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历来便是讲究“吃”的民族,从最初的劳动狩猎,以食裹腹,到现代生活节奏下的一日三餐,千百年来,食物就像一本书,记录文明,传承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下称《舌尖》)因食成题、从食出发,依据食物所包裹的内涵汇聚成影像叙事的结构,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表现出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一、影像叙事的张力结构
剪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一代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开创了蒙太奇手法,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是影片制作环节的重中之重。
作为系列集纪录片,《舌尖》有别于一般纪录片长镜头的还原风格,他创造性地运用“碎片化”的剪辑手法,在按生活本来面貌叙事之中,诞生了强烈的节奏。把处于“碎片”状态的食物搬上荧幕,加以蒙太奇处理,从而产生了镜头之间自由组合的效果,呈现出“1+1>2”的视觉感知。此外,选择镜头的入点和出点,处理镜头的长短,制作出具有空间停顿感的运动画面,如《脚步》一集:“使用5米长的钓鱼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不足5厘米长的猎物”,这一画面形成了跳跃、速度、紧张的视觉观感,产生心理节奏。高速摄影机里的镜头在蒙太奇剪辑后,变得紧张而又神奇。
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电影的情节组织,有一种连贯绵延的,交替的,变迁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具有游’的美学性质的离合引生的思想”[2]这里,《舌尖》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其情节设置,呈现出了知性的美学追求。
首先,对每集作品结构一一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尽管这种精心的处理有时候看似恰恰是杂乱无章:同一种食材走遍大江南北,如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等,或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制作过程中、餐桌上,我认为这种空间上的跳跃性的结构安排,不仅不会有失章法,反而有利于观众更好的通过内容了解主题。再者,《舌尖》在时间的整体安排也值得玩味。通过各种叙事和手段努力传达出一种历经时空沧桑的情感体验,通常是借助字幕,画外音加以明确交代,这些外音乐的运用,打破了影片叙事世界的封闭,仿佛是在诉说,努力营造一个充盈丰满的抒情世界,“脚步”最能代表时间的流逝,它的结束语设置便升华了时间:这里食物化为一种味道,一股力量,每天三次提醒着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一种沧桑感莫名而出。
二、影像叙事的诗性结构
《舌尖》调动了味,形,色等综合元素,把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营造的生动可人,它像是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们,感知日常人情人性的深情。
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层面,生活的魅力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每一次真诚的诉说。随着《脚步》,我们来到了贵州省的偏僻村庄,走进了苗族女孩李建英的内心:“这是半年来外出打工的父母父母第一次回家”,母亲余高里――广东的打工妹,因家中农事和制作腌鱼回家劳作半月,半个月后,腌鱼制成,团聚的晚宴意味着离别的来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着眼于人生的悲欢离合,最易于抒发情怀,特别是当影片中的这些离合又与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更相结合,在宏观的视角支配下,把历史的定律、无常的命运,摆在人的生活面前,使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感受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其中所蕴涵的无奈之感便被呈现得愈加深刻。“但我舍不得他们离开”,这时女孩的侧脸出现在镜头中,眼泪流了下来,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体语言能够以特有的符号补充文字和声音的未尽之意,这个镜头深入而细腻地展示了女孩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和生存期望。
用影视视听语言表现味觉体验,用味觉体检呼唤心灵沉睡的力量,这一通感策略的采用使作品饱含张力。一边享受美食画面,一边聆听解说词,感觉器官分隔界限被打破,激动之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人之处仿佛自己和剧中人融为一体,声泪俱下。而这时,导演往往会调用了自然山川等众多生命因素,抑或利用急剧变化的气候条件来先渲染情绪,在人类情感的表达上,由于有了自然界这一中介,才表现出了极致。《舌尖》,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理解,人类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被自然人情化、人性化了,自然与人类相与为一,回归到一个充满生趣,通体明净的生命本源处,构筑了一片诗性盎然的世界。
三、文化符号意义上的食物
从影像结构的张力表达和诗意诉说两方面,可以看出纪录片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本身,升华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意义的世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研究中指出,“两者间具有任意性的关系”,其中,能指即是“符号的物质载体”;而所指则是“符号的心理内容”,意义被赋予在物质载体上,这时“所指”实现了“能指”的对象化,“能指”也就具有了“所指”意蕴,符号油然而生。从这一角度看,苏式点心,山东煎饼,重庆火锅,等画面中可直接感知的食物已然凝固,食物仿佛不是食物,或是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沉淀。苏式点心,佐之以浓浓茶香,余音绕梁的评弹或是昆曲――这是一个城市的心情;山东煎饼,加以鸡蛋,香葱,香菜,接着刷酱,放脆皮,最后叠起来,这是一张煎饼包天下的情怀,也是山东人豪迈精神的写照;重庆麻辣火锅,花椒和辣椒的结合,使得享受他时大汗淋漓,无不畅快,这是重庆人热情奔放性格的独创,是一个城市的意识形态。
前者我们把它称为符号的能指,而后者,符号所包涵的象征含义、情感信息等蕴意则成为符号的内涵,我们称之为符号的所指。饮食意义上的观念表达出价值观念的生成。以滋味论诗,钟嵘之“滋味”指超越诗文本之外的无尽诗意美感,而《舌尖》中的饮食文化一样重视味道的追求,这种味道超越酸甜苦辣,直指言难所及的广袤领域。
⑵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舌尖上的中国》“山水腊肉”海报 CFP 图
《舌尖上的中国》截屏图《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 CFP 图
一部纪录片正在悄无声息地红遍全国,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直到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仍然难掩激动之情。陈晓卿说,他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因此传递的不仅有美食,还有一种感动。他说:“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吃的味道
传递不同地域的文化
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镜头却迅速跳转讲述其它地方的捕鱼场景……纪录片中,这种类似的画面经常出现,让观众欲罢不能。而不少鲜为人知的习俗,则让观众大开眼界。比如云贵地区延续至今、古老的“新米节”,新米下来时,人们要举行仪式,往禾仓里储存稻米;新生儿降临,亲戚朋友带来的礼物是大米。
同一种食材畅行南北,在不同地域嫁接、组合,诞生了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食物。陈晓卿告诉记者:“我们实际上是用‘吃’来传递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我们拍了食物的差异性,也拍了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北方有凉皮,南方有米粉,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变种。比如桂林米粉,可能来自秦始皇命军队修筑灵渠,北方的面条才在桂林有了一种新的形式——米粉。从饮食的角度,能看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品味生活
人间味道或在边远处
有观众说,纪录片充满温情;还有观众被纪录片颠覆了以往的观念:对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一直认为是琳琅满目的菜系或技艺精湛的厨师,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美食背后劳动人民的纯朴与智慧。
为拍这部纪录片,陈晓卿及其团队去了近100个地方,耗时差不多一年。还动用了诸多美食专家、文人雅士做智囊,并运用了Sony F3高清拍摄机拍摄。用陈晓卿的话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向中国地方饮食文化致敬的产物。
陈晓卿说:“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触动情感
味道里有绕不开的乡愁
这部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高端美食类纪录片。不过,这个选择不仅在于导演陈晓卿是个“吃货”,还因为他希望以美食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农妇一大早带着家人摘辣椒;渔民踩着高跷捕鱼……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慈城,一对空巢老人最开心的时刻,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因为这种触动情感的内容,让不少海外游子看得热泪盈眶,拨动了他们那根叫“乡愁”的心弦。
“舌尖”效应 一部电视纪录片竟带火一个产业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便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网友们自发创造了“舌尖上”的地方版,“舌尖上”的高校版……这个传统媒体节目借力网络媒体成功推广的案例,引起了不少网络营销者的关注。
曾经在网络上成功推广过《甄嬛传》、《宫锁珠帘》等项目的传播研究者骆力分析道,这部纪录片的题材很好,因为美食是最容易被各阶层接受的话题。其次,它延伸出了各方面的话题,比如各个地方的观众看完后开始自发创作舌尖上的美食,这为纪录片的热播带来了口口相传的效应。第三,网购的推广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长期从事微博营销的峻风文化公司资深营销总监戎盼飞指出,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开播之后5天内,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网找过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搜索量环比增长13.54%,有2005万人浏览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5月24日,淘宝网推出“舌尖上的淘宝”,集纳了纪录片播出的几十种美食特产,在短短24小时内,超过31万人关注了“舌尖上的淘宝”,浏览量高达1000万次,成交7万多件。在此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达2195万元,环比增长16.71%。因此,尽管《舌尖上的中国》并没刻意进行这方面的营销,但网络上的强大影响力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后续推广,《舌尖上的中国》也因此受益。
“舌尖”反思 一个好的营销模式是抓住百姓的心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还未播出,微博上已有很多人在议论。5月14日早上十点过,陈晓卿在微博上上传了那幅“山水腊肉”的海报,用异常低调的语气写道:“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求各位亲帮转。”海报上有播出时间、频道,还附带了一条片花的链接。
直白而恳切的态度,让这条微博很快便转发了上万次。
峻风文化公司资深营销总监戎盼飞称,虽然这部纪录片没有刻意在微博上营销和宣传推广,但是导演陈晓卿的一条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指出,当时片花里的链接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不仅以美食这个题材吸引了众多“吃货”,同时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纪录片风格、更为国际化的叙事手段,吸引了微博上的文化人。另外,陈晓卿作为纪录片导演和美食专栏作家,拥有十多万的粉丝,他身边又有许多文人朋友的转发,口口相传。因此,纪录片尚未开播,就积累了好口碑。
随着纪录片的热播,好多观众开始在网上展开激烈讨论,一方面是纪录片本身,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反舌尖”话题——食品安全。在戎盼飞看来,这种讨论也是纪录片走红的推动力量,“越是争论多,越是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大家也就更愿意去看这部片子了。”
“漂”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陈晓卿说:“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不但在国内火,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透露,他们已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机构达成销售协议或意向。
骆力表示:“可能‘舌尖’的成功有一些偶然的原因,但其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鉴,这有助于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有利机会。”
幕后故事
电视上的美食
“看得吃不得”
陈晓卿说,享受美食和制作美食节目是两回事。一道菜出来,先要拍下来,吃的时候肯定便已经冷了。如果没有时间,还吃不了。
陈晓卿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其实电视上的许多美食只是好看却不能吃。“一份美食,你想让它新鲜欲滴,在视觉上带给观众刺激,最好是趁它没熟的时候。以前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阿米,现在已出过好几本书。后来我去她家吃饭,她蒸的鱼特别漂亮,但是我一筷子下去,鱼肉是生的。你看到杂志上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没熟的。”
《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任长箴透露,导演班子组建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中国烹饪协会,请教关于烹饪的学问。面对这些烹饪界的大腕儿,导演们提的问题却非常外行。比如他们问钓鱼台国宾馆的行政总厨:“国宴吃什么?”行政总厨回答:“国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好吃了,因为国宴必须很精致,所以味道主要是淡。”
⑶ 有哪些有意思的“中国本土化”的广告或营销策略
比如说茶,现在有那个小罐茶,它就是大量采用中国风,感觉特别的让人有一种想要购买的欲望。
⑷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会火的一塌糊涂
《舌尖上的中国》火的一些原因:1.个人来说作为一个吃货,对美食方面的节目无法抵御。2.观看这部纪录片,从南到北,可以了解更多地方的美食,生活,特色等等,也让人体会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3.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4.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这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5.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6.纪律片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思考以及味觉审美。7.通过美食这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等等。8.拍摄组花费了大量精力来传达他们的想法,值得一看。9.国内很少有这种花大时间,认真拍摄,剪辑,能引人思考,甚至流泪的片子(在中国外出务工的人数很多,如果看到家乡的食物,引人思乡,流泪)。
观看愉快。
⑸ 淘宝借势舌尖上的中国属于什么网络营销
天天玩理论有用吗?多做实事吧
⑹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好在哪里为什么该片会以如此快的速度火起来
首先第一点不得不承认《舌尖上的中国》将祖国的美食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好,毕竟咱也是一名吃货。第二点《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火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⑺ 张老端—舌尖上的中国为何销量那么好总是供不应求
酒香不怕乡子深,是老皇历了!现在的营销,传播速度很快!所以更要保证品质,好的开始,和不忘初心的坚持!才能把产品做大!!!
⑻ 《舌尖上的中国》对营销人的启示有哪些
广告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