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免收差旅费、旅游费方式进行营销业绩奖励,应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以免收差旅费、旅游费方式进行营销业绩奖励,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区分雇员和非雇员,适用的税目不同。
(1)对商品营销活动中,企业和单位对营销业绩突出的雇员以培训班、研讨会、工作考察等名义组织旅游活动,通过免收差旅费、旅游费,对个人实行的营销业绩奖励(包括实物、有价证券等),应根据所发生费用的金额并入营销人员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2)奖励的对象如果是非雇员,上述奖励按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并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和单位代扣代缴。
⑵ 如何评价该企业对营销人员的绩效
读懂销售绩效
企业销售员的工作绩效就是其对企业的价值与贡献,而销售绩效只是工作绩效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销售员的销售绩效与其工作职责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一、传播绩效
即便企业销售员与潜在客户(经销商、零售商或消费者)谈了很久,并且把净水产品介绍得淋漓尽致,对方同样可能不会购买。假如企业销售员每天谈10个客户,估计这样的客户要占7成。对此,不能仅仅从成交的3个客户去评价企业销售员的贡献。因为暂时拒绝的7个客户可能以后会产生购买欲望,或者将产品介绍给同事、亲朋好友。所以,无论成与不成,企业销售员已经把企业、品牌及产品的“广告”给做了,企业不能忽略了这部分传播绩效。
二、资源绩效
企业销售员是客户资源的开发者,这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企业销售员首先要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资源,知道自己的“猎物”所在。能把潜在客户“挖”出来,也是一种能力,更是必做的销售基础工作。另一层是在发现“猎物”后,要把其捕获到手,达成交易。所以,企业要让企业销售员建立客户资源数据库,从潜在客户、在谈准客户、现实客户、无效客户等方面加以区别。
三、服务绩效
净水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技术服务自然成为销售的重头戏,贯穿售前、售中到售后。即便是客户已购买了,但在深入客户家安装时,一些不必要的歧义或者纠纷,也可能会使交易“泡汤”。并且,良好的全程销售服务与高品质产品,是口碑形成的基础,还可能会促成延伸销售,即由老客户带来新客户。所以,企业要本着“销售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销售”的经营理念,对企业销售员的客户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进行考核。
四、交易绩效
这可理解为“签几单”、“谈成几个客户”,这是企业销售员与企业最关心的销售指标。不过,要考虑到销售风险,销售是否真正达成,诸如签单、付货后却没回款。同时,还要考虑客户质量与客户成本等因素,这关系到企业是否有必要为其提供服务。诸如,两个企业销售员分别谈了一个零售商,而这两家零售商却相距不足百米。企业有这样的承诺: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独家利益保护。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就要有一单“作废”。
五、利润绩效
利润是企业最关心的经营指标,而企业销售员实现了多少销售利润则更是关键考核指标。不同企业销售员的利润贡献是有差异的,每一单的利润贡献是不同的,每一个客户所贡献的利润也常常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必须从“净利润”指标来评价企业销售员绩效,而不是仅看其成了多少单或拥有多少客户。
六、合作绩效
在平时,企业销售员虽然在各自的销售区域内各自为战,但是他们却共同构成了一个团队整体,共同为整体绩效负责。很多时候,需要企业销售员从自己的工作中暂时撤出来,配合整个销售团队或其他企业销售员开展工作。诸如集体参加展会,或配合其他企业销售员进行集体销售谈判等等。这时企业销售员的配合态度、程度与成果,企业也要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七、创新绩效
如果脱离创新,工作很难取得进展,创新是工作绩效之源。企业销售员的工作创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自身工作创新,诸如有利于开展销售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渠道等。第二,为销售团队提出意见与建议,具有建设性的创新价值。第三,帮助客户实现创新,或者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些创新,常常会给企业销售员、企业或者客户带来新机会、新业务。企业必须鼓励创新,让企业销售员去主动创新,并纳入考核范畴。
八、延伸绩效
延伸绩效是指企业销售员在企业预期之外以及职责之外,为企业带来的有形收益或无形收益。诸如,企业销售员在工作途中,做了好人好事,受到媒体的跟踪报道。在报道中,企业也扩大了知名度,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企业形象。对此,企业也要考虑在做绩效体系建立考核时,给企业销售员带来的这种无形收益行为“加分”。
⑶ 品牌营销活动中,如果避免低价促销对品牌的伤害,同时通过营销活动快速切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很多人提到价格促销虽然能带来销售业绩的快速而短暂上升,但对品牌价值却有负面的影响。那到底如何促销与品牌维护的关系?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
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品牌?对于品牌有太多的定义:从商品的角度,品牌包括品牌内涵、品牌外延和品牌联想;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知名度、美誉度、渗透率和忠诚度;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质量承诺、服务保障、精神享受并为之愿意多付出一定的金钱----即所谓的品牌溢价。
显而易见,价格促销并不会影响到品牌忠诚,也不会影响到品牌质量承诺,唯一可能影响到的,就是品牌溢价,尝到打折甜头的消费者,下次就有可能不太情愿“花冤枉钱”买正价品了,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与定位。消费者对价格的认知非常直接:价格等于价值,一旦商品价格下调,也就意味着品牌价值下调。比如你经常打7折,那么你的商品的价值就应该是7折的价格,你不打折,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值这个价钱,消费者怎么会去买自己认为不值的商品?但也不是所有的打折活动,都会影响到品牌溢价,这里面涉及三个因素:促销主体、促销频率、促销噱头。百货商场店庆“全场满200减100”,这不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具体品牌的价值重估,因为消费者认为这是商场搞的活动,不是品牌搞的活动。所以许多品牌对商场的活动异常配合,但在自己的专卖店里却从来不搞活动,以保持品牌的高贵血统。这也正是为什么国际品牌商场里面一折大甩卖,依然不会影响到商场里面专卖店正价品的销售。
其次,比促销主体更重要的,是促销频率!经常打折促销肯定不行,这连傻子都知道。但什么样的频率、什么样的周期才不会对品牌溢价产生负面效应呢?有一个经验数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对于单位购买周期在一年以内的消费品,在消费者的三个平均购买周期内,只允许有一次打折促销的接触机会。
第三,促销噱头则有点对冲基金的味道,找个噱头把打折促销很好地包装起来,避免消费者因为商品打折,而产生品牌打折的负面效应。通常产品更新换代、换季清仓,店庆年庆,这样的由头还说得过去,但用得有点滥。举两个非常不错的例子:有个中高端正装品牌,平时在专卖店只能凭会员卡享受VIP价格。和其他服装品牌一样,它也面临季节性清仓的要求,但是和其他服装品牌不一样的是,每次清仓活动它都是专门租一个酒店的会议室,凭VIP卡或者到专卖店领了邀请函才允许入内,搞得特尊崇-------当然,到了酒店你没有邀请函照样让你进。还有一个挺不错的时尚饰品品牌,玩过一更绝的,通过口碑和人脉传播,在公司的会议室搞主题特惠专场,我参加的是媒体特惠专场,每个受邀媒体嘉宾可介绍五名以内的朋友前往,每个人都通过电邮确认,然后快递给你印有你名字的邀请卡(注意,你的名字不是手写的),为了保证这样的感觉,还规定了每个人的入场选购时间。
综上,促销是商品销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一定要考虑对品牌的影响,所以在文中提到的三要素的考虑中要认真处理,从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