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丽的昌吉作文250字
我家乡的山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春天,山上的大树、小草都焕然一新,像是变了一样。它们的颜色变成嫩绿色了,从远方看去真像是披着绿衣裳似的。
夏天,草和树变得碧绿碧绿的,更加茂盛了。山下的凉亭里有许多人都来这里乘凉了,真热闹啊。
秋天到了,山下的人比夏天还多,他们都来摘自己种下的果子。还有小动物也忙了起来,勤劳的小松鼠出来摘松果,做好过冬的准备,小青蛙挖好洞,准备冬眠。还有许多小动物它们都在准备过冬呢。
冬天来到了,山上一片雪白,树上的树叶全没了,都变成一件件的白棉袄了,而且地上铺上了雪白的地毯,远远望去真像一座雪白的城堡。
㈡ 夸家乡昌吉的景色丰富物产
我的家乡在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小地方——昌吉。这里没有北京那么多的街市,没有上海那么多的高楼,也没有南京那么多的古景,它只是一个小城市,位于新疆的东面。但它却拥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环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城”。
这里四季分明,各有各的特点。
春天昌吉四处布满了绿色,草是绿的,树是绿的,就连水也是绿的。位于城市南端的南公园,此时已经没有了白茫茫的雪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生机勃
勃的景象。小草悄悄的从土里钻出头来,仿佛还有那么一点害羞,树枝上也长出了些绿枝。位于城市北部的滨湖河公园,是昌吉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冻成冰的湖水都
已近渐渐融化开来,向着远方不停地奔涌而去。
夏天一切都欢乐了起来,人民公园里的行人一个挨着一个,五花八门的娱乐项目令人眼花缭乱,离市区不远的杜氏风景区,此时正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因为这里正在举办泼水节活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你泼我,我泼你,互相打闹嬉戏着,充满了夏天十足的乐趣,真叫妙趣横生!
秋天是凉爽的,秋天是金黄的,这时远近闻名的菊花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花儿向阳开着。路旁的树叶渐渐变黄了,此时滨湖河公园的喷泉正向着四周喷射,让玩耍的孩子不亦乐乎。
冬天,整座城市都被白色严严的覆盖了,孩子们在家门口,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放鞭炮。每到傍晚孩子们总会随着父母去滨湖河公园看冰灯展,各型各色的冰灯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还会放飞寄托着孩子们天真的希望的孔明灯。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那可爱的家乡。南公园里依旧是那么地幽静,北公园里依旧是那样的繁华,滨湖河公园里依旧是那么的活力四射,杜氏游乐园里依旧是那么的欢乐,东方广场依旧是那么的高大,天池依旧是闻名中外的美景,这就是我的家乡,大美昌吉,我最爱那可爱的昌吉!
㈢ 昌吉,为什么叫"昌吉"
另外,自元代以来,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称呼外,史籍中还有“昌八刺”(音读喇)、“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称呼。据我国学者考证,这些称呼其实都是一音多转,或曰一音多译,它们其实都指的是—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昌吉市境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昌吉”是由“仰吉”转化而来的。 关于此,从清代另一位-萧雄的诗句中亦可得到印证。萧雄在清光绪年间写的《昌吉》诗中有“沿革想从昌八喇”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仰吉八里”的含义,据有关史载及专家考证,“仰吉”蒙语意为“场圃”,亦即游牧和种植的园地;而“八里”蒙语意为“城”。这样将两者的意思合起来,“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之城”。根据昌吉这一带建县前曾长期为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县城东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信的。 当然,在"仰吉"这个词真正转化成汉语的"昌吉"这个词时,人们是否又给它加进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这完全也是可能与合理的。 在昌吉市有这样几个特殊的乡 镇,它们或是以“工”、“坝”或以“户”字为单元来区分村落。 第一次听说昌吉市三工镇、二六工镇、三畦村、佃坝乡、军户农场等地名的朋友,差不多都是一个反应:“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啊?”扑哧地笑出声后,我也在常常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工”、“畦”、“坝”、“户”这些有着明显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地名是否与皇朝统治西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操着“回回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与中原屯田或水利相关的地名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在这些地方曾留下过的遗迹? 揣着一大堆的疑问,我拨通了昌吉市史志办副主任刘浩的电话。“这些以工、畦、坝、户等字结尾的地名,都是清末民初用来区分村落单元的。”他说。 沿着昌吉市的地方史志溯流而上,我努力地追溯着这片看似寂静但从来都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西域古镇的历史原貌。 “北风卷地白草折”说的不就是这里吗?古时的西域边关狼烟起、孤烟直,它曾与宁古塔一样收留着大批从京城而来被皇权遗弃的“犯”民,也曾是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 屯田制这个戍卫与垦耕并顾的制度曾在清朝戍边的历史上达到了新疆之最。就是在这个鼎盛时期,与屯田有关的村落名称就应运而生了。 头工、二工、三工、四工等以数字串联、以“工”字为单元的地名被载入了《昌吉市地名图志》中,而今,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带着特殊时期历史遗迹的地名大都被更替了,而蛰伏在这些村落中的历史故事在青史上稍展一颦,还原了皇权统治时期的新疆,某一个节点上的政治图志。 “屯犯激变”《昌吉县乡土图志》上详细记录了光绪年间,在一个中秋节之夜“屯犯激变”的故事,我试着用今天的语言还原当时的情景:低矮的篱笆上一只火红的大公鸡“喔喔喔”地啼鸣过后,一间低矮土屋的木笆门被“嘎吱”一声推开了,一位穿着素布长衫的妇女搓着双手操着砍刀将圆木放在柴桩上,高高地举起砍刀劈起了柴火。从木笆门中挤出了男人打长的呼噜声和小孩喃喃的呓语声,在女人咣咣的劈柴声中,落了霜的戈壁滩上零星地亮起了几盏微弱的油灯。这位劈柴的女人就是从京城随夫而来,在边城的昌吉服役劳作的屯犯家属“东施”,虽被裹在厚厚的夹袄里,但她的美貌还是被看管三工片区的屯官看在了眼里。“天都麻麻亮了,咋还睡着呢?”一阵狗吠过后,一位屯官坚硬的皮靴踹开了“东施”家的木篱笆门,桌子上的高粱面、包谷面混合而成的糊糊还在冒着热气。蹲在灶台前和着猪食的“东施”闻声立刻站起,搓着衣角,没有吱声。一声响亮的鞭笞声落在了“东施”丈夫的身上,屯官抽歪了嘴巴鞭打着草席间闪躲的男人,一双眯起的眼睛却直落落地驻留在了“东施”的脸上,“东施”忙抱起衣衫褴褛的孩子,惊慌地往后躲闪着。 “今儿八月十五,官爷赏脸和你们这些犯人一起过个中秋节,你们下午早干完活早过节。” 屯官说完啐了一口吐沫,背着手、甩着鞭子走了。 “东施”和男人喝掉了糊糊上的清汤,将碗底不多的包米面喂到了孩子的嘴里,背着铁锹拖着疲软的步子走向了工地。 给屯官洗了一天衣服的“东施”和其他屯犯的妻子一样抱着孩子,围坐在丈夫的身边等待着屯官破例的赏酒,红殷殷跳跃的火苗映衬着“东施”美丽的鸭蛋脸,使她显得格外动人和耀眼。屯官将一杯杯酒送到屯犯的手中,借着酒劲起了色心,当着众屯犯的面打起了“东施”的主意。“东施”慌忙地抛开孩子,往丈夫的身后闪躲着,孩子哭闹着扑向了屯官,屯官将孩子一脚踹开,几个屯官拉开了丈夫对他拳脚相加。就这样,一场官犯同席的中秋聚会变成了一场厮打。 因为长期受到压榨和欺凌,这个导火索让怒火冲天的屯犯操起屯官身上佩戴的刀剑刺向了他的胸膛,也就在那天晚上,怒发冲冠的屯犯聚集起了三工工地上的百名屯犯,起义反抗当时的政府。 队伍浩浩荡荡一路火拼,直冲向了昌吉城中,准备与当时的镇迪道(官名)一拼到底。但和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一样,这样一支手无寸铁,甚至乏力不堪的队伍,虽因共同的愤怨而聚力强大,但在统治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政府面前,还是失败了。 “屯人”与新疆当被问及现在居住在昌吉市三工镇、军户农场等地的居民是不是当时徙民实边的“屯人”的子嗣时,刘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部分是。”这些“拖家带口”走进西域的流屯,不仅给地广人稀的新疆扩充了人数,增加了新疆各大粮仓的粮食储量,也给新疆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思潮。流屯的激增,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工”、“坝”、“户”、“畦”的形成,“屯犯激变”暴露了当时统治阶层在统治手法上出现的漏洞,但并不能同时否定戍边的政策对于新疆的历史作用。昌吉就是这样一个在史册中匆匆留下脚步,但又不忍让人遗忘的城市。历史和文明曾在这里停留过,但昌吉终究又宁静得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地轻柔,村落的名称从沉默的历史中被一扯而出后,那青烟袅袅的村落间还会有怎样看似短小而不乏历史性的故事接着被昭然揭示给大众呢? 第一次听说昌吉市三工镇、二六工镇、三畦村、佃坝乡、军户农场等地名的朋友,差不多都是一个反应:“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啊?” 昌吉境内的旅游资源 南部山区的广阔草原,茂密松林,连绵群山,奇峰怪石,加之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这里是休闲避署,旅游野餐、观光揽胜的理想之地。著明的景点有:硫磺沟、索尔巴斯陶、金涝坝、努尔加大草原、民族风情园、北沙窝旅游度假村等。平原地区有人工建造的青格达湖旅游区,市区内有北公园、南公园、亚中广场等。境内还有唐朝时期修建的昌吉古城,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宁边古城及修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 年)的清真寺,清同治元年(1862 年)兴建的陕西寺,清光绪八年(1882年)兴建的兰州寺以及开辟百年之久的二六工拱北等古迹及大批出土文物。
㈣ 美丽的昌吉400字作文
西湖,是我们中国无人不知的旅游景点,那里风景秀丽,是个可爱的地方。
春天,西湖边的柳树抽出了小芽,梧桐树吐出了嫩绿的叶子,香樟树散发出了淡淡的清香。路边的花坛里,迎春花打开自己黄色的花瓣,像是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夏天,荷花开了,粉红的花芯和嫩绿的荷叶在美丽的西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随波荡漾,好看极了。
秋天,桂花开了,黄色的花瓣散发着让人陶醉的香气。桂花被秋风吹落,成群结队的桂花在空中飞舞着,好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又好像下了一场“桂花雨”,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如果你这时正好在西湖边散步,就可以捡一些干净的桂花,回家泡桂花茶,烧一只香甜可口的桂花鸭。
冬天,道路两侧堆积着一层厚厚的积雪,空中的雪花,飘落在刚开放的腊梅上,腊梅的红脸蛋被白白的雪花挡住,看起来白里透红,美极了!
㈤ 活佛济公第三部中乌金是谁扮演的
胡溧桐
原名:胡中虎生日:9月29日身高:1.80cm体重:66kg星座:天秤血型:A籍贯:山东
㈥ 昌吉市的城市名片是什么
昌吉是个县级市 昌吉有历史么?
就比如商丘 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六朝古都。
㈦ 昌吉的历史发展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获益 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当时,昌吉地处的 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 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 3000,驻昌吉等地。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 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 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 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 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 图壁,归昌吉通判辖。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 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 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 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 页。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