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青海环湖赛加油
热 点
赛事规格之高,国内绝无仅有 宣传力度之大,国内鲜有匹敌 传播效果之佳,国内首屈一指 赛事特色之鲜明,为世人瞩目 国际性赛事,精品化水准 环湖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环湖赛为2.HC级,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仅次于环法赛、环意大利赛、环西班牙赛等职业巡回赛。每年比赛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距离1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赛程9天,奖金总额25万美元。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 环湖赛是青海省内三大招商平台之一,也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宣传青海的重要举措,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其宣传推广具有商业运作与政府资源和媒体优势紧密结合的特色。因为有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参与,赛事在品牌推广和媒体资源上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强力,得到国内外很多媒体的关注。自2002年起,每年4月至8月,中央电视台第5套、2套、3套和12套节目以及青海省内各大媒体持续黄金时段高密度播放“环湖赛”公益宣传片和赛事主题歌MTV,使环湖赛品牌在短期内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比赛开幕式是组委会精心组织的重头戏,文艺演出充满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国家领导人均受邀出席开幕式,出席前三届盛会的领导人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成思危,国务委员陈至立。参与2005年盛会的更有国际自行车联盟主席海·维尔布鲁根先生。为增加亮点,组委会先后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沈冰、沙桐、梁红、孙燕、李小萌、大山等主持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每年进行长达90分钟的现场直播。
[编辑本段]媒体关注
每年比赛期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香港大公报、新浪网、青海电视台等全国性媒体50余名记者上路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为增强宣传效果,第一和第二届赛事组委会租用军用直升机对赛事航拍,2004年更是购置了一架海燕轻型飞机和两架动力悬挂滑翔机对赛事全方位、多角度航拍,不但调动了比赛现场的气氛,同时使比赛转播更加精彩、细节更生动。比赛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环湖赛平均进行4次报道,央视体育频道(CCTV-5)辟出专栏,对赛事进行平均达5个小时的全面转播报道,同时全国各大报刊、网站和各地强势平面媒体也对赛事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前三届累计发稿1200多篇、赛事图片和照片700余幅。 环湖赛商业网站
⑵ 自行车头盔 为什么一定要带头盔呢
当我们骑在车上时,身体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不断地调整才不会摔下来。就算是游刃有余的老手,也难免遇到突发情况。万一摔了下来,若刚好是后脑勺(枕部)着地便十分危险。这个部位是大脑的循环呼吸中枢,负责心跳和呼吸。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指出,骑车要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骑自行车或电动车、摩托车佩戴头盔,可将头部伤害及严重程度降低约70%。
有些人戴了头盔,若方式不对,一样危险。如果不扣带子,摔倒后头盔比人滚得还远;有的小孩戴的是大人的头盔,又挡视线,又松松垮垮,起不到作用;有的人把头盔带子压在眼镜腿上,万一摔倒,破碎的眼镜片或折断的眼镜腿很容易戳伤眼睛。
(2)环意宣传片扩展阅读:
让骑车戴头盔成为习惯:
《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骑行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头盔。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骑电动车戴头盔仍远未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和行为自觉。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上海道路安全项目评估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员头盔使用率仅为12.5%,乘客使用率仅为2.0%。
如何推动骑电动车戴头盔成为习惯,最“硬核”的方式就是立法强制。深圳、杭州等城市将“电动车骑行者必须佩戴头盔”列入地方法规中,违者将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以违法成本倒逼公众重视佩戴头盔,无疑是最有力的举措,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不过,立法容易执法难。骑电动车戴头盔入法,对于执法监督提出严峻考验。在入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公众骑行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头盔也不应成为空洞口号,而应通过宣传引导加以落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骑车必须戴头盔 可将头部伤害降低七成
人民网-让骑电动车戴头盔成为习惯
⑶ 有哪些关于自行车的电影
还有《偷自行车的人》。
⑷ 求:感人的体育故事
故事一:获得女子击剑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瑞尔·扎古尼斯
在奥运会开始前5个月,马瑞尔在奥运选拔中落选了。可是她没有放弃,继续刻苦训练。在比赛前几天,由于一名运动员因伤退出,马瑞尔才拿到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后过关斩将,为美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冠军。
格林斯潘:此前很少有人关注击剑运动员。在奥运会官方电影里,这也是第一次讲击剑运动员的故事。我选择她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在明知机会很渺茫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努力,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奥运冠军。
在选择故事上,我认为别人觉得没有意思或者没有用的故事,对我来说却是很宝贵的,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好。
故事二:希腊举重运动员迪马斯
获得三次奥运举重冠军的希腊运动员迪马斯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用一枚金牌为自己的运动生涯谢幕。然而他只获得了铜牌。在颁奖仪式上,在宣布了他的名字和奖项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几分钟,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示敬意。迪马斯说,这次我获得了两枚奖牌,一枚铜牌,是赛会颁发给我的;一枚金牌,是我的人民颁发给我的。
格林斯潘:当大多数人都去追逐冠军的时候,我的镜头却对准了那些赛场上的失意者。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改变了人们看体育和体育人的角度,我从体育人的故事中发掘出坚持、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精神。
故事三:捐出金牌救助白血病儿童的波兰女运动员
波兰女运动员奥蒂丽亚·杰德捷泽扎克获得了雅典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的金牌,她也是波兰在游泳项目上的第一位奥运冠军。但更为可贵的是,她把这枚金牌拍卖了,并将拍卖所得捐献给了儿童医院用于救治白血病儿童。
格林斯潘:当看到接受救助的孩子把他们自己制作的纸金牌挂在她脖子上时,很多人都感动得落泪了,这是我们选择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原因。我的电影不是体育电影,而是讲述体育运动中人的故事,它不只是给运动迷们看的,而是给所有人看的。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体育,却很喜欢我的电影,因为它能带给他们感动。
故事四:三次征战奥运会的摩洛哥田径运动员奎罗伊
奎罗伊是多次获得世锦赛1500米冠军的优秀运动员,两次参加奥运会,却都和志在必得的冠军擦身而过。雅典奥运会上,他终于夺得了金牌,夺冠后的他冲上看台,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狂吻。
格林斯潘:他的故事是很有戏剧性的。第三次参加奥运会,他才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实现了在奥运会上的辉煌。他冲上看台的一幕很感人,因为这样的时刻是每个运动员都祈盼的幸福时刻,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故事五:蝉联三次奥运会冠军的美国女子垒球队
故事讲述了美国女子垒球队的一名老队员莉萨,如何和队友们顽强战斗,蝉联三次奥运会冠军。还有该队的主教练,在开赛之前经历了丧妻之痛,却依然带队参赛,并将这支队伍带向了胜利。
格林斯潘:虽然我们都知道,去挖掘负面新闻,会吸引人,但是我选择故事,总是去发现它美好的一面,用我的镜头和语言去彰显这些美好。
故事六:澳大利亚自行车运动员梅尔斯姐妹
一对从小就喜爱自行车的姐妹,既是对手,又是队友。在奥运会前夕,姐姐因伤退出比赛,而妹妹继续努力,得到了奥运会冠军,实现了姐妹俩共同的奥运梦想。
格林斯潘:在雅典奥运会前我们就在关注这两个姐妹了,他们都很年轻,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遗憾的是姐姐没能参加奥运会,但是只要为梦想努力拼搏过,就都是我眼中的英雄。
“我关注的不仅是获得第一或第二的选手,因为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我关注的是那些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却能表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和美好人性的运动员。”曾获得奥林匹克勋章的格林斯潘对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格林斯潘表示,自己很乐意为北京奥运宣传影片的拍摄出谋划策,“我时刻准备着呢”,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