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筷子的历史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我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在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
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1)筷子中期营销策略扩展阅读:
1、古人的筷子:
首先,筷子必须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中国人讲究“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
这种暗含“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观念,在筷子上得以显现,才有了“一双筷子”的说法,中国筷子形状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材质多以木质或竹制,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各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2、古人对筷子的使用及寓意: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上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
龙凤图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达姻缘的珍贵恒久;
梅兰竹菊寓意:代表了中华民族气节及君子风范;
狮子图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镇宅;
八仙过海寓意:吉祥、智慧与成与功;
贝壳图案寓意:凝聚财务,有利正财及事业;
鱼的图案寓意:平步青云,前程大好;年年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
五福临门寓意:福、禄、寿、喜、财,喜鹊图案,寓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2. 筷子的筷子的发展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汉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3. 筷子的发展过程
筷子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一时期是宋至今,其基本特征是箸文化的广泛普及,箸料广泛,工艺的高度发展,图文饰的充分发挥,25——30厘米长和上方圆箸体的基本定格等。其间,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是“筷”称谓的出现和普及。“筷”称谓的普及过程与一筷为助食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普泛使用的过程是同步的。
物理功能 对各种食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夹、拔、挑、分、搅、拌、刺、剥、剃、切、拆、撕、捞、眷、托、放、压、穿、运。事实上,它是大脑智力指挥下的手技能的延长和升华。
生理功能 筷子的使用,会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直至肩膀等30多处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牵动的神经组织多达万条左右。因此,长期以筷子助食对手的灵活性训练和智力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尤其是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更具重要性。
二、规范的执筷方法
规范的执筷姿势的取位处,以成人为例.一般应是拇指捏按点在上距筷头(顶)约占筷长三分之一(或略少于三分之一)处为宜。
正确的执筷姿势应是五指协调并用,颇类毛笔握管姿势的变异。不同的是,握管与执筷的拇指方向相反,执筷时中指兼有上撑下按的更为复杂灵巧的变化。
五指的分工合作,若分解开来说,则是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主要负责上支筷,拇指、中指、无名指主要负责下支筷,小指通过支撑无名指以协调其他四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