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歇后语几乎家喻户晓,现在经济生活里,很多人在引用这句歇后语时,多是带有一点贬义的意思去点评某人或某商家的自我宣传和推销的做法。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本人认为:有必要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建立一个新的态度和辨证、正确的认识了。
一、如果“王婆”是自己种瓜、自己卖瓜,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当年那个卖瓜的“王婆”是民间评出的“西瓜王”的话,她去“自卖自夸”,那还真说明“王婆”有着突出的地方:即一有技术、会种瓜;二懂宣传、会营销,自己是“西瓜王”,还亲自现身说瓜,无疑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2、如果“王婆”单单是姓氏的话,王氏老太太种的和卖的瓜真是具备味道甜、形状圆、个头大、皮薄、有营养等优点,的确是好瓜,那么多种一点、多卖一点,自然不是坏事;吃瓜的人都会品尝什么是好瓜或坏瓜,但不一定喜欢吃好瓜的人都知道好瓜好在哪里?很多爱吃瓜的人也不一定在哪里能买得到,那时也需要这样的王氏老太太引导人们吃上好瓜。另外,作为一个女性,而且又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敢于在市场上叫卖自己种的瓜名副其实的好等,无疑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大量这样的“王婆”来卖瓜,适应性创造和丰富我们的生活。
3、如果王氏老太太卖瓜时是名不副实,明明瓜不好,王氏老太太硬要说自己的瓜好,买王氏老太太瓜或吃到王氏老太太这些瓜的人可能就会感觉上当了,吃瓜人损失的是有数量的买瓜钱,但种瓜和卖瓜的王氏老太太,损失的就是无价的诚信,所以,不排除王氏老太太因为卖了一次名不副实的瓜,一辈子或几辈子都落了个被人讽刺的把柄,到现在人们还在讽刺她或拿她开玩笑。因此,卖瓜的人,一定不能乱卖瓜;否则将必然是卖了一次不好的瓜,换来了永久的不好名声。和诚信,连修正名声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如果“王婆”只管卖瓜,瓜是家人或别人种的,王氏老太太就是第一线的推销员了。
同理,如果是如同上述所言、瓜是名副其实的好,“王婆”的做法就值得赞扬和夸奖;反之,如果名不副实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很有可能是“王婆”的家人或其他种瓜的人,希望以王氏老太太是老年人容易获得人们信任的特点、来骗取人们的信任而买他们的瓜罢了,“王婆”只是被他人所利用或只从自家利利益出发来卖瓜了,自己却落了个永久的不好名声,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人包括家人来帮“王婆”挽回名声。因此,在今天诚信无价的社会,作为企业的营销人员、经销商、加盟商家需要选择好的企业、好的产品;作为企业或产品形象的代言人、策划人、宣传人等更是需要慎重,不能为一时的小利所诱惑,不顾诚信地去销售或推广,否则也将换来自己永远没有机会修正的不好名声。
②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王婆”是何许人也
王婆是宋代西夏的人,为了避免战乱逃到了宋国开封。
王婆不是姓王的婆婆,而是一个大男人比较的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身边人给起的外号叫王婆。他的真名叫王坡,坡和坡是谐音,但是字不一样,意思就跟不一样了。坡是山坡、下坡的坡;婆是婆娘的婆、指女人,婆婆妈妈的就是说女人的。
就更卖劲的夸赞自己的哈密瓜,立即请宋神宗品尝瓜的味道,宋神宗吃了一口立马夸赞瓜的味道是多么的清香可口。宋神宗也感叹道“做买卖的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有何不好?”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是这样由来的,并且这个销售策略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一直在使用。
③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而王婆为了把自己的瓜销售出去,就只强调自己 的瓜甜,瓜水分足;而忽略瓜的形状,瓜是否新鲜等等。
④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是什么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指说自家的瓜非常甜。别人还没说好,自己先夸上了。
⑤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没什么不好,社会需要人们自己推荐自己。运用这种反向思维方式评述一种生活现象
谁是最优秀的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在风烛残年之际,想考验和点化一位平时看起来很不错的助手。于是,他把那位助手叫到病床前,深情地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助手连忙答道:“我们明白,你的光辉思想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富有智慧,而且要具有非凡的勇气和信心。你帮我寻找和发掘这样的人吧!”
“好的,好的。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寻找,决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助手温顺地说。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又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到处寻找。可是,导师苏格拉底都婉言谢绝了他找来的人。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助手的肩膀,说:“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来的人,怎么能成为我的传承者呢?”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哪怕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找到那位最优秀的人,举荐给你。”
苏格拉底又是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别人世,然而寻找传承者的事还没有眉目,只好再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边。助手泪流满面,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你,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说到这里,苏格拉底就闭上眼睛。停顿许久,他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因为你不敢相信自己,所以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关键在于能否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尊重和推荐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苏格拉底就永远地离开了他深切关注的世界......
⑥ 为什么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歇后语。原因如下:
“王婆”,过去很多人误以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实际指的是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妈,说话罗嗦,人们送他外号叫“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战乱而来了开封府。他随身带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还保持原来的甜香,只是外表不俏,当地人还未识“宝”,竟无人光顾。
王婆(坡)就运用他爱说话的这种推销手法,向来往人等一个劲地夸说,行人们听他说得这种瓜多香多甜,又见他把瓜切开了硬叫你尝尝!嘿-----不错!甜呀!香呀!
宋神宗有次出宫巡视,也看见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绝的介绍;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劲的夸说,请皇上试试。宋神宗一啖,觉得甘甜清香,当下说:“做买卖的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有何不好?”就这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传开了。
辗转习用,这个歇后语已多用于贬意了。
⑦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解释
“王婆”,过去很多人误以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实际指的是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妈,说话罗嗦,人们送他外号叫“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战乱而来了开封府。他随身带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还保持原来的甜香,只是外表不俏,当地人还未识“宝”,竟无人光顾。
王婆(坡)就运用他爱说话的这种推销手法,向来往人等一个劲地夸说,行人们听他说得这种瓜多香多甜,又见他把瓜切开了硬叫你尝尝!嘿-----不错!甜呀!香呀!
宋神宗有次出宫巡视,也看见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绝的介绍;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劲的夸说,请皇上试试。宋神宗一啖,觉得甘甜清香,当下说:“做买卖的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有何不好?”就这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传开了。
辗转习用,这个歇后语已多用于贬意了
⑧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什么故事
王婆,其实是个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坡,因为他说话絮絮叨叨的,做起事来婆婆妈妈的,人们就送他个外号——王婆。王婆的老家在西夏(现新疆甘肃一带),种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那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种起胡瓜来。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瓜,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还是没有人来买。
王婆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地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人尝了一口,只觉蜜一样地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那边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
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连说带比划地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尝他的胡瓜。
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夏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有人买了。”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黄河南北,直至今天。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此乃俗语,其意浅显明白,并无典故出处,也不会用错,只是上世纪的70年代初,用中央文件的形式传达了一封伟大领袖的信,内中把“老王”改成了“王婆”,自此以后,报章杂志出现的,便多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时至今日,还是“老王”、“王婆”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