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策略 > 营销案例借刀杀人

营销案例借刀杀人

发布时间:2021-01-26 16:41:31

『壹』 历史上最著名的借刀杀人的案例是哪次

三国时期,吕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杀案例。表面上是曹操处死的吕布,但背后真正的元凶,其实是刘备。借刀杀人就是指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或者在不损害自己的实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刘备就是这样利用曹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杀了吕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一方面,刘备也是想要夺得天下的,曹操必然是以后的对手,所以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那么将来肯定是一大祸患,另一方面,吕布这个小人背信弃义,把自己的徐州夺取,刘备也是很忌恨吕布。所以刘备就巧用了,借刀杀人。

『贰』 借刀杀人的故事典故简介 借刀杀人的主人公是谁

此计是三十六计中第三计借刀杀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名 称
借刀杀人
地 点
西夏
时 间
北宋时期
参战方
范仲淹 西夏
简介
编辑
三十六计里的第三计,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典
编辑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1]

注释
编辑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译文
在敌方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引诱盟友去消灭敌人,自己就不用出力(以此来保存实力),这是按照《损》卦推演出来的。

战争案例
一纸救江东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指出,曹之,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原来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韩遂与马超以叔侄相称。韩遂告诉马超: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以封西凉侯为诱饵,让韩遂擒拿马超。韩遂还向马超表示:既为叔侄,不忍加害,愿意与马超一起联军进击曹操,以报仇雪恨。韩遂杀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调手下8部兵马,合自己与马超共计10部,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诸葛亮一封书信就轻而易举地制止了曹军的南下,救了孙权的大驾。
诸葛亮借马超西凉兵马(借刀杀人),来阻止曹操南下(围魏救赵),两计。

『叁』 有没有关于借刀杀人的营销故事

我建议你去看看百家讲坛 空军少将乔良教授主讲的 新解36计 他每讲一计都会举许多商业例子 很值得去学习

『肆』 世纪之战中 借 运、借势、借虫 的 借虫是什么意思

世纪之战中借虫意思是借刀杀人

世纪之战中借虫就是借虫杀虫 ,周氏啮小蜂大战美国回白蛾,也就是借答刀杀人的意思。借刀杀人就是借别人之手,自己不出面,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另外借刀杀人在古代一般都是用作反面案例,就是借别人之手、之势,除掉自己的敌人,而不伤自己一丝一毫。引申为:自己不出面,把别人或事物当枪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营销案例借刀杀人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借虫——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三国时,有狂士祢衡,当众羞辱曹操手下重臣,曹操十分恼怒,但是祢衡的名气很大,直接杀会影响曹操的名誉,还会被人说成心胸狭。

于是曹操派遣祢衡出使素有名气但气量极小的江夏太守黄祖处,黄祖果然忍受不了祢衡的奚落嘲讽,愤怒的将祢衡杀死,在这里,曹操使用的就是借刀杀人之计。

『伍』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借刀杀人”的事情

我有两个同事,他们之间关系特别不融洽,经常在单位里面明争暗抢。甚至回两个人关系已经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然后有一个同事他知道我们领导和其中一个女下属关系比较特殊,让那个他讨厌的同事在不经意间就得罪了另外那个女同事。让领导特别在意,就把另外一个同事开除了。

『陆』 营销三十六计之造场计观后感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
我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这本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三十六计”有六类——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前三类是在有利状况下的计谋,后三类是在不利状况下采用的计谋。《三十六计》开宗明义:“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此言道明了阴阳法则是三十六计的理论基石。《三十六计》不是欺诈坑骗之术,也不是小人所施展的诡计,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法宝。实际上,《三十六计》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争斗的范围,被人们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许多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智慧源泉。《三十六计》有许多都知道,但也有许多人不了解《三十六计》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多了解它。《三十六计》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如果你感兴趣就也来读读吧!

『柒』 求商业中运用三十六计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今天麻烦特别多,代表电影--------<疯狂店员>【对策】三十六计精髓之上屋抽梯,擒贼擒王,反间计,浑水摸鱼

【实际应用】1. 与人谈话时,可以先问,“能和您聊两分钟吗?”然后,然后就尽情聊吧。
2. 手头同时有几份任务在进行时,先完成最重要的,或者时级别最高的人交代下来的工作。
3. 争取客户时,不用费劲谈自己产品的好处,先“随便”说说其它产品的坏处。
4. 公司高层管理结构调整,或者大量新增人手时,别光顾着人心惶惶,这也是自己重新定位,确立更清晰职场目标的好处。

案例二:乱字当头不动声色,代表电影--------<女人四十>【对策】三十六计精髓之以逸待劳

【实际应用】在遇到比你强的人时,无论是能力还是职位,先别急着挑刺,首先审视自己的优缺点,认真比较你们之间的差距,或继续保持优势的一面(如阿娥坚持用纸笔工作),或弥补不足的一面(如吉布森开始认真思考女性广告),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机会到来时才能脱颖而出。

案例三:明天就得卷铺盖,代表电影--------<拜金一族>【对策】三十六计精髓之树上开花,趁火打劫

【实际应用】
1. 参加商务谈判时,说话的架势比说话的内容更重要,你的语气、眼神、乃至自信的姿态都直接决定了你所说内容的分量、
2. 送到手边上的机会,一定要把握。

案例四:狭路相逢勇者胜,代表电影--------<叛逆性骚扰>【对策】三十六计精髓之美人计,暗渡陈仓,反客为主,借刀杀人,抛砖引玉,笑里藏刀,借尸还魂,釜底抽薪

【实际运用】1. 最好别用美人计,上班时打扮得干净利落即可;
2. 在公司的发展如果受限,你也可以暗渡陈仓,一边工作,一边努力找新工作;
3. 借刀杀人关键是巧妙运用,没有必要身先士卒地牵涉到任何办公室政治中,留神自己是正好充当了别人的“刀”;
4. 在某些问题上的退让,可能会换来原则上的成功,所以,不妨抛砖引玉,牺牲总有报偿的;
5. 笑里藏刀说的还是社交场合的表面功夫,遇到任何状况,声色不要显于外;
6.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被上司耽搁下来了,瞅准合适的机会,再三向上司陈述你的方案;
7. 遇到困难时,要看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8. 反客为主的前提时先积累雄厚的实力。

最后一计:离职的九个瞬间
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乃“走为上计”,如果你确实工作得不开心,如果你有了更好的去处,如果你是被迫离开……离职的那一刻也是无比珍贵的,因为它预示着,马上你就有一个新的开始了。

1. 离职的时候,比较放松的反而时被辞职的小职员,<广播新闻>中的保罗在辞退他的一名员工之后,程序化地表示他的客气:“现在,如果你有任何我可以帮得上你的地方……”然后得到了如下的回答:“那好,我确实希望你马上就去死。”

『捌』 历史上有哪些借刀杀人并且还成功了的案例

从古至抄今,出现在历史上的袭关于“借刀杀人”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毕竟这个作为兵法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早已经被先前的贤者们熟练运用了。而借刀杀人在战国时期,出现的次数不少,典型的周瑜借刀杀人除掉蔡瑁和张允。

历史上还有许多的借刀杀人的案例,借刀杀人基本上都是运用了别人的猜疑心,让别人因为你一点点的假证据或话语,就让对方除掉了你想除掉的人。虽说借刀杀人之计是一石二鸟的好计谋,但是运用不好的话,也许就将自己给搭进去了。

『玖』 借刀杀人的用计案例

张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为了要夺权,也不惜使用其移尸嫁祸阴谋。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大学士张居正明白要夺权专政,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结好冯保,称兄道弟。
这时,独握朝政大权的是内阁大学士高拱,高拱和张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宫,突有一无须男子,作宦官状,疾趋而来,左右见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显有行刺企图。神宗即命冯保审问,此人供说名叫王大臣,来自南方的戚继光的营里。冯保闻言大惊,立即停审,亲往见张居正,问如何处置。张居正说:“高拱此人,屡想把你逐出宫外,此番可打蛇随棍上,乘机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无忧。何况戚继光正握南北军权,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冯保闻言大喜,回来即叫亲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对疑犯王大臣说:“下次审问的时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会升你官做锦衣卫,赏赐千金。如不这般说,必会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诱下,自然勉强答应照办了。
到第二次审问的时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内幕复杂,都列席旁听。冯保这位无须主审官便问疑犯:“大胆王大臣,你来行刺,究竟受谁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时在狱中已吃尽拷打之苦,此时便愤然回答:“是你教我说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听之人大哗起来,冯保闻言大惊,即宣布退庭,不敢复问。
第二天再审,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哑毒,不能说话,冯保不待细审,即朱笔一批,押犯人往午门斩首。
在此情况之下,高拱也不安于位了,让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权,便落在张居正手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我国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侍臣又指着附近一座华美富丽的房子说:“听说皇上准备把这所房子赐给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还要封他为节度使呢!”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宋太祖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后,立即发兵攻打南唐,很快就灭了南唐。 汉景帝即位后,决心像其父文帝那样,把天下治理好。汉景帝听说晁错很有才能,就提升他当御史大夫。忠心耿耿的晁错看到分封的那些藩王势力越来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的约束,担心这样下去汉朝的天下会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于是,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汉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但又怕他们借机造反,不敢妄动,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王眼见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都怨恨晁错,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
汉景帝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拜窦婴为大将,出兵应付叛军。
窦婴与晁错原来就不和,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意见,他一直把晁错视为眼中钉。窦婴把个人的私怨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要,决定借汉景帝之手除掉晁错。窦婴派去的人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高祖分封同姓为王,已成规矩,晁错非得要削藩,这不是存心与刘氏作对吗?只要皇上斩了晁错,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昏庸的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这个建议,把晁错真的给杀了。
汉景帝原以为化干戈为玉帛了,可是七王并未罢兵,而且攻势较以前更甚。这时,大将军周亚夫派使者告诉汉景帝说:“吴王成心要造反,已经几十年了,这次是借晁错削藩为名发兵,想不到皇上听信谗言把晁错杀了。今后恐怕没有谁再向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恍然大悟,但后悔已晚。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定下去,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只可惜晁错已被灭门三族。 吕布以勇武闻名于世,但最后还是被曹操生擒。吕布此时有意投降曹操,他对曹操说:“明公您所担忧的人没有比我吕布更强的了。我现在归顺您,则天下就是明公的。由明公您率领步兵,由我来带领骑兵,则平定诸侯不过易如吹灰而已。”曹操被说动了心,欲想招降吕布,但又对吕布的诚意有些怀疑。正在这时,旁边的刘备说了一句话:“曹公啊,您难道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于是下令绞死了吕布。
丁建阳即丁原,吕布最初是他的部下。后来吕布在董卓的唆使下杀死了丁建阳。董卓入京后,挟持天子,自称太师,因而被称作董太师。后来董卓因王允等人巧施连环计也死在吕布手里。经刘备这么一说,曹操下决心杀了吕布。
那么,刘备为何要置吕布于死地呢?原来,刘备虽然暂时依从曹操,却怀有自立之心。吕布之所言,正是刘备所担忧的。如果曹吕联合,必然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重阻力。试想,当年在虎牢关,吕布一人在天下诸侯面前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尚且进退自如,那么他若投降了曹操,又有谁是其对手呢?这就是刘备要杀吕布的原因所在。
以一言相劝,借曹操之手杀了吕布,刘备的智谋可见一斑。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刘秀与刘玄决裂后,率兵向长安进军。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重地,刘玄派李轶去镇守,以阻挡刘秀大军的西进。
刘秀手下一名叫冯异的将军写信劝李轶归顺刘秀。李轶看完信后,内心十分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脱离刘玄,但是他又不敢轻易投靠刘秀。因为他曾参与杀害刘秀之兄的活动,担心刘秀不容他。于是,李轶在给冯异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今天你我都在镇守军事要地,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们能同心同德,那我还有什么顾虑呢?请将我的意思转达给萧王(指刘秀),我愿为他尽微薄之力。”冯异看到这封意思委婉的信后,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证他归顺后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禄。于是,冯异一方面给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阳周围各县,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试探他有无诚意。李轶果然不与冯异交战。冯异见李轶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后经过向刘秀作了报告,并递上李轶的信,劝刘秀接受李轶的归顺。
刘秀深知李轶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招降后仍是心头之患。但是,若拒之门外,对战局又十分不利。刘秀经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刘秀在给冯异的回信中,避而不谈是否接受李轶的归顺,只是提醒说:“李轶这个人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还是各自坚守阵地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然后,刘秀故意将李轶归降的事泄露出去。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李轶心怀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杀了。洛阳驻军失去主将,军心动摇,许多人投奔到了刘秀这一边。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了刘秀的用意:借刘玄之手杀掉李轶,既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害降将的坏名声。 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合纵”六国的计谋成功后,回到燕国。燕易王的母亲文夫人年轻守寡,偏偏看上了足智多谋的苏秦,二人不久私通。苏秦担心若被燕王发觉而将被处死,设法摆脱文夫人,他向燕王提出到齐国行使反间计,而匆匆来到齐国。齐宣王、齐闵王都很器重苏秦,却引来了齐国一些大臣的嫉恨。一次,闵王舍弃苏秦的计谋,听从了孟尝君的谏言,免受了其他四国伐秦失利的结局,孟尝君因此受到了闵王奖赏。那些嫉恨苏秦的人以为闵王不再重用他了,派刺客在朝廷上杀死苏秦,闵王下令捉拿凶手,而凶手早已逃遁。苏秦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你把我的头颅号令于市,就说‘苏秦是为燕国而反间于齐国,他是死有余辜,谁杀他的,可以领赏金千两’,这样就可以捉住凶手。”。闵王按苏秦的去做了,其凶手果然前来领赏,被抓住,后又审问出杀人的主谋,闵王把他们全杀了,以报谢苏秦。
苏秦才高权重,其死后还能“借”闵王之刀,除掉凶手及其主谋们,最终为自己报了杀身之仇,实在不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有一位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的将军,名叫托哈杰斯基。1936年,斯大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肃”运动,托哈杰斯基也被列为“整肃”对象。德国军方得知这个消息,如获至宝:如果象托哈杰斯基这样的将军被除掉,对德国是非常有益的。
于是,德国元首希特勒秘密下令:由德国情报部门暗中捏造托哈杰斯基背叛苏联的证据,以此陷害于他。德情报人员着手假造托哈杰斯基与其伙伴,同德国将军们私下交往密切,捏造了许多来往信件;以及托哈杰斯基一伙出卖给德军大量的军事情报、所获报酬、德国情报部门给托哈杰斯基的信件影印本等,所有假证据显得天衣无缝。不久,苏联以三百万卢布购买了此情报,并据此迅即逮捕了托哈杰斯基等相关将军八人。由于有大量、确凿的“证据”在手,他们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他们很快被处死。
德国为了自身的战略,无端捏造伪证,“借 ”苏联自己人的手,除掉了心腹之患,其计谋可谓周密、彻底。这也是外国人运用“借刀杀人”最成功的事例之一。

『拾』 借刀杀人举两个例子。

呵呵 你老师很幽默 每个老师或者参考书比喻不同 何为借刀杀人? 你不如把你们老师讲的例题发过来看看再说吧

阅读全文

与营销案例借刀杀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委办局培训方案 浏览:443
小学教师外出培训方案 浏览:48
执法比赛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88
保教主任跟岗培训方案 浏览:778
中专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 浏览:231
餐饮营销方案范文 浏览:459
海淀区中小学新任培训方案 浏览:512
街道乡镇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28
525中学生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403
网络营销生产的基础是 浏览:360
银行五四营销活动方案 浏览:155
全软文推广方案 浏览:844
幼儿园本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613
市场营销学在职研究生 浏览:303
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试题 浏览:632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 浏览:818
编织民族手工艺培训方案范文 浏览:315
全市新闻宣传培训方案 浏览:76
对讲机使用培训方案怎么写 浏览:797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解决方案 浏览: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