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六旬果农建冷库帮老乡免费存水果,他为何这么做
真正的大人物:山西六旬果农建冷库帮老乡免费存水果!如今网络便捷,很多商家都在网络上直播卖货,其中也有不少果农,在自家的田地里直播卖水果。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作为果农,他们也有着一定的风险,有的时候,水果成熟了,要么就还没卖完直接烂在了地里, 要么就是大批成熟卖不上价钱。每每丰收的季节,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今天,这里要讲一位老人,他姓杨,我们就叫他老杨吧。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老杨的伟大还不至于此,他更是帮助不少村民寻找新的销路。看到了网络的便捷,老杨便在网络上帮助大家联系渠道,帮果农们拓展了销售渠道。让原本只能靠传统售卖果实的农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根据可靠消息记录,光一个平台,老杨就帮助了350户果农们卖出了300多万斤的水果。
看到这些报道,很多网友都为六旬的老杨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认为老杨是个善良的人,是个伟大的人。是呀,一个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不惜贷款去建冷库的老人,最终却只是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的果农们。这样的初心真的很难得,这样的好人也真的是很少了,让我们为老杨点赞,老杨 真正的大人物!
『贰』 黄山市徽州区老杨中介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黄山市徽州区老杨中介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08月2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房产营销策划,房产代理销售,房屋中介服务(不含评估),房地产信息咨询等。
法定代表人:杨正德
成立时间:2013-08-28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4100400001458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徽州区永佳大道518号
『叁』 如何做好餐饮差异化营销,餐饮差异化营销策略
1、消费者的诉求
几年前,要是有人想要用手机去支付所消费的产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餐饮老板会告诉你,我们这里没有移动支付。而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本上每一家餐饮店都会设置了移动支付。而这样的变化正是来自于消费者的切身需求。
举个消费者都碰到过的例子。到一家餐厅,顾客叫服务员,一次性可以叫到服务员的餐厅很少,一般都是要叫两次,服务员都会说“不好意思您等一会儿”,因为他正在服务其他顾客,尽管他知道另外一桌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但他还是只能先服务完这桌客人。
像这样的情况,就是消费者的急迫需求,而这种便捷性的诉求和体验,现在会非常大地影响食客们对餐饮店的判断。
为了能够真实的解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在以前,很多的餐饮店老板也是想了非常多的方法,其中一种案例就是,十几年前,广东的菜做得非常精美和漂亮,冷菜、海鲜、炒菜、主食,很厚一本,但是现在的餐饮店基本上都是一张纸的便捷式菜单,全都是菜名,根据想吃的菜名打上勾,就可以等着上菜了。
但是另外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因素就是食客们的消费体验,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感受,90后的消费者越来越在乎体验,如果这个方面能更好地满足,就能够在餐饮行业中赢得非常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就餐率。
2、商家应变
如今餐饮行业中很多的餐饮品牌都是在准备开始采购流量了。
但是在餐饮行业中,我们都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目前的餐饮是数字化水平比较低的行业,就连互联网上比价小的淘宝店店主都知道,每天每天到他店里面的人是谁、来过没有、买过什么东西、平均客单价是多少。因为他们把数字化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很多餐饮店却不知道每天到店里面的是什么人、他是谁、下次会不会来。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认知点的就是数字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带来的效率不同。餐饮老板也在想怎么用更少的人服务更多的消费者,若是现在不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实行的话,成本负担不起。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餐饮人就应该需要不断地应变市场,通过产品数据来应变。
『肆』 麻辣芳邻老杨带杨过去乡下哪一集
第十二集
老杨在微信里暗示自己喜欢楼上的邻居,蒙在鼓里的杨琴鼓励他,喜欢就争取。
丽丽的男朋友小王来找丽丽,原来他上了远洋货船一走就是两个月。老杨为了丽丽高兴,连夜带小王来小院。小俩口又哭又闹才和好。杨琴知道真相松了一口气。
老杨劝小王跟丽丽回老家结婚。丽丽穿着新裙子回小院,她告诉李大娘,见老杨总是受杨琴欺负,自己想帮老杨,她娘告诉她只有装老杨的对象才能治杨琴。
杨琴警告杨过,他要是跟着老杨去老家,就打折他的腿,还报警告老杨绑架。
杨过趁老杨不在拿他手机玩,还用语音要老杨约杨琴出来。杨琴听到老杨的声音,吓得赶紧把老杨的微信号删掉了。她骂自己怎么那么笨,就没想到这人是老杨。
为了兑现对杨过的承诺,老杨先斩后奏,带杨过回老家看看。他给大嫂打电话,说自己要带干儿子回去,给他收拾一个房间。
杨琴回家,见老杨和儿子都不见了,大发雷霆,她接二连三地给杨过打电话,杨过装做信号不好,不接她的电话。杨琴最后给老杨下通牒,要白壮去把杨过接回来。杨过有办法对付妈妈,他给姥姥打了一个电话。杨大娘对杨琴说,是她让杨过去乡下玩的。杨琴只好同意了。
杨敏觉得老杨真是姐姐的克星,自从他搬来,弄得鸡飞狗跳。杨琴一个人在家无处撒气,把老杨的菜全给拔了。虽然埋怨老杨,思念儿子,但杨琴又不得不承认老杨的出现对缺少父爱的杨过是难能可贵的补偿。
农村的一切都让杨过觉得新奇,他拿着相机四处拍照。
老杨的大哥告诉他工厂竞争激烈,自己力不从心。上次体检,他查出脑瘤,老杨必须马上回来管理工厂,这家企业可是全村人的希望。
杨过在村里玩疯了,他爬树掏鸟窝差点摔下来,老杨及时赶到接住他,结果腰受伤住院。杨过很感动,对老杨说,不管我妈对你怎么样,我都对你好。老杨也特别欣慰。
『伍』 游戏风云晚间直播DOTA又现老杨,求解
要么是回放,有么是你想他想疯了把
『陆』 2013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
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刊播时间】2013年3月25日
【“新闻”】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在配图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红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单膝跪地,在给一位患有残疾的老人喂盒饭。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真相】这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图片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与微博上疯转,众多网友为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赞此举是社会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首发媒体中国新闻网也表示歉意,中国新闻社称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了处理。
【点评】这篇报道的作者郑小红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记者站站长,在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她一再否认,再三追问后才承认是通讯员发来的稿子,自己并不在场。但她所说的通讯员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络推手,曾为广东电视台以及深圳当地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因策划《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虚假报道,公开向社会道歉。这样一个屡有“前科”的“通讯员”炮制出的虚假新闻为何能经一位资深记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后,郑小红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她承认自己“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但依然强调自己的初衷是“出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但我们很想追问一句:无中生有的正能量还能传播真善美吗? 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闻”】据《新文化报》报道,2013年4月5日,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178:1,《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道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
【真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议论,甚至得出“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结论。但《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针对《新文化报》的报道进行调查发现,这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据其他媒体追踪报道:在老人晕倒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电话的菜市场业户杨先生告诉记者:“有好心人要扶,当时我告诉别扶,这时扶容易脑出血。还有人要拨打120,我告诉他们已经打完了。”
而据财神大厦负责物业管理的王经理介绍,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条重要通道,不足两米宽,因为人特别多,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王经理特意说明,多数路人都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医疗经验的白衣女子出现。
市场工作人员张岩还介绍说,“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商户第一时间向120求援了,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二次伤害’,个别人还在维持现场秩序,让行人不要围观、避开老人、小心通过。”
4月9日,《新文化报》以《老人脑梗摔倒后看正能量如何传递》为题,委婉地为本报之前的报道纠偏,其中说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员赶到的12分钟里,我们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白衣女子’的真情守护,感谢卖蘑菇的老杨拨打120急救电话,感谢菜摊老板挪摊位腾出空间,感谢众多路过的好心人对老人关切地询问……”
【点评】如果是一则“老人菜场晕倒,众人帮助”的消息,当然也有新闻价值,但恐怕远远不及“178:1”这样社会冷漠与温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从《新文化报》刊登的记者手记可以发现,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只是看了监控录像便已经预设了立场,将冷漠的行人与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对立起来。因此,他的采访也只是将焦点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报》随之开展一场全城寻找“白衣女子”的新闻策划。如果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而是严守求真务实精神的话,是不是真相就不会这样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从上述虚假报道可以发现,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有图有真相。证据如此确凿的“碰瓷”、“当街殴打老人”、“小悦悦事件重演”,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义愤。这些案例给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提了个醒:现场图片(视频)不会自动抵达真相,记者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本领不可或缺,且须下一番功夫。 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刊播媒体】《信息日报》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闻”】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像全国各地的温州人一样,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真相】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传言朱景修外出做生意,生意失败后无颜面对家人,于是开始了流浪。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这9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点评】经核查,该报道中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责成信息日报社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严防刊载不实新闻。信息日报社对当事记者、当班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等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这是2013年管理部门通报的很少几条虚假新闻案例之一,相关报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必须恪守的底线。除此之外,这则假新闻引发人们关注的无疑是“拆迁”、“700万”这样刺激的字眼和令人唏嘘不已的前后境遇,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