体行为。
⑥ 关于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意思是如果一个窗户破了,就会有人来修,这就增加了就业机会。比如现在中国的发展是以污染为代价,但是催生出了治理污染。环保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